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一、语基练习:(8 分)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被动挨打的尴尬,疲于奔命的惊险,猝不及防的惊喜,绝处逢生的狂欢,让上海申花在中超联赛首场就经历了“最长的一天” 。B.既然提升中国公民旅游文明素质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那么“绿色旅游”这种注重修正行为习惯的休闲方式,又怎能等闲视之?C.英国的一项科学研究显示,播放一些古典音乐能促使食客情不自禁地慷慨解囊,有助于增加酒店的收入。D.关于这个问题,无论伊朗还是美国,其媒体报道都与美国官方、军方的表态自相矛盾。2下列各句中,语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组是( )A我省将制定和实施循环经济推进计划,重点建设 300个循环经
2、济试点企业,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B一个社会有没有一个庞大的中产阶层,是这个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这已经为发达国家的经验所证实。C经典的魅力在于经典作品以经典的方式触及、表达和思考了人类生存的基本问题,不仅指向现实,也指向未来。D恒丰箱包有限公司是全市箱包行业中历史悠久的一家外贸企业,产品档次之高,品种之全,是一个拥有出口权的厂家。二、社科文阅读(共 9分)“中庸”辨析 张岱年以前曾经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见解,认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中庸”。对于这个问题,应略作辨析。 “中庸”观念是孔子提出的,他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对于中庸的含义无所解释。但
3、是说“中庸之为德”,而不是说“中庸之为道”,足证中庸是指一种修养境界,而不仅是指一种抽象原则。孔子又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子路)中行是较高的品德,应与中庸同义。孟子说:“孔子不得中道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孟子尽心下)不说中行而说中道,中行、中道,当是同一意义。总之,中庸、中行、中道,应具有同一含义,指高于狂狷的修养境界。 中庸篇有云:“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所谓执两用中应即对于中庸的解释。说文:“庸,用也。”中庸即用中,指随时运用中的原则,处事恰如其分。孔子尝说:“过
4、犹不及。”(论语先进)后儒解释中庸为“无过无不及”,是正确的。 “中庸”观念包含一种认识,即许多事情都有一定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就和没有达到这个限度一样。这就是“过犹不及”。有些事情,确实如此。如饮食衣着以及睡眠之类,确实是“过犹不及”。但是,许多事情的限度是随时代的演进而改变的。例如所谓 “君臣之义”,过去认为是必须遵守、不可逾越的。但是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打倒了君权,使人类历史大大前进了一步。又如中国封建时代排斥所谓奇技淫巧,阻碍了自然科学的进展;近代西方实证科学长足进步,技术远远超过了前代,促进了文化的高度发展。在历史上,在一定的范围内,超越传统的限度,往往可以实现巨大的飞跃。如果固守“过
5、犹不及”的中道,就不可能大步前进了。因此,“中庸”观念,虽然在过去曾经广泛流传,但是实际上不能起推动文化发展的作用。所以,我认为,不能把“中庸”看做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近代西方国家都宣扬自己的民族精神。如法国人民鼓吹法兰西精神,德国人民提倡日耳曼精神等等。中华民族必有作为民族文化的指导原则的中华精神。古往今来,这个精神得到发扬,文化就进步;这个精神得不到发扬,文化就落后。正确认识这个民族精神之所在,是非常必要的。3本文认为中庸是指一种修养境界,以下不属于其依据的一项是 ( )A孔子提出“中庸之为德” ,而没有说“中庸之为道” ,足证中庸是指一种修养境界。2B孔子在论语雍也中对于中庸的含义无所
6、解释,可以推测中庸是指一种修养境界。C孔子在子路中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中行应与中庸同义,是较高的品德。D孟子说:“孔子不得中道而与之,必也狂狷乎!”中道与中行和中庸含义相同,指高于狂狷的修养境界。4下面对“中庸”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庸说:“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所谓执两用中就是对于中庸的解释。B 说文:“庸,用也。 ”中庸即用中,指随时运用中的原则,处事恰如其分。C中庸就是孔子在论语先进中所说的“过犹不及” 。 D后儒提出“无过无不及” ,这是对中庸的正确解释。5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庸就是在两个极端之间寻求适中的方法,既不要“过”也不要“不
7、及” ,这个观念是孔子提出的。B所有事情都有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就和没有达到一样,这就是“过犹不及” 。C在历史上,只有超越传统的限度,才可以实现巨大的飞跃。固守中道,就不可能前进。D作者认为, “中庸”观念虽然在过去曾经广泛流传,但是实际上不能起推动文化发展的作用。三、文言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 6-8题(9 分)(公孙丑问曰) “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矣。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於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
8、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敢问夫子恶乎长 长:擅长 B、必有事焉,而勿正 正:预期C、则塞于天地之间 塞:充满 D、今日病矣 病:生病7、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直养而无害 何以利吾国B、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 狱讼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C、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 寡人之于国也D、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滔滔者天
9、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8.下列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告诉公孙丑,所谓浩然正气,是最伟大、最刚劲的,如果用正义去培养而不伤害它的话,它就会充塞于天地之间,无所不在。B、从文中可看出,孟子认为,君子的人格精神和人格力量,只能来源于自身的正气,也就是“浩然之气” ,它要靠自身的正直去培养,把它与“义”和“道”结合起来,在长期的修养中获得,而不能一蹴而就。C、孟子对于所养之“气”是什么性质的东西,他自己也认为难以用言语表达清楚,所以当公孙丑问起时,他回答说:“难言也。 ”但他还是浩然之气作了一番具体的描述。D、孟子用“揠苗助长”的寓言,形象地说明了“助长”对“知言”的危害。四.
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12题。 (19 分)孔子世家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军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 ”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3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子贡色作。孔子曰:“赐,尔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曰:“然。非与 ?”孔子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孔子知弟子有愠心,乃召子路而问曰:“诗云匪兕匪虎
11、,率 彼旷野 。吾道非耶?吾何为于此?”子路曰:“意者吾未仁耶?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耶?人之不我行也。 ”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智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子路出,子贡入见。孔子曰:“赐, 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 。吾道非耶?吾何为于此?”子贡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孔子曰:“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 ,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子贡出,颜回入见。孔子曰:“回, 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 。吾道非耶?吾何为于此?”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
12、。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 。 ”于是使子贡至楚。楚昭王兴师迎孔子,然后得免。注释:非与:难道不是吗? 一以贯之:意思是做人坚守一个根本的原则。 率:行走。 稼:种庄稼。穑:收庄稼。 宰:家臣,总管。(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有删节)9对下列各句中黑体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楚救陈,军于城父 军:驻扎 B.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 用事:当权C.君子亦有穷乎 穷:困厄 D.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 病:痛苦10.下列各句句式特点不同
13、类的一项是( )A. 予一以贯之 B. 使智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C. 吾何为于此 D. 人之不我行也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国、蔡国的大夫所作所为都违反孔子的心意且孔子又是贤人,因而当得知楚昭王要派人聘请孔子时,他们考虑到孔子入楚对已不利,就共同调发役徒将孔子围困在野外。B.孔子一行被困在陈国时,粮食断绝,随从一一饿倒,生命危在旦夕,就连被孔子称为最勇敢的子路这时也沉不住气了。而孔子临危不忘义,处惊而不变,用自己的行为为他所倡导的士节写下了形象的注解。C.对孔子“为什么受困在这里”的问题,子路认为:主张不被别人采纳,是由于身在仁、智方面不到家,所以别人
14、看不起;子贡认为:主张不被采纳,是由于老师把标准定得太高,别人接受不了,应该降低要求。子路、子贡虽然角度不同,但都对孔夫子之道表示质疑,表现了二人“穷”境之中的信仰危机,所以遭到了孔子的批评。D.颜回认为正确的主张不被别人采纳,自己仍坚持下去,这才显出君子的修养。颜回对孔子的回答,做到审时知事而又笃信其道坚守操行,正符合孔子“一以贯之”的思想。孔子听了颜回的议论感到欣慰,并许诺将来让颜回拥有许多财产,自己愿给他当管家。12.翻译下面句子(10 分)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4)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3)4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3)四、现代文阅
15、读(共 13分)孔子的洒脱 周国平我喜欢读闲书,即使是正经书,也不妨当闲书读。譬如说论语 ,林语堂把它当作孔子的闲谈读,读出了许多幽默,这种读法就很对我的胃口。近来我也闲翻这部圣人之言,发现孔子乃是一个相当洒脱的人。在我的印象中,儒家文化一重事功,二重人伦,是一种很入世的文化。然而,作为儒家始祖的孔子,其实对于功利的态度颇为淡泊,对于伦理的态度又颇为灵活。这两个方面,可以用两句话来代表,便是“君子不器”和“君子不仁” 。孔子是一个读书人。一般读书人寒窗苦读,心中都悬着一个目标,就是有朝一日成器,即成为某方面的专家,好在社会上混一个稳定的职业。说一个人不成器,就等于是说他没出息,这是很忌讳的。孔
16、子却坦然说,一个真正的人本来就是不成器的。也确实有人讥他博学而无所专长,他听了自嘲说,那么我就以赶马车为专长罢。其实,孔子对于读书有他自己的看法。他主张读书要从兴趣出发,不赞成为求知而求知的纯学术态度 。他还主张读书是为了完善自己,鄙夷那种沽名钓誉的庸俗文人(“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他一再强调一个人重要的是要有真才实学,而无须在乎外在的名声和遭遇,类似于“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这样的话, 论语中至少重复了四次。“君子不器”这句话不仅说出了孔子的治学观,也说出了他的人生观。有一回,孔子和他的四个学生聊天,让他们谈谈自己的志向。其中三人分别表示想做军事家、经济家和外交家。唯有曾皙说,他
17、的理想是暮春三月,轻装出发,约了若干大小朋友,到河里游泳,在林下乘凉,一路唱歌回来。孔子听罢,喟然叹曰:“我和曾皙想的一样。 ”圣人的这一叹,活脱脱地叹出了他的未染的性灵,使得两千年后一位最重性灵的文论家大受感动,竟改名“圣叹” ,以志纪念。人生在世,何必成个什么器,做个什么家呢,只要活得悠闲自在,岂非胜似一切? 学界大抵认为“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至于什么是“仁” ,众说不一,但都不出伦理道德的范围。孔子重人伦是一个事实,不过他到底是一个聪明人,而一个人只要足够聪明,就决不会看不透一切伦理规范的相对性质。所以, “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这句话竟出自孔子之口,他不把“仁”看作理想人格的必备条件,
18、也就不足怪了。有人把“仁”归结为忠恕二字,其实孔子决不主张愚忠和滥恕。他总是区别对待“邦有道”和“邦无道”两种情况:“邦无道”之时,能逃就逃(“乘桴浮于海”),逃不了则少说话为好(“言孙”),会装傻更妙(“愚不可及”这个成语出自论语 ,其本义不是形容愚蠢透顶,而是孔子夸奖某人装傻装得高明极顶的话,相当于郑板桥说的“难得糊涂”)。他也不像基督那样,当你的左脸挨打时,要你把右脸也送上去。有人问他该不该“以德报怨” ,他反问:那么用什么来报德呢?然后说,应该是用公正回报怨仇,用恩德回报恩德。孔子实在是一个非常通情达理的人,他有常识,知分寸,丝毫没有偏执狂。 “信”是他亲自规定的“仁”的内涵之一,然而
19、他明明说:“言必信,行必果” ,乃是僵化小人的行径(“硁硁然小人哉”)。要害是那两个“必”字,毫无变通的余地,把这位老先生惹火了。他还反对遇事过分谨慎。我们常说“三思而后行” ,这句话也出自论语 ,只是孔子并不赞成,他说再思就可以了。也许孔子还有不洒脱的地方,我举的只是一面。有这一面毕竟是令人高兴的。研究孔子,如果顾及他的全人,对他的哲学或许也会有些新的认识吧。13作者认为孔子的“洒脱”表现在哪两个方面?(4 分)14孔子是一个读书人,他对于读书的主张是怎样的? (3 分)515文章结尾说:“也许孔子还有不洒脱的地方,我举的只是一面。”联系全文,你认为孔子“不洒脱的地方”指的是什么? (2 分
20、)16“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那么孔子看待“仁”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4 分)5、默写(选做 4题,共 8分)17.(1) 子曰:“ ,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2)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 。 ”(3)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 ;富 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4)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5) , ,天下可运于掌。六、语言文字运用(4 分)18子贡问孔子怎样与朋友相处,孔子说:“忠告而善道(通“导”)之,不可则止,自辱焉。”(论语颜渊)请在理解原句的基础上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