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章 南北朝文学(420581)元嘉体与刘宋时期的文学永明体与萧齐时期的文学文心雕龙、诗品与文选宫体诗、徐庾体与梁陈文学庾信与北朝文学南北朝民歌,此一时期,诗歌方面先后出现了元嘉体、永明体、宫体以题材言,扩大了诗歌创作的内容,以表现技巧言,奠定了近体诗的基础;散文方面骈体文的盛行,标志着美文衍化达到了新的高峰;小说方面不仅志怪小说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而且诞生了志人小说的代表作世说新语;文学理论方面文心雕龙和诗品堪称双璧,既说明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的繁荣,同时也标志我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的正式形成和诗歌审美思想的臻于成熟;此外,文选、玉台新咏等文学选集和类编的出现,在文学史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
2、元嘉体与刘宋时期的文学文心雕龙明诗:“宋初文咏,体有因革。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此近世之所竞也。”诗品序:“元嘉中,有谢灵运,才高词盛,富艳难踪,固已含跨刘、郭,凌轹潘、左。谢客为元嘉之雄,颜延年为辅。”,梁萧子显南齐书文学传论:“颜、谢并起,乃各擅奇休。鲍后出。咸亦标世,朱蓝共妍,不相祖述。今(梁)之文章作者虽众,总而为论,略有三体:一则启心闲绎,托辞华旷,虽存巧绮,终致迂回,宜登公宴,本非准的而疏慢,阐缓膏肓之病,典正可采,酷不入情,此体之源出灵运而成也;次则缉事比类,非对不发,博物可嘉,职成拘制,或借古语,用申今情,崎岖牵引,直
3、为偶说,唯睹见事例,顿失精采,此则傅咸五经,应璩指事,虽不全似,可以类从;次则发唱惊挺,操调险急,雕藻淫艳,倾炫心魂,亦犹五色之有红紫,八音之有郑卫,斯鲍照之遗烈也。”南宋严羽沧浪诗话诗体:“元嘉体,宋年号,鲍、颜、谢诸公之诗。”,元嘉是宋文帝刘义隆年号(424453),包括三十年,这一时期出现了谢灵运、颜延之、鲍照为代表的作家,称“元嘉三大家”,他们的创作体现了共同的倾向:在题材方面表现了浓厚的山水之趣,注重描绘山水之美;在诗歌艺术方面,追求笔调的细腻、用典的繁富、对偶的工整和词藻的华艳,体现“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的创作潮流。后世把元嘉年间出现的这种诗
4、风和诗体称之为“元嘉体”。,罗宗强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元嘉文学思想的新变,概括起来,它形成了如下特点:一是山水题材大量进入诗文,并且在反映山水题材时追求一种写实的倾向,正式奠定了我国山水文学的根基;二是文学创作由哲理化又回到感情抒发上来,又出现了重抒还必须的倾向;三是出现了对不同艺术风格的追求,在一个时间段内并存着不同的艺术趣味;四是有意于对文学的表现手段的探讨。”(P188),(一)谢灵运与山水诗宋书谢灵运传:“谢灵运,陈郡阳夏人。祖玄,晋车骑将军。灵运少好学,博群书,文章之美,江左莫逮。性奢豪,车服鲜丽,衣裳器物,多改旧制,世共宗之。灵运父祖并葬始宁县,并有故宅及墅,逐移籍会稽,修营别
5、业,傍山带江,尽幽居之美。灵运因父祖之资,生业甚厚。奴僮既众,义故门生数百,凿山浚湖,功役无已。寻山陟岭,必造幽峻,岩嶂千重,莫不备尽。登蹑常著木履,上山则去前齿,下山去其后齿。尝自始宁南山伐木开径,直至临海,从者数百人。临海太守王琇惊骇,谓为山贼,徐知是灵运乃安。在郡(临川)游牧,不异永嘉,为有司所纠。灵运执录望生,兴兵叛逸,遂有逆志。有司又奏依法收治,太祖诏于广州行弃市刑。时元嘉十年,年四十九。”,谢灵运(385433),谢玄之孙,袭封康乐公,故世称谢康乐,有谢康乐集。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谢灵运是第一个大力摹写山水的诗人。正式确立了山水诗的独立地位,是他最为突出的文学成就,故后世以“山水诗
6、之父”目之。其作品的特点是:(1)刻画生动,色调明朗,境界清新自然,时人誉之为“初发芙蓉”(鲍照);(2)笔墨细腻,工于锤炼词句,辞采繁富,讲究对偶,且多用典,体现“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的特点;(3)在诗体结构方面,其诗往往前半写景,后半议理,带有一个“玄言尾巴”;(4)多警句而少佳篇,体现所谓“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的倾向也是谢诗的一个重要特点。,谢诗的名句如“林壑敛冥色,山色收夕霏”、“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琴”、“野旷沙岸静,天高秋月明”、“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春晓绿野秀,岩高白云屯”、“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等皆可入画(“池塘”二句,自以为“此语有神助”;“明
7、月”一联,钟惺评曰“有骨,有韵,有色”),点缀其诗中,产生了通常所说的以妙句成佳篇的艺术效果。结构单调,雕琢太甚,晦涩难解(用典),带有“玄言尾巴”,是谢诗的不足之处。,谢灵运在文学史有着重要的地位,此由一些并称如“陶谢”、“颜谢”、“鲍谢”、“大小谢”、“三谢”等即可略知一斑。钟嵘誉之为“元嘉之雄”,并列其诗为上品。南宋诗论家严羽亦极其推崇他的诗作,沧浪诗话诗评有“谢灵运之诗,无一篇不佳”之谓。,(二)颜延之及其诗文颜延之(384456):字延年,瑯琊临沂人,官至金紫光禄大夫,有颜光禄集。他与谢灵运、鲍照并称“元嘉三大家”,是元嘉体的代表作家。其诗文雕词炼句,好用典故,人谓“铺锦列绣”、“雕
8、缋满眼”。五君咏(阮籍、嵇康、刘伶、阮咸、向秀)P344、陶征士诔等为其诗文佳作。,(三)鲍照的乐府诗及辞赋、散文南史鲍照传:“鲍照,字明远,东海人,文辞赡逸。尝为古乐府,文甚遒丽。照尝谒义庆,未见知,欲贡诗言志,人止之曰:卿位尚卑,不可轻忤大王。照勃然曰:千载上有英才异士沉没而不闻者,安可数哉!大丈夫岂可遂蕴智能,使兰艾不辨,终日碌碌,与燕雀相随乎?于是奏诗,义庆奇之,赐帛二十匹,寻擢为国侍郎,甚见知赏。迁秣陵令,文帝以为中书舍人。上好为文章,自谓人莫能及,照悟其旨,为文章多鄙言累句。咸谓照才尽,实不然也。临海王子顼为荆州,照为前军参军,掌书记之任。子顼败,为乱兵所杀。”,鲍照(414466
9、),字明远,东海(江苏涟水)人,官前军参军,世称“鲍参军”,与谢灵运并称“鲍谢”,后人称其诗为“七言之祖”,有鲍参军集。拟行路难十八首、芜城赋为其诗文代表作。鲍照诗歌大致包括:(1)咏怀诗(拟行路难其四、其六P362);(2)边塞诗(代出自蓟北门行P356);(3)讽刺诗(代放歌行P357、拟古其六P358);(4)爱情诗(拟行路难其三P361);(5)咏物诗(梅花落P359、拟行路难其二P361);(6)山水诗(登庐山、登庐山望石门史P114)。其中,最为主要的内容是表现建功立业的理想和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抒发愤世嫉俗之情。,鲍照在诗歌史上的贡献在于:(1)大力创作乐府诗(八十多首,近占其诗的
10、半数);(2)发展了七言诗(创造以七言为主的歌行体,丰富了七言诗的内容,变逐句押韵为隔句押韵,开始自由换韵);(3)诗风俊逸豪迈,笔力雄健,继承了建安文学的传统,且又自创格调,“开人世之未有”(陆时雍)。,鲍照亦为重要的辞赋、骈文和散文作家,名篇如:芜城赋:广陵城盛衰对比手法文字遒丽发慨惊绝(姚鼐古文辞类纂评此赋:“驱迈苍凉之气,惊心动魄之词,皆赋家之绝境也。”)登大雷岸与妹书:写景名篇长江、庐山骈文杰作瓜步山楬文:“瓜步山者,亦江中眇小山也。徒以因迥为高,据绝作雄,而凌清瞰远,擅奇含秀,是亦居势使之然也。故才之多少,不如势之多少远矣!”与左思咏史(“郁郁涧底松”)同调,实为揭露门阀制度的檄文
11、。,(四)刘宋时期其他诗文作家谢惠连(397433):陈郡阳夏(河南太康)人,谢灵运族弟,与谢灵运、谢眺合称“三谢”。雪赋为其名作。范晔(398445):字蔚宗,顺阳(河南淅川)人,撰后汉书百二十卷,宦者传论等文为历来传诵的作品。谢庄(421466):字希逸,陈郡阳夏(河南太康)人,著述甚丰,月赋为咏物写景的名作。,(五)刘义庆世说新语1、鲁迅论志人小说兴盛之因“汉末士流,已重品目,声名成毁,决于片言,魏晋以来,乃弥以标格语言相尚,惟吐属则流于玄虚,举止则故为疏故,与汉之惟俊伟坚卓为重者,甚不侔矣。盖其时释教广被,颇扬脱俗之风,而老庄之说亦大盛,其因佛而崇老为反动,而厌离则一致,相拒而实相扇,
12、终乃汗漫而为清谈。渡江以后,此风弥甚,有违言者,惟一二枭雄而已。世之所尚,因而撰集,或者掇拾旧闻,或者记述近事,虽不过丛残小语,而俱为人间言动,遂脱志怪之牢笼也。”(中国小说史略第七篇世说新语与其前后)文学史P194注10,2、世说新语前的志人小说(魏)邯郸淳笑林:我国最早的笑话集,原书三卷,今佚,鲁迅古小说钩沉辑遗文二十余则,“长竿入城”、“鄣叶取物”等故事甚有喜剧性。鲁迅称此书为“后来俳谐文字之权舆”。(东晋)葛洪西京杂记:二卷(后世分为六卷),叙西汉遗闻佚事和怪诞传说。“画工弃市”P494、“相如渴死”P495等故事甚为传诵。(东晋)裴启语林:十卷,据世说新语轻诋说,该书因记谢安语不实而
13、废。鲁迅古小说钩沉有辑本,内容为“撰汉魏以来迄于同时言语应对之可称者”(鲁迅)。(东晋)郭澄之郭子:三卷,今佚,鲁迅古小说钩沉有辑本。体与语林相类。,3、刘义庆及其世说新语刘义庆(403444),刘宋宗室,袭封临川王,历荆州刺史、江州刺史等官,宋书本传言其“爱好六义”,“招聚文学之士,远近必至”。世说新语,原名世说,八卷,今存本为三卷(上、中、下),为宋晏殊所删订。全书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门,内容主要记载汉魏晋宋间名士的言行和轶事。它的特点,鲁迅说:“记言则玄远冷峻,记行则高简瑰奇,下至缪惑,亦资一笑。”它的艺术价值大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取材广泛,选材典型,生动地反映了汉魏晋宋之
14、际的社会生活和时代风尚;二是通过富有个性化的言行和饶有趣味的细节,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名士形象,人物性格鲜明,精神风貌跃然纸上;三是语言简洁生动,表现力强,言约意丰,隽永传神。除文学价值外,该书还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思想、文化价值。,世说新语篇目与典故、成语:“华、王之优劣”(德行)、“登龙门”(德行)、“管、华割席分坐”(德行)、“难兄难弟”(德行)、“新亭对泣”(言语)、“谢道韫咏雪”(言语)、“曹植七步成诗”(文学)、“拾人牙慧”(文学)、“绝妙好辞”(捷悟)、“周处灭患改过”(自新)、“陶母剪发待宾”(贤媛,元秦简夫作剪发待宾)、“王子猷访戴”(任诞)、“一往情深”(任诞)、“王子猷
15、赏竹”(简傲,王维有诗曰“到门不敢题凡鸟,看竹何须问主人”)、“望梅止渴”(假谲)、“玉镜台”(假谲)、“咄咄怪事”(黜免)、“石崇、王恺争豪”(汰侈)、“王蓝田性急”(忿狷)等。,世说新语的流传与影响刘孝标世说新语注后世仿作数十种(文学史P195注15、注19)戏剧、小说素材(玉镜台、剪发待宾、兰亭会、三国演义,参文学史注19)名士风流的“教科书”笔记小说之先躯、文学小品之典范,二、永明体与萧齐时期的文学(479502) (一)永明体与“四声八病”之说南史陆厥传:“吴兴沈约、陈郡谢眺、琅琊王融以气类相推毂,汝南周颙善识声韵。约等文章皆用宫商,五字之中,音韵悉异;两句之中,角徵不同,不可增减。
16、世呼为永明体。”永明是齐武帝萧赜的年号(482493),永明体是永明年间形成的新诗体,又叫新体或新变体,其特点是注重声律和对仗,要求严格遵守“四声八病”之说作诗,代表人物是沈约、谢眺、王融等。永明体是由古诗到律诗的过渡形态,为促进诗歌向近体的转变奠定了基础。,“四声八病”是永明体的诗歌声律理论,一般认为是由沈约提出的。四声指平、上、去、入;八病指平头(两句间开头二字平仄相同)、上尾(两句间结尾二字平仄相同)、蜂腰(一句中仅中间一字为平声即仄仄平仄仄)、鹤膝(一句中仅中间一字不仄声即平平仄平平)、大韵(一句中前四字与后押韵的字同韵)、小韵(一句中前四字有同韵现象)、旁纽(一句中用双声字)、正纽(
17、一句中用同纽字即同声母之字)。不过,“八病”的具体解释有不同的说法,迄今尚难定论。,(二)沈约的诗歌理论与创作沈约(441513),字休文,吴兴武康(浙江德清)人,博通群书,著宋书一百卷,精晓音律,撰四声谱。与谢眺等创“永明体”,并提出“四声八病”之说。宋书谢灵运传论集中阐述了他的诗歌声律理论:“夫五色相宜,八音协畅,由乎玄黄律吕,各适物宜。欲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一简之内,音韵互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不仅发展了陆机文赋“暨音声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宜”的思想,而且将这种思想实践化了,对后来律诗、绝句的确立产生了重要影响。,在诗歌创作方面,沈约是永明新体诗的主要实践者,
18、但其诗的艺术价值并不高,钟嵘诗品批评以他为代表的作品“文多拘忌,伤其真美”,甚为中肯。钟嵘也肯定了他的诗歌“长于清怨”的审美特点,此主要体现在他的山水诗和离别诗等,前者如登玄畅楼(史P123)、秋晨羁怨望海思归(史P123)、新安江水至清浅深见底贻京邑游好364,后者如别范安成P365。清人沈德潜对后一首诗有“一片真气流出,句句转,字字厚”的极高评价。,(二)谢眺的山水诗创作与对永明体的贡献谢眺(464499),字玄晖,陈郡阳夏(河南太康)人,与谢灵运同族,人称“小谢”,曾为宣城太守,世称“谢宣城”,有谢宣城集。谢眺的创作以山水诗著称。其诗受谢灵运影响较大,吸取了大谢山水诗观察细腻、描写逼真的
19、长处。但在思想倾向上,谢眺之诗更为突出地流露对现实世界的不满与畏惧,写法上避免了晦涩平板的弊病,较少繁芜词句与玄言成分,情景浑融一体,诗风清新流丽,与谢灵运富艳精工、典丽繁缛的风格颇不相同。山水诗至谢眺达到了比较优美完整的境界而更臻于成熟。但小谢之诗仍存在题材较为狭窄、多佳句少佳篇的毛病,且笔力贫弱,故诗品谓之:“善自发诗端,而末篇多踬,此意锐而才弱也。”,具言之,大小谢诗之别在于:(1)大谢注重言理,小谢重在抒情;(2)大谢情景两分,小谢融情于景;(3)大谢写景刻板,小谢善于剪裁;(4)大谢富艳典重,小谢清新流丽。,谢眺是永明新体诗的重要实践者,他的创作推进了诗歌形体的发展。在他的诗中,出现
20、了不少形制短小如五言四句的小诗(如玉阶怨P366等),构思、意境、风格等方面皆已渐趋衍变,这说明永明新体诗在他这里不仅表现为声律的规范化,而且表现在注重熔炼诗歌的情境、寄不尽之意于象外的特点,即尽可能用简明的语言,将意象提炼到能包含较大意义容量的程度,省略古诗中回环往复、淋漓尽致的感慨和议论。“好诗圆美流转如弹丸”,集中概括了他对诗歌美的新追求和新创作。这样,清丽的语言、婉约的情致、新巧的构思以及更为讲究炼字炼句的艺术化即成为永明体的重要标志,这种变化使我国古代诗歌向前迈进了极富意义的一步。,(三)萧齐时期的其他作家任昉(460508):字彦升,乐安博昌(山东寿光)人,“竟陵八友”之一,与沈约
21、一长于诗一长于文,故有“沈诗任笔”之称。江淹(444505):字文通,诗善拟古,并长于抒情小赋,别赋、恨赋P207为名篇。有江文通集。孔稚珪(447501);字德璋,会稽山阴(绍兴)人,官至太子詹事,有孔詹事集,北山移文P442为名作。,三、文心雕龙和诗品1、刘勰与文心雕龙梁书刘勰传:“刘勰(465?520),字彦和,东莞莒(今山东莒县)人。勰早孤,笃志好学,家贫不婚娶,依沙门僧祐(著有弘明集),与之居处,积十余年,遂博通经论,因区别部类,录而序之。今定林寺(莒城西浮来山)经藏,勰所定也。初,勰撰文心雕龙五十篇,论古今文体,引而次之。既成,未为时流所称。勰自重其文,欲取定于沈约(441513)
22、。约时贵甚,无由自达,乃负其书,候约出,干之于车前,状若货鬻者。约便取读,大重之,谓为深得文理,常陈诸几案。然勰为文长于佛理,京师寺塔碑志,必请勰制文。有敕与慧震沙门于定林寺撰经证,功毕,遂启求出家,乃于寺变服,改名慧地,未期而卒。”,文心雕龙约作于南齐未年。“文心”是指“为文之用心”,关于“雕龙”,作者自云:“古来文章,以雕缛成体,岂取驺奭之群言雕龙也?”全书共五十篇,原道等五篇为文学思想的总论,明诗等二十篇为文体论,神思等十九篇为创作论,时序等五篇涉及文学与时代、作家与自然、作家才识、文学批评和欣赏、文才与文德等问题,最后一篇序志叙著书缘起、宗旨,总缆前四十九篇。该书的重要篇目主要有:原道
23、篇论“文之枢纽”,提出“盖文心之作也,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的文学总纲;神思篇论艺术构思和艺术想象,提出“神与物游”的创作观;情采篇论内容与形式,提出“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的观点,并有“形文”、“声文”与“情文”以及“为情造文”与“为文造情”之说;,知音篇论文学批评与欣赏,提出“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的观点;时序篇论文学与时代之关系,叙唐尧至萧齐十代文学,总结了文学发展的基本规律,即:“时运交移,质文代变”和“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于时序”。,2、钟嵘与诗品钟嵘(468?519),字仲伟,颖川长社(河南长葛)人,出身贫寒,政治上想有所作为,但终限于“位末名
24、卑”。思想倾向于老庄,史称亦“明周易”(梁书本传)。南史卷七十二载:“嵘尝求誉于沈约,约拒之。及约卒,嵘品古今诗为评,言其优劣云:。盖追宿憾以此报约也。”沈约在诗品中定为中品是公允的,但这段材料至少说明钟嵘在当时因其地位低下而未受时人瞩目。,诗品成书于梁,时约在514年(沈约513逝)至516年(何逊517逝而未收)之间。此书的特点:一是以“九品论人,七略裁士”的方式品评诗家作品,将汉至梁诗123家(122人)分为上品、中品、下品,定其优劣品第;二是推重五言,以为“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故专论五言诗家和五言诗作;三是定诗经、楚辞为两大源头,然后分流别,溯渊源,别异同,疏理发展的脉
25、络;四是论诗尚滋味、尚风力、尚雅怨、尚才性、尚丹采、尚情咏、尚自然真美,提出了“文已尽而意有余”的诗歌审美思想;五是品诗语言以精粹见长,概括准确,自由灵活,深有意味,开“点悟式”评诗之先河,后世视为“诗话之祖”。,四、宫体诗、徐庾体与梁陈时期的文学1、梁氏父子与文学梁武帝萧衍与其子萧统、萧纲、萧绎皆为文学家。梁衍(464549),与沈约、谢眺等为“竟陵八友”,502年代齐称帝,在位48年。工书法,通音律,笃信佛教,重用文士,提倡文学创作,促进了文学的繁荣与发展。萧统(501531),立为太子,未即位而卒,谥昭明,编纂文选(昭明文选)。萧纲(503551),武帝第三子,父皇被侯景所囚饿死,立为帝
26、,称简文帝。文学上主张“立身之道与文章异”,提出了“立身先须谨重,文章且须放荡”的重要观点。萧绎(508555),武帝第七子,侯景杀简文帝后在江陵即位,称梁元帝,后为西魏所虏被杀。著金楼子十五篇,书中论及文、笔之分,提出“情灵摇荡”的文学创作观(立言篇下)。,2、文选与“文选学”文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共收先秦至梁八百年间130多位作家的作品700余篇,全书三十卷,分为赋、诗、骚、七、诏、册等三十八类。其编选的标准是:(1)不选“经”、“史”、“子”类文章(赞论除外),一定程度上把文学与非文学作品加以区分;(2)“事出于沉思,义归于藻翰”,文质兼备而注重形式美、辞藻美,体现丽而不浮、典而
27、不野的鉴赏倾向。隋以后,研治文选成为一种专门的学问,称“文选学”或“选学”。唐至宋初,文选被作为诗赋取士的主要教科书和士人必读之书,对诗歌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杜甫曾有“精熟文选理”之说)。,文选重要的注本有“李善注”(唐高宗时李善所注,引书达1700多种,侧重语源和典故)、“五臣注”(玄宗时吕延济、刘良、张铣、吕向、李周翰五人所注,侧重疏通文义)、“六臣注”(宋人合李善注与五臣注而成)。选学自王安石变法以新经学选士而衰,清代再度光盛,五四时期所谓“选学妖孽”与“桐城谬种”一道受到批判。,3、宫体诗宫体诗是南朝梁、陈时期盛行的一种诗风和诗体。梁书简文帝纪萧纲谓:“余七岁有诗癖,长而不倦,然伤于
28、轻靡,时号宫体。”代表人物是萧氏父子(衍、统、纲、绎)、徐氏父子(摛、陵)、庾氏父子(肩吾、信)等。诗的内容多描写女子体态和生活,亦有一些抒情、咏物之作。总的特点是,情调流于轻艳,诗风较为靡弱,朱熹说“读之使人四肢皆懒慢不收拾”。宫体诗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陈子昂)的诗风一直蔓延到隋代和初唐;二是形式上比永明体更趋格律化,对后来律诗的成熟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合律诗格律的已占40)。,萧纲咏内人昼眠北窗聊就枕,南檐日未斜。攀钩落绮障,插捩举琵琶。梦笑开娇靥,眠鬟压落花。簟纹生玉腕,香汗浸红纱。夫婿恒相伴,莫误是倡家。,4、徐庾体徐庾体是指南朝梁文学家徐摛、徐陵和庾肩
29、吾、庾信为代表的诗风和文风。北史庾信传曰:“父子在东宫,出入禁闼,恩礼莫与比隆,既文并绮艳,故世号为徐庾体焉。”其作品风格淫靡浮艳,多奉和应制之作。庾信后期的诗文,内容和风格都有极大的变化,则另当别论。徐陵玉台新咏:徐陵(507583),字孝穆,东海郯(山东郯城)人,与其父徐摛为宫廷诗人,编玉台新咏十卷,玉台新咏序为其骈文代表作。玉台新咏收东周至梁代诗歌769篇,编纂宗旨是“选录艳歌”,即主要收录男女闺情之作,但比较重视民歌,东雀东南飞即首见于此书。,5、梁代其他作家丘迟(464508):骈文作家,与陈伯之书P452为名篇。刘孝标(462521):辩命论、广绝交书等以抒写慷慨不平之情见长,另有
30、世说新语注极受称誉。吴均(469520):诗文长于写景,风格清拔,时人效之,称“吴均体”。与朱元思书P459为其散文名作。何逊(?518?):与阴铿作诗皆长于写景炼句,并称“阴何”,杜甫谓:“颇学阴何苦用心。”(解闷),阴铿(生卒不详):与何逊并称,风格亦近。陶弘景(456536):有“山中宰相”之称,答谢中书书P450为山水名篇。王籍(?547后):诗学谢灵运,入若耶溪“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为名句。江总(519594):历梁、陈、隋三朝,陈后主时,君臣宴游后庭,共为艳诗。,五、庾信与北朝文学1、庾信的生平北史庾信传:“庾信,字子山,南阳新野人,父子在东宫,出入禁闼,恩礼莫与比隆。累迁通直
31、散骑常侍,聘于东魏,文章辞令,盛为邺下所称,还为东宫学士,领建康令。侯景作乱,台城陷后,信奔于江陵,聘于西魏,属大军南讨,遂留长安。(北周)迁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明帝、武帝并雅好文学,信特蒙恩礼。至于赵、滕诸王,周旋款至,有若布衣之交。群公碑志,多相托焉。唯王褒颇与信埒,自余文人,莫有逮者。信虽位望通显,常作乡关之思,乃作哀江南赋以致其意。大象初,以疾去职。隋开皇元年卒。”,2、庾信的创作分期及文学成就庾信(513581),字子山,南阳新野(河南新野)人,在北周时官至开府仪同三司,世称“庾开府”,有庾子集。以554年(42岁)以界,庾信的一生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期为官于梁,是宫体诗的代表
32、作家,文学成就不高;后期仕于西魏和北周,创作上多抒写乡关之思、亡国之哀,笔意纵横,沉郁顿挫。杜甫“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的诗句集中概括了庾信后期创作的艺术风格和杰出成就。就文学而言,庾信入魏是一件有积极意义的事情,促使庾信成为集南北朝文学之大成的作家,且使南北文风的融通搭起了桥梁,为隋唐文学的发展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3、庾信后期的诗歌和辞赋庾信后期诗文的主要内容是身世之感和乡关之思,代表作有拟咏怀二十七首、小园赋、哀江南赋等。庾信之诗,五言在声律上已暗合后来的五律、五绝,七言有的在句数、章法、对仗等方面皆可视为唐人七律、七绝的先躯。庾信之文,辞赋
33、堪称大家,骈文有“四六宗匠”之誉。情感悲愤深厚,风格苍劲沉郁,用典繁密,语言精美,声韵和谐,是庾信诗文最基本的艺术特点。,4、王褒及其诗歌王褒(约513576),字子渊,早年仕于梁,为宫廷诗人,江陵陷后,被俘掳入魏,先后仕于西魏和北周,经历同于庾信。后期创作多写乡关故国之思,风格质朴刚健,名作有渡河北P375、关山月、出塞等,其边塞诗对唐诗发展有一定影响。,5、北地三才北朝魏齐间三位文学家温子升、邢邵、魏收的并称。温子升(495547),字鹏举,济阴冤句(山东荷泽)人,代表作有捣衣诗。邢邵(496?),字子才,河间(河北任丘)人,思想上反对佛教,诗歌的代表作有思公子。魏收(506572),字伯
34、起,巨鹿下曲阳(河北晋县)人,奉诏撰魏书,清人列为二十四史之一,但因其前后颠倒,贿赂成书,故有“秽史”之谓。,6、郦道元水经注郦道元(?521),字善长,范阳涿县(今属河北)人,北魏地理学家和文学家,撰有水经注四十卷。水经为古代地理著作(旧说为西汉桑钦所作),郦道元为之注,篇幅二十倍于原书,凡记河流1389条,逐一介绍其源头、支派、流向、流经、汇合、河道等情况,并记述沿途山陵、城邑、名胜古迹、地理沿革、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和民风民俗等,既是一部重要的地理文献,也是一部重要的文学著作。书中描绘山川景物、自然风光的文字(如江水注三峡P463、河水注龙门P461),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散文的杰作,郦
35、道元亦由此被后被称之为“古人记山水手”的一流作家(张岱)。清人刘熙载艺概文概谓:“柳柳州游记,此其先导耶!”说明水经注对柳宗元的山水游记产生了深刻影响。,7、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杨衒之(生卒不详),北平(今河北遵化)人,仕于北魏与东魏,撰洛阳伽蓝记。全书记述洛阳佛寺(伽蓝)七十余处,分城内、城东、城南、城西、城北五卷。内容涉及佛寺的形制规模、兴废始末以及政治历史、社会经济、商业活动、民间艺术、风俗人情等。笔法以叙事为主,兼以描写。文字为散体以主,间用骈偶。行文条理明晰,洁净秀逸,能状其声色,时或穿插传说故事,饶有趣味。永宁寺P466、法云寺(洛阳大市)P472为其名段。,8、颜之推颜氏家训颜之推(
36、531590后),字介,先仕梁,江陵陷后被俘送长安,再仕于齐、周、隋三朝,撰颜氏家训。此书作于隋初,内容主要是以儒家思想教育训导子弟,多涉当时世态人情、朝野风气。文章以说理为主,采用散体,亦不废骈偶,风格亲切平易,且时有讽刺之笔。其中,文章篇专论文学,提出“文章当以理致为心肾,气调为筋骨,事义为皮肤,华丽为冠冕”的观点,强调内容重于形式和二者之间的有机统一性。,六、南北朝民歌1、南朝民歌南朝民歌今存近500首,主要保存在郭茂倩乐府诗集的“清商曲辞”之中,其中“吴歌”326首,“西曲”142首。此外,“杂曲歌辞”、“杂歌谣辞”中也有少量作品。南朝民歌的产生地域主要是长江中下游的两大区域:吴歌(吴
37、声歌)产生于长江下游,以首都建业为中心;西曲(西曲歌)产生于长江中游和汉水流域,以江陵为中心。为时代论之,前者多为晋宋时的作品,后者则多为齐梁时的作品。,南朝民歌以地域来说皆为“都市之歌”,以作者来说大多为商贾、船户、歌妓的创作,以内容来说主要是情歌,是所谓“郎歌妙意曲,侬亦吐芳词”的咏唱。如“吴声歌”中的子夜歌42首、子夜四时歌75首、华山畿25首、读曲歌89首,“西曲歌”中的莫愁乐2首、那呵滩6首,以及“杂曲歌辞”中的西洲曲等,都是表达男女之情的。,情诗在南朝民歌中的兴盛有其社会土壤时代因素:首先是城市生活的产物和受到上层社会追求声色风气的影响,史载:“都邑之盛,士女昌逸,歌声舞节,袨服华
38、妆”(南史循吏传),“王侯将相,歌妓填室;鸿商富贾,舞女成群”(宋略)。其次与南方山川、人文特点和男女气性有关。再者,统治阶级和贵族文人的生活趣味和享乐要求使其对民歌进行有倾向性的采集、选择,往往取其风情小调,其他则被舍弃不存。,南朝民歌的艺术特点是:(1)形式短小而灵活,多五言四句的体式,为绝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以抒情为主,感情缠绵,真率动人;(3)多用比兴、象征、双关等艺术手法,使表情达意含蓄蕴藉,更耐人寻味;(4)语言自然晓畅,清新婉丽,体现“慷慨吐清音,明转出天然”的风格。,2、北朝民歌(附:南北朝民歌之比较)北朝民歌共70余首,主要保存在乐府诗集“横吹曲辞”中的“梁鼓角横吹曲”
39、,此外“杂曲歌辞”和“杂歌谣辞”中亦有少数作品。北朝民歌多为北方氐、羌、鲜卑等少数民族的民间歌曲,风格粗犷质朴。译成汉语后,句式有长短参差的特点。,较之南朝民歌,北朝民歌内容更为丰富,题材更为广泛,包括游牧生活(牧歌)、征战和尚武精神(战歌)、婚恋情感(情歌)以及反映人民疾苦、揭露贫富对比等方面的作品。北朝民歌以叙事为主,抒情则多直抒胸臆。体制不限于五言,句式亦变化多样。以乐调而言,它属军乐、武乐,故刚健粗犷,慷慨雄奇,不同于南朝民歌多为佐饮而歌的女乐,用丝竹琴弦演奏,声调婉曲清丽。,3、宫体诗萧纲咏内人昼眠北窗聊就枕,南檐日未斜。攀钩落绮障,插捩举琵琶。梦笑开娇靥,眠鬟压落花。簟纹生玉腕,香
40、汗浸红纱。夫婿恒相伴,莫误是倡家。,4、徐庾体与玉台新咏徐庾体徐摛、徐陵、庾肩吾、庾信徐陵玉台新咏“选录艳歌”的诗集,5、梁陈其他作家作品丘迟与陈伯之书P452 刘孝标世说新语注 吴均与朱元思书P459 阴铿、何逊“颇学阴何苦用心”(杜甫解闷)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P450。 王籍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入若耶溪),五、庾信与北朝文学1、庾信的生平(513581) 北史庾信传:“庾信,字子山,南阳新野人,父子在东宫,出入禁闼,恩礼莫与比隆。累迁通直散骑常侍,聘于东魏,文章辞令,盛为邺下所称,还为东宫学士,领建康令。侯景作乱,台城陷后,信奔于江陵,聘于西魏,属大军南讨,遂留长安。(北周)迁骠
41、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明帝、武帝并雅好文学,信特蒙恩礼。至于赵、滕诸王,周旋款至,有若布衣之交。群公碑志,多相托焉。唯王褒颇与信埒,自余文人,莫有逮者。信虽位望通显,常作乡关之思,乃作哀江南赋以致其意。大象初,以疾去职。隋开皇元年卒。”,2、庾信的创作分期及文学成就前后分期:仕梁时期和北朝为官时期后期变化:“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杜甫)中心主题:身世之感和乡关之思代表作:拟咏怀27首、小园赋哀江南赋地位和成就:南北朝文学之集大成者,4、北朝其他作家作品王褒渡河北P375北地三才温子升、邢邵、魏收郦道元水经注“柳柳州游记,此其先导耶”(刘熙载艺概文概) 杨衒之洛阳伽蓝记佛教寺院的画
42、卷颜之推颜氏家训“文章当以理致为心肾,气调为筋骨,义, 为皮肤,华丽为冠冕” (文章篇),六、南北朝民歌1、南朝民歌今存近500首乐府诗集“清商曲辞”“吴歌”(326首)和“西曲”(142首)“都市之歌”作者为商贾、船户、歌妓内容主要是情歌(“郎歌妙意曲,侬亦吐芳词”)佐饮而歌的女乐丝竹琴弦演奏,南朝民歌的艺术特点 (1)形式短小而灵活,多五言四句的体式,为绝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以抒情为主,感情缠绵,真率动人; (3)多用比兴、象征、双关等艺术手法,使表情达意含蓄蕴藉,更耐人寻味; (4)语言自然晓畅,清新婉丽,体现“慷慨吐清音,明转出天然”的风格。,2、北朝民歌 (1)今存70余首,保存在乐府诗集“横吹曲辞”之“梁鼓角横吹曲”; (2)主要是北方氐、羌、鲜卑等少数民族 的民歌; (3)包括牧歌、战歌、情歌的丰富内容,以叙事为主; (4)多属军乐、武乐,风格刚健粗犷。,北朝民歌(情歌)捉搦歌谁家女子能行步,反著裌襌后裙露。天生男女共一处,愿得两个成翁妪。地驱乐歌驱羊入谷,白羊在前。老女不嫁,蹋地呼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