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制作:娄底二中高二语文组,老子五章,老子简介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约生活在春秋末年公元前580年500年之间。老子曾担任“周藏室之史”,深懂周朝的图书典籍,学问渊博,见周王室衰微,弃官西去,至函谷关遇见关令尹喜。尹喜请求他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最终成了隐士,“莫知所终”(史记),老子,春秋时期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道教奉为教主或教祖。,道德经又名老子,文约义丰,虽仅五千言,却包含着十分丰富深刻的哲学思想。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是“道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说,把宇宙看成一个自然产生、自然演变的过程,天地万物是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而“道”是世界的本
2、源。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条件。还提出对立面双方可以互相转化,事物总要走向它的反面。为了防止走向反面,他主张要把自己放在弱者地位,认为“柔弱胜刚强”。这种观点在一定条件下有其合理性,但它忽视矛盾双方的斗争,把转化看成是无条件的循环往复。,在政治思想上,老子主张“无为”,认为只有无为才能无不为,反映了当时统治者的无力,企图缓和尖锐的社会矛盾。老子的历史观是落后的,要求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死不相往来”。老子哲学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后代不
3、少哲学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它的影响。自汉以后注释老子者不下千家,在中国古籍中是罕见的。老子不但创立了我国三大宗教之一的道教,而且他的思想可以说影响了后来整个中国哲学史的发展,深深地影响了整个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老子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译文:“道”,可以用言辞表述的,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可以说得出的,就不是永恒的“名”。,第一个道,名词,指自然规律、自然法则。 第二个道,动词,是言说之意。,最初老子的原文是“道可
4、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在汉代为避恒帝的讳,才改为“常”,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译文:以“无”来命名天地万物之始,以“有”来命名万物之母。从“常无”可以观察宇宙的微妙之处;由“常有”可以推知万物的极限。,无,天地万物发生的最原始状态。,有,天地万物发生的根子。,天地万物发生的最原始状态是永恒的,所以说“常无”,万物从根子萌发成形,这也是永恒的,所以说“常有”,发语词:夫,“有”“无”的概念,老子言“无”,尝谓:“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当宇宙尚未形成,万物不会存在,故称”无”。天地初开,形成宇宙,故称“有”。“万物”由“有”所衍生,
5、而“有”从“无”所衍生,天下万物均起于“有”而终于“无”,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翻译:常无和常有,同出一源,只是名称不同罢了。本质是一样的,都是玄妙的道理。从道理中探求更深一层次的道理,这是探求一切奥妙的门径。,玄,深远,指的是宇宙最博大精深的道理。,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 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 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老子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翻译:天下人都知道美好的东西是美
6、的,自然就知道什么是丑陋了;都知道善良的东西是善的,自然就知道什么是罪恶了 。,通“矣”,虚词,不译,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翻译:“有”和“无”是互相对立而产生。困难和容易是相互矛盾而促成的。长和短,是互相比较才能够体现;高和下,互相对照才有了分别;音和声,由于对立才显得和谐动听;前和后,彼此排列才有顺序。,声组合起来,形成一定组织和节奏就叫音。,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翻译:所以,圣人以无为来处事,实行不言的默化教育。,这句话禀承上句,便是说圣人处理循恒理,行无为之事,一切师法自然,用实际行动来教化人。,无为是道德经中的重要概念。道教以“道
7、”为基本信仰,认为“道”是无为的。因此,无为便成为道教徒对自然界的运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认识,以及人的安身立命的基本态度。明道篇有诗云:“自然之道本无为,若执无为便有为。”道德经中有十二处提到无为。第三章称“为无为,则无不治”。无为是顺应自然,不妄为的意思。道家的无为,并非不求有所作为,只是指凡事要“顺天之时,随地之性,因人之心”,而不要违反“天时、地性、人心”,凭主观愿望和想象行事。,无为,不能理解为无所作为。淮南子原道训:无为为之而合于道。 道家的无为,是清静自守之义,是道家以道修身所要达到的合于道的理想境界。能达到这种理想境界便无所不能为(无为而无不为)。,据说康熙一生流传的字,就剩三
8、个字,一是“无为”,一是“福”。,故宫里的康熙御笔“无为”,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翻译:万物自然生长了,而不为其始原;天地生育了万物,但天地从来不把生育万物看作是自己的私有财产;圣人去做事,但从来不仗势着自己做了某事而居功自傲;做事有了成绩,但不会认为自己是功臣。正因为不居功,因此才永远不会失去。,起也,引为生长,赖,依仗,离开,失去,老子第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 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翻译:杜绝
9、所谓的聪明和智慧,人民才会得到百倍的利益;废弃仁义,人民才会恢复孝慈;抛弃机巧和私利,才会没有盗贼,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翻译:这三点仅仅作为文教(原则)是不够的。所以还应当使人民知所依从:表现和坚持质朴,减少私心和欲望,弃绝了学问和学业,就不会有忧患和烦恼了。,xin,呈现,显露,没有染色的生丝。这里比喻品质纯洁、高尚的圣人。,没有加工的原木。这里比喻合乎自然法则的社会法律。,为什么老子要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上古竞于道德,中世谋于智慧,当今争于气力。 老子处于中世之期,社会风气如是,大家都谋于智慧,若是大智还好,可惜人性难
10、移,挂圣贤之名谋一已之利,现仁义之象而行苟且之事。这种社会形势下,自然就有了“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之说。 庄子亦说过,名利是罪恶之源,而耍小聪明谋取名利则是人的劣性所致,名利与小聪明是两大凶器,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是老子提出的治国的三项具体措施。是说要推举圣人,实行“无为之治”取代“有为之治”。通俗地说就是崇尚原始人,他们因思想简单而生活最快乐 ,老子希望人们放弃物欲的外 诱惑,追求恬淡宁静, 保持内心安足, 以免伤身损寿。,老子第七十八章,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 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
11、;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灾祸,改变,替代,耻辱,翻译,天下再没有什么东西比水更柔弱了,但在攻坚克强的时候却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胜过水。用水来攻击的话没有什么能代替它了。 弱胜过强,柔胜过刚,天下没有人不知道,但是没有人能实行。所以有道的圣人这样说:“能承受住国家的屈辱的人,才能成为国家的君主,能承受住国祸灾的人,才能成为天下的君王。”听起来倒像是反话了,解说,老子对水可以说“情有独钟”,如“上善若水” 。在本章,老子以水为例,说明弱能胜强,柔能胜刚的道理。世间万物中,水最为柔弱,但它却可以穿透坚硬的岩石,具有有任何力量都不能抵挡的力量。从老子在本章所表达的意思看,老子一贯倡导的软弱、柔
12、弱,并不是消极、保守、退缩、软弱无力的意思。他主张要把自己放在弱者地位,认为“柔弱胜刚强”,老子第八十章,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看重,敬畏,使动用法,翻译,使国家变小,使人民稀少。即使有各种各样的器具,却并不使用;使人民敬畏死亡,而不向远方迁徙;虽然有船只车辆,却不必每次坐它;虽然有武器装备,却没有地方去布阵打仗;使人民再回复到远古结绳记事的自然状态之中。国家治理得好极了,使人民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安适,过得快乐。国与国之间互相望得
13、见,鸡犬的叫声都可以听得见,但人民从生到死,也不互相往来。,解说,这是老子道德经中很著名的一个章节,其中的一些句子至今还为人们常常引用。老子在本章,描绘了一幅充满田园气息的农村欢乐图。他用简单的笔墨,生动的语言,着力描绘了“小国寡民”的农村社会生活情景,表达了他的社会政治理想。在他的笔下,这个“国家”很小,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充其量相当于现在的一乡镇,这里民风淳朴敦厚,生活安定恬淡,人们用结绳的方式记事,不会攻心斗智,也就没有必要冒着生命危险远徒谋生。可惜,老子的这种设想,只是一种幻想,尽管老子认为很美好,但却不可能实现。 老子所描绘的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自给自足的生活方
14、式。老子深感于战争的残酷导致人民的苦难,因而幻想着回复到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原始社会时代,在那里,没有剥削和压迫,没有战争和掠夺,没有文化,也没有凶悍和恐惧。为什么必须是“小国寡民”呢?这是老子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而提出来的。,小国寡民的政治理想,是老子针对诸侯各国在竞争中普遍采取的广土众民政策而发的。老子认为,这种广土众民政策是一切祸患的根源。如果诸侯们安于自身现状,各自实现小国寡民政策,就没有争霸的战争,就可以做到“虽有甲兵,无所陈之”;就可以避免因获取物质资料而酿成社会纷扰的工艺技巧,“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就可以取消使民难治的智慧,而且结绳以记事的方法来代替;就可能使人安于俭朴生活,不为
15、奢泰的嗜欲所诱惑;就可以使人民重死而远徒,以至老死不相往来,连舟车等交通工具都可一并废除。 如此看来,老子反对战争,同情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这个初衷是善良的,正确的,但是他开的药方不对。因为,广土众民政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时,新的生产关系要求一个全国统一的地主政权这一历史任务在各大国的政策上的反映。而且,在“有什伯之器而不用”的原始“乐园”中,有没有甘食美服,实在是一个大问题。 尽管如此,老子在道德经中一再提倡的理念,反映了一种民本主义的思想,还是值得称道的。,1 老子的世界观:自然无为、普救众生。 2 得道的最高层次: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
16、而 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得道的次级层次: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看完道德经的心得体会:,欣赏,3 老子提倡的物质追求观:无之以为用,反对有之以为利。即反对物欲膨胀极度享乐的人生追求而提倡以生理需要作为占有物品和消费物品的尺度,即人生对物质的追求应为用而不为利。 老子提倡的精神追求观:不对自身利益患得患失,而应像爱惜自身那样去爱惜天下。 4 老子提倡的人生经历层面观:曲则全。( 委屈反而可以保全 ),5 老子提倡的人之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
17、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6 老子的事物发展观:欲速则不达。事物的发展由少到多,由弱到强,由量变到质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做事不能急功近利,过于急功近利就会走向反面。 7 老子提倡的人生追求观:过犹不及,知足长乐,学会适可而止。 8 老子提倡的怀柔之策:处大事而忍小辱是人之所以成功的一个重要条件,“上善若水”含义是:最高的善像水那样。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它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接近于道。上善的人居住要像水那样安于卑下,存心要像水那样深沉,交友要像水那样相亲,言语要像水那样真诚,为政要像水那样有条有理,办事要像水那样无所不能,行为要想水那样待机而动。正因为他像水那样与万物无争,所以才没有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