收藏 分享(赏)

【实验1】光波导薄膜厚度和折射率的测量(新格式).doc

上传人:hwpkd79526 文档编号:6367362 上传时间:2019-04-0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6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验1】光波导薄膜厚度和折射率的测量(新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实验1】光波导薄膜厚度和折射率的测量(新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实验1】光波导薄膜厚度和折射率的测量(新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实验1】光波导薄膜厚度和折射率的测量(新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光波导薄膜厚度和折射率的测量简介 有效折射率是表征光波导的重要参数,知道了有效折射率,才能计算波导的传播常数,进而根据光波导的色散方程计算波导介质的厚度、介电系数等其它参数。因此,通过测量光波导的有效折射率计算波导薄膜厚度和折射率对波导器件的设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实验目的1了解光波导结构,学习介质平板波导理论;2掌握测量光波导有效折射率的方法;3熟悉棱镜耦合激发导模的实验方法。实验仪器光波导参数测量系统装置预习提示1 什么叫衰减全反射?2 色散方程是如何建立的?实验原理 1介质平板波导理论介质平面波导由三层介质构成,如图1 所示。在衬底和覆盖层之间有一层波导层,通常覆盖层为空气。设衬底、波导

2、层和覆盖层的折射率分别为n 2 、n 1 、n 0 ,h为波导层厚度( m量级)。波导层中形成导模的必要条件是: 。光在波导层中传播,光场是120n振荡的,而在衬底和覆盖层中则以指数衰减的形式存在。波导层中的导模满足色散方程,对于 TM 模,色散方程可写为:(1.1)对于 TE 模,色散方程可写为:(1.2)式中:(1.3)(1.4)(1.5)其中 为传播常数。k 0为真空中的波矢的大小,k 02 /, 为实验中所用激光的波长,m为模序数。导模有效折射率n eff定义为:(1.6)因而测得了导模有效折射率 neff,便知道了传播常数 。对于多模波导,若知道了三个模的 m-1、m、m+1,便可联

3、立模序数为 m-1、m 、 m+1 时的超越方程(1.1) ,以 TM 模式色散方程为例,可得到:(1.7图1 三层平板波导结构计算机求解上述超越方程就可求得波导薄膜的厚度 h 、折射率 n1 和模式数 m 。 2棱镜耦合原理 对于图 1 的三层平板波导,导模传播常数 必须满足:(1.8)当光束直接从介质覆盖层向波导入射时,光束能量转化为导模能量需满足波矢匹配条件:(1.9)其中 为入射角,由(1.8) 、 (1.9)式可知这种耦合是不可能的。同样,光束也不能从衬底层耦合进波导。棱镜耦合法是在波导中激发导模的一种重要方法。棱镜耦合原理如图 2 所示。若在波导层上放置一块高折射率(n p)的棱镜

4、,这时棱镜底部与波导层的表面之间有一层空气隙。当入射角以大于棱镜和空气的全反射临界角入射于棱镜底部时,在空气隙中产生衰逝场,与波导的衰逝场耦合,可使光束能量耦合转化为导模的能量,耦合的强弱与空气隙的厚度密切相关。耦合波导的匹配条件为:(1.10)由于n p一般比n 1大,根据(1.8)、(1.10)两式可知,这种耦合是完全可以的。满足(1.10)式的入射角 p称为共振角。当耦合条件满足时,大部分能量进入波导,反射光强骤减,在反射屏上能观察到若干条弯曲的线,即m-line。这时就认为导模被激发了。也可利用计算机模拟光束能量通过棱镜进入波导的角度扫描过程。反射率R随入射角的变化曲线也称为衰减全反射

5、(ATR)谱。如图3所示:仪器结构图2 棱镜耦合原理图图3 衰减全反射(ATR)谱图4 光波导参数测量装置光波导参数测量装置如图4所示,它由激光器、偏振器、耦合棱镜、待测波导、/2 仪、光电探测器、控制仪和电脑组成。本测量装置中/2 仪是一关键部件,它由计算机控制的步进马达传动。实验内容与测量1 有效折射率测量有效折射率的传统测量方法是采用m-line方法。即通过肉眼观察到m线时,记录下角度,计算得到有效折射率。但由于人眼误差较大,且考虑到一些m-line不易被观察到的特殊情况(如波导损耗较大或光波波长较长等情况),m-line方法就不大有效了。本实验中,样品被放置在/2仪旋转台上,用探测器测

6、量反射光随入射角的变化函数。通过反射曲线的骤减峰来判断导模的激发。为了获得较为精密的实验数据,转台的转速及数据采集都由计算机来控制,如图4。需要注意的是,当转台由计算机控制以角速度转动的时候,根据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将以2转动。也就是说,探测器将以2绕转台中心转动。若无特殊机构,很难保证二者的同步。在本实验中采用的 /2仪转台能很好的满足上述要求。如图5所示,圆台实际上是由内圆台和外圆环构成,二者严格同心。样品放置在内圆台上,当内圆台以转动时,通过一系列机构带动外圆环以2转动。探测器放置在外圆环上。从而保证了不论样品转动到了何处位置,始终能准确的探测到出射光强的变化。探测器即为硅光电池。探测到的

7、光强信号电压一般为几个毫伏,将这个信号经模拟放大电路放大,再通过A/D转换卡,转换成数字信号进行分析。数据经计算机采集并分析之后,能直接获得棱镜的耦合角 ,从而可以根据公式:p,计算导模的有效折射率。测量软件的计算机工作界面如图6所示:efpnsi图5 仪示意图/2图6 m-line实验曲线2 具体操作a棱镜底角的测量 。0b光束在棱镜入射面上的自准。使入射光线在棱镜入射面上的反射光严格与小孔重合,确定出入射光束的初始入射角 。0pc点击光波导参数测量仪的计算机工作界面上“选项”菜单按钮,确定计算机设定的步进电机的细分数与步进电机控制箱的细分数一致。d启动步进马达进行角度扫描。在计算机工作界面

8、上,按“反向”或“正向”菜单按钮,开始m-line曲线扫描,得到ATR谱线。e在ATR谱上测定相邻三个导模的同步角。按鼠标右键,出现大的十字叉丝,在计算机工作界面的右侧“光标位置 ”显示框读出十字叉丝对应的角度位置 。f计算出相邻三个导模的传播常数。其中: 。将相邻三个导模的传播常数代入模式色散方程,求解薄膜的厚度和折射率(可编写(/)p0p=arcsin计算软件进行计算)。思考题1在实验中如何确定角度的零点?2如何把实验中测得的外角转化为耦合角?3如果波导只能容纳 2 个导模,如何确定薄膜的厚度和折射率? 点击“分布”菜单按钮,提取已经过滤波的选定图像的光强分布,测量程序采用线性回归方法给出

9、回归系数和波导的传输损耗。注意事项1. 入射光束不可太弱也不宜过强。光束太弱,传输线亮度太低,有可能低于 CCD 的阈值光强或被背景噪声淹没。光束过强,有可能使 CCD 的响应饱和,影响拟合精度;2. CCD 探头不宜离波导太近,否则探头通过波导的玻璃衬底所成像也会被拍摄下来,从而带来不必要的噪声。CCD除镜头外最好用黑布包裹,减小反射光干扰; 3. 在靠近棱镜与波导的耦合点附近,由于散射光特别强,传输线显得又粗又亮。这显然不能真实反映波导内部光场强度,因此最好用黑纸条将这一部分遮起来。思考题1光波导传输损耗有哪些因素引起的?2实验中采用最小二乘法拟合,确定光波导传输损耗,请写出具体的拟合计算方法。3如何在实验中区分辐射模和导模在波导片上产生的亮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中学实验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