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学生应该了解点美学知识谈到美学,这是一个进口的学科,从日本引进的,当然日本也是从西方学来的,虽然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人文学科,兴起在西方,但是东方古老的文化所蕴涵的美学思想却熠熠生辉。美学作为高校的学科,也只有在语言文学系和哲学系为必修,当然其他系也有开课的,但是对于美学的一个部分美育,我想和我们就密切相关了。而中学语文中的几篇篇课文,美学大师朱光潜和宗白华的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还有梁思成的中国建筑的特征等文章又让我们认识到了美学的神秘面纱。并且在高考的散文和古诗鉴赏中,经常会感到那种无以言说的美感。而一个人的文化底蕴,也少不了美学的知识。本文仅仅是谈论几个浅显的美学问题,以供大家了解,
2、并希望能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美的形态(也有称为为美的范畴)西方美学的形态 崇高:1、概念:崇高是对象所具有的“非凡的、伟大的”独特审美特性,使人在审美观照时产生剧烈的,激动不已的感觉,体会到一种惊心动魄的审美感受。2、特征: A、形象壮丽:形象高大,造型奇特, B、力量巨大:排山倒海,摧枯拉朽,C、意蕴无限:不是简单的自然力,而是深厚的理性力量。4、表现(崇高):艺术中:艺术家以明朗开阔、精神振奋的心态,并将激情灌输与整个创造过程形成雄浑宏大(敕勒歌)及慷慨悲凉(离骚)的境界。比如西方的诗史般的电影画面,如魔戒王者归来等影片,所营造的那种感觉。5、 壮美、阳刚之美是否等同于崇高? 西方美学中
3、的崇高与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壮美并不能机械等同。崇高不是主客体的和谐同意的静态美。而是主客体在对立冲突中趋向统一的动态美,它以内容和形式之间的不和谐、不统一为其基本特点。作为审美范畴的崇高,在西方是与资产阶级的革命要求相联系的,因而在酝酿社会变革的近代才出现,在这之前,例如古罗马时期朗吉弩斯所论的崇高,仅是一种文章的崇高体。中国古代美学属于近代资产阶级革命之前的古典美学。 我国古典美学中的壮美、阳刚之美,实际指的是文章的风格与形式的和谐为统一的特点,而一般不具主客体在对立冲突中趋向统一的涵义。无论是自然崇高,社会崇高还是它们在艺术中的表现形态,在我国都大量存在。但中国历史没有出现西方近代资产阶级那
4、种把天翻地覆、对立冲突当作更高的欣赏对象的历史条件。因而,我国古典美学论及了壮美、阳刚之美,而没有论及崇高。优美:1、概念:优美是美处于矛盾的相对统一,相对平衡的状态;从美感上看,优美给人以轻松愉快和心旷神怡的感受;从形式上看,优美表现为柔媚、和谐、安静、与秀雅的美。“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2、关系:A、优美:空间小、力量弱、性质柔、令人心旷神怡,宁静愉悦,“杏花春雨江南”B、壮美:体积巨大、力量无限、色彩晦暗、威胁主体、惊心动魄,“骏马秋风冀北”C、姚鼐:阳刚之美,阴柔之美。D、优美是甜糖,崇高是良药。人需要生活在优美中,但更需要崇高的疗救与提升
5、。丑:1、概念:丑作为审美范畴,是指某种由于不协调、不匀称和不规则而引起非快感、令人厌恶的东西,反映了美的缺乏和不可能性。丑有别于畸形和丑陋、凶恶,不是美的简单否定,而是以反面形式保持和包裹了正面的审美的理想观念。2、特征:A、丑的形象外观包孕了美的意趣与理想,借助形象本身外丑和内美的强烈对比产生审美效果,成为激发物:巴黎圣母院中的卡西莫多。B、以否定的态度表现丑,真实地展现出丑的事物被历史抛弃的必然性,淋漓尽致地揭示出丑的本质,寄寓了美的理想,如:死魂灵。C、以某种旁观、甚至欣赏的态度表现丑,但因艺术家高超的技巧和独创的形式使丑的题材具有可观赏的外观,如:恶之花,金瓶梅。悲剧:1、概念:展示
6、着不断增强的美好期待,与毁灭性结局对立统一的意境;基本要素:美好期待,情节延续,毁灭结局;悲剧美感:由强烈的痛苦震撼而引起的由痛感转化为快感的特殊审美体验。鲁迅 “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恩格斯“构成了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2、类型:A、英雄悲剧:普罗米修斯。B、小人物悲剧:窦娥,祥林嫂。C、反面“英雄”悲剧:项羽,麦克白。3、悲剧性美感的实质: 悲剧是崇高的集中表现,悲剧性美感即崇高感。 A、悲剧的崇高感是美好期待的不断强化,悲剧前,悲剧后。B、悲剧的崇高感是直面人性处境的艰难而产生的理性升华。C、悲剧的崇高感是人类人性尊严的自我证明。喜剧:
7、1、概念:喜剧是通过展示被否定对象的不合理性即可笑性而使美好期待得以实现的意境。基本要素:否定性对象,可笑性,美好期待实现;鲁迅 “将人生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马克思“历史是认真的,经过许多阶段才把陈旧的形态送进坟墓。世界历史的最后一个阶段是它的喜剧”。2、类型:A、机智:或者对相似事物有了新的发现,或者以性质相异的的事物做比拟,或者突然发现似乎是存在于两极事物之间的共同之处;机智常常迷人,才情焕发,富于灵感的;九岁县太爷,刘罗锅B、滑稽:常常必须为动作,行为的怪异,可笑,夸张。C、讽刺:以夸张的方式对不合理的事物和现象进行辛辣的嘲讽和非难热刺:对我友的缺点弱点进行戏谑,批评;令刺:对敌人
8、的反动本质进行无情的揭露批判。D、幽默:对尴尬处境的机智消解。(心不在焉的教授)我国传统的美学范畴:中和本指中正、平和。以后引申为符合中庸之道的道德修身境界的一种原则。儒家认为人们的道德修养能达到致中的境界,那么天地万物均能各得其所,达到和谐的境界了。所谓的中庸和天人合一的和谐,成为最高的美,儒家的思想。代表性的话语:“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温柔敦厚”等都是。风骨李白的诗: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风骨,中国古代文论的基本概念和术语,实质是对文学作品内容和文辞的美学要求。以“风骨”评诗论文最完备最系统的是刘勰的文心雕龙。画论中谈风
9、骨,始见于南齐谢赫的古画品录。谢赫在序中提出评画的六个标准,其一是“气韵生动”,其二是“骨法用笔”。前者重在风神,与神似相近,后者重在笔致的骨梗有力。“风骨”的基本特征,在于明朗健康,遒劲有力。与上述看法相反,另一种意见认为:“骨”即文意,“风”即文辞。主要根据是文心雕龙“体性所说:“辞为肤根,志实骨髓。”文心雕龙“附会所说:“夫才量学文,宜正体制。必以情志为神明,事义为骨髓,辞采为肌肤,宫商为声气。”由此而得出结论:“骨”指“情志”与“事义”,也就是情感与思想,这是文学创作的骨干。舍此骨干,绝难构成优美的文学,所以说“沉吟铺辞,莫先于骨”。同时,文章的骨髓,固然是情感和思想,而其表达,却有赖
10、于文章的气势,所以又说“缀虑裁篇,务盈守气”。这“文气”,便是所谓“风”。还有一种意见,认为“风骨”与“气”是作品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体,这个统一体形成了作品的风格。在文心雕龙中,体性只是一般地论述文学作品有多样化的风格;风骨则是在多样化的风格当中,选取不同的风格因素,综合成一种更高的具有刚性美的风格。所谓“风骨”,也就是指一种鲜明、生动、凝练、雄健有力的风格。这是刘勰对文学风格所提出的更高要求或更高标准。到了唐代,陈子昂基于改革文风的需要,高倡“汉魏风骨”,用“风骨”作武器,横扫六朝绮靡文风的余习,使唐代诗歌的革新运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从文学批评史上看,“风骨”说是从中国优良的文学传统中概括出来
11、的,并为后代进步文论家所继承,它在历史上曾起过进步作用。滋味:梁钟嵘论诗。到唐司空图。后来诗派中的“滋味说”味外之旨。孔子的 3 个月不知肉味,等说法,都可以看到滋味这一范畴充分体现了审美和艺术欣赏的感性体验这一特征。传神东晋大画家顾恺之提出来的。绘画方面的术语。画龙点睛,而画人也在点睛。这一点在中国画和西方画的区别方面比较明显。而关于此的神韵,经常用在文学评论中的,如鲁迅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那个雪下得正紧的紧字,就神韵尽出。错彩镂金和芙蓉出水美学家宗白华把中国艺术中美的理想归为两类:错彩镂金的美和芙蓉出水的美。他认为楚国的图案、楚辞汉赋、六朝骈文、明清瓷器、京剧服装等是“错彩镂金,雕缋满眼”
12、的美;而汉代的铜镜与陶器、王羲之的书法、顾恺之的画、陶潜的诗、宋人的白瓷,是“初发芙蓉,自然可爱”的美。在中国美学史上,更多的崇尚“初发芙蓉”的美,亦即自然、朴素、内在的美。观吴琼的花鸟画,透出的清丽、雅逸、柔和之美,正属于这一类。芙蓉出水的美,更有活力,当然 2 者并不是绝对对立的。境界清代鸿儒王国维在其著作人间词话里谈到:“古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高考还考过默写吧。第一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简单来说,境界就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在客观对象方面来说就是形与神的统一;在审美主体(人)来说就是情与理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