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作物生产理论与实践思考题2013.doc

上传人:w89153 文档编号:6336059 上传时间:2019-04-07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作物生产理论与实践思考题2013.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作物生产理论与实践思考题2013.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作物生产理论与实践思考题2013.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作物生产理论与实践思考题2013.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作物生产理论与实践思考题2013.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 我国精耕细作农业的内涵及其在现代作物生产中的应用。1、精耕细作农业的内涵:精耕细作技术体系以集约的土地利用方式为基础,包括改善农业环境和提高农业生物生产能力的一系列技术措施,并以“三才”理论为其指导思想。(1)集约的土地利用方式 。扩大农用地面积和提高单位面积农用地的产量(即土地生产率)是发展农业生产的两条途径。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率,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攻方向,也是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基础和总目标。集约的土地利用方式与精耕细作是互为表里的。 (2)改善农业环境和提高农业生物生产力的种种措施。从农业的总体来分析,农业技术措施可以区分为两部分,一是适应和改善农业生物生产的环境条件,二是提高

2、农业生物自身的生产能力。我国农业精耕细作技术体系包括这两方面的技术措施。(3) “三才”理论精耕细作的指导思想。 “三才”指天、地、人或天道、地道、人道。在“三才”理论系统中,人不是以自然主宰者的身份出现的,而是自然过程的参与者;人和自然不是对抗的关系,而是协调的关系;因而产生保护自然资源的思想。农业生物在自然环境中生长,有其客观规律性。人类可以干预这一过程,使它符合自己的目标,但不能驾凌于自然之上,违反客观规律。因此,中国传统农业总是强调因时、因地、因物制宜,即所谓“三宜” ,把这看作一切农业举措必须遵循的原则。 “三才”理论是精耕细作技术的重要指导思想。精耕细作的基本要求是在遵守客观规律的

3、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争取高产。精耕细作重视人的劳动,更重视对自然规律的认识。总之,精耕细作是指以土地的集约利用方式为基础,以“三才”理论为指导的,内涵丰富的一个农业科学技术体系。天人相参、天人相协是它的灵魂和精髓。2、精耕细作农业在现代作物生产中的应用:(1)在规模化经营地区选点建立以 GIS、GPS 和 RS 为核心技术的精准农业试验示范区。引进 GPS 技术,改进现有施肥机具,研制适用的 GIS 施肥指导系统和自动调节变量施肥机具。建立 23 个规模化经营的精准农业试验示范农场。(2)针对家庭联产承包分散经营体制,在主要农业自然经济区选点研究不同生产条件下土壤养分状况、变化规律和

4、变异情况,研究不同种植制度下土壤和植物体系内各种养分的循环规律和变化特征。(3)在宏观上,逐步建立全国性的土壤肥力和肥料信息系统,以县为单位收集土壤类型、土壤肥力、肥料使用、作物类型及产量等有关信息,在 GI S 平台上建立土壤肥力与养分资源信息系统,将分散的数据收集整理,随时了解全国肥力状况和施肥变化的时空特征,为国家主管决策部门服务。(4)将精确农业从养分管理逐渐扩展到其他领域,最终形成按照当地条件精细准确调整各项土壤和作物管理措施的精准农业技术体系。2.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作物生理与栽培技术研究内容与进展。全球大气中 CO2 浓度升高、气温升高及降水量的变化,主要影响农作物产量、生长发

5、育、病虫害、农业水资源及农业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等方面。 (1)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业水资源、农田土壤养分、作物生理生态及农作物生长发育、杂草、农作物病虫害及自然灾害的影响。土壤温度升高和降雨量的变化使土壤微生物、气候变暖将导致微生物对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加快,从而加速了土壤养分的变化,可能造成土壤肥力下降。活动发生改变,必然引起土壤养分发生变化。高 CO2 浓度环境增加了细胞内外的 CO2 浓度差,通常会提高植物的光合速率,使水分利用率升高。温度升高延长了作物的全年生长期,这对无限生长习性或多年生作物以及热量不足的地区有利,但对生育期短的作物生长不利。温度升高使作物生长发育速度加快,生育期缩短,造成生

6、育期短的作物减产。全球变暖将加重病虫害对农业生产的危害程度,特别是小麦锈病、粘虫、草地螟等的危害加重。全球气候变化引起降水格局的变化,而降水对农业生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进而影响到人类的粮食安全。(2)栽培技术:调整农业结构和布局,改革种植制度。如在南方满足双季稻种植条件的地区大力推广双季稻,西北和东北地区以种植春小麦为主,在该地区可使用耐旱的小麦品种,或者适当提前种植期,以有效降低气候变暖对该地区小麦生产的负面影响。选育和推广适应气候变化的作物新品种。大力开展耐高温、抗旱错、抗病虫害等抗逆性品种的育种研究和科技攻关,强化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在西部地区大力发展节水农

7、业。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增加有效灌溉面积,从而提高水利设施的防汛抗旱能力和抵御洪涝灾害能力。气候变暖和干旱将使水资源成为制约我国尤其是西部地区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要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在西部地区因地制宜发展集雨开源技术、节水灌溉技术、农艺抗旱技术和工程保水技术等农业节水技术,加强节水技术的示范推广应用。加强农业灾害性天气的中长期预测和预报。各地政府部门应遵循趋利避害的原则,根据气候变化情况合理安排粮食生产,提高人工影响天气支撑和保障粮食生产的能力。3. 挖掘作物产量潜力提出了有哪些不同理论以及高产栽培技术途径? 1.源流库理论: 作物的源是指作物生产和输出光合同化产物的器官或组织;它包括作

8、物的功能叶、绿色的茎杆、叶鞘、穗轴、果皮以及子叶、种皮、胚乳等其他非叶器官(绿色部分) 。作物库是指作物消耗或贮藏同化产物的组织、器官或部位,例如作物的根、茎、幼叶、花、果实以及发育的种子等。作物的流是指作物源器官形成的同化产物向库器官的转移过程。流的强度取决于作物植株体内输导系统的发育状况及其转运速率。一般来说,作物群体或个体,只有达到源足、库大、流畅,才能获得高产。从源与库的关系来看,源是产量库形成和充实的物质基础;从库源与流的关系上看,库源大小对流的方向、速率、数量具有明显的影响,起到拉力和推力的作用;流不会成为限制产量的主导因素,但是流是否通畅将直接影响同化产物的转运速度和输运量、也影

9、响光合速率、最终影响经济产量。在育种方面,应培育具有理想株型的品种,形成高光效的群体;即源强、库大、流畅的光合性能;在栽培方面,应尽量以形成合理冠层、提高群体冠层的光合效率为目的。据研究认为:在低产水平时,源不足是限制作物产量的主导因素,增产的主要途径是增源与扩库同步进行,因此增产技术放在增源与扩库两个方面,通过增加叶面积指数和增加单位面积的穗数来提高群体的产量。在中产阶段,增源的重点是提高光合速率和适当延长光合时间两个方面,扩库的重点是由增穗转向增加穗粒数和粒重;高产更高产阶段时,提高最适叶面积指数,改善株型是增加产量的主要途径。2. 作物生产的光合性能理论从理论上讲,要达到作物产量潜力的理

10、论高限,必须具有如下条件:(1)具有充分利用的高光效作物品种;(2)空气中 CO2 浓度正常;( 3)环境因素处于最适状态;(4)具备最适合接受和分配阳光的作物群体结构。 1、选育高光效作物品种。根据株形、叶型、分枝空间排列以及各性状组合与产量形成关系,进行遗传改良,创造具有理想株型的新品种。如水稻半矮杆直立叶型、直立穗型品种;玉米紧凑型杂交种新品种等。2、在光能截获量方面,延长光合时间(提高复种指数、延长生育期、补充人工光照等);增加光合面积(合理密植、改变株型等) 。3、增加 CO2 浓度,降低呼吸消耗,提高光合效率。 4、在改善栽培技术和改善栽培环境方面: 培肥地力、增施有机肥、合理使用

11、无机肥、改善耕作技术、合理密植、合理间作套种、增加复种指数、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等,有利于作物增产。3.作物产量潜力的“5P”理论作物产量的形成是 5P 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所谓 5P 就是:(1)冠层建立(2)光合作用(3)分配强度(4)分配持续期(5)碳氮前期的积累与重新调运。 (1)合理冠层建立:它是作物产量形成的基础和保障;重点是建立有利于截获光能的足够的叶面积指数。(2)光合作用:最大限度的挖掘作物灌浆期间的冠层光合作用速率是实现作物高产的实质。 (3)分配强度:指提高生殖生长开始同化产物经济器官的分配强度;(4)分配持续期:延长灌浆期的长度。 (5)物质重新调运研究:a 蛋白质重新调

12、运;b 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重新调运;c 重新调运的场所;d 重新调运的机制等。2、提高作物产量和产量潜力的高产栽培技术途径有:(1)育种手段提高作物产量的内在潜力。如高产、优质育种,抗病虫育种,抗旱、抗寒育种等。 (2)栽培、耕作措施提高作物当季产量。通过栽培、耕作措施提高当季作物产量最具现实意义。如适时早播,争取季节,相应延长作物生育期,从而提高作物产量;推行作物秸秆还田,补充土壤养分等。因地制宜实行间作、套作,发挥不同作物间的共生互补效应,提高单位土地面积上的作物总产量,集约利用土地、集约利用季节。 (3)优化现有资源配置改进投入,提高作物产量。种子、灌水、肥料、农药、薄膜等投入的优化配

13、置和组合,可在减少投入成本或成本不变的情况下增加产出,提高作物产量,提高种植效益。 (4)控制逆境,改善作物生长内外环境,提高作物产量和产量潜力。在作物正常生长环境下增加投入可使作物高产再高产;逆境下克服障碍因子可使作物变低产为高产。如改良低产田土,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改变作物根系生长环境,改进作物的水分和养分代谢状况,促进地下、地上部生长,提高作物产量。此外,还有作物冷害、旱灾、水灾、盐害防治等。 (5)治理生态环境,改善作物生长的宏观条件。以上四个方面是针对作物本身和生长的微环境而言,将这些措施综合配套,优化组合,才能更有效地、持久地提高作物的产量和产量潜力。4. 农作物简化高效栽培的发展现

14、状与趋势。我国近年来在节约资源的基础上,开展大量的简化高效栽培技术研究,特别是主要农作物的节水、省肥、简化、高产的栽培技术取得了新的进展,一直在生产上发挥重要作用。如在“水稻精准定量栽培理论与技术规程” 、 “小麦、玉米一体化节肥、省肥、简化、高产四统一栽培理论与技术体系”、 “棉花无土育苗无载体移栽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体系 ”等领域取得新成就,获得了显著的节能、省工、高产、高效效果。轻简栽培的研究与发展大致可分为 3 个阶段。 (1)萌芽阶段:提出了简化栽培技术程序、降低劳动强度的轻简概念,并进行了套播、免耕直播技术研究;(2)迅速发展阶段:从品种选择、育苗、施肥、病虫害综防等方面开展了单项轻简

15、栽培技术研究。推广了机械化播种、收获和抛秧等技术,机械化作业成为轻简栽培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3)技术体系的初步形成阶段:主要包括集约化育苗、配方施肥技术、化学调控技术、化学除草技术、机械化作业等技术,并集成建立了节本省工、丰产高效的轻简栽培技术体系。目前轻简栽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粮棉油等大宗农作物上,主要包括集约化育苗、免耕抛秧、免耕直播、机械化作业及化学调控等技术。相信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轻简栽培技术将更趋于简单化、实用化和高效化,其优势会越来越明显,必将在粮食安全和作物生产上发挥重要的作用。发展趋势:轻简全程化控育苗技术;机械化技术;完善均衡营养施肥技术;轻简高效植保技术;完善化学抑芽技

16、术,发展精准打顶技术。5. 我国主要农作物的种植密度范围及不同作物增大群体实现增产的发展趋势。我国主要农作物目前的种植密度范围(1)水稻。南方双季稻常规品种行距为 20-23.3cm,株距为 13.3cm;一季杂交中稻宽行窄株条栽行距为 23.3-26.7cm,株距为 16.7cm,宽窄行条栽的宽行距为 26.7-34cm,窄行距为 16.7cm,株距为 13.3cm。高产、超高产栽培一般采用扩大行距、缩小株距的宽行窄株方式。(2)玉米。高秆大穗的平展型玉米,每公顷密度为 52500-60000 株,紧凑型玉米为每公顷 67500-75000 株。玉米的种植方式有三种:a、等行距单株留苗:一般

17、行距 50-65cm,株距 20-30cm ;b、等行距双株留苗:一般行距 60-75cm,株距 35-60cm ;c 、宽窄行:宽行距 85-100cm,窄行距 30-48cm,株距视密度而定 。(3)大豆。黑龙江地区春大豆的适宜种植密度为:中、南部保苗 19.5 万30.0 万株/hm2,北部则需保苗 34.5 万39.0 万株/hm 2。黄淮地区夏大豆的适宜密度一般为 19.5万45 万株/hm 2,分枝能力强的品种早播或育苗移栽时,种植密度在 9 万12 万株/hm2 左右。华南地区秋大豆种植密度一般较大,多数品种在 30 万株/hm 2 以上,有的适宜种植密度达到 45 万60 万株

18、/hm 2。(4)棉花。长江中下游棉区杂交棉密度为 3000039000 株/hm 2,黄河流域麦后棉为4500067500 株/hm 2,西北内陆棉区春棉多为 195000255000 株/hm 2。(5)油菜。在长江流域,一般品种直播密度每亩为 1 万12 万株,育苗移栽油菜08 万1 万株,每穴双株;黄淮地区直播油菜密度 12 万18 万株,育苗移栽 1万12 万株,每穴双株。 不同作物增大群体实现增产的发展趋势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是农用地和可耕地所占比重小,其中用于农作物种植的面积更小,今后试图依靠扩大种植面积提高作物总产量的方法是不可行的。因此,提高单产是增加农作物总产量的主要途径

19、和必然选择,而密植是提高单产切实可行的最有效方式。6. 影响作物开花结实的主要环境因素有哪些?如何提高作物的结实率?影响作物开花结实的主要环境因素有:光照;温度;湿度;天气;营养条件。1.光照:作物完成光周期诱导,开始进行花芽分化,光照强度越强,植物积累有机物质越多,越有利于花芽的发育;开花后,光照充足,也有利于果实与种子的发育。玉米、大豆等短日照作物在短日照下正常开花,若在长日照下,则会延迟或停止开花。对于长日照的小麦,豌豆则与之相反。2.温度:作物在开花授粉期间,需要适宜的温度,如水稻的开花适温为 25-30,温度低于 20,则花药不能开裂,高于 40,则花柱干枯。此外,对于需要春化作用的

20、小麦,则需要一定时期的低温处理,才能开花。3.湿度:小麦、水稻在幼穗分化期是需水最多的时期,若遇干旱缺水,则会造成颖花败育,空壳率增加。4.天气:天气晴朗,有微风,有利于作物开花传粉和受精。如遇阴雨天,雨水会洗去柱头上的分泌物,花粉吸水过多,造成膨胀破裂,对授粉不利。5.营养条件:作物花器官分化,需要足够的无机和有机营养。硼缺乏,会造成花而不实,蕾而不花。因此在适量氮肥条件下,应配合施用磷钾肥,并注意补充微量元素,有利于花芽分化。提高作物的结实率:1.适时播种;2.合理密植;3.合理的水肥措施;4. 在作物生长后期适时灌溉,防止干热风造成的高温逼熟现象发生,在作物需水临界期要适当灌溉,防止出现

21、因高温败育而造成作物空秕现象。7. 有哪些途径调控作物成熟进程与增加籽粒重量?如何通过合理的栽培措施提高作物的收获指数(经济系数)?1.在作物成熟过程中,高温、干旱及缺氮,皆易引起作物早熟,导致果实变小,种子数量减少。因此,充足的光照有利于光合器官的光合作用,进而促进成熟和提高果实和种子质量。2.温度高低直接影响油料种子的含水量、含油量和油分性质,成熟期适当低温有利于油脂的积累,而低温、昼夜温差大有利于不饱和脂肪酸的形成;高温、昼夜温差大有利于饱和脂肪酸的合成。3.充足的水分供应有利于营养物质的生产和向种子内运输,促进种子饱满。但水分过多,会造成贪青晚熟,籽粒干瘪。4.适当施用氮肥能提高种子的

22、蛋白质含量,合理施用磷肥对脂肪的形成有利,钾肥能促进糖类的运输,增加籽粒或其它储藏器官的淀粉含量。5.种子成熟受多种激素的调节控制,种子的内源激素的含量随种子发育而动态变化。在籽粒膨大时,IAA 含量增加,当籽粒鲜重达到最大时。IAA含量最高,籽粒成熟时,则检测不到其含量;种子发育过程中,ABA 随之增加。其中GA 和 IAA 参与调节有机物向籽粒的运输与积累,ABA 与种子中物质转化及干燥脱水进入休眠有关。合理的栽培措施:确定适宜的种植密度,采用合理的栽培措施,加强田间管理,保证群体适宜,使叶面积系数保持较高水平,维持较长时间,促进光合产物的积累和运转,当提高密度对干物质的积累有利,经济系数

23、最高时,产量最高。充分利用生长季,安排好茬口,如套种、间作、育苗移栽、地膜覆盖等。采用提高光合效率的直接措施:抑制光呼吸,CO 2 施肥,增施有机肥CO 2。防止病虫害。适时收获:一般对于禾谷类作物大都在蜡熟期或黄熟期收获,产量最高、品质最好。8. 论述肥料损失的途径以及在作物生产过程中如何提高肥料利用率,缓释肥的发展应用现状与前景。肥料损失的途径:除了被非目标作物或杂草吸收以外还有:1)挥发损失 2)随雨水淋失损失 3)反硝化作用 4)在土壤中的化学固定 5)阴离子交换吸附 6)生物固定 7)粘土矿物的固定。提高肥料利用率的措施: 1)科学合理施肥:根据土壤肥力、作物不同生育阶段需肥特性、肥

24、料特性和作物根系分布决定施肥量、施肥深度和时间。2)配方施肥:化学肥料和有机肥相结合,大量元素与微量元素结合,用地与养地结合,生物肥料的利用(生物固氮) 。3)加强水肥的管理,促使肥料充分吸收。4)合理耕作,以耕促肥:适当耕翻和中耕,提高土壤通气性和蓄水能力,促进土壤微生物活动,促进矿物质养分的释放和有机质分解转化,显著增加土壤有效养分。5)改善土壤理化性质,调节土壤肥力。6)轮作换茬,调节土壤肥力。7)消除土壤有毒物质,改善土壤供给状况。缓释肥的发展应用现状与前景:现状:缓/控释肥料可分为 4 种类型:一是包膜型(硫包膜、石蜡包膜、聚合物包膜等),包膜肥料方面发展迅速,随着工艺的改进,逐渐将

25、杀虫剂、微肥、保水剂等技术结合肥料中去,研制出多功能缓/控释肥主要有保水型缓释肥、杀虫抗病型缓释肥等;二是合成微溶态型(脲甲醛、草酰胺等);三是化学抑制型;四是基质复合与胶粘型(添加风化煤、磷矿粉)。前景:1.生产工艺与栽培技术配套:结合我国推行的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根据不同土壤肥力、土壤质地,形成不同的工艺技术,开发专用缓控释复混肥料,提高其专用性。2. 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缓/控释肥的中试和生产应用。 3. 建立缓/控释肥质量评价体系及标准:缓/控释肥的肥效目前缺少系统定量的评价,尤其是对控释肥施入田间后的转化吸收过程等还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同时还要建立包膜材料的生态环境指标。4. 需要开发出

26、控施性能好且生态、环保、无残留的包膜材料。9. 论述作物温度胁迫的生理机制及抗低温、高温的栽培措施。1、机理:(1)低温胁迫生理:光合作用减弱低温使叶绿素生物合成受阻各种光合酶活性受到抑制。呼吸代谢失调,细胞膜系统受损,根系吸收能力下降,代谢紊乱,细胞间隙结冰伤害,胞内结冰伤害。 (2)高温胁迫生理:蛋白质变性,膜脂液化,代谢性饥饿,有毒物质积累,生理活性物质缺乏2、栽培途径:(1)低温锻炼:春季采用温室、温床育苗,在露天移栽前,必须先降低室温或床温至 10左右,保持 1-2 天,移入大田后即可抗 3-5的低温。合理施肥:低温到来之前,合理调整施肥种类,适当增施磷、钾肥,少施或不施速效氮肥,有

27、助于提高植物抗冷性。抗冻锻炼:在霜冻到来之前,缓慢降低温度,使植物逐渐完成适应低温的一系列代谢变化,增强抗冻能力。农业技术措施:如培育壮苗、增施磷钾肥、浇冻水、地面覆盖等。 (2)高温锻炼:高温锻炼能够提高植物的抗热性。改善栽培技术:改善栽培技术也可以提高植物的抗热性,如合理灌溉,增加小气候湿度,促进蒸腾,有利于降温;采用高秆与矮秆、耐热作物与不耐热作物间作套种,人工遮荫;少施 N 肥等都是有效的措施。10. 结合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对水分的需求及敏感性,讨论节水栽培的途径与措施。改进地面灌溉技术:通过平整土地、小畦灌溉减少灌溉水的损失,增加灌溉均匀度,提高灌溉水的利用效率。通过低压管道输水减少

28、灌溉过程中水的渗漏损失和水的蒸发损失,提高灌溉效率。 (2)选择优良品种:选择适合当地的节水高产优良品种,既提高产量,又提高水分利用效率。 (3)土壤耕作、秸秆覆盖等蓄水保墒技术:利用冬小麦和夏玉米丰富的秸秆资源,覆盖土壤,减少土壤无效蒸发,保持土壤水分,减少灌溉水用量。同时通过秸秆覆盖还田,秸秆腐烂后能够配肥地力,改善土壤结构,提高保水性能。耕作保墒是传统的增加土壤蓄水、减少土壤蒸发技术,可有效改善土壤结构,疏松土壤,增大活土层,增强雨水入渗速度和入渗量,减少降水径流,减少土壤表面蒸发,提高土壤水分利用率。 (4)优化灌溉制度:作物需要水分才能生长发育,在恰当的时间供应恰当的水分给作物才能取

29、得最高产量。如在苗期可以采取蹲苗技术进行抗旱锻炼,在作物需水关键期采取调亏灌溉、局部灌溉等节水灌溉技术。 (5)水肥调控技术:作物、肥料之间存在以水促肥、以肥代水效应。养分的平衡供应或推荐施肥是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的最经济途径。 (6)合理使用化学节水制剂:合理施用保水剂、复合包衣剂、黄腐酸、多功能抑蒸抗旱剂等,可在作物生长过程中抑制过度蒸腾,减轻干旱危害,促进根系生长,提高对深层水的利用,显著增加作物抗旱能力和提高水分利用效率。11. 主要农作物为例论述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作用与应用中的问题。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作用1、植物激素及其类似物 (1)生长素类 其重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增大伸长,促进植物生长。

30、但这种作用是发生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并有一定的最适浓度。(2)赤霉素类 主要起促进细胞分裂和伸长,刺激植物生长;打破休眠,促进萌发;促进坐果,诱导无籽果实;促进开花等作用。(3)细胞分裂素类 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和细胞增大;减少叶绿素分解,抑制衰老,保鲜;诱导花芽分化;打破顶端优势,促进侧芽生长。(4)脱落酸 能抑制细胞的分裂和伸长,进而抑制植物生长;可促进离层的形成,引起器官脱落;促进衰老和成熟;促进气孔关闭,提高植物的抗旱性。(5)乙烯类 其主要生理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抑制生长;促进衰老。2、植物生长延缓剂 主要生理作用是抑制植物体内赤霉素的生物合成,延缓植物的伸长生长。常用的有矮壮素、多

31、效唑、比久(B9)、缩节胺等。3、植物生长抑制剂 也具有抑制植物生长,打破顶端优势,增加下部分枝和分蘖的功效。包括青鲜素、调节磷、三碘苯甲酸和整形素等。4、其他植物生长调节剂 光呼吸抑制剂(如亚硫酸氢钠)和抗蒸腾剂(如拉索,2-4-二硝基酚)。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注意事项 1、选择适宜的药剂 根据作物需要调控的方面和生长调节剂的性能及作用选用。2、确定适宜的施药时期 应根据作物生长发育状况和药剂种类等确定使用时期。3、选择适宜的浓度和剂量 根据作物种类、作物生长发育状况和环境条件选择。 4、选择适当 剂型,让药剂充分溶解或混匀。 5、确定适当的使用方法 以叶面喷施使用最多。6、不要随意配合使用

32、生长调节剂及与其他农药混用。 7、应用植物生长调节剂时,必须与栽培措施相结合。12. 我国主要农作物机械化种植及农艺措施发展现状及研究进展。1)水稻机械化种植现状及研究进展我国水稻种植机械化的水平还较低,与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的差距。同时,与国内其他作物种植机械化程度也有较大差距。21 世纪以来,我国水稻机械化水平不断提升,2005年全国水稻机械化水平达到了 714,水稻机械化种植的技术和装备也逐渐成熟,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也初步形成。在中国,水稻生产迫切需要以机械化作业为核心的现代稻作技术,然而,现有的水稻生产机械化程度较低,特别是种植技术机械化程度较低,且现有引进的水稻机械化种植技术适应性不强

33、,不能充分发挥品种的产量潜力。农艺措施:1.施肥:前控、中促、后补。2.合理密植,培育壮苗,后期控制无效分蘖。2)玉米机械化种植现状及研究进展我国大部分玉米种植区已基本实现玉米播种的机械化,但我国玉米收获机械的研制起步较晚,发展缓慢。90 年代初期我国进入玉米联合收获机快速发展阶段。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目前,我国玉米机械化收获程度还很低,收获机械主要有悬挂式玉米联合收割机、牵引式玉米联合收割机和自走式玉米联合收割机。农艺措施:1.抢茬早播,2. 巧施肥水,严防抽雄期缺水(卡脖旱) ,在追肥上玉米应分期施用,常分为苗肥、穗肥和粒肥。3.隔行抽除雄穗。3)小麦机械化种植现状及农艺措施的研究进展目

34、前我国小麦主产区的小麦种植已基本实现机械化,包括机械化耕地、播种、施肥、灌溉和收获。但是还存在问题:、耕整地作业有待规范、播种环节问题多、收获水平还需再提高及部分环节没有实现机械化或机械化水平很低等。农艺措施:1.适期播种:北方冬麦区:9 月下旬10 月上旬,黄淮海冬麦区:10 月上旬至中旬,长江中下游冬麦区:10 月中旬11 月上旬,西南冬麦区:10 月下旬11 月上旬,华南麦区:10 月下旬11月中旬。2.基本苗:一般高产田,每亩基本苗 812 万,中产田 1218 万。3.提高播种质量:采用机播:播行直,下籽匀,深浅一致(3-5cm) ,覆土良好,行距稳定。4.浇冬水,追施冬肥。4)棉花

35、机械化种植现状及研究进展长期以来,我国棉花生产机械化发展及其缓慢,其机械化程度在大田作物中处于较低水平远远落后于小麦、水稻、玉米、大豆等的粮食作物。2009 年,全国棉花综合机械化水平仅为 4783其中机耕为 7684机播为 5418。机收为 28l 。棉花生产机械化区域发展不平衡。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走在前列。棉花生产机械化技术日益成熟采棉机生产实现国产化。农艺措施:1.氮肥后移、2.化控调节、3.延迟播种,4.增加密度,5.常规品种。5)大豆机械化种植现状及研究进展我国大豆的主要产区是东北地区。而在大豆生产全过程机械化中,机械整地、机械精密播种、机械深施肥、机械中耕除草和机械喷雾植保等机械化节

36、本增效技术已经大面积应用,基本实现了机械化。但大豆的机械化收获还处于较低水平,大豆收获机械化程度不足 60%。6)油菜机械化种植现状及研究进展当前我国油菜机械化作业水平远低于三麦、水稻乃至大豆和玉米,除耕整地外,油菜种植主要依靠人工作业。机械种植中主要是北方春油菜产区及南方少部分冬油菜产区的适宜地区采用机械直播,而面广量大的移栽作业几乎全部依靠人工作业。为了解决制约油菜机械化直播的小播量精量播种技术难题,在“十一五”期间,华中农业大学等部门研制成功气吸、气吹组合式排种器、异型孔窝眼轮排种器、嵌镶块式窝眼轮排种器和可变播种时排种器等多种结构形式和播种原理的排种器。油菜直播机的发展初期主要是在12

37、-15 马力手扶拖拉机配套的小麦条播机的基础上进行开发的,近几年随着我国大中型拖拉机保有量的持续增长,为了减少作业工序、提高大中型拖拉机的使用效率,大中型复式作业的播种机开始得到了快速发展。农艺措施:1.适时早播:促进油菜冬养春发、冬壮春发、冬春双发,2.适当提高密度。3.施足基肥,施用种肥,早施苗肥,重施蜡肥,适施薹花肥。2发展方向:(1)在保证良好性能的前提下向高效大型大功率大割幅大喂入量和高速方向发展(2)向扩大机器的通用性和提高适应性方向发展(3)对收获中低损失率高清洁度的主要工作部件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4)广泛应用新材料和先进制造技术提高产品性能和可靠性(5)积极应用机电一体化和自动化技术向舒适性使用安全性操作方便性方向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