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课 时 计 划第 周 星期 共 2 课时第 节 年 月 日课题: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灾害 课型: 新课第一节 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教学目标】1从孕灾环境、致灾因子、受灾体和灾情等方面,了解中国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2深入理解中国是一个人口多、农业灾情重的大国国情。3学会应用地图阐述中国自然灾害地域分异特点。4树立因地、因时的减灾区域观。【教学重、难点及解决办法】重点:中国自然灾害的三个主要特点难点:中国自然灾害地域分异特点及原因【教学准备】 有关挂图、自制图表等 缺勤登记:【板书设计】2、1 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一、自然灾害种类多样且灾次频发原因:二、成灾人口多,农业灾情严重1、自然灾害的成灾程度
2、与人口数量的关系2、农作物成灾面积与播种面积的关系3、中国灾情区域分异特点 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三、自然灾害地域差异显著1海洋灾害带2东南沿海灾害带3东部灾害带4中部灾害带5西北灾害带6青藏高原灾害带【讲授过程】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广泛、灾种多样、灾情严重的国家之一。一、灾害种类多样且灾次频发通过读 图 21 中国在世界自然灾害带中的位置 ,掌握以下内容:世界上两个典型灾害带。一是环太平洋灾害带,处在太平洋板块和其他板块的交界处,地壳不稳定,是灾害点位最多的地区。二是北半球中纬度灾害带,沿地中海喜马拉雅一带灾害点位密集。中国正好位于这两条灾害带的交汇处,灾害多发。说明:P24 倒数两段原因:(
3、1)我国处在两大自然灾害带的交汇处;(2)我国处在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强烈;(3)我国 23 的面积是山区,地貌类型复杂多样;(4)季风气候不稳定,尤其是夏威夷高压势力的大小及位置的移动,导致了我国频繁的旱涝灾害。通过读 图 2、2 中国重大自然灾害点位图(1900 2000 年) , 可以发现:以黑河至腾冲一线为界(人口界线) ,东南半壁自然灾害点位多,西北半壁灾害点位稀少。其中黄淮海平原是我国东部的旱灾多发区,长江中下游是我国洪涝灾害多发区。 思考 P25 中国自然灾害的地域分异有何特征?为什么?点拨: 中国自然灾害地域分异的总特征是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归纳。1以黑河腾冲一线
4、为界,此线东南部自然灾害不仅种类多而且面积广;该线的西北部,自然灾害种类少,分布比较稀疏。主要原因是由于(1)由受灾体地域分异控制,我国东南部是人口稠密、农业、城市密集、经济相对发达的区域; (2)受孕灾环境和致灾因子的制约,东南部季风发达,受海洋影响大,而且多山,各种自然灾害频发。2自然灾害种类存在明显的区域性(见下表) 。地域分异 原因旱灾 黄淮海平原、东北平原为多发区季节降水和年际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衡洪涝 长江中下游平原、黄淮海平原为多发区受夏季风的影响大,受夏威夷高压实力的大小、雨带进退快慢的影响地震 台湾省、华北、西北、西南为多发区台湾位于亚欧板块和菲律宾板块交界区;西南区位于地中海
5、-希玛拉雅地震带上;华北、西北位于环太平洋构造带上。滑坡、泥石流 西南为多发区 西南地区地形崎岖,地质构造复杂,大斜坡多,降水历时长低温冷害 东北地区为多发区 纬度高、气温低,接近冬季风源地台风 东南沿海为多发区 濒临西北太平洋二、中国自然灾害的灾情特点成灾人口多,农业灾情严重1、自然灾害的成灾程度与人口数量的关系图 2、3 中国自然灾害成灾人口(1978 2000 年), 展示了我国 2000 年(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分省区的人口密度和近 20 年来我国各省区成灾人口占全国成灾人口的比例。如:通过分析可以知道:P25 倒数第一段结论 1:自然灾害的成灾程度与人口数量有着直接的关系;我国人口
6、集中分布在东部,使得成灾人口主要集中在东部。2、农作物成灾面积与播种面积的关系图 2、4 中国 农作物成灾面积 (19782000 年) 展示了我国农作物播种面积占土地面积的比例和近 20 年来我国各省区成灾面积占全国成灾面积的比例。 通过读图分析可以知道:P27 第一段结论 2:农作物成灾面积与播种面积有着直接的关系。我国耕地集中分布在东部,影响农业的灾种也集中在东部,使得农业灾情特别严重。图 2、5 中国因灾死亡牲畜( 19782000 年), 通过读图可以知道:我国因灾死亡牲畜比较多的省区是:内蒙古、西藏、四川、新疆等,主要是西部地区。3、中国灾情区域分异特点我国地域差异显著,东西部不同
7、的农业类型(种植业和畜牧业) ,遭受不同的灾害,形成了不同的灾情(种植业灾情和牧业灾情 )。东部地区 西部地区气候、地形 湿润、半湿润;平原、丘陵 干旱、半干旱;高原、山地土地类型 耕地面积大 草原广阔农业部门 种植业为主 畜牧业为主畜牧业经营方式 舍饲、半舍饲,高密度养畜 靠天养畜主要受灾灾种 洪涝、干旱、冷冻、风雹 雪灾、旱灾、虫灾风险 农业灾害风险大 牧业灾害风险大灾情表现 农作物受灾面积等 牲畜掉膘、死亡思考: P28 概括中国灾情区域分异的特点,分析该特点形成的自然背景。点拨: 我国灾情地域差异显著,以人口分界线(黑河一腾冲一线) 为界,东南部受灾体受洪涝、干旱、冷冻、风雹等自然灾害
8、的影响,灾情严重。由于这些地区是中国人口密度大,而且是以种植业为主、农作物播种面积比较大的地区,如山东、河南、江苏等省就是成灾面积较大的省。西北部人口稀少,且以畜牧业为主,受雪灾、旱灾、虫灾的影响,灾情主要表现为牲畜灾情。三、自然灾害地域差异显著 读图 图 2、6 中国自然灾害区划 ,分析以下两个问题: 1、根据自然灾害的空间分布规律,可将我国划分为哪 6 个灾害带? 2、把图 26 与中国的地理要素图,如人口分布、地形分布、降水分布等地图相结合,分析 6 大自然灾害带的成因与特征,从而进一步理解其地域差异。通过读图可以知道:1、2、3 和 4 灾害带位于季风区,以暴雨、洪水、内涝、台风、风暴
9、潮、虫灾、冷冻等气象灾害为主要灾害(受不稳定的大气环流影响) ,地震也是本区的主要灾种(位于环太平洋构造带,地壳运动活跃) 。第二级阶梯是中国自然环境最为复杂的地区。这里是中国平原向山地、高原过渡,农业向牧业过渡,湿润和半湿润区向半干旱、干旱区过渡的复杂地带。东部灾害带是洪水、暴雨集中地区,这里地势低平,而且有大面积的内涝区;东南沿海受台风、暴雨、大风的影响;北部有旱灾和虫灾,本带是我国的重灾区。中部灾害带位于第二级阶梯上,南北差异显著,南部地区地壳不稳定,降水多,加上植被破坏严重,滑坡和泥石流多发,而北部则以虫灾、雪灾、旱灾为主。由于青藏高原的隆起,西部地区分为南北两个灾害带。自然灾害地域差
10、异自然灾害 分布地区 主要灾害 形成原因 对工农业生产的影响1海洋灾害带主要指东部和南部海域以台风、风暴潮、赤潮等自然灾害为主受海洋环境的影响对海洋渔业和石油平台、船舶、港口造成灾情思考 我国东西部人口数量、社会 经济水平的差异对灾情有什么影响 ?点拨: 我国沿黑河一腾冲一线为界,东南地区人口多,社会经济水平高,建筑物密集,受灾体的价值高,尽管防御能力较强,但灾害风险大,受灾后灾情严重;西北地区人口稀疏,社会经济水平低,相比东部来说尽管防御能力差,但灾害风险相对比较小,灾情相对弱,经济损失也少。活动 根据下面灾情报表,分年度 统计受灾面积总量,并 绘制灾情 损失动态变化图。点拨: 1、根据表的横向统计,将数据列于下表。可看到每年各类灾害成灾面积的总和及其动态变化。2、根据表的纵向,分灾种绘制中国农作物成灾面积年变化图。从图上可以看到各类自然灾害成灾面积随时间的波动情况。【作业设计】P29 思考 活动题【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