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华文化元典课程论文试论老子中的处世哲学姓名: 郑旭良学号:20111646 班级:11 级汉 1 重庆大学新闻学院二零一三年十二月摘要:老子又称道德真经 ,是中华道家文化圣典,由春秋时期中国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老子所著,与易经和论语一同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为深远的三部巨著。作为一部伟大的巨著,其中的各种哲学思想不仅影响着中国,同时也影响着世界。为人处世的哲学便是老子这棵巨大智慧树上的一根枝桠,此文,便以此为中心,对老子中的为人处世哲学进行论述。关键词:老子 为人处世哲学 道家圣典老子,字伯阳,谥号聃,又称李耳 1,楚国苦县历乡曲仁里 2人,是中国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他的哲学思
2、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世界的思想文化的发展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老子一书中,不仅包含着宇宙自然规律及治国为政上的大智慧,同样在为人处世等人际关系处理方面有着相应的小智慧。而这些诞生于两千多年前的小智慧,即使在飞速发展的今天,对人们也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一、 人如水,不争水是自然界中常见的事物,而在道德经中老子将水比作了人的至高状态,其文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3。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事善能,动善时。 ”从此处,可以看到老子所划分出的水所具有的特征和作用。第一点是柔弱,老子认为水是天下最为柔弱的物
3、质;第二点,水善于趋下,善于处在低下的位置,善于停留在卑下的地位。正是因为这1 古时“老”和“李”同音;“聃”和“耳”同义。2 今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3 老子提出的最高哲学范畴,有不可言说的玄妙,有多种意义。作为哲学范畴,意为“事物规律性” 、 “自然法则”等。两点,所以老子说“处众人之所恶” ,与儒家的“人恶卑下,力争上游” 4的看法不同,在老子的处世哲学中,愿意到别人不愿意去的地方,愿意做别人不愿意做的,能够居于卑微而不怨,或者说能够忍辱负重,符合其无为精神,是一种聪明的表现。对于第三点,老子认为水具有包容性,小溪注入江河,而江河则汇入大海,因而水具有容纳同类的无穷力量,而这一点同样的也
4、与儒家的君子似的处事方式 5有所不同。在老子看来,能够包容别人的看法和别人的错误,以德报怨、宽宏大量是一种积极的为人处世的技巧。最后一点老子认为水能不争,这是老子为人处世哲学中最基本的无为思想的体现,也是老子架构的为人处世哲学体系中最重要的支柱之一,同时也是对其上三点一个总结。什么是不争, 老子言:“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 “处众人之所恶”不恃恩而图报,不贪图功名利益,不去费劲心思争取高位,这便是老子所期望的不争。而之所以不争, 老子中也给出了解释:“夫唯不争,故无尤”正是因为这种不争的性格,不居功自傲,能够急流勇退,所以才能不招致怨恨,才能安安稳稳长长久久。二、 人如水,谦诚人如水,除
5、了不争这一点,在老子看来还需要做到“心善渊,言善信” ,也就是说要能够心态平和不骄傲,安处一居不浮躁;要能够诚实守信不虚伪,言行一致不虚荣。因此老子言:“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不自赏,不自夸,不自以为是,不居功自傲妄自尊大,越是品德高尚越是优点突出,就越要检点自己从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以求能得到进一步的改善,所以老子又言:“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 ”, “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4 论语.子张子贡曰:“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5 论语.卫灵公:“道不同,不相为谋” 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6、。 ”谦虚是诚实和上进的表现,而骄傲则是虚伪的表现和落后的征兆,所以老子言:“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这一点与儒家思想中的君子式为人处世之道是相同的 6。而谦虚和诚实,也同样的是无为思想的体现,因为谦虚所以能够不居功自傲;因为谦虚,所以能够忍让别人;因为谦虚,所以能够心态平和,不去过分的追求功名利禄。正是因为心态平和,不计较得失之祸,所以才能够做到诚实,才能够如老子中提到的若水之人一般心态平和不骄傲自大,诚实守信不虚伪,真正的做到“居善渊,言善信” 。也只有真正的做到“心善渊,言善信” ,才能达到老子心目中的人的至高状态。而只有达到这样的状态,才能够如老子中所言:“
7、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三、 人如水,为善善利万物而不争的是水,而老子的为人处世哲学中,人如水则是人在为人处世方面达到至高的表现,由上可见,人如水,需不争;人如水,需谦诚。除此之外,水还有一个最重要的特性,善利万物。因此, 老子中言:“与善仁,事善能” 。要能够与别人保持良好的相互仁爱的关系,要能够良好发挥自己的能力。而要做到与人为善,发挥好自己的能力,就必须要做到心态平和,宠辱不惊,善于忍让。因此,老子说:“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一个人若能既懂得尊荣,又能够忍受屈辱,做到心态平和,才能够做到“与善仁,事善能” 。只有懂得善于忍让,才能够获得别人的同情和谅解;只有懂得善于忍让,
8、才能够广交朋友,赢得天下人的信服;也只有懂得善于忍让,才能够静下心来全力做事,最大限度的发挥出自己的才能。如果一个人因为受到一点委屈就暴跳如雷,感情用事,意欲报复,则容易酿成祸患;如果一个人事事争强斗胜,不甘示弱,则容易遭到大多数人的妒恨和报复,从而把自己6 论语.为政:“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送上绝路。所以老子中言:“强梁者不得其死” ,强势霸道的人不得善终,因为他们不能够做到“与善仁” ,因为一个人的力量终究有限,因为一个人,终归有需要他人帮助的时候,人毕竟是社会性生物,也正因此,我们需要学习为人处世的哲学。同样的,一个人,如果不能做到宠辱不惊,心态平和
9、,那么成功或者失败都可能引起这个人心绪上的强烈波动,从而导致自身真正能力的发挥受到限制,不能做到“事善能” 。四、为人如水,上善矣在学习老子中为人处世哲学的时候,关键在于领悟上善若水的境界,也就是能够做到“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事善能,动善时。 ”要能够找准自己的定位,同时并不因为自己地位的低微而觉得屈辱;要能够把自己的心沉静下来,同时不会因为一时的荣辱得失而心浮气躁;要能够做到与人为善,同时并不因为一时的委屈而恼羞成怒也不因为一时的荣耀而狂妄自大;要能够做到言而有信,不因为一时的虚荣说假话、空话、大话,也不因为利益的得失而故意欺骗;要能够时时刻刻的把握时机,全面的发挥自己的能力,不
10、因为一时的得失而影响到自身的能力发挥,做到宠辱不惊。为人如水,是老子为人处世哲学的一个至高的境界。或许就老子自身来说,也没有达到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境界,但是后人在追求在探索老子为人处世的哲学的时候,同样的能够得到很大的收获,即便是不能够达到为人如水这一至高的境界,它也同样值得我们去学习,去研究。为人如水,心若汪洋,汇江河于一处;为人如水,行若细流,绕千山而不止;为人如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则人乃上善矣。结语:老子一书流传了千百年,而其中的思想也影响了许许多多的人,而如同老子一样属于中华文化元典的还有许多许多,即使它们诞生于两千多年以前,即使现在的时代在飞速的发展变化,这些文化元典仍然对我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值得人们去追寻去探索。参考书目: 道德经 老聃 云南教育出版社 2006 年论老子的柔弱哲学 张金兰 嘉应大学学报 1998 年 1 期老子他说 南怀瑾 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6 年论语 孔丘 云南教育出版社 2006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