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地球与地图 地形图的判读 学案一、等高线地形图的基础知识1.地面高度计算方法(1)海拔(绝对高度):地面某个地点高出 的垂直距离。 (2)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 的垂直距离。注意:计算地面高度必须用垂直距离,相对高度随比较对象而变化,因此在地图上,用海拔表示地面的高度,也叫绝对高度。如下图中甲的海拔高度是 米,乙地的海拔高度是 米。甲乙两地的相对高度是 米。 2.等高线:在地图上,把 相同的各点连成的线就是等高线。3.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原理2二、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1)等高线的基本特征 同线 :全图的等高距 :等高线是 的曲线:两条等高线不能 (陡崖处等高线重合):等高线疏密反映 :等高线稀
2、疏的地方表示 ,密集的地方表示,有时候图上看不出密集与稀疏时,可根据“坡度=垂直相对高度/水平距离”来决定。河流一般发育在 处,而山脊往往会成为河流的 。补充:分水线与集水线雨水垂直于等高线、向下坡方向流淌。因此,山脊线成为分水线、山谷线成为集水线。一系列山脊线可作为汇水范围的边界线。示坡线表示降坡方向:示坡线是与等高线垂直相交的短线,总是指向海拔较低的方向,有时也叫做降坡线。如图所示:3(2)五种地形种类常见的等高线地形图地形 表示方法 示意图 等高线图 地形特征 说明山地山峰闭合曲线外低内高四周低中部高示坡线画在等高线外侧,坡度向外降低盆地洼地闭合曲线外高内低四周高中间低示坡线画在等高线内
3、侧,坡度向内降低山脊等高线凸向低处的山脊连线从山顶到山山麓凸出的高耸部分山脊线也叫分水线山谷等高线凸向高处的山谷连线山脊之间的低洼部分山谷线也叫集水线鞍部一对山脊等高线之间相邻两个山顶之间呈马鞍形鞍部是山谷线最高处4峭壁陡崖多条等高线会合重叠在一线近于垂直的山坡称峭壁。峭壁边缘是悬崖,或称陡崖三不同地形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形态重要地形部位的等高线图地形地貌 等高线图 等高线特征 景观图缓坡 等高线分布稀疏,单位水平距离内的高差小缓坡与陡坡 陡坡 等高线分布密集,单位水平距离内的高差大山脊 等高线由高处向低处凸出,中部海拔较两侧高山脊与山谷山谷 等高线由低处向高处凸出,中部海拔较两侧低鞍部 两侧等
4、高线闭合,且数值相近鞍部与陡崖陡崖 若干条等高线交会在一起2、等高线图上基本地形和判读方法(1) 、山头与洼地5曲线 高 低,示坡线向 曲线 低 高,示坡线向 (2) 、山脊与山谷凸低为 (中间高两侧低) 凸高为 (中间低两侧高)(3) 、鞍部:两个山头间的低凹处, 4、悬崖一般也是两个山脊和两个山谷的会聚处。 悬崖:多条等高线会合重叠在一起。3陆地五大基本地形的判读(1)海拔200米以下,等高线稀疏,广阔平坦为 地形;(2)海拔 500 米以下,相对高度小于 100 米,等高线稀疏,弯折部分较和缓为 地形;(3)海拔 500 米以上,相对高度大于 100 米,等高线密集,河谷转折呈 V 字形
5、为 6地形;(4)海拔高度大,相对高度小,等高线在边缘十分密集,而顶部明显稀疏为 地形。(5) 四周高中间低为 地形四、等高线地形图的有关计算(1)悬崖相对高度的计算公式:(n1)dH(n1)d ( n:悬崖处重合的等高线条数, d:等高距:相邻两条等高线的差)(2)悬崖绝对高度的计算、悬崖崖顶的绝对高度:大H大d ( 大:指重合等高线中高度最大的)、悬崖崖底的绝对高度:小dH小 ( 小:指重合等高线中高度最小的) 例题:如图所示的陡崖中,求以下问题:(1)陡崖的相对高度的取值范围是 (2)陡崖顶部海拔的取值范围是 (3)陡崖底部海拔的取值范围是 五特殊等值线的规律 (大于大的,小于小的)一、等高线地形图的基础知识 1 (1) 海平面 (2)另一地点 1500 500 1000 2海拔高度 7二、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1)等高线的基本特征 等高 一致 封闭 相交 坡度缓陡 缓坡 陡坡 山谷分水岭三不同地形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形态(1)中间 四周 外 中间 四周 内 (2)低 高3平原 丘陵 山地 高原 盆地四、等高线地形图的有关计算(1)200H 400 (2)500H600 (3)200H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