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抗震论文1.doc

上传人:fmgc7290 文档编号:6360054 上传时间:2019-04-0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抗震论文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抗震论文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抗震论文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抗震论文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抗震论文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关于汶川地震及日本大地震的感想摘要:近些年来世界各地地震频发,给人们带来了重大的灾难。频发的地震也标志着世界进入地震活跃期,地震引起的次生灾害更加剧了这种灾难性,所以如何防震减灾也更被人们所重视。关键字:地震、次生灾害、抗震,防震减灾引言:2008 年 5 月 12 日 14 时 28 分 04 秒中国四川省汶川地区发生里氏 8 级地震,最大烈度 11 度,为 浅 源 地 震 , 震 源 深 度 为 10 千 米 20 千 米 , 破 坏 性 巨大 , 死亡人数已超过 12000 人,受伤 26206 人,9404 人被掩埋,损坏房屋 346万间。20011 年 3 月 11 日 14 点 4

2、6 分左右,日本东北地区宫城县北部发生里氏 9.0 级特大地震,震中烈度 7 度 ,震源深度 20 公里 , 10668 人死亡,16574 人失踪。1.汶川地震和日本地震本身所造成的破坏汶川地震和日本地震都是发生在白天,而且日本地震远比汶川地震所严重,但是日本地震所带来的破坏程度和死亡人数却远远没有汶川地震严重,汶川地震造成村镇一片废墟,地震本身造成的伤亡人数很多,而日本房屋大多都是好着的,没有出现大面积倒塌的现象,地震本身造成的伤亡人数并不多,有专家指出日本地震破坏力强大 ,是汶川地震 20 倍破坏力。汶川地震造成了大量的房屋倒塌,特别是多层砌体房屋。受此类型房屋所处场地类别的差异、房屋的

3、设计抗震设防烈度的不同、设计基础形式的不同、施工质量的差异以及房屋的平面布置、层高、构造柱、圈梁的设置差异等不同因素的影响,使得在同一地震烈度区域内的砌体房屋表现出不同的破坏程度。某些房屋主体结构无明显破坏,仅粉刷层出现极细微裂缝。某些房屋外围地坪及房屋底层地面出现明显的开裂、塌陷现象,房屋内部破坏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如六层砌体房屋仅底层结构破坏极严重,其他楼层破坏不明显。某些房屋周围地坪及底层地面没出现裂缝,房屋整体倾斜及相对高程差均在规范允许范围之内,但六层房屋仅二、三层结构破坏严重,其余各层无明显损伤。某些房屋大部分墙体直接倒塌,房屋残余部分极为危险。由于建筑质量较差,地震对各建筑影响比较

4、大,多处校舍坍塌,学生死亡,建筑质量难辞其咎。而日本的房子在地震作用下并没有很大的破坏,只是轻微的开裂,所以日本地震本身所造成的灾害比汶川地震轻得多。而从汶川和日本民众在地震下的反应也可看出日本民众对其国房屋抗震的自信。日本民众所表现的一如既往的平定,有规则的出逃或是避难,谨然秩序,而汶川民众则是慌张出逃。现场一片混乱。2.中国防震体制和日本防震体制的简单对比由于地震来临是突发性的,之前根本没有什么明显的预兆,导致预报的难度很大,现在基本上根本不可能准确的把地震预报出来,所以现在许多人们对地震到底能不能预报提出了质疑,甚至有人提议取消地震预报,而改为直接加强建筑物的抗震等级,认为这样可以更有效

5、的防震,比如日本,美国就取消了地震的预报,而直接加强建筑物的抗震等级,而且这种方法也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地震的预报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虽说缓慢,但还是一直在发展着的,这是一个世界级难题,但是我们并不能因为现在预报的不准确就放弃这种预报方法,世界万物都是有规律可循的,只要一直努力下去,相信总有一天可取得丰硕的成果。然而因为现在的地震预报制度并不完善,面对像 5.12 汶川大地震血这样的强震及时预报了房屋也还是受损的,所以防震减灾仅有地震的监测预报是不够的。前面已经讲到,地震预测是一个没有解决的世界难题,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另外,即便对一次破坏性地震进行了成功的震前预报,地震还是会形成重大的灾害

6、,还是要导致重大的财产损害,造成严重的经济、社会后果,还是需要采取措施抗御地震灾害。防震减灾必须走预防为主、综合减灾的道路,预防应该包括提高抗御地震的能力,科学地开展监测预报工作,提高社会防震减灾的意识等。首先值得一提的是日本的抗震建筑方法,即让地震产生的力不直接作用于建筑,从而避免建筑受损的方法。具体来说,就是把夹杂多层铁板的积层橡胶和减振器组合成抗震层,然后把房屋建在抗震层上,从而提高其抗震性能。日本第一栋采用这种方法建造的建筑于 1983 年问世,因抗震性能卓越,在日本得到迅速普及。要保证建筑切实发挥其抗震性能,日本抗震构造协会制定了抗震建筑的维护管理基准 ,要求专业人员对抗震建筑进行“

7、体检” 。 “体检”大致分为 4 类,即竣工时检查、定期检查、应急检查和详细检查。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定期检查:技术人员除每年检查抗震层外,在建筑竣工后第五年、第 10 年及之后每 10 年,对建筑进行一次全面检查,检查内容包括抗震材料的性能、抗震层外围有无阻碍建筑水平移动的物体、设备管线有无损伤等。日本尤其注意定期检查公共设施,建立了“ 特殊建筑定期调查报告制度 ”。一定规模的剧场、影院、超市、医院、学校、体育馆、美术馆和宾馆等均属特殊建筑。需要定期由高级建筑师或经国土交通省认定的专业人员进行检查。日本专家指出,保持建筑抗震性能没有一劳永逸的办法,需要长期坚持“定期体检” 。只有这样,才能经受住

8、重大地震的“实战”考验。另外,日本人民他们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不断加强对地震的科学研究,形成了世界先进的地震预警系统;制定应急预案,防患于未然;大力开发防震抗灾产品,形成了一条完整的抗震产业链。而在众多经验中,日本人最为依赖、推崇的恐怕还是坚持不懈地进行防震训练。3.浅说结构防震建筑应根据其使用功能的重要性分为甲类、乙类、丙类、丁类四个抗震设防类别。甲类建筑应属于重大建筑工程和地震时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筑,乙类建筑应属于地震时使用功能不能中断或需尽快恢复的建筑,丙类建筑应属于除甲、乙、丁类以外的一般建筑,丁类建筑应属于抗震次要建筑。甲类建筑,地震作用应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其值应按

9、批准的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确定;抗震措施,当抗震设防烈度为 68 度时,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当为 9 度时,应符合比 9 度抗震设防更高的求。乙类建筑,地震作用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抗震措施,一般情况下,当抗震设防烈度为 68 度时,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当为 9 度时,应符合比 9 度抗震设防更高的要求地基基础的抗震措施符合有关规定。对较小的乙类建筑,当其结构改用抗震性能较好的结构类型时,应允许仍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措施。 丙类建筑,地震作用和抗震措施均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丁类建筑,一般情况下,地震作用仍应符合本地区抗震

10、设防烈度的要求;震措施应允许比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适当降低,但抗震设防烈度为 6 度时不应降低。按照以上便准,学校类建筑属于乙类建筑,因此应满足乙级抗震设防标准抗震措施:一般情况下,当抗震设防烈度为 68 度时,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当为 9 度时,应符合比 9 度抗震设防更高的要求地基基础的抗震措施应符合有关规定建筑设防标准有一定的不足、需要改进之处。第一就是就是设计基准期,一般的乙类建筑的设计基准期是 50 年,如果法规上面说明一些重重、像学校类建筑设计基准期为 40 年、30 年等。第二,对于学校这些乙类建筑,它的建筑设防为什么不定为至少高于当地地震烈度的两级呢,“

11、 地震烈度为 7 度的地区,乙类建筑设防标准不得低于 9 度”。如果 1976 年的唐山大地正之后,那么 2008 年汶川地震学习俺就不会这么不堪一击!虽然这样建筑的整体花费肯定要高出很多,但是学校类建筑毕竟是百年大计。这次地震也就是发生在中国这样拥有大批土地和人口的国家,如果是发生在日本等小国,学校类建筑岂不要全部坍塌,那么这个国家将失去一大批的人才,会出现很大一段的知识断层。从汶川地震倒塌的废墟形态可见:在地震烈度为 7 度的地区,按照我们的建筑设防标准,应该是 8 度设防,而这些使用砖混结构,使用空心预制楼板,而又缺少构造柱、圈梁、墙体内各应力集中部位拉结钢筋等抗震构造措施;空心楼板的预

12、应力高强钢丝配置几乎为零,砖块的砌筑砂浆几乎无粘性可言,这显然是不符合规定的。钢筋混凝土多高层房屋的抗震设计要求,不仅与建筑重要性和地震烈度有关,而且与建筑结构本身潜在的抗震能力有关。近几年来地震震害及试验成果反映了一些共同的看法,如框架剪力墙结构或剪力墙体系的抗震性能,特别是防倒塌能力优于框架结构体系;次要抗侧力构件抗震要求可以低于主要抗侧力构件,例如框架剪力墙结构中的框架的抗震要求可以低于框架结构中的框架,而其中的剪力墙则应比剪力墙结构中的要求提高;较高的房屋地震反应大,延性要求也高。 研究表明,框架剪力墙结构在基本振型地震作用下,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大于底部地震倾覆力矩的 50%时

13、,框架剪力墙结构的变形接近框架结构,框架部分起主要抗侧力作用,其框架部分的抗震等级要按框架结构体系采用。 另外,对同一类型结构抗震等级的要求分界,抗震规范主要按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考虑,故对层高特殊的工业建筑应酌情调整。设防烈度为 6 度,建于 -类场地上的结构,不需做抗震验算但需抗震等级设计截面,满足抗震要求。 不同场地对结构的地震反应不同,通常类场地较高的高层建筑的抗震构造措施与 - 类场地相比应有所加强,而在建筑抗震等级的划分中并未引入场地参数,没有以提高或降低一个抗震等级来考虑场地的影响,而是通过提高其他重要部位的要求(轴压比、柱纵筋配筋率控制;加密区箍筋设置等)来加以考虑。 4.防止次

14、生灾害的发生地震并不是单一灾害,此后的次生灾害更加重要,地震往往会引起一系列的次生灾害,而这些次生灾害又对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的巨大的威胁或是灾难。比如汶川大地震的次生灾害: 泥石流,堰塞湖。地震中直接死于泥石流的数量不多。对于堰塞湖,由于政府处理还算得当,未造成巨大伤亡。但是此次的日本大地震引起的次生灾害造成巨大的灾难。其中主要有海啸,火灾,核泄漏等,海啸造成多人溺死,多个地区出现几百人的漂浮尸体,还同时使房屋,飞机,车辆等被海啸淹没,更造成了多种设施的损坏。天然气管道出现故障,燃气泄漏,造成多处火灾,还很不幸有炼油厂失火,造成巨大损失, 日本有多个核电厂,不幸核泄漏,有进一步恶化可能,由于核

15、辐射对人、生物伤害巨大,且已经开始影响到其他国家,这引起全球人民高度重视。地震次生灾害是指:由于强烈地震使山体崩塌,形成滑坡,泥石流;海啸或水坝河堤决口造成水灾;震后流行瘟疫;易燃易爆物的引燃造成火灾、爆炸或由于管道破坏造成毒气泄漏以及细菌和放射性物质扩散对人畜生命威胁等等,统称为次生灾害。地震次生灾害主要有:火灾、水灾(海啸、水库垮坝等) 、传染性疾病(如瘟疫) 、毒气泄漏与扩散(含放射性物质) 、其他自然灾害(滑坡、泥石流) 、停产(含文化、教育事业) 、生命线工程被破坏(通讯、交通、供水、供电等) 、社会动乱(大规模逃亡、抢劫等) 。次生灾害的预防:a.震前预防对策是人类控制地震次生灾害

16、首要的对策。如果搞好了震前预防工作,地震时就能够不发生或少发次生灾害。如果震前做好了思想、物质准备,地震次生灾害一旦发生,也能够迅速救治,从而达到最大限度地减少震害损失的目的。例如对于大型水库、堤坝等,要预先做好防震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加固。水库下游的居民,在地震发生时,要严密注视堤坝的安全,遇有险情,除组织力量抢救外,要迅速向安全地带转移。b. 震时应急防护及紧急处置对策。如,地震时要立即有秩序地疏散,尽快离开房屋。人员疏散时,要避开高楼房、烟囱、高门脸、女儿墙、高围墙等,更不要在狭窄的胡同中停留。要避开高压电线、变压器,以防电杆或电线震断触电伤人。 在山区,还要远离悬崖陡壁,以免山崩、塌方时

17、伤人。还应离开大水渠、河堤两岸等。c. 震后救治及再预防政策。对震后存在的次生灾害要及时救治以防发生灾难,如堰塞湖,核泄漏等。同时更应该再次预防可能发生的次生灾害,如要及时加固水坝,对工矿企业中的易燃、易爆物品要重新检查等。参考文献:【1】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2008 年 12 月 27 日修订通过;【2】 中国地震灾害与防震减灾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专题讲座第四讲,张培震,2008-06-30 ;【3】G B50011-2010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中 国 建 筑 工 业 出 版 社 ;【 4】 论钢筋混凝土多层框架结构的地震控制设计, 黄 小 弟 ;【 5】 地震次生灾害的防止措施 ,河北地震信息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大学论文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