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第八讲 张之洞的教育思想.ppt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6345871 上传时间:2019-04-08 格式:PPT 页数:46 大小:95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八讲 张之洞的教育思想.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第八讲 张之洞的教育思想.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第八讲 张之洞的教育思想.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第八讲 张之洞的教育思想.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第八讲 张之洞的教育思想.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八讲 洋务教育与张之洞的教育思想,2011年6月2日,近代中国的教育史,可以说就是一部中与西、旧与新、传统与现代教育体制和教育观念冲突和交融的历史。1840年的鸦片战争以及此后西方列强的步步进逼,使中国遭逢“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面临深重的民族危机,逐渐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一、张之洞的教育思想,(一)张之洞生平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别号 香岩居士,晚年称抱冰老人,死谥“文襄”,直隶(今河北)南皮人,是清朝后期洋务派的重要首领。,张历任“四川学政”、山西巡抚、两广总督、两江总督,是清廷举足轻重的地方大员。 在督理地方期间,张之洞尤其重视发展教育事业,

2、创办了一批著名的书院和新式学堂,并大力提倡留学教育,对中国地方教育的发展和近代化起到一定的作用。,张之洞的教育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也是清代咸丰状元孙家鼐任学务大臣时提出的“中体西用”论。但是张之洞对此作了系统的理论阐述,并利用权力加以贯彻实行,所以成为中体西用的代表人物。,张之洞其人,http:/ 2、重视教育,兴办学堂,培养人才 3、改书院为学堂,废科举,推行新学制,1、“中体西用”的教育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张之洞的基本教育思想,在他的代表作劝学篇中有系统的论述。,“新旧兼学: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

3、” 这个思想,是洋务教育的中心,以后成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制度的纲领。,中学为体,他认为,中学的作用在于“固其根柢,端其识趣” 。 学中学的具体要求,“必先通经以明我中国先圣先师立教之旨,考史以识我中国历代之治乱,九州之风土;涉猎子集以通我中国之学术文章。,也就是说,教育首先要传授中国传统的经史之学,这是一切学问的基础,然后再学习西学中有用的东西,以补中学的不足。,“中学”的内容,他把中学的内容概括为经、史、子、集。其中,尤其强调“明纲”,认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是“五伦之要,百行之原,相传数千年,更无异义,圣人所以为圣人,中国所以为中国,实在于此” 。这是针对维新派提倡民权,反对

4、君权,主张男女平权等主张的。 张之洞指出:“知君臣之纲,则民权之说不可行也”,“知夫妇之纲,则男女平权之说不可行也”。,经部是以“十三经”为主和附以解释经书、研究语言文字的著作。“十三经”即易、书、诗、仪礼、周礼、礼记、左氏春秋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解释经书的著作如经典释文;研究语言文字的著作,如说文解字。史部是记述历代史实、地理、时令、职官、政书等著作及历史评论。如“二十四史”、资治通鉴、通鉴纪事本末,刘知几的史通,王夫之的读通鉴论,郦道元的水经注等。,子部包括儒家(孔子、孟子除外)、法家、道家、兵家、名家、墨家、释家(佛经除外)、农家、医家、杂家、纵横家、小说

5、家等及天文、术数、艺术、器物、茶酒、花鸟虫鱼等方面的著作。集部主要收历代作家诗文集(包括别集、总集)及诗文评论。,西学为用,所谓“西学”, 张之洞将其归纳为“西政”和“西艺、西史”三个方面。西政涵盖了教育、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文化等领域;西艺主要指西方近代科学技术。,“西学”的内容,其具体内容是:“学校、地理、度支(财政)、赋税、武备、律例、劝工、通商,西政也;算、绘、矿、医、声、光、化、电,西艺也。” (劝学篇外篇设学第三),学习顺序,小学堂应先学西艺,再学西政;大学堂则先西政后西艺。 他强调:“今欲强中国、存中学,则不得不讲西学。” 即学习西学是为“强中国”、“存中学”服务的,实质是抵

6、御外侮入侵,维护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西学之中,西艺非要,西政最要”,“政尤急于艺”。1901年,张之洞在致两江总督刘坤一等人的函札中的说法可视为对“西用”进一步解释:“其实变法有一紧要事,实为诸法之根,言之骇人耳。西法最善者,上下议院互相维持之法也。”张氏所说的西学为用,实为“西政为用”,倾向于引入宪政主义的君主制,而绝不限于西方的技术。,“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 “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中学与西学的关系,实际上,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观,是近代中国的一种社会思潮,它是鸦片战争以来西学东渐,学习西方的一股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从鸦片战争起,中华民族为反抗外国侵略不断

7、进行斗争,先进的中国人为了探索救国真理,在黑暗中走过了曲折的道路。从魏源、林则徐及至资产阶级维新派,他们在学习西方、寻求救国之道时,都没有摆脱所谓中体西用的思路 。,2、重视教育,兴办学堂,培养人才,张之洞认为“非育才不能图存,非兴学不能育才” ;他考察西方各国强盛的原因,也得出结论:“西国之强,强以学校”。,张之洞主张“非天下广设学堂不可”。以为:“夫学堂未设,养之无素,而求之于仓卒,犹不树林木而望隆栋,不作陂池而望巨鱼也”。学校是养才重地,而人才是国家之本,因此要刷新政治,富国强兵,“必以学有初基”。他倡议各省各道各府各州县皆宜有学,京师省会为大学堂,道府为中学堂,州县为小学堂。中小学以备

8、升入大学堂之选,形成大中小学相互衔接的教育系统。他规定大中小学校的教学内容,要求以中学为本,西学为辅。,他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上书清廷,提出改经心、两湖书院为学堂。书院改为学堂后,除经史外,增加了许多“西学”课程,涉及天文、地理、测量、化学、博物学、算学、格致、制造等门类。张之洞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参与主持制定了中国第一个近代学制癸卯学制,这是他对于中国教育近代化的一大贡献。,3、改书院为学堂,推行新学制,废科举,对于科举制度的废除,张之洞也功不可没。“科举文字,每多剽窃;学堂功课,务在实修。科举止凭一日之短长,学堂必尽累年之研究;科举但取词章,其品谊无从考见;学堂兼重行检,其

9、心术尤可灼知”。学堂虽好,然“科举一日不停,士人皆有侥幸得第之心”,“学堂决无大兴之望”。学堂不兴,“民智复无由大开,求其进化日新也难矣”。,实际上 ,晚清时期张之洞对中国近代教育的贡献非常突出 , 堪称中国近代教育的先驱。张之洞有丰富的教育思想 ,对中国教育改革和教育更新有大量的实践 ,在中国近代社会的重重危机中 ,始终致力于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从西学与中学、学校与科举、新教育与旧教育等诸多矛盾中寻求新的途径、不断创新。,评价,他所著劝学篇之所以能够产生持久的影响,除了中国传统教育与旧文化作为它的生存土壤存在外,还因为劝学篇作为向西方学习和力图保持本土文化生命力方面有一定的启迪意义,它给僵化

10、的封建文化体系打开了一个缺口,并以保守主义的方式推进了中国旧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改革,初步提出了一个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革新的基础上建设融通中西的文化模式与教育体系的设想。,鲁迅先生在揭露中体西用的本质时指出:“学了外国本领,保存中国旧习:本领要新思想要旧”,一个人哪能“早上打拱,晚上握手,上午声光电化,下午子曰诗云呢?” 因此,鲁迅主张要进步,要太平,就得连根拔掉“二重思想”。,费正清(John-King-Fairbank 美国学者,专门研究中国历史)认为,张是“安乐椅上的战略家、正言厉色派非常忙碌的、保守的改良主义者,谄媚地忠于当权派,以推广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一口号著名,并以此哄骗本人和他人相

11、信旧瓶装新酒,在旧基础上现代化,恢复孔孟之道以达到现代生活,站立不动可以前进” 。,辜鸿铭(曾多年任张之洞幕僚)说:张之洞“知有国而不知有身,知有国而不知有民”;只知“敬事”不知“有信”,终于“百事俱废,徒劳而无功”。梁启超:“李鸿章实践之人也,张之洞浮华之人也。李鸿章最不好名,张之洞最好名,不好名故肯任劳怨,好名故常趋巧利。之洞于交涉事件,著著与鸿章为难,要其所画之策,无一非能言不能行。鸿章尝与人云:不图香涛作官数十年,仍是书生之见。此一语可以尽其平生矣。至其虚骄狭隘,残忍苛察,较之李鸿章之有常识有大量,尤相去霄壤也。”,思 考,张之洞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思想的现代含义是什么?“中

12、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思想的时代意义如何,如何评价?,话题:小学生是否应推行 繁体字教育?,宋祖英、黄宏等政协委员建议在小学开始设置繁体字教育 “繁体字是中国文化的根,知晓繁体字,就是知晓中国汉字的由来、知晓中国文化的由来。”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郁钧剑、宋祖英、黄宏、关牧村等21位文艺界的政协委员联名递交了一份关于小学增设繁体字教育的提案,建议在小学开始设置繁体字教育,将中国文化的根传承下去。,话题:“白话文运动”、“简体字”是“开历史的倒车”吗?,2009年02月08日08:36 来源:人民网-社会频道 季羡林批评说汉字简化和拼音化是误入歧途,而王立群则称简体字是顺应历史趋势。一个是大师级

13、的人物,一个是炙手可热的文化名人。,一、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延续至今,汉字起了巨大的作用。读古文必须读繁体字,中国文化的信息都在那里面; 二、汉字简化及拼音化是歧途,祖先用了几千年都没感到不方便,为何到我们手里就抛弃了?追求效率不是简化字的理由。越南文字拼音化之后,头戴帽子,脚穿鞋子,很滑稽。季先生着重谈到当年简化汉字时,把“皇后”的后与“以后”的“后”弄成一个字所带来的遗憾; 三、古文今译是毁灭中华文化的方式,必须读原文,加注释即可; 四、“振兴国学,必须从娃娃抓起。”老人特别指出,给成人讲的国学与给娃娃讲的应该不同,得用心思编教材。,话题:北京高中语文课本雪山飞狐替掉阿Q引发激辩,2007-0

14、8-17 07:37:34 来 源:金羊网-新快报,话题:国学热升温,人大国学院学生提前三年抢订 用人单位被疑炒作 06年10月09日 第14届德国汉学大会:“小姐”一词难倒汉学家 06年10月08日 广州袖珍国学班教诵四书五经 粤语诵经更有韵味 06年09月13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设立国际“孔子教育奖” 05年10月01日 曲阜祭孔大典:音乐新、舞蹈新、服饰新、环境新 05年09月29日 中华儒家思想远播世界各地 全球首次联合祭孔 05年09月29日 全球联合祭孔 儒家思想逐渐融入世界文化主流 05年09月28日 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举行祭祀大典(实录) 05年09月28日,话题5:,

15、学英语行跪礼“中体西用”? http:/ 早教高教均青睐 北京丰台区教委从2008年9月起,在全区6万多名小学生中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国学经典诵读已纳入所有小学课程里,有专门的课时、教材,由具有一定古文功底的老师教授。,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主办中国国学大讲堂董事长高级研修班、中国文化学堂国学高级研修班、北大国学百家讲坛研修班;清华大学中国国学大讲堂总裁班、清华大学管理学院EMBA国学研修班,内篇 同心第一 教忠第二 明纲第三 知类第四 宗经第五 正权第六 循序第七 守约第八 去毒第九 外篇 益智第一 游学第二 设学第三 学制第四 广译第五 阅报第六 变法第七 变科举第八 农工商学第九 兵学第十

16、矿学第十一 铁路第十二 会通第十三 非弭兵第十四 非攻教第十五,附录,附录,内篇九:曰同心,明保国、保教、保种为一义。手足利则头目康,血气盛则心志刚。贤才众多,国势自昌也。曰教忠,陈述本朝德泽深厚,使薄海臣民,咸怀忠良以保国也。曰明纲,三纲为中国神圣相传之至教,礼政之原本,人禽之大防,以保教也。曰知类,闵神明之胄裔,无沦胥以亡,以保种也。曰宗经,周秦诸子,瑜不掩瑕,取节则可,破道勿听,必折衷于圣也。曰正权,辨上下,定民志,斥民权之乱政也。曰循序,先入者为主,讲西学必先通中学,乃不忘其祖也。曰守约,喜新者甘,好古者苦,欲存中学,宜治要而约取也。曰去毒,洋药涤染,我民斯活,绝之使无萌枿也。,外篇十

17、五:曰益智,昧者来攻,迷者有凶也。曰游学,明时势,长志气,扩见闻,增才智,非游历外国不为功也。曰设学,广立学堂,储为时用,为习帖括者击蒙也。曰学制,西国之强,强以学校,师有定程,弟有适从,授方任能,皆出其中,我宜择善而从也。曰广译,从西师之益有限,译西书之益无方也。曰阅报,眉睫难见,苦药难尝,知内弊而速去,知外患而豫防也。曰变法,专己袭常,不能自存也。曰变科举,所习所用,事必相因也。曰农工商学,保民在养,养民在教,教农工商,利乃可兴也。曰兵学,教士卒不如教将领,教兵易练,教将难成也。曰矿学,兴地利也。曰铁路,通血气也。曰会通,知西学之精意通于中学,以晓固蔽也。曰非弭兵,恶教逸欲而自毙也。曰非攻

18、教,恶逞小忿而败大计也。,二十四篇之义,括之以五知、一知耻,耻不如日本,耻不如土耳其,耻不如暹罗,耻不如古巴。二知惧,惧为印度,惧为越南、缅甸、朝鲜,惧为埃及,惧为波兰。三知变,不变其习,不能变法,不变其法,不能变器。四知要,中学考古非要,致用为要。西学亦有别,西艺非要,西政为要。五知本,在海外不忘国,见异俗不忘亲,多智巧不忘圣。凡此所说,窃尝考诸“中庸”而有合焉。鲁,弱国也,哀公问政,而孔子告之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终之曰:“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怠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中国人的精神(节选) http:/ 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英文版,外研社,1999. 张厚粲:心理与教育统计学、韦氏儿童智力量表、瑞文标准推理测验,推 荐,电视连续剧:走向共和 http:/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经营企划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