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中国古典园林1.doc

上传人:tkhy51908 文档编号:6335522 上传时间:2019-04-0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8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典园林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中国古典园林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中国古典园林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中国古典园林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中国古典园林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六组 中国古典园林小组成员:童愉琴,唐运宣,朱利娟,何娟,马琳,周平,洛绒志玛主要内容: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庙园林中国园林发展简介及特征: 特点:以自然色为主,少事人工。 构成:山 水动植物与厅,堂,馆,楼,台,阁,路,桥等。 发展:秦汉(上林苑 的建造和扩充,且私人园林出现,主要以“一池三山”为模式 ,奠基时期)魏晋南北朝(洛阳御苑华林园,石崇的金谷园,萧绎的湘东苑,转变期)唐宋(大明宫,华清宫,兴庆宫,金明池鼎盛期)元代以后(尤其明清之圆明园,避暑山庄,高峰时期)现代(城市园林-深圳) 特征: 1.属于写意自然山水,2.基本准则:“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3.追求“三境”即生境,画境,

2、意境。 修建目的:游览观赏,起居理事,读书养性等。 分布:历代都城附近及附近,经济文化发达地区或大都会附近。一、皇家园林(一)概述皇家园林在古籍里面称之为“苑” 、 “囿、 “宫苑” 、 “园囿” 、 “御苑” ,为中国园林的四种基本类型之一。中国自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这一阶段,连续几千年的漫长历史时期,帝王君临天下,至高无上,皇权是绝对的权威。像古代西方那样震慑一切的神权,在中国相对皇权而言始终是次要的、从属的地位。与此相适应的,一整套突出帝王至上、皇权至尊的礼法制度也必然渗透到与皇家有关的一切政治仪典、起居规则、生活环境之中,表现为所谓皇家气派。园林作为皇家生活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

3、有别于其他园林类型的皇家园林。兴造特点 :规模宏大,园址选择自由,建筑富丽,浓重的皇权象征寓意,全面吸取江南园林的诗情画意。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园林是按下面的原则来营造的 :1、构架山水 ,2、模拟仙境 , 3、移天缩地 ,4、诗情画意 , 5、形式独特 ,6、造园手法高超 。(二)特征: 1. 规模浩大、面积广阔、建设恢宏、金碧辉煌,尽显帝王气派。如:清代的清漪园占地近 300 公顷。 2. 建筑风格多姿多彩。从中既可看到南方小巧园林风格,如杭州苏堤六桥、苏州狮子林、镇江宝塔等景色,也可看见少数民族风格的塔、屋宇结构等雄风,如北海的藏式白塔,甚至还有吸收欧洲文艺复兴时的“西洋景“,如圆明园。

4、3.功能齐全。皇家园林中集处理政务、受贺、看戏、居住、园游、祈祷以及观赏、狩猎于一体,甚至有的还设“市肆“,以便买卖。 代表园林:圆明园,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颐和园: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中国四大名园(另三座为承德避暑山庄、苏州拙政园、苏州留园)之一。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距北京城区十五公里,占地约二百九十公顷。利用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风景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某些设计手法和意境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天然山水园,也是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位于北京西北郊,从构成要素来看分为昆明湖和万寿山两个部分。从功能来看分为:政治活动区、生活区和游览区。原

5、为清代的行宫花园,其名为“颐养太和”之义。园中的长廊、石舫、佛香阁、宝云阁、大戏楼、十七孔桥、玉带桥等建筑堪称世界建筑文化中的珍品。在中外园林艺术史上有极高的地位。 全园分万寿前山、昆明湖、后山后湖三部分。前山以佛香阁为中心,组成巨大的主体建筑群,华丽雄伟,气势磅礴。碧波荡漾的昆明湖平铺在万寿山南麓,约占全园面积的 34。湖中有一座南湖岛,由美丽的十七孔桥和岸上相连。湖西部有一西堤,堤上修有六座造形优美的桥。后山后湖碧水潆回,古松参天,环境清幽。仁寿殿在颐和园大门东宫门内。是慈禧、光绪坐朝听政的大殿。原名勤政殿,光绪时重建,改称仁寿殿。东向,面阔七间,两侧有南北配殿,前有仁寿门,门外为南北九卿

6、房,所陈的铜龙、铜凤、铜鼎等,雕制均极精美。乐寿堂面临昆明湖,东面有德和园大戏楼,西接长廊,是慈禧居住的地方, “乐寿堂”黑底金字横匾为光绪手书,堂前有慈禧乘船的码头。庭院中栽植玉兰、西府海棠、牡丹等名贵花木,取“玉堂富贵”之意。 玉澜堂在昆明湖畔。是光绪皇帝的寝宫。为一组四通八达的穿堂殿。正殿玉澜堂,有东西两配殿,东名霞芬室,西称藉香榭。后檐及两配殿均砌砖墙与外界隔绝,是颐和园中一处重要的 历史遗迹。万寿山,属燕山馀脉,高 58.59 米。建筑群依山而筑,万寿山前山,以八面三层四重檐的佛香阁为中心,组成巨大的主体建筑群。从山脚的“云辉玉宇”牌楼,经排云门、二宫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直至

7、山顶的智慧海,形成了一条层层上升的中轴线。东侧有“转轮藏”和“万寿山昆明湖”石碑。西侧有五方阁和铜铸的宝云阁。后山有宏丽的西藏佛教建筑和屹立于绿树丛中的五彩琉璃多宝塔。山上还有景福阁、重翠亭、写秋轩、画中游等楼台亭阁,登临可俯瞰昆明湖上的景色。 智慧海在万寿山巅。是一座完全由砖石砌成的无梁佛殿,由纵横相间的拱券结构组成。通体用五色琉璃砖瓦装饰,色彩绚丽,图案精美,尤以嵌于殿外壁面的千余尊琉璃佛更富特色。二、私家园林(一)概述 属于王公、贵族、地主、富商、士大夫、地主等私人所有的园林,称为私家园林。古籍里称之为园、园亭、园墅、池馆、山池、山庄、别墅、别业等。 唐宋以后私家园林的水平渐高;到了清代

8、,皇园转而要向私园学习了。它们虽具有共通的艺术性格,但私家园林更多体现了文人学士的审美心态,现存者以江南地区成就更高,其风格清新秀雅,手法更为精妙;皇家园林主要在华北发展,现存者以北京一带最集中,规模巨大,风格华丽 。 明清时期,私家造园之风兴盛 ,这时期著名的南方私家园林有无锡的寄畅园、扬州的个园、苏州的拙政园、留园、网师园和环秀山庄狮子林等,北方私家园林则有萃锦园、勺园、半亩 。 私家园林的成熟实际上反映了中国封建知识分子与封建权力之间持久的冲突与融合。 文人士大夫私家园林原也是受到皇家园林的启发,希望造山理水以配天地,寄托自己的政治抱负。但社会的动荡和政治的腐败总令信奉礼教的中国知识分子

9、失望,于是一部分士大夫受老庄思想影响,崇尚自然,形成与儒家五行学说比较形式化的天地观相对立的,以自然无为为核心的天地观念。 因此园林中的山水不再局限于茫茫九派、东海三山;又由于封建权力和礼制的打压,私家园林的规模与建筑样式受到诸多限制,这正好又与庄子齐万物的相对主义思想相吻合。(二)特点 规模较小,水面建设,修身养性,清高风雅(三)分布中国私家园林集中在南方,是因为南方地区具有造园的自然、经济与人文的诸方面条件。 代表园林:南京私家园林,苏州私家园林和无锡私家园林。苏州私家园林:苏州古典园林的特点往往是将山和水、草和木以及亭台楼阁融合于小小空间,把江南所特有的湖光山色、小桥流水、森林丘壑被巧妙

10、安排在一起,有一种说法叫“小园子大世界。 ”园林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无不浓缩和寄托了当时设计者和建造者的审美情趣、文化品位和精神追求。 苏州古典园林基本上都是私家园林,往往是古代的商贾巨子、文人学士、名家隐士们,或弃甲归田,或告老还乡,或修行隐居之后营造起来的。比如,著名的苏州园林沧浪亭,是北宋诗人苏舜钦建造的;以小巧精致而闻名的网师园,最早是南宋吏部侍郎史正志的宅邸;而另一个以众多假山和湖石著称的园林狮子林,则是元代高僧天如禅师惟则的弟子为拥戴他而修建的 。三、寺庙园林(一)概述寺庙园林,指佛寺、道观、历史名人纪念性祠庙的园林,为中国园林的四种基本类型(自然园林、寺庙园林、皇家园林、私家

11、园林)之一。寺庙园林狭者仅方丈之地,广者则泛指整个宗教圣地,其实际范围包括寺观周围的自然环境,是寺庙建筑、宗教景物、人工山水和天然山水的综合体。一些著名的大型寺庙园林,往往历经成百上千年的持续开发,积淀着宗教史迹与名人历史故事,题刻下历代文化雅士的摩崖碑刻和楹联诗文,使寺庙园林蕴含着丰厚的历史和文化游赏价值。寺庙园林是中国园林的一个分支,论其数量,它比皇家园林、私家园林的总和要多几百倍;论其特色,它具有一系列不同于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的特长;论其选址,它突破了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在分布上的局限,可以广布在自然环境优越的名山胜地。论其优势,自然景色的优美,环境景观的独特,天然景观与人工景观的高度融合

12、,内部园林气氛与外部园林环境的有机结合,都是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所望尘莫及的。(二)特点:1.公共游览性质这一特点是由其宗教性质所决定的,具有适应最广大阶层游客观赏的景观内涵,不同于只供少数人独享其乐的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2.园林寿命绵长帝王苑囿常因改朝换代而废毁,私家园林难免受家业衰落而败损。相对来说,寺庙园林具有较稳定的连续性。一些著名寺观的大型园林往往历经若干世纪的持续开发,不断地扩充规模,美化景观,积累着宗教古迹,题刻下历代的吟颂、品评。 3.选址规模不限寺庙可以散布在广阔的区域,使寺庙有条件挑选自然环境优越的名山胜地。特殊的地理景观是多数寺庙园林所具有的突出优势。 寺庙园林的范围可小可

13、大,伸缩的弹性极大,小者往往处于深山老林一隅的咫尺小园。大者构成萦绕寺院内外的大片园林,甚至可以结合周围山水风景,形成大面积的园林环境,形成闻名遐迩的旅游胜地。 4.寓园林于自然由于寺庙园林主要依赖自然景貌构景,在造园上积累了极其丰富的处理建筑与自然环境关系的设计手法。为了满足香客和游客的游览需要,在寺庙周围的自然环境中,以园林构景手段,改变自然环境空间的散乱无章状态,加工剪辑自然景观,使环境空间上升为园林空间。(三)布局:1.宗教部分由供奉偶像、举行宗教仪礼的殿堂、塔、阁组成。通常多占据寺庙的显要部位,采用四合院或廊院格局,以对称规整、封闭静态的空间,表现宗教的神圣气氛。 2.生活部分生活供

14、应部分,除方丈、僧房、斋堂、厨房等外,还设有供香客、游人住宿的客房。这些方丈、客房,大多隐于僻静的部位,带有尺度宜人的小院,院内开凿小池,放置山石、盆景。 3.前导部分前导香道既是寺庙的主要交通路线,也是寺庙园林游览的序幕景观。常常结合丛林、溪流、山道的自然特色,精心选定路线,点缀山门、山亭、牌坊、小桥、放生池、摩崖造象、摩崖题刻等。 4.游览部分园林游览部分随寺庙所处地段呈现不同的布局。位处城镇的寺观祠庙,多是圈围在院墙内部、模仿自然的山水园,布局的方式和手法类同私家园林。位处山林环境的寺观,则突破模仿自然的山水园的格局,而着力于寺院内外天然景观的开发,通过少量景观建筑、宗教景物的穿插、点缀

15、和游览路线的剪辑、连接,构成环绕寺院周围、贯连寺院内外的风景园式的格局。由于寺庙多位处山林,因此这类格局是寺庙园林布局的主流。代表:清音阁(佛教)清音阁, 又 称 卧 云 寺 , 以 晋 人 左 思 诗 句 : “何 必 丝 与 竹 , 山 水 有 清 音 ”的 诗 意 而 取 名 “清 音 阁 ”。 它 位 于 峨 眉 山 牛 心 岭 下 黑 白 二 水 汇 流 处 , 海 拔 为710 米 。 该 处 是 唐 僖 宗 年 间 慧 通 禅 师 修 建 , 供 有 释 迦 牟 尼 、 文 殊 、 普 贤 大 师之 像 。在 清 音 阁 , 可 看 到 山 光 水 色 , 闻 到 花 草 芬 芳

16、 , 听 到 流 泉 清 音 , 触 摸 到 亭台 碑 石 。 它 集 中 了 视 觉 美 、 听 觉 美 、 嗅 觉 美 , 使 游 者 获 得 峨 眉 风 光 总 体 的 审美 感 受 。 古 今 游 人 多 称 誉 为 “峨 眉 山 第 一 风 景 ”。 阁 下 有 双 飞 亭 , 左 右 各 有 桥 。 “双 飞 亭 “柱 悬 清 末 “戊 戌 六 君 子 “之一 的 刘 光 弟 撰 书 的 楹 联 : “双 飞 两 虹 影 , 万 古 一 牛 心 “。 这 样 如 诗 如 画 的“双 桥 清 音 ”是 “峨 眉 山 十 景 ”之 一 。 这 里 , 一 年 四 季 , 无 论 昼 夜

17、 , 满 回 荡着 水 声 , 这 水 声 单 一 而 清 晰 , 加 上 两 桥 , 故 而 誉 为 “双 桥 清 音 “, 成 为 峨 眉十 景 之 一 。天 师 洞 ( 道 教 ) 概 述 :天 师 洞 又 称 常 道 观 , 是 青 城 山 最 主 要 的 道 观 , 1983 年 , 被 国 务 院 确 定 为全 国 重 点 道 教 宫 观 。 相传东汉末年,天师道创始人张道陵曾在今四川省灌县青城山山腰第三混元顶峭壁间修炼布道,俗称天师洞。原观早毁,清代重建,有殿三重,名三清殿、三皇殿和黄帝祠。三 清 殿 :三清殿是主殿,建于 1923 年,是一座重檐歇山顶楼阁式建筑。殿前铺设通廊石

18、阶 9 级,前檐排列大石圆柱 6 根,殿堂横列 5 间,正中高悬清朝康熙皇帝的御书匾额:“丹台碧洞” 。殿前高悬几副对联,其中一幅写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此联既深得老子道家思想的真传,又暗含 “一气化三清”的深刻寓意。三清殿中供奉的是道教至高无上的三位尊神,即居于玉清仙境的元始天尊,居于上清仙境的灵宝天尊,居于太清仙境的道德天尊。道教认为,这三位尊神正是天下万事万物的创造者。三 皇 殿 : 天 师 洞 的 另 一 座 主 要 殿 堂 乃 三 皇 殿 , 殿 内 供 奉 伏 羲 、 神 农 、 黄帝 石 刻 造 像 各 1 尊 , 高 约 1 米 , 唐

19、开 元 十 一 年 ( 公 元 723 年 ) 雕 造 , 皆 为坐 像 。 道 教 以 黄 帝 、 老 子 为 祖 师 , 相 传 黄 帝 曾 在 青 城 山 跟 随 仙 人 宁 封 子 学 道 ,宁 封 子 还 协 助 他 打 败 了 蚩 尤 。 后 来 黄 帝 功 德 圆 满 , 乘 龙 升 天 成 仙 , 宁 封 子 被封 为 青 城 山 的 主 治 神 仙 , 黄 帝 在 此 山 自 然 也 有 突 出 的 地 位 。 故 而 在 青 城 山 不仅 三 皇 殿 供 奉 黄 帝 , 并 且 还 单 独 为 他 修 了 一 座 黄 帝 祠 。 黄 帝 祠 : 黄 帝 祠 初 建 于 隋

20、代 , 是 天 师 洞 最 早 的 殿 宇 之 一 , 故 而 宋 代 又 曾以 此 来 称 呼 天 师 洞 。 其 正 门 横 额 上 有 于 右 任 先 生 手 书 的 “古 黄 帝 祠 ”四 个大 字 。 黄 帝 祠 左 侧 有 一 洞 , 相 传 乃 张 道 陵 修 炼 之 处 , 此 即 人 们 所 说 的 天 师洞 。 洞 窟 的 最 上 层 有 一 石 龛 , 其 中 供 奉 着 隋 代 雕 刻 的 张 天 师 石 像 。 面 有 三 目 ,神 态 威 严 。 左 手 掌 直 伸 向 外 , 掌 中 握 有 天 师 镇 山 之 宝 : “阳 平 治 都 功 印 ”。洞 外 还 有 张 道 陵 三 十 代 孙 、 宋 代 虚 靖 天 师 张 继 先 的 塑 像 。第 六 组 中 国 古 典 园 林组 长 : 童 愉 琴副 组 长 : 唐 运 宣组 员 : 童愉琴、唐运宣、朱利娟、何鹃、马琳、周平、洛绒志玛童愉琴 唐运宣 朱利娟 何鹃 马琳 周平 络绒志玛93 93 90 90 90 87 87组数 组长 分数第一组 刘志强 86第二组 杨了各 83第三组 李敏 85第四组 杨婉迪 87第五组 陈潇然 85第六组 童愉琴 90第七组 卓玉 86第八组 余丽 8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