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世纪中国文学史编写略览04.ppt

上传人:wspkg9802 文档编号:6326049 上传时间:2019-04-07 格式:PPT 页数:22 大小: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世纪中国文学史编写略览04.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20世纪中国文学史编写略览04.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20世纪中国文学史编写略览04.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20世纪中国文学史编写略览04.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20世纪中国文学史编写略览04.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四讲 一个自足诗美时代的歌唱,诗经及其美学风范的确立,一、一个诗美时代的到来,我们对于诗经的产生时代一般定在周初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作品。在这样一个时代怎么突然兴起这样一个诗国高潮,从曾经有过的编选方面看应该原初有比三百篇还多的诗歌文本。综览中国文学史诗歌的高潮一般出现在盛世和衰世,这两个时期诗风亦如毛诗大序所言“治世之音安以乐,乱世之音哀以思,亡国之音怨以怒。”目前我们看到的诗经作品内容涉及的面除了有展示周代始祖艰辛创业;贵族之间及内部的亲合与冲突,还及内部违反规则的荒唐丑秽行为;有中下层贵族辛劳奔波的怨艾和不满和他们长期在外招致的家人分离;更多的篇章能够窥见青春涌动的男男女女的相思相恋

2、相爱相合相离的酸甜苦辣等。可以说正是由盛世颂赞、恬然自足的咏唱到转型时的感伤、生命疲惫的缺失呼告最后到乱世以至衰世的直陈现实、直抒胸臆的生命痛楚,可以说诗经的内容展示了周代丰富而广阔的生活画卷。我们在惊诧、欢喜、绵思之余总在想勾勒出那个诗兴涌动时代的历史生态。,1、文字由记录功能迁化为抒情言志功能。,(1)歌诗同为记事。“歌的本质是抒情的,诗的本质是记事的,诗与歌的根本之不同点”“古代歌所据有的是后世所谓诗的范围,而古代诗所管领的乃是后世史的疆域。”毛诗序指出诗与国史同为记录,虽风诗出自民间,但在记录风俗人情方面与史是一体两用,依诗序结合春秋左传来解释国风,“其说虽十、九不可信,但那种以史读诗

3、的观点,确乎是有着一段历史背景的。” (以上全见于闻一多歌与诗。闻一多全集第一卷),1、文字由记录功能迁化为抒情言志功能。,(2)情的充盈使记事与抒情交融,记事中多了情韵,以至于事为情的载体。散文的记事功能大增强,有韵的文摆脱了记录的重担,轻装上阵去与歌合作。“诗与歌合流真是一件大事,它结果乃是三百篇的诞生。一部最脍炙人口的国风与小雅也是三百篇的最精彩部分,便是诗歌合作中最精彩的成绩。”,2、周代的兴盛。,据许倬云西周史讲,“然而公刘之世,周人质朴未文,其歌诗是否有文字传下,大为可疑。” “成康之世,实是西周建国的成型期。东方的叛乱底定了,姬姜的诸侯在东方巩固了立足点。显然周人认为成康之世是安

4、定的开始。”“成康之世,据说四十年刑措不用,号为太平。”P148“周昭王南征,能令东南夷二十六邦来朝见,周的声威,可谓已达到顶点。”P190,3、周代的承转与衰变。,“西周再经穆王一代,也就渐次衰微了。”P190 “周共王、懿王、孝王、夷王四世,周政乏善可陈。“但共王以下四王的继承,不循周室长子继承的传统。王室多故,诸侯干涉王位继承。”“受诸侯拥戴而得王位,恩出自下,对诸侯也就摆不起天子的威风了。西周中期,这四王的时代,锡命之礼频繁,官职的制度也时有发展,凡此均见次章。恩命频繁,职官猥多,国力在浪费中消耗,都是周政将衰的征象。”P193 厉王之世是西周崩溃的开始。P312 “急剧的社会升降,好

5、处在新陈代谢迅速,社会增加了活力;坏处在社会成员一时会有失调的感觉。社会结构中居领袖地位的旧时贵族,更会为此失去信心,新兴分子中不能得到预期升迁的人,则又不免有怨望之心。西周末叶,正是这样的时代。诗经中抱怨的诗歌,多在末世,殆是此故。”P319(许倬云西周史),4、周代文化由随机的引物比兴到原型意识的营设,诗经主要的修辞手法为赋比兴,周代的农耕文化决定了他们的心理与生活习俗与土地、农耕、田园、风雨密切相关,由最初的随机取象到后来的原型间意象的营设,具体情况可见赵沛霖兴的源起。,“蒹葭是一首怀人之作。它之所以具有艺术境界,就因为它把男女相恋这一在现实生活里要受到多方限制约束的艰难过程融汇入水的文

6、化意象的描写之中。关于水的文化意义,傅道彬曾从文化原型角度做过较好地探讨,并总结说:首先水限制了异性之间的随意接触,在这一点上它服从于礼义的需要和目的,于是它获得了与礼义相同的象征意味,其次也正因为水的禁忌作用,也使水成为人们寄托相互思慕之情的地方。(中国生殖崇拜文化论)此外,假如我们从人类生存环境和他们征服世界的能力来看还会知道:水始终在人类文化心理中扮演着可爱又可恨的角色。人的生活离不开水,远古人选择住处更愿择水而居,水边也是男女相会的处所。但是水又会给人带来灾难,它也是古人难以克服的交通障碍。诗经里写男女相恋多写水,孙作云先生关于古人恋爱+春天+水边的论述已较详细。另一方面,水对人的爱情

7、阻隔,在周南汉广、郑风匏有苦叶、卫风氓等诗之中也都有或明或显的表现。唯其如此,这首诗把男女相恋的艰难追求放入河水阻隔的意象之中进行描写,再衬托以秋天的凄凉,就创造出一个迷离扑朔、凄情感伤的艺术境界。”(赵敏俐周汉诗歌综论论诗经的艺术形态与周文化的关系P41),5、诗兴涌发时代的出现。,诗经则充满人间气息的爱与美的诗性的自在与自足。从上古神话的悲壮到诗经的优美,正表明了中华民族以宏大气魄取得与莽荒世界相抗争这一人类历史上极其伟大的历史性胜利,从而造就了一个足以诗意栖居的人间乐土的历史进程。诗经诗美意识的涌现,无疑是中华民族凭借自身伟力摆脱莽荒世界困厄而能进行“人”之自我歌唱的精神象征。随着“礼崩

8、乐坏”,宁静心情和自明真理的诗性时代终结,由于急于解决现实问题,而将诗性从现实世界自然驱逐,保留了理思之凝重与巧辩。在这个过程的先进的初始阶段,变风变雅中虽带有浓郁的悲怆意绪,但已经融入许多深蕴的理性。“先秦诸子不再停留于愤对现实的情感抒发而开始了对历史、对现实的理性探索,以寻求找到救蔽扶危的治世之道,由此也就造成了由原初之士以诗直抒感愤之情到先秦诸子以文阐述治世之理的精神表达方式的历史性转变。”“由此而出现了一个史学与哲学隆盛而文学缺失的时代。”(程世和“诗亡然后春秋作”(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近代文学第四期),补充:“王者之迹熄而诗亡”何谓? 1、孟子离娄下有云:“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而春秋

9、作。”赵岐注曰:“王者,谓圣王也。太平道衰,王者之迹熄,颂声不作,故诗亡。赵岐的意思是说颂美之诗只能作于太平之世,到了衰世,只能产生春秋这样的拨乱之作了。” 2、清人认为“迹”的含义是遒人,乃天子使于各国振木铎以采诗者。主要以朱骏声为主,“王者之迹熄而诗亡”是指西周采诗制度的毁坏,因此,“诗亡”并非指无人作诗,而是诗不为王者所收集。 3、徐复观先生说:“诗亡是指政治上的诗教之亡。周室文武的遗风(迹)尚在时,诗还发生政治教育的作用,使王者能知民情而端刑赏。诗歌既亡,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失掉了沟通的桥梁,与讽谏的作用,统治者因无所鉴而刑赏混乱,被统治者因无所呼吁而倍受荼毒,极其至,乱臣贼子相循,

10、使人类在黑暗中失掉行为的方向;于是孔子作春秋,辨别是非,赏罚善恶,以史的审判,标示历史的大方向。” 详见李春青诗与意识形态P262,二、诗经的编定与来源,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孔子时代一般称诗,可能在战国已称经,只是到了西汉才把它和经连成一起,共有305篇,另有篇笙诗,有目无辞。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 作品。最后编定成书,大约在公元前世纪。产生的地域,约相当于今陕西、山 西、河南、河北、山东及湖北北部一带。作者包括了从贵族到平民的社会各个阶 层人士,绝大部分已不可考。时代如此之长,地域如此之广,作者如此复杂,显 然是经过有目的的搜集整理才成书的。,二

11、、诗经的编定与来源,来源有三:采诗说、献诗说、删诗说。 整理编定诗经的人和具体情形,我们今天已无从得知。可能周王朝的乐官在诗经的编集和成书过程中,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大约公卿列士所献之诗,以及采集来的民间之诗,最后都集中到王朝乐官手中,乐官掌管的诗一定很多,整理编选其中的一部分为演唱和教诗的底本,是完全可能的。,三、诗经的内容:,1、中国文学发展史(最早版)分为:宗教诗,以周颂为代表,雅中的祭祀诗。社会诗,以上古生活为主,还有就是周平王东迁后变风、变雅,显现社会的乱离和黑暗。抒情诗,是诗经时代最后的产品,以男女言情为主。 2、插图本中国文学史(郑振铎1957年版)分为:(1)、诗人的创作。(2

12、)、民间歌谣。又可分为恋歌、婚歌、悼歌及颂贺歌、农歌。(3)贵族乐歌。又可分为宗庙乐歌、颂神乐歌或祷歌、宴会歌、田猎歌、战事歌。 3、中国文学史章培恒 骆玉明编。分为(1)、周王室宗庙祭祀诗,包括歌颂祖先功德和祈祷一类的诗;(2)、民族史诗;(3)、在社会动荡期出现的对统治阶级内部混乱的秩序和不公正现象的批判;(4)、以对时局的忧虑和对统治者的不满;(5)、有浑厚民间气息的社会情状,以国风和小雅中的一部分;(6)、针对特定人物和特定事件的政治批评和道德批评诗;7、是关于战争和劳役的诗;(8)、最集中的是关于恋爱和婚姻的诗。 4、中国文学史(袁行霈)(1)、祭祖颂歌和周族史诗 (2)、农事 (3

13、)、(4)、燕飨 (5)怨刺 (6)、战争徭役 (7)婚姻爱情,可参考的分类意见,以上分类中,或按诗作者,这种提法很难考究;或按宽泛的社会宗教抒情,失之笼统;或按其现实功用,有些失之不够明晰。结合诗经的产生历史和具体内容,认为袁行霈先生的分类似更适宜。,四、风、雅、颂释义,诗经按风、雅、颂分为三类,“诗”最初都是乐歌,只是由于古乐失传, 后人已无法了解风、雅、颂各自在音乐上的特色了。 叶舒宪在诗经的文化阐释中列举关于“风”义的十二种说法。,风之释义,朱熹在诗集传说:国者,诸侯所封之疆域;风者,民俗歌谣之诗也。他又在楚辞集注中说:风则闾巷风土,男女情思之词,亦即男女淫奔之词之省称为淫诗。关于风之

14、解释又缘于左传僖公四年:“风马牛不相及”之义,陆侃如提出风就是“牝牡相诱,江南方言,男女野合,恐人撞见,倩人守卫,谓之望风,与情敌竞争,谓之争风,亦可助证。大约“风”的起源是男女赠答之歌”。陈子展在诗经直解中引宋人平话小说冯玉梅团圆开篇有句云“话到通俗方传远,事不关风莫动人”证此说。今人多从朱子这一说。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雅之释义,“雅”即正,指朝廷正乐,西周王畿的乐调。雅分为大雅和 小雅。大雅31篇是西周的作品,大部分作于西周初期,小部分作于西周末期, 小雅共74篇,除少数篇目可能是东周作品外,其余都是西周晚期的作品。大雅的作者,主要是上层贵族;小雅的作者,既有上层贵族,也有下

15、层贵族和地位低微者。,颂之释义,颂是宗庙祭祀之乐,许多都是舞曲,音乐可能比较舒缓。周颂31篇,是 西周初期的诗。周颂不同于其他诗的体例,不是由数章构成,每篇只有一章。鲁 颂4篇,产生于春秋中叶鲁僖公时,都是颂美鲁僖公之作,泮水、閟宫 体裁近乎雅诗,有駜、駉则近于国风。可见颂诗演变之迹。商颂篇, 大约是殷商中后期的作品。从内容上可分为两类:那、烈祖、玄鸟 明显是祭歌,主要是写歌舞娱神和对祖先的赞颂。长发和殷武的祭祀意 味不浓,可能是一种祝颂诗,主要写商部族的历史传说和神话。前三篇不分章, 后二篇分章,风格近于“雅”,可能比前三篇晚出。,五、诗经的艺术特色,1、直面现实、直抒胸臆的文学范型 2、抒

16、情人物的塑造和抒情意境的始创。,五、诗经的艺术特色,3、赋比兴及对比、夸张等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直接叙事、直接的刻画描写、直抒胸臆。比:以彼物比此物。诗句中的比喻和整首诗的比喻。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兴与诗歌情思相关时,起烘托氛围或与诗歌发生某种联系;兴与诗歌情思没有关系时,往往起到起韵的作用。如儿歌“拉大锯,扯大锯,姥姥门前唱大戏。”小品打床“拉大锯,扯大锯,小木匠,别生气。”,五、诗经的艺术特色,4、重章复沓有助于渲染情绪,造成情韵流荡、回环往复的旋律感。 5、四言为基本句式。四言诗节奏简单,主要形成二二节奏,朴素中显现出单调;语法结构变化少,主要为偏正或主谓;语意不完整,需两句合一意,较之五言逊色许多;五言诗为中国诗的基本节奏,因为二拍节奏是中国诗的基本节拍,四言诗又失之平仄上变化的单一,于是五言诗加上结尾半音休止符,合成三拍节奏。平仄相间,抑扬顿挫,音响合谐。(关于此点可参看葛晓音关于诗型与节奏的研究松浦友久教授访谈录文学遗产2002年 04期),五、诗经的艺术特色,6、灵活多变的用韵特点。 首句次句连用韵,隔第三句而于第四句用韵者;如关睢 一起即隔句用韵者;如卷耳 自首至末句句用韵者;如月出十亩之间 7、语言特色。一是词汇丰富;二是双声叠韵的连绵词和叠音词的大量运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琴棋书画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