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谈如何改善中国的教育谈到中国的教育,大多数国人无不捶胸顿足,什么“填鸭式教学” 、 “应试教育机器” 、学生的身心发展不协调、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的能力不强、不善于从基层做起等等 还有的就是毕业生就业难、工作不适应,大学功利性等等(众所皆知的现状)下面我提出我的分析:前一段时间教育改革的重点放在了高考, “为了减缓学生的压力以便进行素质教育”,其实高考之所以很重要,是因为他是一个相对公平的、对于大多数人普遍有效的竞争标准,而且一生就只有一次。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目的很明确能进到一所好的高校。或许有人会为了增长自己的知识、接触高端人才等等,不过我觉得大多数的学生为的是能找到一份较好的工作重点高校的
2、毕业证相对的来说,是就业竞争的优势从社会的角度来说,假如普遍好职位录取率很低需求少,那么即使人人都是顶尖的人才,必然会出台一个极为苛刻的选择的标准,最终还是只有那么几个人被招收,所以,假如社会没有需求,教育不能解决就业的问题,同样就业难的根本解决并不是仅仅靠改革教育就可以的了。就业难,一方面也许是因为,招不到基本技术、能力合格的人员,很少人达到要求;但通常会有明确的要求,明知自己不合格应聘者一般也不会把主要的精力放在那里吧?(对于大多数没有后门的人来说) ;另一种情况,是因为报名的人太多;比如说公务员,不用我多说了吧假如,即使进去了小单位,不会超负荷加班,工作环境不太差,有基本的待遇,工资维持
3、生活还有剩余,还有继续深造的机会(假设社会能承认) ,另外小企业一样有缓慢的发展;那么还需要不顾一切的要在一开始应聘好的职位吗?在小企业锻炼一两年,边工作边学习拿硕士,再到大公司应聘,工作经验和成绩也是一个优势;另一面,小企业可以再招收比较低水平而称职的人员当然,现实还是现实,一旦失去工作多方面没保障、物价和房价的上涨压力越来越大,成人教育普遍被视为不如普通教育而且标准也不同 但是,假如社会能出台最低福利呢?政府不准高额销售土地呢,是否经济不景气难以保证财政不赤字?是否即使公司不行了失业,还可以重整旗鼓,学成了比较轻松的应聘另一家更好的公司?现实是中国的人口太多,福利根本发不来(福利花费太多了
4、,真正的有用的项目也搞不起来) ,教育资源一直都稀缺,经济多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制度和法律法规不完善,导致机会的稀缺以及众多的权力难以有保障。人口多,其他方面的发展没跟上,也没有较好的办法。造就了激烈的竞争,造就了教育的“应试化” ,为了区别层次只能提高所学知识的难度通过考试可以区别的,于是乎导致了其他素质的不协调,在巨大的生存压力下,善于发现或发明事物的人连思考与实践观察检验的时间都没有,而且对知识总会有疑惑,但是激烈的竞争与飞快的节奏容不得思维和概念建立的犹豫于是就失去培养真正大师级创新型人才的土壤,和发现此类人才的机会有人说,先发展经济,经济好了一切都才有机会 但是我觉得,事情不是孤立的同
5、样 GDP 的两个国家,其实质可能是完全不同的 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清帝国的 GDP 大约占全世界的 30%,然而后来清帝国怎么样大家都知道了。假如说教育(不是指应试的教育)不上去,比较高端的经济也难以发展,经济就难以转型;假如国民文化素质不上去,一心只备考,缺乏社会责任感、民族认同感以及国际眼光,就容易因为小事情而大闹,比较容易冲动,难以真正有力的支持国家和民族,就像是马上要高考还不知道有什么科目、也没有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准备和训练,假如是那样后果很严重还是先说教育吧,基于当前人口数量大(素质上去了,具有生产力以及处理人与自然环境的方法,或许才会较大的缓解人口造成的压力,现在大国的资源优势被人口
6、抵消了) ,社会体制不健全,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现状,提出我的方案。下面提出三个教育改革方案,分别着眼于三类的问题:1、教育不仅仅是未成年人的教育;应该促进成人的教育,提供学习的方法和机会,并提高论文和考核的标准。或许有些人会说,普通的教育都难以保障,又如何保障成人的教育?其实,在当代信息高度发达的时期,我觉得是有可能利用少量的教学资源使得更多的人们获益的。现在有很多网上大学,网易还有世界著名大学的公开课,我觉得,只要是有心人,学会了学习的方法(这点相对很重要,在第二点会说到) ,并且通过了严格的考核,就有理由让社会接受其文凭。不是说“没有枪,没有炮,自有那敌人送上前”的吗?当然学习和学术不同战
7、争,没有很多敌人,即使有“敌人”也不靠他们来发展。不过, “假如没有正规军的精良的装备,自己想办法通过其他的途径获得” ,这点还是可以的2、教育不仅仅是应试的教育;应该想办法提高学生的素质,我建议使用定期普查与跟踪培养的办法,来提高学生的素质。有人会大汗, “我们不是一直在提倡素质教育吗?” 。但是我觉得没有作用到要点,不实际。其实所谓的“差生” ,深究其原因,有哪个是坏人?既然不是坏人,那么学校教育的初衷是什么? 我觉得很少会有人会顾及 “差生”的培养,因为一个班大约 60 人,人数比较多,老师也不是专业的教育家。有很多“差生” ,无非是做事情没有计划,自控能力不强(也有培养的方法),或者是
8、有感情方面的原因, 而且有一些问题,只要稍微的提醒,老师、家长以及学生自己多加注意和锻炼,就会改变学生的一生。于是我建议,就像体检一样,弄一个“心理的普查” ,有人会担心隐私的问题,我觉得,首先不是因为有心理的“反常” ,才来作心理的普查的,查的只是最基本的、比较大众化的“常识性原理” ,平时稍加观察,定期找心理咨询师面谈,结果只能家长来领取。然后定期将学生和家长叫来,班主任以及心理咨询师,以一种尊重、关心和帮助的心态来开个会(可以不涉及学生的隐私,这个很重要) ,并且需要跟进,有简单的记录。这样一方面容易发现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比如说有的是因为没有注意到休息,一寐的学习导致效率低;有的是因为
9、身体没跟上,就可以适当的降低作业的要求,保障身体的健康;有的需要运动来宣泄,诸如此类等等还有,素质教育除了对学生综合的发展以外,我觉得其中有一个能力很重要在自主发展的安排下、自我学习与提高的能力。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假如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缺乏这种能力将会极其的被动。所以我提议:开一个“自主兴趣学习班” ,成绩不算做学分,但是做得好可以加学分,或者可以在中考、高考加分。没有硬性的作业要求,只因为学生的兴趣,不过有专人帮助(尊重学生自主) ,学生可以在那节课睡觉假如休息够、有斗志, “综合素质提高了” ,也不会精神不振了吧。不过只要有阶段性的成果,比如说报名学艺术的,画了比较准
10、确的的三维结构图,学建筑的设计了一座实用的小茅屋,都可以记入档案,比较重大的直接加分(学生先说明自己的作业的目的,较大的达到了都可以记档案) ;不通过的要详细的说明原因并肯定学生积极的一方面,保护学生兴趣与动力。我觉得,这样子既可以让学生锻炼自主学习的能力,还可以培养自主探索的能力,或许还会让不少的学生对学校及老师留下美好的回忆!三、教育不仅仅是学习的教育;教育不仅仅是对于概念、技能的灌输,特别是到 了大学,更是不应该只会被填鸭的学习,在大学应该培养自主探索与发明的 精神。大学了,学生各方面能力也比较成熟了(假如第二点建议有效果) ,是时候鼓励与培养自主的发现与发明的能力了 据我所知,现在中国
11、的大学,教学生还是用类似初高中的方法,只是老师制约得得比较少了;而教授那方面,则总是被论文所困扰,因为学校要排名、要招生、要赚钱首先,我觉得总要在大学那方面稍微改革一下,否则受害的最终还是学生。这里说一下我的一些不一定很成熟的想法:一个是除了学校的总体的排名,另加一栏备注,注明其优势(科目、师资、) ,以打破单一排名的局限(虽然实际的效果比较少,但不是没有) 。对于重大科研项目和创新,采取“加权统计法” ,只要历史上有,既可以列出来,项目以及相关的人员、经历 重点国立大学不可以“私营” ,国家按劳分配,每个教授分配的标准不是单一的“论文数” ,而是在平常的活动中具体的比较全面的考察科研和教学的
12、能力。然后,着眼于启发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在平常的教学中,不要只注重灌输各种的知识,更要讲一下一些发现和发明的过程,以及当今学科的最前沿的理念。同样,可以开一些“探索发现小组”以及“自主发明小组” ,同样是不计分可加分。前者为“尝试型” (在一定条件和设备下,尝试让学生独立发现规律) ,后者为“实践型” (真的是自己发现一些问题、或者产生一个想法,然后发明一些东西,即使是再小的东西,只要是达到了效果,都可以受鼓励;大一些的入档案记为平时分;再大的直接加学分) 。为什么我总是将“发现”和“发明”放在一起呢?因为,首先发现了问题或者是增进处才可能会有所发明;其次,重大的发现,能为生产和生活提供比较
13、新颖的理论的基础,从而可能会促进发明。我觉得,以上的方法,比起改革高考什么的,更有实际意义 当然“每天一小时强制保障体育运动的时间” ,想法是好的,可是假如不是体育能加中考分,也没有动力不是么? - -|还有,假如说广义一点的的教育, “指个体精神上的升华。这种定义方式强调社会因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把从个体的角度来定义“教育” ,往往把“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 ” (2013-03-05,百度百科)再广一点的, “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教育 ”看成是整个 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分配着且承担着一定的社会功能。 ” (2013-03-05 ,
14、百度百科)我讲一下我有关“教育”的观点:首先我觉得,教育,要重视家庭的因素,而且要注意家庭对下一代的影响。态度上,有些家长总是希望“尽可能满足孩子的一切需求” ,认为那是爱;还有一些家长希望将孩子培养成“社会的精英” ,认为不惜一切代价让孩子掌握各种的能力,将来对孩子有好处,认为那是爱; 其实我觉得,家庭,在孩子的眼中,不应该是一个“酒池肉林” ,也不应该是一个“训练营” 。我觉得,家庭,一方面像一个港湾,另一方面也需要担当。首先,尊重孩子的思想和需求,同时要求被尊重, (当然一开始需要一些强制力,有点像是国家与国家的谈判) ;当孩子遇到挫折时,给予一定的帮助而不是一寐的责怪;同时也要求孩子在
15、其能力范围内维护这个家,比如说不能随地丢垃圾 真正有益于孩子发展的,才是最终对孩子好的。家庭,是社会的一部分,也是人们接触社会的开始。假如说一开始边让孩子以自我为中心,那以后还必须要改,其中肯定要吃亏!假如在家里就不承担责任,那么出来社会也不会,也不懂承担责任,除非受教训并且有幸意识到 而责任,是一个社会得以为继的重要的支持!假如没有责任心,看似再好的制度,也将趋于崩溃(假如人们没有责任心,即使是再好的制度,也管不了太多人,而且要依赖专制,假如专制太严重,社会则会一片死寂毫无生气和动力,就像是晚清) ,当然,并不是说人人有责任心就行的,即使是“好人” 、有知识,也不意味着就一点也不需要专制了,
16、毕竟人民不是在一线,有很多情况不知道,乱猜反而误事 众所周知,第一印象对孩子的重要,所以家庭方面的因素是非常关键的,对父母基本的观念的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具有决定性!还有说文化,讲一讲我对一般的“文化”以及中国的文化的理解:文化, “平行”的来看,有人类的文化,也有民族的文化,假如有外星智慧生物,甚至有外星人的文化 我觉得,只要有一定的联系,有共同语言,都可以说有一定的文化“纵向”的,各个文明有各自的文化,哲学上、对具体事物的看法、民俗等。一个文明的文化,就地球的来说(其他地方没见过 - -|)核心是语言和文字语言代表了交流,文字代表了历史。可以非常直观的区别于其他文明。而每个文明待人处事的方法
17、总会有一点不同,我觉得,只要是发展起来了的文明,总会有类似于传说中的“三观”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文化,不是靠说教就可以传承的!更是要创造一种氛围!而且,比如说民俗,一旦在某一个城市失去了,就很难找回了;即使找回了,也不是原来的那样了 假如是反侵略战争,假如文化没有了,即使土地拿回来,还剩下多少意义?还有,文化的传承,需要社会对人们精神的至酷相对比较少(不太多) ,需要新时代的新人,将传统的文化进行一定的发挥,有时候一些旧的不去,新的怎么来?就像是近代西方女性的紧身裙,绅士的脖子上很硬的领子,前者不利于健康、后者容易致命,随着人们观念的改变,都被抛弃了,而且我觉得那的确是糟粕(从以人为本
18、的角度出发) 假如没有新一代的自主的选择而一寐的继承,终将会因为不适应新时代而被淘汰,整一个文明也随之被淘太有关中国的文化,我觉得有必要将中国近五千年的文化梳理一遍,虽然我不一定很懂,不过我觉得,某一些比较基础的,应该还是看得出。我认为假如想进行类似的梳理,就要懂历史而且不是一般的懂要看到本质!而假如希望读懂历史,首先要知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体制、识人 也是要看懂,否则即使在当代你都不很懂,那你又怎么懂事情无法验证的“过去”?而且,还要发现了历史的规律,才算是有可能读懂历史 而假如自然地发现了纵观五千年的人类文明史的许多基本规律,才说是可能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梳理一遍,才可以说是及格 假如
19、不梳理,中国的文化就可能会面临断层,特别是遇到了几千年一遇的大变革 举个例子来说,关于诸子百家,儒家文化大概是从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而成为官方主流思想的 据说是汉代吸取了秦代不懂阴柔的手段,所以一方面用法律强制力限制人,一方面用礼仪教化人。 (汉代有了秦朝打下的经济政治文化基础,又没有六国人对王朝的仇恨,加上文景之治的国力的积累,所以才有汉武帝的平台英雄也需要时势;不过在中央集权方面不成熟)而儒学在今天,就从某人的讲座来分析,就像是“无差别润滑剂” 。春秋战国的时候,人民的权益根本得不到保障,没有经济政治基础,所以个人的尊严被忽略(我觉得那时候某一些势力是为了承认私有制,顺便大力支持提
20、倡与支持个人有尊严的) ,孔子一寐关心天下,希望有仁政,而没有太注重现实的可行性(它的初衷可能是化解社会矛盾,提倡共同发展) 。所以便导致最终被统治者利用,因为他本身重视“礼” (而“礼” ,通常是维护当时的社会的,当时的生产生活秩序的一个体现) ,而且没有忽略君王和集权之前有一阵所谓的“儒奴”之风,据说要提倡奥运代表团穿汉服什么的 或许是之前完全被“感化”了,看待问题具有“绝对的单方面选择性” 。在此我提倡,在认识的时候,要从客观的角度来分析文化的“好坏” ,而不应只顾着认同与传承不假思索 同时,也不要“一寐绝对的否认”除非是没有能力去分析而不知所措,采取的一种以破坏历史的文化为代价的民族的生存。不应该带着有色眼镜来看待历史以及文化 从表面上来看,具有建设性观点的提出,以及不是一寐的否定相关的一切,才是具有建设意义的批判。 (从实质来看,当然需要功底了,涉及到批判者以及关注批判者的人)我觉得,分析历史以及文化,从当代来出发,叫做“有骨气” ,但是是否可以立足与当代,从历史以及历史规律的角度,在进行判断和分析呢?假如能,那叫做“有胸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