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汉语言文字与文化课程论文1浅谈汉字与中医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中文系六班 欧秋菊 1140016017【摘要】汉语言文字与我国古代医疗文化的关系极其密切。由于医学早于文字,在文学历史发展长河中,文字中就保存了古代人类对疾病的认识和治疗的文化信息。本文通过部分汉字从“对疾病的认识” 、 “汉字与疗法”和“汉字与病痛”三个方面来简单介绍古代中医。相信通过对这些文字的分析,我们能更加深入地了解我国自上古时期以来的医疗文化,从而对中医有一定了解。【关键词】汉字;中医;汉文化;医疗 前言黄帝内经从理论上对以往的医学经验进行总结,标志中医学基础理论得到初步奠定;神农本草经第一次从理论上阐述了我国药物学的
2、知识,从而确立药物基本原理;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在临床上确立了辨证论治的原则。另外,东汉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收录涉及医药、保健与卫生的汉字达 1124 个,其中人体骨骼、脏腑、组织器官名称用字 98 个,疾病名称 78 种,病理表现用字 20个。通过文字记载,古人能了解疾病,从而得到治疗。中医的发展可谓坎坷,尤其在近年来西医的冲击。但千百年来,中国百姓就靠中医延续世代,不得不说中医也存在许多合理过“医”之处。先人创造了汉字,用汉字记载与传承医术,汉字与中医间藏着众多密切的联系。一、对疾病的认识生老病死,是每个凡人都会经历的问题。生、老、死都只有一次机会,疾病却是常有的。俗语道:“病一病。更健康”
3、。在古人眼里,疾病是值得倍加注意,甚至说是令人恐惧的。当然与当时的医疗环境和技术有关。经过漫长的时间,古人逐渐对疾病有了一定认识。疒:“疒” ,俗称“病字头” ,会意字。 “甲骨文的疒字,右边是一张病床,左边是仰卧在床上的人,中间的小点儿是浑身冒的汗(也有位置相反的) 。 ” 会意为人有病痛卧床不起。小篆左边仍是“床”之形,右边是“一” 。 说文:“疒,倚也。人有疾病,像倚箸之形。凡疒之属皆从疒。 ”随着汉字的发展, “疒”如今是个部首字。看到凡由“疒”组成的字,均与疾病有关,例如“疗” 、 “癌” 、“疤” 、 “瘟” 、 “疫” 。疾:“疾”是会意字。甲骨文像一个人中了箭的形状。金文的形体
4、与甲骨文大致相同。小篆左边的“人”变成了“疒” 。隶变后楷汉语言文字与文化课程论文2书写作“疾” 。 说文:“疾,病也。从疾矢声。一曰急也。徐曰:疾来疾,故从矢,矢急疾也。 ”其本为箭伤,后来泛指一切疾病。当人有病自然就会不舒服,就会有痛苦,故又引申为疾苦、忧患。 资治通鉴:“吾疾贫富不均。 ”意思是:我恨的就是贫富不均。另外,也指有忧患,则不完美,故又引申指缺点、毛病。如孟子梁惠王下:“寡人有疾, ”缺点令人反感,故引申为憎恨和痛苦。然而,“疾”和“病”又有所区别,重病为“病” ,轻病为“疾” 。病:“病” ,形声字,小篆从“疒” ,丙声。 “丙”为阳火, “丁”为阴火。 “丙”象征生命之火
5、。中医言:“百病皆生于火” 。是病大都由内而生,内火旺则百病生。身体内部的阳气太足阴阳失衡,引起上火、发炎,进而引发一连串的疾病。 说文:“病,疾加也。 ”玉篇:“病,疾甚也。 ”“病”字在今天仍然指生病,但程度的轻重有所差别。古代的“病”字专指病重,后来“病”字泛指一切疾病。 汉书张良传:“忠言逆耳得于行,毒药苦口利于病。 ”毒药后改为良药,可知病须服药,则以内病为主。外病在表,可用肉眼直视,而内病于人体内,难以察看,只能根据病理推测,因此内病更加难治。如果亲朋好友患了重病,我们自然会担心,所以病字又引申指担心、忧虑的意思。如论语卫灵公:“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意思是:君子只担
6、忧自己没有能力,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注意到疾病后,先民开始关注自身,祭祀天神,祈求安康。出现为众生尝百草的神农,可见当时对疾病有稍微的了解,知道对症下药,从而出现中医。同时黄帝与岐伯讨论医学从而著中医理论专著内经 ,作为早期的医学,中医和其他学科一样,属于科学发展的初级阶段。可简单归纳为古人对疾病的初级认识,但它却包含了繁杂的内容。二、汉字与疗法历史长河浩浩荡荡,几千年来,我国劳动人民无时无刻不与疾病作激烈,甚至说残酷的斗争。饥饿、寒冷、战争等一切因素都能致人病入膏肓。通过不断实践和认识,先民逐渐懂得医治,并积累了丰富的医疗技术以及大量的医药知识,大大减少死亡率,同时相应提高劳动力和军事能力
7、。因此医术对古人而言是重于泰山的。但由于太古时期文字未兴,医疗方面的传承只能靠师承口授。直到文字的出现,才能将医术相对完整地记录下来,如本文的“针” 、 “灸” 、“药”等。从而对后世起到总结经验和便于流传和扩大推广的作用。汉语言文字与文化课程论文3针:古有词语“穿针引线” , “针”最早是指缝缀衣物的用具,说文里就讲“针,所以缝也。 ”那时候还只是简单地缝纫工具。战国时黄帝内经对针法治疗有了详细的记载。通过将毫针按一定穴位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治疗疾病,有疏通经络、调和阴阳的功效。这大概和远古时期,古人偶然被一些坚硬的物体,诸如劳动中的石头,天上突然下起的冰雹击中身体的某个
8、部位,恰好这个部位原有旧患并被治愈。在此基础上,当时已掌握磨制技术的人们发明了砭石,用其刺入身体某些部位,很有可能就是后来的“穴位”进行治疗,以减轻身体疼痛。三国时华佗三国志华陀传记载“若当针,不过一二处 ”,指如果应当用针治,也不过一两处。 “太祖苦头风,每发,心乱目眩,佗针鬲, 随手而差” 。针法和灸法合称为“针灸” 。太祖曹操为头风病所苦,每次发作就感到心里烦乱,眼睛发花。华佗用针刺膈腧穴。行针结束后,病就好得差不多了。传统疗法包括毫针疗法、火针刺法、三棱针刺法、皮肤针疗法、电针刺法、梅花针疗法等。其特点是治病不靠吃药,属于物理疗法。配以相应的穴位,只需要在病人身体的一定部位刺针,使对应
9、神经受刺激并引起局部反应;也有先刺针再用火烧灼,让温热刺激烧灼局部,最后达到治病的目的。灸:“灸” ,形声字,从火,久声。 “灸”本义为用艾条熏灼。“久”的篆文像用艾草在人背后熏灸,这是中医里的一种传统的治疗方法。 说文火部:“灸,灼也。 ”上“久”下“火” ,指燃火点着艾条在病人身下熏,熏灼时间越长久,越利于治愈。其中的病理可能由于古人在点火烧饭时,不小心碰到或挨着火堆,经过长时间的烘烤,平日的病痛逐渐消除。由此得出“灸” 。实践证明,像艾草等起药物功能的植物在“灸”的过程中能加强刺激,促进功效。盂子:“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说法,这里求的便是“灸” ,指七年之久的病痛,灸三年就差不多治愈
10、了。 三国志魏志华佗传记载:“若当灸,不过一两处,每处不过七八壮,病亦应除。 ”“壮是中医术语,指灸法中的计(数)量单位。每灸用一个艾柱,称为一柱。这里的叙述表现了华佗医术的高超:当应该用灸法治病时,他最多不过灸一两个部位,每处也只用七八个艾柱,病痛便神奇般的消除了。 ” 据考证, “针”和“灸”联合使用,即为“针灸” ,很可能起源于石器时代。医:“医”的含义多与疾病和治病相关,从匚,矢声。本义为治病的人,也就是现在的医生。不管是赤脚大医,还是宫廷御医,百姓都给予崇高的敬意,这主要由于医生能“救人胜于七级浮屠” ,能医治病患,妙手回春。几千年下来,扁鹊、华佗等名医救人于重病的形象都深入人心。
11、说文:“医,治病工也。殹,恶姿也。醫之汉语言文字与文化课程论文4性得酒而使。 ”国语越语:“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 ”古旧医书上多有医蛊偏方,有趣的是,占卜祭祀的巫也掌握部分医术,会施发药物给病人。然而,巫多与“邪”结合,带有严重地迷信色彩。古人认为从巫之医不可取,故论语曰:“不可以作巫医。 ”药:从艸,乐声。本义为能治病的物品,即药物、药材。一般是植物,故从艸,也就是“草字头” 。 说文:药,治病草也。繁体字为“薬” ,即“乐字上需草” 。人生病了自然不快乐,需要吃“草”得以缓解。此处的“草”多为蔬菜、草本植物等。中医相对中药,区别于西药。中药多为草药。三国的魏嵇康在养生论中写到:“故神农
12、曰:上药养命,中药养性者,诚知性命之理,因辅养以通也。 ”三、汉字与病痛古人常用汉字来直观地表现他们的喜怒哀乐。病痛是人之常情的,又是令古人十分难受的,于是通过变化多端的方块字,他们写出了生病时的痛苦,或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这些症状。疮,是形声字。从疒,声仓。 “仓”本义指存储粟米的圆形建筑物,或指粟米的堆垛。 “疒”与“仓”联合起来表示人体表皮上出现的粟米堆垛样的脓肿。 “疮”的本义是伤口、外伤,也作“创” 。如“金疮药”中的“疮”就是外伤。后来又引申指皮肤肿烂溃疡的疾病。如聂夷中咏田家:“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指即使治好了眼前的疮(一种恶疾),但剜掉了心头的肉。比喻问题过多,只好牺牲其他
13、东西,来解决部分的问题。 “无论是新伤口还是感染了的伤口,都会很疼,故而疮又用来比喻痛苦。如杜甫壮游 上感九庙焚,下悯万民疮。 ” 痏,字从疒,有声。 “有” ,意为肌肉、皮肉、软组织。 “疒”和“有”二者联合起来表示“皮肉伤” 、 “软组织挫伤” 。颜师古在急就篇中注引:“殴人皮肤肿起曰疻,殴伤曰痏。 ” 另外也泛指伤痛。灵枢经:“已发针,疾按其痏,无令其血出。 ”后来引申为针刺的次数:,如素问刺腰痛篇:“刺之三痏。 ” 瘟:“瘟”是形声字。从疒,昷声。 “瘟”的本义为中医所说的人或动物的流行性急性传染病,即瘟疫。尤其在古代战争中,瘟疫比兵器、饥饿更容易使军队溃败。如宗懔荆楚岁时记:“五月五
14、日以五彩丝系臂者,避兵及鬼,令人不病瘟,亦因屈原。 ”“瘟君” ,即瘟神,又叫瘟鬼、瘟神爷。形容令自己倒霉的人。又比喻呆滞得像得了瘟病似的,没有生气。如鲁迅阿 Q 正传:“从此王胡瘟头瘟脑的许多日。 ”痴:形声字。从疒,疑声。隶变后楷书写作“癡” ;俗作“痴” ,汉语言文字与文化课程论文5改为知声。汉字规范化后,以“痴”为正体。医学上, “痴”指癫狂病、精神失常。 “痴的本义为呆傻、不聪敏, 世说新语赏誉:王蓝田为人晚成,时人乃谓之痴。 ” 这里即为痴呆意。后来逐渐发展为发呆。如红楼梦第二十七回:“那边哭的自己伤心,却不道这边听的早已痴倒了” 。结语这都是祖先在上百万年的生存经验中总结出来的知识,并把这些知识融合在汉字的创造中。聪颖的祖先创造了汉字,用方块字记载医术。使得子孙在传承中免遭了许多皮肉之苦,更多的是汲取历史精华,其中的更多密切联系仍值得我们继续研究和发现。参考文献:吴锡有 编著:常用汉字字理.象形指事会意卷 ,长春出版社,第 121 页。李土生 著:汉字与汉字文化 ,中央文献出版社,第 226 页。张章 主编:说文解字 ,中国华侨出版社,第 528 页。张章 主编:说文解字 ,中国华侨出版社,第 53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