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第三章 国统区文学.ppt

上传人:yjrm16270 文档编号:6349440 上传时间:2019-04-09 格式:PPT 页数:64 大小:1.1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章 国统区文学.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第三章 国统区文学.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第三章 国统区文学.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第三章 国统区文学.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第三章 国统区文学.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四章 国统区文学,第一节 国统区文学的形成与发展,第二节 胡风与国统区文学理论批评,第三节 国统区的诗歌创作,第四节 国统区的小说创作,第五节 国统区的戏剧创作,第一节 国统区文学的形成与发展,一、国统区文学形成与发展的第一阶段 (“七七”事变1938年10月武汉陷落) (一)文学思潮和文学运动 :抗战爆发,外敌当前,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广大作家也在抗日爱国的旗帜下团结起来。(二)文学创作概况:这一阶段文学创作“不暇求精”,作家们迫切需要宣泄愤激、昂扬的情绪,作品大多形制短小、形式通俗,集体写作的风气开始形成。,二、国统区文学发展的第二阶段 (1938年10月武汉沦陷1944年西南湘桂战役)

2、,(一)文学思潮与文学运动:国民党当局强化了对抗战文艺运动的排挤与控制,甚至恢复了对革命作家和进步文人的迫害,一些文艺团体被强行改组、解散,像武汉时期那样的文学中心和蓬勃气象不复存在。文学中心分散到重庆、昆明、桂林等处,大批作家转移到香港和抗日民主根据地 。(二)文学创作概况:1、文学总体风格:“沉郁顿挫”;2、暴露与批判成为主潮;3、由短而长是又一趋向。,三 国统区文学发展的第三阶段 (1944年湘桂战役 1949年解放),(一)文学思潮与文学运动:革命文学界和进步文学界则尽力配合民主运动,汇入时代大潮。 (二)文学创作概况:一部分作家仍然致力于描写黑暗,诅咒现实,对国民党政治予以否定。如巴

3、金的长篇寒夜、第四病室,艾芜的长篇丰饶的原野。还有部分作家续写知识分子题材,具有代表性的有路翎的长篇财主底儿女们和田汉组织的戏剧创作戏剧春秋等。讽刺诗、讽刺喜剧的繁盛是本阶段最特出的创作现象。,第二节 胡风与国统区文学理论批评,一、国统区文学理论批评概述 (一)关于民族形式问题的论争1939年9月巴人在文艺阵地第3卷第10期上发表中国气派与中国作风,由此而引起了国统区关于民族形式问题的大讨论。1940年3月20日向林冰在重庆大公报副刊战线上发表论“民族形式”的中心源泉,将这场讨论推向了高潮。葛一虹在新蜀报上发表了民族形式的“中心源泉”是在所谓“民间形式”吗?一文,针锋相对地进行了批评。郭沫若的

4、“民族形式”的商兑,茅盾的旧形式、民间形式、民族形式,胡风的论民族形式问题的提出和争点、论民族形式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二)关于“暴露与讽刺”的论争 1938年4月,文艺阵地创作号发表了张天翼的讽刺小说华威先生,小说刻画了一个在抗战期间整天忙于开会抓权、华而不实不做实事的“抗战官僚”形象,并对此给予了无情的讽刺和暴露。小说问世后,引起了广泛的反响。 李育中、何容 等人认为,在抗战时期发表这样的作品不合时宜,会影响统一战线的团结。茅盾、罗荪、周行、吴组缃、以群、姚蓬子等撰文发表自己的意见,则充分肯定了抗战文学中暴露黑暗的重大的现实意义 。,第二节 胡风与国统区文学理论批评,(三)对于自由主义

5、文艺思想的批判 梁实秋“与抗战无关”的论战。沈从文从文学的超功利观出发,强调文学的特殊性。,二、胡风与关于现实主义和主观问题的论争,(一)胡风及其文艺思想 胡风(19021985),原名张光人,湖北省蕲春人,20世纪30年代成长起来的重要的左翼文艺理论家、批评家、诗人。,(二)“主观战斗精神”口号的提出和论争,1、 胡风现实主义文学理论最大的不同:文学与生活 作家与生活外 内 2、胡风认为,作家所面临的客观对象不是一般的对象,而是“活的人,活的心理状态,活人的精神斗争”,他特别强调要表现对象深层潜伏着的“精神奴役的创伤”,表现出“客观对象的本质的活的内容”;而要把握这种活的生命状态,就要求主观

6、对客观的突入与搏斗,才可保证作品获得应有的“力感”与“活性”。,一部分作家、批评家纷纷撰文参与论争,较有影响的有邵荃麟的略论文艺的政治倾向、论主观问题,何其芳的关于现实主义,冯雪峰的现实主义在今天的问题及其用笔名“画室”写的题外的话,林默涵的从何着眼、略论个性解放,黄药眠的论文艺创作上的主观与客观,胡绳的评路翎的短篇小说等。他们从文艺的外部,即文艺与政治的关系上来评价胡风的理论体系,认为“非政治的倾向是今天严重的、普遍的、泛滥与文艺界的更有害的倾向”,而不是什么发扬“主观”的问题;当前的问题是“主观”太多了,要好好改造“主观”,加强与人民大众,与民主主义政治的结合。在阶级社会里,主观是有阶级性

7、的,越是发扬小资产阶级的主观,便离人民大众越远,甚至可能发展到与人民对立。这样,胡风的观点就成了阻碍作家与人民大众结合的极其有害的理论了。,第三节 艾青与国统区的诗歌,一 艾青生平与创作1910年3月生于浙江省金华县畈田蒋村,原名蒋正涵,字养源,后取学名蒋海澄,笔名莪伽、克阿、纳雍、林壁等。曾赴法国巴黎勤工俭学。回国后因参加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创办春地艺术社等活动被捕入狱。1933年在狱中第一次用艾青笔名写了成名作大堰河- -我的褓姆。1937年7月起,艾青到武汉、桂林等地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先后多次被毛泽东主席召见,约谈文艺问题。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北平解放后艾青任中央美院军代表,并参

8、加全国文联、中国作家协会和全国第一届政协会议的筹备工作,当选为中华全国文艺界联合会理事,全国政协候补委员。1953年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理事。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先后到黒龙江、新疆、石河子劳动,1979年回京重返诗坛。先后担任了全国政协委员,国际笔会中国中心副会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人民大学副主编、诗刊编委、中国作协副主席等职。1996年5月在北京逝世。,一、生平与创作,在六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艾青先后创作出版了大量著作。他的诗作,被译成三十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因为他的成就和影响,他还先后荣获法国文学艺术最高勋章、葡萄牙自由勋章,和聂鲁达、希克梅克一起列为现代世界三位最伟大的人民诗人。

9、,一、生平与创作,(一)第一阶段(1932年至抗战爆发) 1932年初回国,夏天就因参加左翼美术运动被捕,在狱中,由于条件限制,胸怀大志的青年画家“被迫”变成“吹芦笛的诗人”。这些牢狱之作以深沉的感情与新颖的风格引人注目。除少数表现友情与恋情外,无论是展示乡村生活还是描摹异域风情,多数篇什均是激愤的诗人“给予这不公道的世界的咒语”。大堰河我的保姆 是此时的名作。透明的夜是入狱后的第一首诗,极有特色。作品以错落跳跃的句式,勾勒出一组粗俗而又炽热的生命形象,描绘一群“醉汉、浪客、过路的盗、偷牛的贼”在夜的旷野“哗然地走去”的图景,透视出乡村原始的野性和郁勃的骚动。,透明的夜,艾青故居,(二)第二阶

10、段(1937年至1949年),抗战时期艾青积极投身救亡运动,作为一个悲苦种族的歌手,他走遍大半个中国,不懈追求辛勤创作,迎来了诗歌创作的最重要的高潮。 北方、向太阳、他死在第二次、旷野、黎明的通知、火把、溃灭、献给乡村的诗、雪里钻、反法西斯等诗集均写于此时。,(三)第三、四阶段(1949年至1976年、1976年至1996年),20世纪50年代出版的诗集有春天、海岬上、黑鳗,其中国际题材成就较高。1957年诗人被错划右派,停止写作近20年。 新时期出版的诗集有归来的歌、彩色的诗、雪莲,其中光的赞歌、鱼化石、古罗马的大斗技场在抒情时融注深沉的哲理思考,成为“归来派”诗歌的代表作品。,二、艾青代表

11、作品介绍,1、大堰河我的保姆,写于1933年1月,诗人尚在狱中,他透过囚室狭小的窗口看到飘扬的雪花,想起含辛茹苦不幸早逝的保姆,诗情澎湃,一气呵成。 作品具有自叙性质,是养子唱给乳母的挽歌,也是一个地主阶级的叛逆写给广大农妇的悼词。诗中结合叙事与抒情,选取大量的生活场景与细节,采用深情倾诉的形式,描述大堰河困苦不幸的一生,赞美农妇的勤劳淳朴、忠厚善良的性格和地母一般的宽容慈爱的心肠。同时通过“我”对保姆及保姆一家的同情、依恋和对地主家庭的隔膜、厌恶,体现了抒情主人公的鲜明态度与阶级立场。 全诗始终围绕“我”与保姆大堰河的关系展开描述,层层深入地抒发了诗人对劳苦大众的同情和对世道不公的愤懑,塑造

12、了两个生动的形象。作品情景典型,细节生动,意象丰富,语言新奇而富于表现力,略带欧化的排比长句对应着诗人对保姆悠远深沉的忆念,此诗的发表使艾青一夜成名。,2、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创作于1937年底的战时首都武汉。诗人在一个寒气逼人、天色晦暗欲雪的晚上,对着危亡中的祖国发出了“深情而颤栗的呼喊”。开头反复出现的诗句:“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就以沉郁、舒缓的语气确立了全诗悲苦、深情的基调,接着从空间背景展开广阔的描述,那些在雪夜外出的人们正是在战争灾难中苦苦挣扎的中国民众的现实命运的写照。 这首诗的抒情在想象的境界进行,它的特点是广泛的概括性与具体生动的现实场景相结合,个人的坎坷

13、身世被融入到“像这雪夜一样广阔而又漫长”的“中国的苦痛与灾难”中,从而具有深广的历史内涵,将忧郁之情与苦难之美表现得深切动人。,3、向太阳,向太阳以1938年4月的武汉为现实背景,从知识分子抒情的角度,描述出抗战初期群情激昂的社会情绪。 全诗九章,重要章节开头引用太阳一诗的句子,因此也可看作是对旧作的主题延续和境界提升。长诗设计了两条既平行发展又交叉渗透的抒情线索。一是细致地抒写“我”带着“昨天”的创痛来到这座战斗的城市,在“初升的太阳”下引发了灵魂的震动,激起了对光明的热切憧憬和拯救苦难的强烈责任,愿意为争取光明而不惜“死去”。二是具体地描述了抗战初期的新人新事新风貌,赞美从痛苦、忧郁中焕发

14、生机的山川万物,颂扬在危难中辛勤劳作、紧张战斗的普通军民。 长诗以感情的起伏波动串连丰富的物象与热烈的场景,层次明晰地写出了作者心绪的变化,经年沉积的孤寂、哀怨与茫然在阳光普照的大地上冰消雪融,深刻地表达了主题。诗作两条线索虚实相生,彼此映衬,太阳意象具有总体象征意味,是中国人民现实觉醒与未来希望的美好寄托。作品一发表立即轰动诗坛,每每成为集会上的朗诵佳作。,4、火把,写于1940年的火把堪称20世纪40年代的“青春之歌”,对向太阳体现的进步知识分子在太阳下思想和行动的主题作了更深入的开掘,而且也将追求理想、向往光明的抽象主题落实到投身社会运动的现实基础上。 作品表面上写一次盛大的火炬游行,其

15、实是借此宏阔的布景来表现青年知识分子在集体行动和民众激情中获得的触动、启迪,从而发生了由衷的可喜转变。长诗对唐尼的刻画是成功的,细致入微又错落有致地写出了人物徘徊于感情与理智、个人利益与群众运动、意气用事与集体纪律之间的矛盾以及转化,既呈现了时代洪流对个人巨大的裹挟力,也令人信服地展示了人物转化的过程。 作品在表现形式上也作了新的探索:一是为全诗设置了故事性很强的戏剧性结构,诗中的人物内心独白、对话和宏大的游行场面交错而出;而有意识地运用日常口语进行创作,比起向太阳的语言表达显得更为通顺晓畅。,5、雪里钻,写于1941年9月,是诗人根据真实的故事创作的。 诗写“记者”骑上团长送的骏马“雪里钻”

16、随队执行作战任务,途中遭到日寇重兵追击。骑兵在撤退中踏上冰冻的河面,敌人的炮弹击碎了冰层,许多战士和战马都牺牲了。而“雪里钻”在深陷冰窟的危急关头,奋然跃起,载着“记者”胜利返回。 这首诗构思新奇,以“雪里钻”为主角展开正面描写,让马与人融为一体,借战马的英勇无畏和机智顽强,象征人民战士反抗侵略、渴望斗争的乐观精神和英雄性格,洋溢着浪漫主义气息。诗作叙事简洁洗炼,抒情明丽清新,与抗战前期的沉郁悲凉相比,色调明朗、欢畅了许多。,三、思想艺术特色,1、思想特色 艾青在长期的创作中形成了富于个人特色的意象群落和稳定的主题。“土地农民、太阳光明”便是在其作品中反复出现的核心意象系列,常将诗的情思引领到

17、总体象征的层次。 它们集中地体现了诗作的基本主题:对中国乡村和农民命运的深切关注,对光明与温暖以及所有美好事物的不懈追求,而深沉灼热的爱国情绪将二者融为一体。,2、艺术特色 他重视直觉印象,强调主观情感和意志对感觉、感触、感受的渗透,追求各种感觉能力的综合统一。 艾青是20世纪40年代自由诗体的杰出代表,他认为不讲求格律规范的自由体既适应激烈动荡的时代趋势,也切合自己奔放不羁的情感表达需要。 在诗歌语言形式上,艾青提倡“散文美”。 艾青是继郭沫若、戴望舒之后推动一代诗风的重要诗人。他坚持革命现实主义文学精神,大胆借鉴现代主义、浪漫主义的表现形式,兼收并蓄,成为风格明确而不断发展的诗人。,思考题

18、,1. 试析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2. 简述艾青艺术感知与抒情表达的特征。 3. 艾青对中国新诗的贡献体现在哪些方面?,二 七月诗派,(一)七月诗派 七月诗派以艾青、田间为先驱,在胡风的理论引导和组织下,因七月杂志而得名的诗歌流派。希望、诗垦地、诗创作、泥土、呼吸等刊物也是他们的“半同人杂志”和发表园地。这些青年诗人人数众多、散落各地,其骨干成员有阿垅、绿原、鲁藜、冀汸、芦甸、牛汉、曾卓、邹荻帆、彭燕郊、孙钿、方然、杜谷等,他们的诗作大多先后收集在胡风主编的七月诗丛第一、二集和七月新丛、七月文丛的诗集中。,第一阶段(1937年9月至1941年9月),以七月的创办和终刊为时间

19、标志。七月诗人与全民族同仇敌忾,着重抒发了渴望战斗的激情和目睹祖国、人民惨遭蹂躏的悲愤,昂扬有余而沉潜不足。第二阶段(皖南事变后到1945年初希望创刊),此时期国统区作家处境极为艰难,七月诗人主要在桂林、重庆的半月文艺、诗创作、诗垦地等刊物上发表作品,胡风也积极组织出版丛书。在困难的条件下,七月诗派对诗艺作了更多方面的探索。,(二)七月诗派发展过程,1945年1月希望创刊,七月诗派开始了第三阶段,希望于1946年10月停刊后,成都的蚂蚁小集、呼吸、荒鸡子集成为诗派重要的外围刊物。在政治低压下,这时期的作品从歌颂、希望为主转换为讽刺与揭露。该派诗艺风格在不同时期虽有发展变化,但基本创作倾向始终一

20、贯,坚持诗与人民结合,立足时代现实,创作富于历史感、责任感和力之美的作品。,(二)七月诗派发展过程,(三)代表诗人介绍,1、绿原:20世纪40年代致力于政治抒情诗的创作,其特点在于对光明前景的执著追求与对国统区黑暗势力的尖锐揭露。为了自由、伽利略在真理面前均是一时名篇。 给天真的乐观主义者开阔深入,对光怪陆离的社会现实多有讥刺:鸦片批发,灵魂收买,自行失踪,失足落水。像“大街上,警察推销着一个国家”的双关诗句,嘲讽了蒋介石借中国之命运一书强化思想控制的荒谬可笑。,(三)代表诗人介绍,2、鲁藜:延安散歌撷取延安生活的日常片段,颂扬这里自由欢快、朝气蓬勃的生活,并从平凡的人事中掘发深沉的哲理,如泥

21、土以四行的篇幅容纳丰富的涵义:老是把自己当作珍珠就时时怕被埋没的痛苦把自己当作泥土吧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路,(四)七月诗派特色与风格,提倡革命现实主义和坚持自由诗写作 1、思想内容:以抗战为背景,描述民族的历史灾难,抒发爱国激情进而表现广大人民顽强不屈的意志 。2、诗体形式:自由体坚定而成功的实践者。3、语言运用:偏爱口语的鲜活、质朴、明朗、丰富,追求诗歌语言的散文美;4、美学风格:崇尚“力之美”,成为40年代诗坛最富英雄气概、理想精神、浪漫色彩和力量之美的现实主义流派。,三 九叶诗派,(一)九叶诗派概观 40年代坚持现代主义创作之路的重要诗歌流派。以唐湜、辛笛、陈敬容、杜运燮、杭约赫、郑敏、唐

22、祈、袁可嘉、穆旦九位诗人曾在80年代合诗集九叶集而得名。其中穆旦、杜运燮、郑敏、袁可嘉为西南联大学生,辛笛等则辗转聚集到上海。1947年,南北诗人终于汇合形成一个流派,即“九叶诗派”。,(一) 九叶诗派概观,1、思想导向:坚持与现实主义文学精神共振合拍,主张保持诗与人生现实的平衡,但不满足浮光掠影的表象描写,追求深入现实作综合表现。2、诗艺探索:倾向接受西方诗歌尤其是以艾略特、里尔克、奥登等为代表的欧美现代诗成功的艺术经验,建构适应时代的抒情模式和语言意象系统,为诗坛带来生气和新变。,(二)九叶诗派特征,九叶诗派是中国现代主义文学和诗歌在40年代的传人。担负着“将人生和艺术综合起来的神圣任务”

23、,既有深沉厚重的生命体验、宇宙思考,也有对社会现实的愤怒揭露和机智嘲讽。 在抒情表达上,追求客观化和间接性,为诗的情志寻求“客观对应物”,避免直抒胸臆。陈敬容的假如你走来全诗刻画一连串无声的动作,是蕴含丰富的心理戏剧片断。 语言意象多样化和富于现代感,善于从现代日常生活中锻造语言,融注主观意志使之成为智性化的心象结构,在穆旦诗中常见“八小时的工作与房屋”、“成人世界与父母”、“学习”等语句,文字明晰,但语意颇为隐晦,业已构成诗中的“主题性意象”。,(三)代表诗人,1、穆旦 (19181977),原名查良铮,祖籍浙江海宁,生于天津。穆旦是九叶诗派最富代表性的诗人。,(1)穆旦生平,中学时即开始诗

24、歌创作,17岁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 1937年“七七”事变后随大学南迁长沙,后又徒步远行至昆明。 1939年开始系统接触现代主义英诗、文论,创作发生转变,并走向成熟。 1940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外文系,留校担任助教。 1942年从军,参加入缅抗日,历经艰险。 1943年回国后经历了几年不安定的生活。 1945年创办沈阳新报,任主编。 1947年参加后来被称为“九叶诗派”的创作活动。 1949年8月赴美留学,获芝加哥大学文学硕士学位。 1953年初回国,任南开大学外文系副教授,致力于俄、英诗歌翻译。 1958年被指为历史反革命,先后十多年受到管制、批判、劳改,停止诗歌创作,坚持翻译。 1975年恢

25、复诗歌创作。1977年春节因病去世。1979年平反。,(2)穆旦诗歌创作情况,穆旦生前只出版了3部诗集,即探险队、穆旦诗集(1939-1945)、旗。其中,穆旦诗集(1939-1945)是他创作成熟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集,2000年被人民文学出版社选为“百年百种优秀中国文学图书(1900-2000)“之一。穆旦的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四个时期:一、早期(1934-1937),大致从他在南开中学开始创作到他随清华南迁,这是他创作的初试期,主要作品有流浪人、古墙等;二、中期(1937-1948),大致从他南迁到去国,这是他创作的高峰期和成熟期,主要作品有合唱、赞美、诗八首等;三、后期(1948-1957)

26、,大致从他去美国到回国后中断创作,这是他创作的衰退期,主要作品有葬歌、九九家争鸣记等;四、晚期(1975-1977),大致从他重新创作到去世,这是他创作的重振期,主要作品有智慧之歌、神的变形、冬等。,(3)穆旦诗歌中三个常见的主题,“一个民族已经起来“体现了40年代现代主义诗歌 “历史意识的浮现“的创作特点,体现了穆旦诗歌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深广的忧患意识。 “丰富,和丰富的痛苦“是最具穆旦个性特点的核心主题,是穆旦“最能表现现代知识分子那种近乎冷酷的自觉性“的经典主题:即对自我、现实、历史乃至真理的拷问。因此,也可以看作是穆旦对人生和世界的整体性看法。 “残缺的我“是穆旦对自我、现实、历史乃至真

27、理进行拷问的结果。这个“残缺的我“既不同于郭沫若诗中的代表着昂扬的时代精神的“大我“,也不同于戴望舒笔下的仅仅代表颓废的知识分子内心世界的“小我“,而表达了现代人无法确定自我生命价值和存在意义的精神困惑。,赞美,(4)穆旦的诗歌艺术创新,穆旦的诗歌艺术创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他从对“丰富,和丰富的痛苦”以及“残缺的我”的体验中创造出来的一种独特的“张力之美”,并使九叶诗派的“新诗戏剧化”的主张得以实现。二是通过“用身体来思想”的个人化方式让知性的内容直接成为可感的艺术形象,很好地体现了九叶诗派“感性与知性融合”的诗学主张。三是通过追求“非诗意“的方式来达到对传统诗意的反动的目的,真正做到了

28、用“现代的诗形“来表现“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所感受的现代情绪“,这正是穆旦不同于以前的现代诗人,甚至也不同于九叶派诗人的独特之处。,(二)代表诗人,2、辛笛(1912-2004)九叶诗 人中的长者,其个人风格在 30年代已趋于成熟。诗人对瞬间变幻的声色光影的敏锐捕捉和精妙表现,颇得印象派艺术精神,而他化用传统语词意象、格调、境界的作品,较好地体现了古典诗词的隽永韵味与现代人错综情思的交融,如航、冬夜、秋天的下午。他40年代的诗歌现实感大大强化,风格也有进一步的发展,诗人痛切感受民族苦难,表示要像布谷鸟一样以生命叫出“人民的控诉”。风景写沪杭车中所见所感,“列车轧在中国的肋骨上一节接着一节社会问题

29、”是其中的名句,对国统区的病态景观予以巧妙而辛辣的嘲讽。,3、其他诗人,杜运燮引奥登为知己,诗风明朗机智,滇缅公路气势雄浑,作老师的朱自清先生曾在课堂上讲授分析。追物价的人将心理分析技巧引入讽刺诗的写作,丰富了政治讽刺诗的手法,提高了机智的品味。 陈敬容和郑敏是女诗人,陈善于以外景触发内感,题材广泛,抒情柔韧不折,风格明澈蕴藉并常有丈夫气概。力的前奏引而不发而力逾千钧:“全人类的热情汇合交融在痛苦的挣扎里守侯一个共同的黎明。”郑受冯至影响,对里尔克深有会心,其抒情哲理诗咏物记人涵蕴丰富,金黄的稻束从习见的事物中发掘深邃的哲理,抽象与具体的融会不落痕迹。,3、其他诗人,杭约赫和唐祈均经历了从现实

30、主义向现代主义的转变,他们写于40年代末的复活的土地和时间与旗是此时政治抒情长诗的宝贵收获。二诗同以上海为背景,极富典型性地叙写了它的历史与现实,刻画它的荒淫、苦难与复活、新生,对中国历史即将逆转的形势作了准确的艺术预告。袁可嘉与唐湜更多贡献在理论批评领域。袁可嘉的新诗现代化探讨业已建立起初步的理论体系,是中国形式主义批评的总结,富含理论价值和前瞻性。唐湜的评论对阐发九叶诗友的创作特点,加深读者对现代诗的认识也有很大助益。,(四)九叶诗派在现代诗歌史上的地位,中国现代新诗的发展是在西方现代诗歌的影响下产生并发展的。以胡适为代表的初期白话诗,虽然直接受到了美国意象派诗歌的启示,但主要影响却来自于

31、国内对文言的革命和对旧体诗的颠覆。以郭沫若为代表的浪漫派诗歌,主要受19世纪德国狂飙突进的浪漫主义影响,甚至比胡适离当时的世界文学潮流更远。以李金发为代表的象征派诗歌,学习的也主要是19世纪末期的以魏尔伦、马拉美、蓝波为代表的法国象征主义。 以徐志摩、闻一多为代表的新月派诗歌和以戴望舒为代表的现代派诗歌情况也大致如此,对徐志摩影响最大的是唯美主义,戴望舒与李金发一样,他的学习对象也是法国象征主义,闻一多的理论虽然主要来自于20世纪初的印象主义,但他对当代英美诗歌并不关心。九叶诗人则主要受20年代以庞德、艾略特、叶芝、瓦雷里、里尔克为代表的西方现代主义诗潮的影响,特别是与奥登有着直接的继承和借鉴

32、关系。因此,九叶诗派是40年代崛起并臻于成熟的现代主义诗派。,思考题,1. 以穆旦诗歌为例, 简述九叶诗人的艺术特色.,第五节 郭沫若与国统区的戏剧创作,1942年4月郭沫若以10天时间完成的5幕话剧剧作屈原,由中华剧艺社在重庆国泰大剧院公演,陈鲤庭导演。此后曾在苏联和日本上演。1979年在日本第四次公演时,演出500余场。 这部作品被公认为是郭沫若历史剧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一部。,历史剧屈原公演时的海报,电视剧屈原片断:屈原投江,(一)屈原剧情,剧一开始,即写屈原以橘喻志,教育学生保持高洁的灵魂。此时,屈原联齐抗秦的政治主张已为楚怀王采纳,而秦使张仪这个奸诈之人不甘失败,以其如簧之舌,取得

33、了南后的信任。南后相信,一旦怀王与齐国联姻,必定失去自己的专宠地位。这个聪明绝顶、美丽绝伦的女人,竟有一副蛇蝎心肠。她置国家利益于不顾,巧施诡计,称病倒于屈原怀中,反诬屈原淫乱宫廷。楚怀王大怒,不但放弃了屈原的政治主张,而且罢免了他的官职。激愤之下,屈原离家出走,行吟泽畔。后被关入东皇太乙庙中,在大雷雨的夜晚,他诗情爆发,咆哮于闪电雷鸣之中,诅咒黑暗现实,要把“包括着一切罪恶的黑暗烧毁”,迎来灿烂眩目的光明。,(二)屈原的时代背景,屈原一剧的产生有其特殊的时代背景,它的写作“是在1942年1月,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最黑暗的时候,而且是在反动统治的中心最黑暗的重庆”,长期战斗在大后方的作者“眼前看

34、见了不少的大大小小的时代悲剧”,感受着时代的愤怒,“便把这时代的愤怒复活在屈原时代里去了。换句话说,我是借了屈原的时代来象征我们当时的时代”。,(三)屈原的创作准备,自30年代中期到屈原的写作,郭对屈原进行了长期深入的研究,先后发表了论文屈原、屈原时代、屈原考、屈原的艺术与思想、屈原研究等十余篇,计十余万字,真正做到了郭沫若所谓“史剧家对于所处理的题材范围内,必须是研究的权威”的要求。何况此前的20年代他创作了以屈原为题材的诗剧湘累,进行了前期的艺术准备。 根据郭沫若对屈原的研究和理解,屈原“他不是单纯的诗人,而同时是一位有深刻的思想和正义感的政治家”,他“尊重人民,同情奴隶解放”,但他的努力

35、却“遭受到国内反对势力的围攻,因而政治上失败了,形成了他的人生悲剧”。屈原的写作正是基于这样的史识。,(三)屈原的创作准备,1941年在诗剧棠棣之花和史剧聂嫈的基础上,郭沫若整理创作了五幕历史剧棠棣之花。棠同郭沫若大多数戏剧一样,是感时忧国的产物。皖南事变之后,作者激于时愤,以“迂回的路”,“用历史题材来兼带着表达并批判当代的任务”,从而赋予它鲜明时代色彩的主题:“棠的政治气氛是以主张集合反对分裂为主题”,表现“望合厌分”这一古今共通的希望,从而使剧作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和现实针对性。 棠一方面预示着郭沫若又一个历史剧创作爆发期的到来,另一方面又标志着他历史剧创作思想的臻于成熟。此后一年多,郭沫若

36、以惊人的速度陆续创作了屈原、高渐离、孔雀胆、南冠草等六部历史剧,其中屈原是他抗战时期历史剧的代表作,达到了郭沫若史剧创作的高峰。,(四) 屈原的戏剧冲突,屈原洞察到秦并吞六国的野心,主张东联齐国,西抗强秦,南后郑袖、上官大夫靳尚等耽于一己之私利,勾结秦使张仪,从中百般阻挠,忠,奸,(四) 屈原的人物形象,1、屈原:诗人气质的政治家 史籍所载的屈原,有“明于治乱,娴于辞令”的政治才具,有“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待宾客,应对诸侯”的政治风度,也经历了同张仪、郑袖等亲秦势力作斗争的政治风云,所有这些郭沫若都没有予以正面表现,他着意表现的是屈原在遭受政治陷害、人格污蔑时由政治节操而来的神圣

37、的愤怒。面对南后诬陷,屈原那段呼天抢地的告白,在祖宗社稷前面无愧色的忠诚,充盈天地之间,昭示着一个爱国者的光明坦荡和一个诗人的火样激情。,1、屈原:诗人气质的政治家,郭沫若在赋予屈原以忧愤的感情色调外,还着意描写了他作为诗人的赤子之心。屈原对南后的构陷既有愤怒又有宽宥,当屈原知悉南后背后有张仪的“威逼”“在兴妖作怪”,南后之所作为全在于固宠,便转而可怜她的愚昧,劝谕她“不要中了坏人的奸计”;直至羁押东皇太乙庙里差点被南后毒杀,他仍旧诚恳地说:“我现在只恨张仪,对于南后倒并不怨恨。”屈原甚至对南后表示“我有好些诗,其实是你给我的”,把南后视为自己的艺术知音。这种坦荡宽厚、纯洁善良的赤子之心,其实

38、正是屈原诗人气质的体现。这是带有一颗诗心的政治家形象。,2、婵娟:屈原精神的单纯化身,婵娟是一个虚构的人物,于史无证,她的成功主要来自屈原精神的启示。郭沫若曾说:“婵娟虽然是我创造出来的人,然而没有屈原精神的启示,我却写不出那样的婵娟”。 婵娟是在屈原精神的熏染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她从屈原辞赋所创造的优美意境中走来,代表着屈原精神气质的精魂,“她的存在似乎是可以认为屈原辞赋的象征,她是道义美的形象化”,是屈原的“诗之魂”,是屈原形象的完美补充。,2、婵娟:屈原精神的单纯化身,婵娟对屈原敬爱有加,但这种敬爱之情不是出于私谊,纯粹出自公心。对楚国的热爱,使这一对主仆兼师生跨越年龄、身份、才识上的差

39、距,而结成同志。婵娟最后误饮毒酒而死。她临终前的那段话所展示的高尚的道义让观者无不动容:先生,我经常照着你的指示,把我的生命献给祖国。可我没有想到,我今天是果然作到了。 我把我这微弱的生命,代替了你这样可宝贵的存在。先生,我真是多么的幸运呵!,南后:一个极具深度的复杂灵魂,如果说婵娟的性格具有一种单纯的美的形态,那南后的性格内涵则远为复杂。她聪明美丽得令人不得不为之心动,却又工于心计、敢下杀手、残忍恶毒到让人心悸的地步。剧作先以“画龙点睛”之笔描绘了她的眼睛:我每一次看见她,都有点害怕。她那一双眼睛就跟蛇的眼睛一样,凶煞煞地,冷冰冰地,死盯着你,你就禁不住要打寒噤。,屈原剧照,3、南后:一个极

40、具深度的复杂灵魂,然后,剧作者通过设计杀害魏美人特别是置国家危亡于不顾而诬陷、毒杀屈原等事件,把她的自私、阴毒的性格表现出来。她那句“我是不能甘于寂寞的。我要多开花,我要多发些枝叶,我要多多占领阳光,小草小花就让它再我们脚下阴死,我也并不怜悯”的话,一连几个“我要”把她“不把人当人”又以自我为中心的个性的暴露无遗。,屈原剧照,3、南后:一个极具深度的复杂灵魂,在跟屈原的关系上,她既是屈原的政敌又是屈原的知音。当屈原向她表示“我有好些诗其实是你给我的”,她回答说:“你的性格,认真说,也有好些地方和我相同。”与诗与艺术灵犀相通的飞扬性格,的确是她和屈原所共有的。她对屈原既欣赏又构陷的艰难纠结,是她

41、出于己身利益的功利心与出于对诗的倾慕的审美心的冲突,心灵分裂是这一形象的特征所在。在人性的弱点面前,作者的悲悯情怀使南后这一人物形象更具灵魂开掘的深度。,屈原剧照,(五) 屈原的风格及其他,1、浓郁的诗情 屈原一剧中,穿插了相当数量的抒情诗和民歌。它们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而是剧本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剧情发展,人物刻划,主题表达,都起着重要作用。,屈原剧照,1、浓郁的诗情,譬如,全剧以屈原朗诵桔颂开始,展露了屈原的人生抱负:“在这战乱的年代,一个人的气节很要紧。太平时代的人容易做,在和平里生,在和平里死,没有什么波澜,没有什么曲折。但在大波大澜的时代,要做成一个人实在不是容易的事我们生要生得光明,

42、死要死得磊落。”屈原时时以桔树的“内容洁白”、“植根深固”、“秉性坚贞”自励并劝勉青年,要他们“志趣坚定”,“心胸开阔”,气度“从容”、“谨慎”、“至诚”,特别是要“不挠不屈,为真理斗到尽头!”这与第二幕南后、靳尚策划阴谋时所表现的自私偏狭、卑鄙阴险等种种丑恶心理,形成强烈对比,为随之而来的剧烈冲突做好了准备。婵娟牺牲后,桔颂再次出现。它象是始终回响在一部交响乐中的主旋律,反复出现,首尾呼应,以强调剧本的主题“不挠不屈,为真理斗到尽头!”,雷电颂,再如雷电颂被安排在全剧高潮的波峰浪巅,由主人公屈原独白。这不仅是刻划屈原典型性格的最重要的一笔,而且使剧本主题异常鲜明地突现出来。,2、郭沫若的史剧观,40年代的郭沫若强调 “历史精神”的把握,提出了“失事求似”的史剧创作原则: “求似”就是对内在的历史精神的真实予以准确全面深切的把握和表现,而“失事”则是在求似前提下“和史事尽可以出入的”,允许有大胆自由的想象虚构,从而达到“借一段史影来表示一个时代或主题”的目的。,思考题,1 试析历史剧屈原中屈原的形象。 2 简论历史剧屈原的艺术特色。 3 简述郭沫若的史剧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琴棋书画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