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当代文学史077章.ppt

上传人:myw993772 文档编号:6327977 上传时间:2019-04-07 格式:PPT 页数:51 大小:25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当代文学史077章.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当代文学史077章.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当代文学史077章.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当代文学史077章.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当代文学史077章.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七章 思想解放 开放姿态 观念裂变 80年代:文学环境及十年文学流程,第七章 80年代:文学环境及十年文学流程,第七章 思想解放 开放姿态 观念裂变 80年代:文学环境及十年文学流程一、80年代的文学环境与文学观念 1、真理标准的讨论和文艺界的思想解放运动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文革结束。1976年11月,“十月胜利”,与“十一月的沉寂”。 1977年2月7日,人民日报社论学好文件抓住纲 提出“两个凡是”“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拥 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尴尬中的“拨乱反正”1978.5文联及所属协会开张,文 艺报复刊,批判“文艺黑线论”等。,第七章

2、 80年代:文学环境及十年文学流程,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特约评论员”文 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肯定真理标准及其讨论,批评“两个凡是”,为“天门 事件”平反,停用“以阶级斗争为纲”,全党工作重点转向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陆续为50年代以来作家、作品“落实政策”。1978年5月,中央批转解放军总政的请示,撤销“部队 文艺座谈会纪要”。1979年2月,否定“文艺黑线专政论”,为文化部平反。,第七章 80年代:文学环境及十年文学流程,1979年10月30日11月6日,距上一次会议近20

3、年后, 第四次文代会召开。核心为文艺民主。“对文艺工作的领导,不是发号施 令,不是要求文学艺术从属于临时的、具体的、直接的政治 任务,而是根据文学艺术的特征和发展规律,帮助文艺工作 者获得条件来不断繁荣文学艺术事业”;并重申“双百方针” 的有效性。1980年,以“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替代 “文艺为政治服务”。1984年12月次年1月,中国作协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 召开。,第七章 80年代:文学环境及十年文学流程,以中央书记处的名义,提出“创作自由”的口号。“家 有选择题材、主题和艺术表现方法的充分自由,有抒发自己 的感情、激情和表达自己思想的充分自由”。2、观念新变85,前“回归”,

4、后“超越”。 1978年夏至秋,“伤痕文学”讨论(班主任人民 文学1977年第11期,伤痕文汇报1978年8月11日)1979年1月,文艺与政治关系的再认识。1979年/1980年/1984年/1986年/1988年,现实主义问题 的讨论。,第七章 80年代:文学环境及十年文学流程,1979年,关于朦胧诗的讨论。1978年12月今天创 刊。1979年10月,公刘的“焦虑”新的课题从顾城同 志的几首诗谈起。1980年8月章明令人气闷的“朦 胧”。1980年4月,全国诗歌讨论会(南宁),谢冕的“宽容” 在新的崛起面前,孙绍振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1981 年,徐敬亚崛起的诗群1983年。1980年开始

5、1983年高峰,人性、人道主义、异化问题的 讨论和批判。1983年3月16日人民日报周扬关于马克 思主义的几个问题的探讨。 1984年1月,胡乔木关于人 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第七章 80年代:文学环境及十年文学流程,1982/1984年开始,现代派讨论。1978年1982年,译 介、评述、讨论现代派文学热潮,西方20世纪文论、哲学、 美学、文化学、社会学、心理学等成果的译介,包括弗洛伊 德、存在主义、现象学、俄国形式主义、结构主义、阐释 血、新批评、符号学、后结构主义、女性文学等主义得到介 绍。1981年,高行健现代小说技巧初探出版。新时期文学的发生与外来影响的冲突、融合具有直接的 关系。20

6、世纪重要作家对文学思想及创作、80年代的文学形态 产生显著的影响。 a、文学独立性、艺术自足的重视;b、现代作家作品的“重评”;,第七章 80年代:文学环境及十年文学流程,c、引发80年代重要的文学革新和文学论争;d、创作的“多元共生”。 1983年,“清除精神污染”(人道主义、异化、西方现代 派是为文艺发展方向和道路、把表现自我视为惟一的和最高 的目标、表现悲观失望孤独恐惧的阴暗心理、表现抽象的人 性和人道主义)。 1985年,性格组合论;文学主体性。1985年,方法论年。文学自觉、回到文学自身,是为热门话题。 1987年,“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第七章 80年代:文学环境及十年文学流程,

7、二、创作群体 1、归来的作家 2、知青作家(老三届/63-65入初、高中) 3、80年代中进入文坛的作家三、十年文学流变85前,文化专制-文化启蒙;文学中的现实主义;文学 主题与“文革记忆”有关-文学多指向社会-政治层面,具有 “干预”性质,文学写作与社会政治、公众生活、公众情感 密切相关。伤痕小说、反思小说、改革小说。,第七章 80年代:文学环境及十年文学流程,伤痕小说。始于文汇报1978年8月11日伤痕 所引起的争论。一般将揭露文革给人民带来的心灵创伤的作 品称为伤痕文学/伤痕小说。被认为是亲历者对“历史灾难” 所提供的“证言”。在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次真正遵循现实主 义美学原则,是新时期人道

8、主义文学思潮的先导。代表作品 卢新华伤痕、刘心武(42)班主任、王亚平神圣的 使命、张弦的记忆 、冯骥才铺花的歧路、丛维熙 大墙下的红玉兰、郑义枫、遇罗锦一个冬天的童 话、竹林的生活的路、鲁彦周天云山传奇、周克芹,第七章 80年代:文学环境及十年文学流程,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刘心武爱情的位置等。作品感伤的、悲剧性的情调、揭露性的主题,属激愤之 作,表被愚弄、被损害后的激愤之情。带有初行者的偏颇。一系列“伤痕”青年,-沦落的人、多余人、畸形人等。引发争论。表现“伤痕累累”“血迹斑斑”的现实,“ 揭露文学”“感伤文学”,压抑悲观,“影响实现四个现代化 的斗志”等./片面、偏激,使其很快消沉,-告别伤

9、痕。徐怀中西线轶事刘毛妹、孔捷生普通女工何婵 、蒋子龙(41)赤橙黄绿青蓝紫解静。-青年/思考文学、 反思文学、改革文学、表现普通人生的写作(人到中年) 。,第七章 80年代:文学环境及十年文学流程,反思小说。70年代末80年代初与“伤痕文学”几乎同 时出现的文学潮流。被视为是对文革“历史责任”所作的思 考和探究。它以对现代化进程的追求为出发点,以50年代中 期“反右派扩大化”运动以来的历史为对象,反思“文革” 产生的社会、历史、文化、心理根源,表现出对外在社会历 史的的反思和内在自我的反思两种志向。反思文学对80年代 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的恢复产生多方面的影响。 “反思性”的叙述文革,开始于60

10、年代末期的青年诗歌 创作及公开的情书1972 (靳凡)、波动1974 (赵振开 )、晚霞消失的时候(礼平)等小说中。后来的x,第七章 80年代:文学环境及十年文学流程,学”潮流中,“个人性”的部分,没有延续和展开。大多具有 相似的倾向:对于当代历史的曲折发展,主要从政治权利在 当代命运的角度,处理形象、提出问题。关于张洁(37)爱,是不能忘记的讨论所涉及的现实 政治和重大社会问题之外的个人生活、情感表现的价值,同 样未能延续。 时间:57年反右派以来社会政治;内容:历史是非、党群关系、农民命运等;主题:思考性,思考过去错误,总结经验教训;结构:以人物的生活道路,连接新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第七章

11、 80年代:文学环境及十年文学流程,重要社会历史事件,借人物命运表现,对反思的问题给与回 答。即,主人公坎坷的人生之路,与当代重大社会政治事件 相关,也就是,命运之乖谬是由后者决定的代表作家有高晓声(28)李顺大造屋”漏斗户”主, 方之内奸,茹志鹃(25)剪辑错了的故事,陆文夫 小贩世家、美食家,张一弓犯人李铜钟的故事, 王蒙(34)布礼、蝴蝶,古华芙蓉镇等。,第七章 80年代:文学环境及十年文学流程,传统诗-青年诗人雷抒雁小草在歌唱、叶文福 将军,不能那样做、骆耕野不满、张学梦现代化和 我们自己、熊召政举起森林般的手,制止等表现群体 情绪、针砭时弊、颂扬崇高、揭露矛盾、抨击愚昧、历史反 思的

12、诗歌;归来的诗人-反右派运动中的右派诗人艾青(10)、公 刘(27) 、白桦、邵燕祥(33) 、流沙河、高平、胡昭、周良沛 等,“胡风事件”罹难者牛汉(23) 、绿原(22) 、曾卓(22) 鲁藜、罗洛、胡征等,因艺术观念从诗坛消失的辛笛、郑敏,第七章 80年代:文学环境及十年文学流程,(20) 、陈敬荣、唐湜、唐祈、穆旦、蔡其矫等-把生活中 的挫折、磨难所获得的体验投射于诗中,具有个人心理情绪 的“自白”性质、以历史反思为核心的思辨倾向、对个人人 生理想的坚持、直接的情感表达方式。朦胧诗-对当代诗歌规范表现出较多“叛逆”特征的 新诗潮。摒弃空洞、虚假的情感表达和陈腐的套式,探索新 的题材、新

13、的表现方式、新的风格。1978年12月芒克、北岛等创刊今天,其发刊词借“ 五四”运动宣言个人生存的意义、自由的精神,用除了“纵的,第七章 80年代:文学环境及十年文学流程,眼光”之外“横的眼光”表达出“面向世界”的意愿。撰稿 者有芒克(53)、北岛(49)、食指(48) 、舒婷(52) 、 江河(49) 、杨炼(55) 、顾城(56) 、林莽、徐敬亚等 1979年3期诗刊发表北岛回答,舒婷致橡树、 顾城一代人等。1980年10月,集中发表舒婷、江河、顾 城、徐敬亚等人的作品和诗观。1979年10月,公刘的“焦虑”新的课题从顾城同 志的几首诗谈起。1980年8月章明令人气闷的“朦胧” 。1980

14、年4月,全国诗歌讨论会(南宁),谢冕的“宽容” 在新的崛起面前,孙绍振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1981 年,徐敬亚崛起的诗群1983年。,第七章 80年代:文学环境及十年文学流程,-探索诗歌与人类广泛文化积累建立联系和对话的可 能性,视诗的写作为个体生存价值的确认,进行诗歌语言的 革新。社会问题剧。王景愚等枫叶红了的时候、苏叔 阳丹心谱、邢益勋权与法、赵国庆救救她、宗 福先于无声处血,总是热的赵梓雄未来在召唤 陶骏魔方、王培公 王贵WM(我们)、刘树刚一个 生者对死者的访问、沙叶新陈毅市长、假如我是真 的(又名骗子)、马克思秘史、寻找男子汉,第七章 80年代:文学环境及十年文学流程,、马中骏 贾鸿源

15、 瞿新华屋外有热流等。散文。散文的主题亦是反思(包括文革在内的当代历史 )。与小说突出虚构、典型、关注历史事件或历史的演变、 从政治权力在当代的命运提出问题的方式不同,散文表现出 对“真实性”、“个人性”的强调,除早期表现老一辈革命 家的”挽悼散文”(毛岸青 邵华我爱韶山的红杜鹃、巴 金望着总理的遗像、刘白羽巍巍太行山、黄宗江 海默难默等)外,多回到个人体验、自我经验的书写,表,第七章 80年代:文学环境及十年文学流程,现日常事态和心绪,从社会主题转向个人情绪心境的表达, 追求语言方式的个性。巴金随想录(五卷)再思录、杨绛干校六记 、孙犁晚华集、无为集、丁玲“牛棚”小品、 陈白尘云梦断忆、梅志

16、往事如烟等。张洁挖荠菜 拣麦穗、贾平凹早期月迹一棵桃树,之后转 而写乡村风土人情生活情态,再追求“闲适”风格表现市俗 生活中的世态人情,倾向于汲取中国传统文化因素、王英琦 有一个小镇、唐敏等。1986-1988年对散文创作的忧虑,甚至“散文解体论”。,第七章 80年代:文学环境及十年文学流程,报告文学。徐迟歌德巴赫猜想、刘宾雁人妖之 间、黄宗英大雁情橘、小木屋、理由扬眉 剑出鞘、柯岩船长、陈祖芬祖国高于一切,乔迈 、钱钢、李延国、刘亚洲等。85后,文学创作及理论,超越了五六十年代中国左翼 文学的范围,出现新的因素。基于文学与社会政治关系的疏离、商品经济的发展改变 生活方式与生存条件及其文学边缘

17、化等条件,文学观念调整 的步伐加速。理论,写作,文学与社会、时代、政治、生活 、读者的关系变得复杂,文学观念、审美意识的创新,风格 、艺术方法的革新与多样。,第七章 80年代:文学环境及十年文学流程,表现为:借鉴20世纪西方文学的经验,寻求创作题材和 艺术方法的多种可能性。如对具体现实社会问题的超越、对 “写实”方法的超越、追求具有“本体意味”的形式、表现具 有“永恒意味”的“生存命题”等。85年发生的许多事件,使其成为文学“转折”的“标志”文学的寻根与寻根文学。突出文学的文化意义以对抗 文学作为社会政治观念的载体,从传统文化性格、心理的角 度推进反思文学的深化,发掘民族文化精神作为文学发展的

18、 根基。,第七章 80年代:文学环境及十年文学流程,a、缘起。b、寻根于寻找“自我”。寻根文学从本质上说,是以民族文化及其覆盖在民族心 理深层的文化积淀为纵向坐标,以整体性的人类文化为横向 坐标,探寻自己民族文化的历史演进、地域特点和现代重建 的可能性。应该说,这是新时期首次出现的以明确的理论主 张倡导的、理论与作品同时出现的完整意义上的文学思潮。寻根文学的出现,标志着对现存的一体化主流意识形态 的突破。这是精英知识分子在“文化断裂说”的刺激下,企 图直接超越主流政治所提倡的经典文化,也包括在空间上对,第七章 80年代:文学环境及十年文学流程,西方主题横移的拒绝,目的是为了从传统文化中寻找可资

19、继 承的精神源头。c、代表作家作品韩少功(53)爸爸爸、女女女、归去来, 郑万隆异乡异闻,阿城(49)“三王”、遍地风流 ,王安忆(54) 小鲍庄、大刘庄,李杭育沙灶遗风 、最后一个渔佬儿,扎西达娃系在皮绳扣上的魂 ,贾平凹(53)“商州系列”等。 d、寻根与小说艺术形态的创新1、寻根作家努力营造一种新的审美认知体系,文学审美,第七章 80年代:文学环境及十年文学流程,表现的逻辑关系,由外部冲突转向内在冲突,由时空范畴到 心里范畴。其思想倾向和价值估断显得复杂而暧昧。在创作 上不注重故事的铺排和情节的构造,重写意、重神韵、重直 觉与想象,对小说的散文化和诗性品格情有独钟,生活情景 、细节的真实

20、与象征、寓言因素的结合。2、世俗及超越世俗的审美理想。3、寻根作家不再关心个人命运的沉浮,在描述人类行为 和人类历史的时候,体现出一种普遍的关于人的本质的概念 ,试图通过具体的人和事来表现深刻的人生哲理与心理思维 定势。审美的群体化。,第七章 80年代:文学环境及十年文学流程,4、以一种客观的叙事态度,实现对历史、民族文化的思 考,使小说具有一种深厚的文化品格。客观叙事。5、寻根作家追求文学与现实生活的“间距”效果,主体 的超越感大大增强。6、对小说创作中民族文化尤其地域文化因素的重视。7、对传统艺术的方法借鉴:营造整体情调、氛围;语言 形式的创新;结构取法古典。“现代派”潮流。表现世界的荒谬

21、感,表现人的孤 独,“反文化”“反崇高”倾向,“荒诞”、“变形”,运 用象征、意识流、“黑色幽默”等艺术手法。,第七章 80年代:文学环境及十年文学流程,刘索拉你别无选择、蓝天绿海,徐星无主题变奏 ,陈村少男少女,一共七个,残雪山上的小屋、 公牛、韩少功等。“先锋小说”。文体实验色彩,“文体自觉”即小说的“虚 构性”及小说叙述方法的意义和变化,重视形式,将“叙述”提 升到小说“本体”地位,轻视“题材”的意义,解构“内容”、 “意 义”,关注死亡、暴力、性等主题。“叙述圈套”、“语言迷宫” 。与法国“新小说”、美国“反小说”、阿根廷博尔赫斯的创作理 论有关。马原拉萨河女神(1984)、冈底斯的诱

22、惑 、虚构,洪峰奔丧(1986)、瀚海。,第七章 80年代:文学环境及十年文学流程,1987年及以后,余华(60) 十八岁出门远行、 西北风呼啸的中午、四月三日事件之后现实一种 、世事如烟、劫数难逃,格非(64) 迷舟之后 褐色鸟群、没有人看见草生长,孙甘露(59) 信 使之函之后访问梦境、请女人猜谜,苏童(62)一九四三年的逃亡、故事:外乡人父子,叶兆言( 57) 五月的黄昏等。新写实小说。表现现实社会问题和人生困境,回归“ 写实”传统。原汁原味、“零度情感”。1988年钟山与文学评论召开“现实主义与先锋派,第七章 80年代:文学环境及十年文学流程,文学”讨论会,次年3期开辟“新写实小说大联

23、展”专栏。池莉(57) 烦恼人生、不谈爱情、冷也好热 也好活着就好 、你是一条河 ,方方(55)风景祖父在父亲心中、纸婚年 ,刘震云(58) 新兵 连、塔铺、单位、一地鸡毛,刘恒(54) 狗日的粮食、伏羲伏羲、 苍河白日梦,叶兆言的 挽歌,苏童、李锐、李晓、范小青、杨争光等。作为一种小说思潮,它对应于80年代后期以后中国社会 大写的“人”解体、文学中终极理想消失、政治热情降温、个 体生存艰难等复杂的现实,以及1987年之后先锋小说遭遇冷 落的艺术现状,是对于现实和小说的双重反应。,第七章 80年代:文学环境及十年文学流程,从艺术态度上看,新写实小说是现代意识与写实手法的 互相妥协,它的文本特征

24、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1、粗糙朴素的不明显包含文化蕴涵的生存状态,平庸 、俗世化的现实,小人物的日常琐碎生活尤其那些艰难困苦 的,或无所适从的生活情境,不含异质性的和特别富有想象 力的生活之流; 2、“还原”生活的“客观”的叙事方式,纯粹的语言状态与 纯粹的生活状态的统一;3、压制到“零度状态”的叙述情感,隐匿式、缺席式 的叙述;4、不具有理想化的转变力量,淡化价值立场;,第七章 80年代:文学环境及十年文学流程,王朔的写作。89年,王朔年。王朔的“文化心理矛盾 ”:世俗生活愿望的认同和排拒,政治、权利、知识、情感 的消解性调侃与依恋等等。“三痞文学”。“新生代”诗歌。“第三代诗”、“后朦胧诗”

25、、“当代实验诗”。60年代出生,更年轻的诗人。取与朦胧诗 对抗、反叛的姿态,更大胆的诗歌“实验”。受到关注在1984,试验性的诗歌社团、自办诗歌刊物大 量出现。1986年10月,诗歌报深圳青年报举办“中 国诗坛1986现代诗群大展”,介绍100多名“后崛起诗人”组 成的几十家“中国诗坛全部主要”实验诗派。,第七章 80年代:文学环境及十年文学流程,他们文学社(南京)韩东、于坚、朱文、朱朱,海上诗 群(上海)默默、孟浪、陈东东、陆忆敏,四川整体主义石 光华、刘太亨,新传统主义廖亦武、欧阳江河,非非主义周 伦佑、蓝马,莽汉主义万夏、胡冬,等。“新生代”诗歌:1、反“英雄”、反“崇高”的价值观念,反

26、“意象”、 反“优雅”的艺术观念;2、直接处理审美对象,以情感的“零度状态”正视世俗 生活;3、过分追求“口语化”、“叙述流”和“冷抒情”,拆 解深度、流于平庸和世俗;4、后现代主义色彩。,第七章 80年代:文学环境及十年文学流程,与朦胧诗比较来看:a、朦胧诗倾向于理性精神,特别是表现出了较强的政 治反思和批判意识,而第三代诗歌则倾向于非理性探索。b、朦胧诗表现出明显的人道主义精神,但“人”的意义还 是处于群体层面上的,表现为为一代人、为民族代言的愿望 。而第三代诗歌则是在个体的意义上立人的主体性,并开始 对个体生命内部的探索。 c、朦胧诗的语言倾向于唯美的、经典的书面语,而且 语言方式以经营

27、意象为主要手段,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象征和 隐语的意图。而第三代诗歌则着力于日常化的口语写作,明,第七章 80年代:文学环境及十年文学流程,确反对意象经营,试图突现语言自身的内部冲突。 d、朦胧诗在美学上趋于崇高、悲剧或优美等传统美学 形态,在更多方面趋于对现代主义的认同。而第三代诗歌则 趋于反讽、荒诞、幽默,甚至丑陋等美学形态,带有后现代 的色彩。e、朦胧诗表现出某种贵族化的精神气质,而第三代诗 歌则表现出明显的平民意识和日常状态。,第七章 80年代:文学环境及十年文学流程,第八章 85为界:小说思潮(上),第八章 85为界:小说思潮(上),一、伤痕小说始于文汇报1978年8月11日伤痕所引起的争论。 一般将揭露文革给人民带来的心灵创伤的作品称为伤痕文学/ 伤痕小说。,第八章 85为界:小说思潮(上),第八章 85为界:小说思潮(上),第八章 85为界:小说思潮(上),第八章 85为界:小说思潮(上),第八章 85为界:小说思潮(上),第九章 85为界:小说思潮(下),第九章 85为界:小说思潮(下),第十章 归来的诗 朦胧诗 及新时期以来的诗,第十章 归来的诗 朦胧诗及新时期以来的诗,第十一章 新时期以来的散文,第十一章 新时期以来的散文,第十二章 新时期以来的话剧,第十二章 新时期以来的话剧,第十三章 90年代以来的文化与文学,第十三章 90年代以来的文化与文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琴棋书画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