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戏曲人物一、教学目标 1.通过收集资料和欣赏戏曲表演等活动,了解中国戏曲的艺术特色及戏曲人物的表演特征。 2.运用水墨画的基本技法表现学生喜爱的戏曲人物。 3.通过欣赏和表现戏曲人物,让学生感受戏曲的魅力,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戏曲人物图片、戏曲人物有关故事等资料;准备水墨画的相应工具。 (教师)课件、各种戏曲人物造型图片,小组学习任务图片(将一张完整的水墨戏曲人物图片按小组撕成若干张碎图片) , 水墨画工具。 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进入学习状态。 (1)欣赏京剧开场音乐进课堂。 (2)组织纪律,安定情绪,进入学习状态。 2.导入激趣。 (1)谈话
2、导出小组学习任务。 (请各小组长领取小组学习任务图片) (2)小组任务:尝试用水墨表现各自小组领到的纸片上的图像。 (提示:引导学生运用中锋、侧锋来表现线条,注意墨色 浓淡的变化,同时探索墨破色、色破墨等基本水墨技巧的运用) (3)各小组展示作业,表扬能用中锋、侧锋来表现线条,并注意墨色浓淡变化的同学,鼓励学生大胆探究。 (4)揭示碎片的完整图案,揭示课题戏曲人物 。 3.感知引趣。 (1)分小组交流各自收集和准备的有关戏曲资料,表扬准备了资料的同学; (2)教师小结有关戏曲表演及戏曲人物的知识; (3)欣赏戏曲表演片段,学生感受并模仿戏曲表演的动作造型,体验其表演特色; (4)欣赏艺术作品中
3、的戏曲人物,观察分析如何用水墨表现戏曲人物的神态、动作等主要特征,体会夸张、变形的艺术作用。 (提示:关良的武松打虎笔简意劲,用夸张、变形的水墨造型抓住戏曲人物的动作和神态。引导学生观察和体会水墨语言的大胆运用。 ) 4.尝试探趣。 (1)作业要求:用水墨的形式表现自己最喜爱的戏曲人物; (2)依据自己收集的图片或心中的戏曲人物形象进行大胆自由地造型表现,教师在巡视中给予学生鼓励与及时提示。对发 现的普遍问题,如构图大小、用墨浓淡、形象拘谨等,给予及时点拨、启发、帮助学生解决。 5.评价延趣。 (1)即时用数码相机或摄影机把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让学生自评、互评,进一步开拓学生思维。 (2)教师
4、总体评价优点及存在问题,评价要点可以是水墨语言的自如运用,戏曲人物的动作、神态的表现等方面。 (3)欣赏不同的材料表现的戏曲人物,体会文化与生活的关系。 课后请学生关注身边的戏曲表演,并尝试运用更多的材料来表现戏曲人物。8、 画一幅色彩和谐的画 (造型 表现)教学目标:1、认知:学习色彩知识,了解邻近色的画面色彩效果。 2、智能:培养学生对色彩的审美感受力。 3、情感:感受色彩带来的美感,激发色彩创作的愿望。 教学重点:了解邻近色的知识。 教学难点:运用邻近色组织创作色彩和谐的美术作品。 教学准备:色相环、水粉用具、学生优秀作品。 教学过程:一、分析色彩。 介绍邻近色:邻近色就是色相接近的颜色
5、。如红与橙、橙与黄、黄与绿、绿与青、青与紫、紫与红。 二、研究体会。 欣赏课本中的作品红土地 、 顾盼 。 1、小组研究。 数一数, 红土地用了几种颜色? 顾盼用了哪些邻近色? 不同的邻近色带给你哪些不同的感受? 2、小结:以邻近色为主的绘画作品,给人色彩和谐统一的感觉。要想画一幅色彩和谐的作品,其方法之一可多用邻近色,不用或少用对比色。三、欣赏感受。 1、欣赏优秀的学生色彩作品。 2、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3、说说自己的创作思路。 四、艺术实践。 选取一组自己喜欢的邻近色,创作一幅色彩和谐的作品。 五、展示评价。 1、组织小组展示作业。给自己的作品起个名字。 2、组织评价作业。介绍自己的画中最
6、得意之处。 六、课后拓展。 和谐色彩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请同学们说一说,在什么地方,什么场合可以应用。课后记: 选取一组自己喜欢的邻近色,创作一幅色彩和谐的作品。 第 13 课 笔的世界一、 教学目标:1、 明确笔的功能和外形之间的联系,了解笔的形状与手形的联系。2、 欣赏各种款式的笔,了解笔的每个部分的功能,并联想出各种新颖的笔形和功能。3、 学习设计搞的绘制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二、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了解笔的功能,并根据手的形状设计出笔的外形。难点:设计一支新颖的笔,用设计稿的形式完成。三、 课前准备:各种各样的笔,彩纸,笔四、 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 导入:1、 出示一支款
7、式新颖,功能多样的笔,提问,你能猜出它有多少用途?2、 出示课题:笔的世界二、 新授:1、 请学生把收集到的笔集中起来,举办一个“笔的世界”展览会。2、 请学生上台介绍一下自己的笔有些什么功能,哪个方面设计的比较新颖。3、 实物投影出示书上作品,讨论,哪些地方设计比较新颖,有创意。A、 用日历表装饰又美观又大方。B、 上粗下细显的非常可爱。C、 握笔的地方设计的很圆润,保护手长时间写字时手指不疼痛。D、 凹凸有致的笔型顺着手的外形,握笔非常舒适。E、 夜光笔,随身带着可以当小电筒。F、 米老鼠的耳朵会动是按钮的功能你还能说出那些其他新颖的功能呢?三、 分析笔的组成部分:笔尖,握笔处,笔杆,笔头
8、,可围绕这几个部分进行设计。四、 教师师范:1、 根据四个部分设计出笔的外形2、 把需要增加功能的部分进行变形,添加。3、 用图表的形式添加各部分的说明文字。4、 涂色。五、 学生进行创作。六、 举办“新颖的笔”设计作品展,评出最佳外形奖,最佳功能奖和综合奖。第 18 课 家乡的艺术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家乡艺术了解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2、 学习民间艺术表现手法。3、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操。二、教学重难点:依照家乡的乡土艺术制作一件作品,制作材料有困难可用绘画完成。三、教学课时:一课时。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民间艺术品学生准备:制作工具、绘画工具五、教学过程:1、 导
9、入出示泥人作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 授课邀请对泥人发展比较了解的老人讲解泥人的源起传说与记载惠山泥人确切的起源时间,现在已很难推断。在相关的传说中,最早的一则是战国时期,据传孙膑流落吴地以做泥人为生;后来孙膑出任齐国军师,以泥人泥马布阵,研究兵法,破了庞涓的“五雷阵” 。因此旧时艺人们供奉孙膑为祖师爷。但这则传说至多只能视作吴地泥人的原始。北宋文人苏东坡曾在纪行诗中发出过“惠泉山下土如濡,阳羡溪水米胜珠”的赞叹,有人视此诗中就蕴涵了用惠山泥土制作泥人的信息。而至南宋,江南一带盛行在七夕供奉小塑像,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就有记载。因此有人将惠山泥人的肇始期定于宋代。但关于惠山泥人的最早文字记
10、载始见于明代。与此同时,惠山泥人的另一个流传较广的传说也是追溯至明初。据称,明洪武年间,军师刘伯温夜观星象,发现无锡惠山有旺盛的灵秀之气,将出文臣武将大乱江南,于是来到惠山脚下教百姓捏泥人,欲以泥臣泥将泄去惠山的灵秀之气。明季文人王季重在游惠锡两山记中有“买泥人、买小刀戟以贻儿辈”的记载。比王季重稍晚的明末散文家张岱在陶庵梦忆愚公谷中也写道:“无锡去县北五里为锡山,进桥店在岸,店精雅,卖泉酒、水坛、花缸、宜兴罐、风炉、盆碗、泥人等。 ”由此可知,在明代末年,惠山泥人已作为商品在当地店铺出售,并渐趋成熟。因此,现在一般将惠山泥人的起源年代定在在明代之前。佛教溯源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木东先生曾画过一
11、幅惠山大阿福的造型衍生图,指“大阿福”的形象是从唐代惠山寺石经幢之高浮雕结伽趺座佛像及宋代惠山寺金莲桥之浅浮雕牡丹童子图案中衍生而来的。石经幢与金莲桥现仍保存在锡惠公园内,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前往一看,大阿福的造型与头部造型与之十分相似。传说大阿福又叫“沙孩儿” ,对于大阿福姓沙,有人将之理解为,沙即沙门, “沙孩儿”实则佛门里的沙弥僧,大阿福也就是惠山寺里的小和尚。而传统大阿福早期的制作工艺,就是用“单片印模”来刻制泥胚,而这种造像方法,直接采自唐朝传入我国的小型佛像制作工艺“善业泥” 。由此可见大阿福的起源与佛教有关,早期的大阿福可能就是用作供奉的。在乔锦洪写的早期惠山粗货泥人一文中也称:“据
12、老艺人讲,最初的泥人是专为寺庙制作的小佛像,用于回赠前来进香的施主,所以早期泥人造型大多面目端庄、盘膝而坐,带有佛塑中结跏趺式的痕迹。 ”可以说,佛像造型是早期惠山泥人的取材之本。作为“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的惠山寺,香火旺盛,佛像如林,泥塑艺人们在长期观察中体会到佛塑造型具有立体感和动态感。他们在创作泥人时试加运用,效果颇佳,在后来的泥人创作中也出现了“手捏佛道”这类专门的泥人品种。据悉,清同光年间的艺人周阿生,不仅从观察中领悟到佛塑艺术的精妙,而且与佛塑艺人朱谷生相交甚厚,得其指点,慈禧寿辰时,由他造型、经艺人陈杏芬彩绘的 “蟠桃会” ,被地方官吏用作贡品,被公认为泥人上乘之作。3、 欣赏制作泥人的录象清晰的了解制作过程,进一步对泥人艺术的感知。对装饰花纹、装饰色彩、装饰手法有更多的感受。4、 欣赏各地民间艺术作品民居木雕(清)浙江 凤翔的马 陕西陈家祠砖雕(清)广东 泥咕咕 河南面花 山西 剪纸 陕西刺绣 贵州六、学生作业可以动手试试做做,也可画一画。七、展示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