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从“百越”到“壮傣同源”谬论,傣族一直在背黑锅.docx

上传人:jmydc 文档编号:6334284 上传时间:2019-04-07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556.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百越”到“壮傣同源”谬论,傣族一直在背黑锅.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从“百越”到“壮傣同源”谬论,傣族一直在背黑锅.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从“百越”到“壮傣同源”谬论,傣族一直在背黑锅.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从“百越”到“壮傣同源”谬论,傣族一直在背黑锅.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从“百越”到“壮傣同源”谬论,傣族一直在背黑锅.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解密】从“百越”到“壮傣同源”谬论,傣族一直在背黑锅“百越”到底是什么?“百越”之说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秦相吕不韦(前 292前235)主持编写的吕氏春秋载:“扬、汉之南,百越之际。 ”“扬”即“扬州” ,在今江苏境内的长江北岸;“汉”即“汉江” ,发源于秦岭南麓、东南走向注入长江。也就是说,汉江、长江以南都是“百越”之地。西汉贾谊(前 200前 168)的过秦论载:“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这里的“百越”之地是指秦设立的“桂林郡”和“象郡” ,秦朝的“桂林郡”相当于今广西东部、广东西南部, “象郡”相当于今广西西部、贵州东南部。东汉班固(3292)的汉

2、书地理志说:“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 。这里的“百越”之地是指“交趾”到“会稽”之间的地区。 “交趾”在今越南河内一带, “会稽”在今江苏境内的长江南岸。从各种史籍得知, “百越”就是居住在中国南方的很多民族。“百越杂处”就是很多民族交错杂居, “各有种姓”又道出这些民族并不是一类。单从汉语里的“百”字就很容易理解“百越” 。汉语的“百”是一个具体数词或约数词,具体数词时是“十个十为一百” ;约数词时是指很多或所有,如:“百草”是指“很多草或所有草” 、 “百官”是指“很多官或所有官” 、 “百川”是指“很多江川河流或所有江川河流” 、 “百货”是指“很多货或所有货”而“越

3、”是春秋战国时期至汉朝时期中原人对其南方所有民族的泛称,就如“胡”是其北方所有民族的泛称一样。 “百越”也就是“很多越或所有越 ”。如果有具体名字的南方民族,则会在名字后面加个“越” ,如“闽”人称作“闽越” 、 “骆”人称作“骆越” 、 “瓯”人称作“瓯越”等等。中原以南的各种“越” ,因为种类繁多便被称做“百越” 。中国“专家”把“百越”往傣族头上套中国“专家”在为南方民族追溯历史时,因相关民族的史料匮乏,无法追溯年代久远的历史,只能参考中原古籍的记载来拉长相关民族的历史;于是,众多南方民族便被“研究”和“考证”成了跟“中华”相似的“百越”后裔。傣族也因生活在中国南方,被“专家”们“研究”

4、和“考证”成了“百越”后裔。事实上,汉朝以前中原对傣族先民的了解几乎为零,汉朝以前所泛称的“百越”之地也没有包含当时傣族先民频繁活动的澜沧江(湄公河) 、怒江(萨尔温江) 、伊洛瓦底江流域地区。 “专家”们将傣族与“百越”联系在一起完全是因为司马迁(前 145前 90) 史记里的一句话。 史记大宛列传有这么一句:“昆明之属无君长,善盗寇,辄杀略汉使,终莫得通。然闻其西千余里,有乘象国,曰滇越。 ”大概意思是:“昆明之类的种族没有君长,善于抢劫偷盗,杀死和抢掠汉朝使者,汉朝使者终究没能通过昆明人的地盘。但听说了以西千里的地方有个善骑大象的国度,名叫滇越。 ”这是司马迁记述汉朝使者出滇国寻找通往印

5、度商路,因昆明人阻拦无法继续前行的事。既然无法前行,汉使对“滇越”也就是道听途说或自己捏造的(可能跟当时的认知有关,认为南方的民族就应该是“越” ) ,这种史料本就不具备任何说服力,但黔驴技穷的“专家”们硬要把这个“滇越”往傣族头上套,因为从滇国(今昆明)往西千余里刚好是当今傣族聚居地区。就这样,傣族变成了“滇越”的后裔,因为一个“越”字, “滇越”又被“专家”们解读成了“百越”分支,傣族又变成了“百越”的后裔。为了让“滇越”和“百越”扯上关系, “专家”们又臆想出很多“滇越”从中国沿海迁徙到云南高原的故事,这些没有事实依据的故事,被“专家”们有板有眼地写成文字出版后到处传播。久而久之,连傣族

6、自己都有些相信自己是“百越”后裔了。实际上, “百越”犹如“百草” 、 “百官” 、 “百川” 、 “百货”等概念,没有一种草叫“百草” 、没有一种官叫“百官” 、没有一种川叫“百川” ,没有一种货叫“百货”当然就没有一种民族叫“百越”,把傣族说成“百越”后裔已经沦为一个笑话。以“百越”为基础的“壮傣同源”谬论“壮傣同源”是某些“专家”通过“壮族”部分支系语言和傣族语言对比的倒推,断章取义引述古代中原文献的记载,由所谓的“百越”演化而来,经“大壮民族主义”者的大肆渲染,成为当今民族学的一种说法。而这种说法根本经不起推敲。首先, “壮族”本身就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民族。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前,许多

7、现在认为自己是壮族的人并未认为自己是壮族,有着“僮” 、 “依” 、 “央” 、 “侬” 、 “岱” 、 “侬安” 、 “偏” 、 “光” 、 “岸” 、“岱门” 、 “岱德” 、 “江” 、 “敏” 、 “锐” 、 “思” 、 “生” 、 “埃门” 、 “艾混” 、 “杜叔” 、 “欧” 、 “吕”等 21 种自称,成立广西自治区前夕才被中国政府统一注册为“僮族” (后改“壮族” ) 。成立壮族自治区也是由中国中央政府提出,并由工作队不断说服各种自称的群体归入“壮族” 。一个报告中提到工作队经常听到这种问题“我们都是汉族,为什么把我们分成不同民族?”说明归入“壮族”那些人并不知道“哪种人称为

8、壮族 ”,甚至已经自认为自己是“汉族”了。而傣族尽管被政府或汉族冠于各种称呼,却自始至终自称为“di”与“ti”之间的发音,有着高度统一的身份认同。其次,仅凭“壮族”部分支系语言断定“壮傣同源”完全是一种荒谬行为。众所周知,英国崛起后在本土以外扩张了很多殖民地,这些殖民地后来独立后仍然使用英语作为自己的语言,不能以此就说这些殖民地的民族之间是同源民族吧!同理,各种自称的“壮族”先民和傣族先民都曾经被强大的汉朝统治过, “壮族”部分支系和傣族将汉朝时期流行的“通语”吸入自己的民族语言中保留下来,不能以此就说“壮族”和傣族同源吧!可能有人会反驳说“为何汉朝中心的中原人如今说话跟傣族不一样呢” 。其

9、实,这个很容易理解,中原地区在汉朝灭亡后的一千多年间,成为北方各种“胡”人和西方各种“戎”人争夺的地方,已经发生过无数次民族融合,语言势必会发生很大改变;而西南高原地区因为地理条件限制,后续的中原王朝并没有深入统治,区域内也没发生过大的民族融合,语言改变自然就比较小。再次,古代“百越”已经被证明不是一个民族, “壮傣同源”便成为没有支点的孤论、谬论。虽然“壮族”和傣族都被中国“专家”归入“百越”的序列,但“百越”是一个泛称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归入“百越”的民族不一定是同源民族。另外, “壮族”和傣族之间的相貌差距,也是证明两族不同源的铁证。 “壮族”虽然由很多自称不一、来源不一、文化不一的群体组成,但其相貌都有一个普遍特点:额头前倾、眼窝深凹、嘴巴前凸。而大多数傣族的相貌中,额头、眼窝、嘴巴之间的落差不是大。从“百越”泛称强行把傣族囊括进去,到“壮傣同源”横空出世,傣族均处在一个被动的位置,没有机会为自己正名。随着信息传播的透明、各种资料的披露,真相越来越明显,历史上不存一个叫“百越”的民族,傣族也不是“百越”后裔, “壮傣同源”纯属谬论。傣族的集体活动“壮族”某支系的集体活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