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如何妙用法制知识,巧学语文知识之我见.doc

上传人:ysd1539 文档编号:6348558 上传时间:2019-04-0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妙用法制知识,巧学语文知识之我见.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如何妙用法制知识,巧学语文知识之我见.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如何妙用法制知识,巧学语文知识之我见.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如何妙用法制知识,巧学语文知识之我见.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如何妙用法制知识,巧学语文知识之我见.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4 年 5 月 4 日星期日第 1 页 共 7 页如何妙用法制知识,巧学语文知识之我见德江县复兴中学 张羽林作为在语文教学生涯只有十几年的一名中青年教师的我来说,经验有所不足。今天,我站在这里一同和各位教学有经验的前辈以及同行教师共同探讨一下:如何妙用法制知识,巧学语文知识。我在这里有哪些讲得不对的地方,特望教学有经验的前辈以及同行教师指正,我深表感谢。我认为语文课在语文有效教学课堂中如何教好,让学生喜欢语文这门学科。首先:语文教师讲解语文知识的同时应适当窜插一些法制知识性的东西在有效语文课堂,让学生多想多思考。其次:语文教师千万杜绝法制知识一言堂,满堂灌的陈旧法制式的教学模式。最后:师

2、生要进行有效的语文与法制知识教学探讨互动活动,一是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探究性的创新思维的培养,二是即是活跃语文课堂气氛,又学到了不少探究性法制方面的知识。今天,我重点谈一下:师生要进行有效的语文与法制知识教学探讨互动活动,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语文探究性的创新思维的培养的同时,也在学习做人与做事。本来,语文课在语文有效课堂教学是对应于传统课堂教学的“低效”、“无效”甚至“负效”而言的 。语文课堂有效渗透法制知识教学立足于“课堂”,通过教学改革,实现“低耗高效”,找到了这个“支点”,才能撬开并破解教育的诸多困惑,实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培养学生在语文课堂中有效渗透法制知识来进行既学好了语文知识,也学好了做人

3、与做事,更好地收到有效的语文课堂创新思维,这是一个正常人必须具备的,是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处理一切事情的先决条件。如果没有这种创新思维,人类就不可能从猿进化到人,历史就不可能从原始社会发展到社会主义社会。在人类进化和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却又不仅仅是靠固定思维来完成的,而是在前人的思维模式上进一步发明创造,通过不断的创新来实现的。这一发明创造的构思过程就是创新思维。在这种创新思维的作用下,不断通过实践取得成功,这样,社会发展了,历史就进步了。今天的中小学学生,明天是国家的建设人才,有的可能是国家的栋梁,如何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和增强他们语文与法制相融的创新思维呢?一、要培养学生在语文有效课堂教学中

4、具有语文知识与法制知识的求同2014 年 5 月 4 日星期日第 2 页 共 7 页存异的探究性地创新思维。求同存异就是在求得相同的基础上与以前不同,与他人的不同。这一探究性的求同存异的创新思维的培养,要求学生甩掉那些陈旧的、模式的、公式化的思维。凡事不要一味地循规蹈矩,不要依葫芦画瓢照样去做。尽量把那些呆板的、固定的思路一概甩掉,去寻求“异”的途径。在“异”中才有发明,在“异”中才有创造,才有新的思维,才有新的东西产生。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时,必须将语文教学内容与法律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既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法律课,也不能漠视语文教材中蕴含的法制教育因素,而要恰当地把握分寸,适时渗透,潜

5、移默化。如:教“赡养”一词时,教师要与“抚养”联系起来,指出“抚养”是指父母或长辈养育后代,而“赡养”则指成年子女对父母或长辈的养老行为。在学生理解词义后,教者进一步引导学生:在未成年保护法预防未成年犯罪法等法律文件中规定,父母有扶养教育子女的义务,成年子女也有赡养老人的义务,权利和义务是对等的,你有要求父母教育扶养的权利,但也相应的有赡养父母的义务,从而明白享受权利就要尽义务的道理。这样的语文教学,使学生在接受祖国语言文字熏陶时,也受到一次深刻的法制教育。 在教学中结合实际,深刻研读教材内容。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充分挖掘文本里面的法制教育因素,把握时机,适时渗透,使学生在“随风潜入夜,润

6、物细无声”中受到法制教育。二、要培养学生在语文有效课堂中语文知识与法制知识创造性的发展中具有聚散交加的探究创新思维。聚散交加的创新思维,就是要沿着一条思路下去,要用多渠道、多途径去思考,做到举一反三。例如,我在教学伤仲永这一课时,运用聚散交加的探究创新思维的师生互动来组织语文教学课堂的。课堂教学案例如下:教师:什么是天才?高尔基说过“天才出于勤奋”“天才是打到一百次仍站立着的人”,被誉为发明大王的爱迪生也有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这些话都讲的是一个道理,即学业方面的精深造诣来源于勤奋好学。遗憾的是,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恃天才,结果沦为庸才。今天我们学习的方

7、仲永就是其中一例,下面我们来看看王安石为何“伤”仲永呢? 教师: 走进作者(投影)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年号半山,抚州临川人。北宋政治家、2014 年 5 月 4 日星期日第 3 页 共 7 页文学家、思想家。他的诗文多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他的散文雄健峭拔,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现有临川先生文集、临川集拾遗等。(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 学生读课文,结合注释和工具书了解大意,准备复述故事。 教师:同学们,通过读课文,你们认为课文讲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

8、故事?学生甲:通过读课文,我认为课文讲述的是方仲永由天才变为庸才的故事。学生乙:通过读课文,我认为课文讲的是方仲永由神童变为一般人的故事。学生丙:通过读课文,我认为课文讲述的是作者为方仲永由天才沦为庸才感到惋惜的故事。 学生丁:通过读课文,我认为课文讲的是方仲永的父亲不让方仲永学习最终沦为庸才的故事。 教师带领学生一同翻译课文。 教师:方仲永的变化可分为几个阶段?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这些变化? 起来发言的学生一定按下面的句式说话: 方仲永的变化分为哪几个阶段?写第哪个阶段的句子有哪些?写出了什么?学生发言: (1) 方仲永的变化分为 3 个阶段,写第 1 阶段的句子有“仲永生五年可观者”,写出了

9、方仲永天资过人,才能出众。 (2) 方仲永的变化分为 3 个阶段,写第 2 阶段的句子有“不能称前时之闻”,写出了方仲永才能衰竭。 (3) 方仲永的变化分为 3 个阶段,写第 3 阶段的句子有“又七年泯然众人矣.”,写出了方仲永变成了一个平庸的人。 教师:方仲永变化的原因是什么?用文中句子回答,看谁又快又准。 学生: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教师小结:通过同学们的学习,我们知道课文所讲的故事和方仲永发生变化的原因是父利其然,不使学。说明人的才能有赖于后天的学习和培养。 学生再读课文,进一步让学生讨论问题 2014 年 5 月 4 日星期日第 4 页 共 7 页教师:用今天的立场

10、去面对,方仲永的父亲违背了什么?触犯了那些法律?身边有无类似情况发生? 学生甲:方仲永的父亲违背触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我们身边有类似的例子,我班的王丹、张芳两位同学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家长叫她们到广东打工去了。学生乙:方仲永的父亲违背了家长的教育职责,侵犯了孩子受教育的权利。触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当今,类似方父的现象不少,一些家长为了眼前利益,认为读书无前途,一是孩子学习不理想,二是家庭难供给,不如早些打工赚钱来的实惠,迫使子女辍学不尽教育义务。教师:同学们回答得非常正确,同学们,你们知道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对学生

11、、家长有哪些规定吗? 学生七嘴八舌的谈出了一些法律的相关内容。教师作进一步归纳发言: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履行本法规定的各项职责,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依法保证其按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 第十一条 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送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的儿童,可以推迟到七周岁。适龄儿童、少年因身体状况需要延缓入学或者休学的,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提出申请,由当地乡镇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批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第十三条 父

12、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尊重未成年人受教育权利,必须使适龄未成年人依法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不得使接受义务教育的未成年人辍学 。 第四条 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对未成年人进行理想教育、道德教育、文化教育、纪律和法制教育,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教育,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德,反对资本主义的、封建主义的和其他的腐朽思想的侵蚀。 教师课堂总结:本节课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一个人天资再高,如果没有后天的学习和培养,也会像方仲永一样才能衰竭,变成一个普通人。同时我们2014 年 5 月 4 日星期日第 5 页 共 7 页也知道了在现代法制社会,我们应该学会运用法律武器

13、去维护自己或他人的合法的正当权利。 培养聚散交加的探究创新思维是培养学生智力的有效方法。老师在教学中常常运用,学生的大脑就不会是一潭死水,随时都会产生新的活力,爆发创新的动力。当学生在独自解决问题的时候,他的大脑思维细胞就会像原子弹一样,“爆炸”时就会迅速产生裂变反应,击中一个个目标。这样就会有很多新的东西产生。遇到比较大的疑难问题,教师更要为学生的学习铺路搭桥。每节课让学生积极发言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很具有挑战性,但是却非常重要。老师要保证他们在发言的过程中不受干扰,而且还要让他们信任自己的老师。因此,老师在课堂上一定要公平处事,言行一致,而且说话要有分寸,不要因为学生的观点幼稚就匆忙地

14、予以粗暴的否定。最重要的是,老师要及时对学生的回答做出正确的反应,帮他们树立科学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而获得学生对自己的信任。有的老师漠视自己的学生,他们通常会把注意力放在那些优秀的学生身上,而不会去认真地关注每一个学生。对于老师而言,其他的学生似乎成为了课堂上的背景,不值得他们耗费过多的精力。其实这种想法除了不利于学生的成长之外,受损失的,同样还包括老师自己。三、要培养学生在语文有效课堂中发挥语文知识与法制知识类比创新联想思维。类比创新联想思维,是让人在同一类事物的基础上类比性的再次创新自己的思维,或是把风马牛不相及的事通过构思,设想中介物质,把它们连成一个整体。这一类比性的创新联想思维的训练,

15、在教学中有利于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发他们的智力,从而促进他们的分析能力和写作能力。如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诗人就是运用联想,先从地上“远远的街灯明了”联想到“天上的明星现了”,又从“天上的明星”联想到“天上的街灯”, 联想到“天上的街市”,由“天上的街市”联想到“天街上的物品珍奇”,由“物品”联想到“天上的人牛郎织女”那种幸福自由美满的生活。通过这样一步一步联想来表达诗人痛恨黑暗的现实,向往光明未来这一主题思想;特别是诗的第四节写牛郎织女欢聚,那牛郎织女的故事是怎样的呢?深深相爱着的牛郎织女被王母娘娘划出的天河相隔着,只有每年农历七月七日才能鹊桥相会一次。让我们不得不想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

16、第三条 2014 年 5 月 4 日星期日第 6 页 共 7 页禁止包办、买卖婚姻和其他干涉婚姻自由的行为。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禁止重婚。禁止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禁止家庭暴力。禁止家庭成员间的虐待和遗弃。王母娘娘干涉牛郎织女的婚姻自由是违法的,应受到法律的制裁。例如:皇帝的新装是丹麦著名的童话大师安徒生的童话代表作品之一。故事通过一个愚蠢的皇帝被两个骗子愚弄,穿上一件实际根本不存在的新装,赤条条地举行游行大典的丑剧,深刻地揭露了皇帝及大小官吏的虚伪、奸诈、愚蠢的丑恶本质,启示人们要保持童心,无私无畏,敢说真话。在教学活动中,许多学生对故事未追究皇帝、骗子等人物的法律责任提出质疑。教师采取类比创

17、新联想思维因势利导的讲解,特别是童话作品中的两个骗子利用人们的一种特殊心理,制造了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骗局。他们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国家财产行为,符合我国刑法中诈骗罪的特征,应对其以诈骗罪定罪处罚。另外,作品中的皇帝的行为可以构成以下一些罪行?第一条:皇帝的行为应构成贪污罪。皇帝应该属于国家工作人员,他利用职务上的便利,非法占有公共财物“最细的生丝和最好的金子”以及大量的“现款”,并给了骗子让骗子为他织衣服。皇帝利用职权谋私,损害国家利益的行为,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严重损失。第二条:皇帝的行为还应该有挪用公款罪。第二条:皇帝的行为应该是“滥用职权型渎职罪”。滥用职权罪,

18、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本罪的主体皇帝是特殊主体,即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因此我认为皇帝的行为应该是“滥用职权型渎职罪”。语文知识与法制知识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对语文课堂进行语文知识与法律知识科学性的、艺术性的加工处理,使教与学实现动态的平衡,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的教书与育人的功能。课堂教学既不是教师的独白,也不是学生的专利,而是有效师生互动中的目标实现,是和谐师生关系的外在体现,因为课堂是一个特殊的社会关系的群体。课堂师生互动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以教学内容为媒介,为达成教学目标而产生的所

19、有的相互影响和作用。有什么样的师生互动表现,就会产生相应的师生关系,就会体现出与之一致的教学理念。古人云: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教人未见法制,必不育人。没有兴趣的强制性教学,势必会扼杀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自然不会乐学。只有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建立具体适当的学习目标,才能使他们变“被动式接受为2014 年 5 月 4 日星期日第 7 页 共 7 页主动式探求”。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客观的差异,采取目标分层递进的办法,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制订循序渐进的可接受目标,可以增强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信心,激发他们主动参与教学的兴趣。 “把理念作为一种追求,把读书作为一种生活,把反思作为一种习惯,把岗位作为一种挑战。”这就是教师的追求,是教师的学习之路,反思之路,成长之路。“佛不渡我,我自渡;不为彼岸,只为海。” 一个人如果选择了自己想做、能做而且社会需要的事情,并沉醉地做着,这无疑就是最幸福、最快乐的。当你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拥有了享受教育之美的权力。让我们敞开青春激荡的胸怀,伸出青春活力的双臂,全身心的拥抱这“天赐良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