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游戏与玩具引子:幼儿园的小朋友温迪、约翰和乔治正在教室的娃娃角玩过家家。约翰当爸爸,温迪当妈妈,乔治年龄最小,很不情愿地同意当小宝宝。温迪:宝宝看上去饿了,我们弄点东西给他吃吧。约翰:好的。温迪:(对乔治说)你要哭,说你饿了。乔治:但是我不饿呀。温迪:你要假装饿了。乔治:(装成婴儿的声音)我饿了。温迪:(对约翰说)爸爸,我们晚餐吃什么呢?约翰:吃鸡蛋好吗?温迪:好吧,那我到冰箱里拿些鸡蛋吧(她走到壁橱那里,拿了几个积木) 。乔治:哇,我好饿!温迪:(假装责骂乔治)不要吵!(她把积木放在玩具平底锅里,把锅放在玩具炉上)已经在煮鸡蛋了,爸爸,你去准备餐具。约翰:好的。乔治:爸爸,我来帮你。约翰:不
2、行,宝宝不能做这些,你只要坐在那里装哭就行了。然后,约翰就用模拟玩具盘子和杯子来布置餐桌,没有刀叉和咖啡壶,他就用冰棍棒和一个空罐子来代替。乔治仍扮演小宝宝,不时地装哭,而温迪则继续做晚餐。最后,温迪在每个盘子里放一块积木,而约翰假装从空罐子里倒咖啡。孩子们佯装吃鸡蛋,并喝着那看不见的咖啡。众所周知,儿童游戏是有趣而令人兴奋的,游戏中的欢声笑语反映了它的本质具有趣味性,此外,游戏对于儿童各方面的成长均具有重要贡献。一、儿童游戏理论 经典理论 精力过剩说 代表人物 席勒 斯宾塞认为:生物体都能产生一定能量以满足其生存所需,当需求满足后,若还有剩余能量,那就变成多余的能量。过剩的能量积累会造成压力
3、,必须消耗掉。因此,被视为“无目的行为”的游戏就是人和动物用来消耗能量的方式。解释:为什么儿童在教室里上了一段时间的课后,需要到游戏场上奔跑、追逐;为何儿童会比成人更有精力(因为小孩的生存需要有成人给予满足,从而使得小孩有许多过剩精力) ,以及为何高等动物比低等动物更有精力(因为高等动物能更有效地满足生存需要,从而剩余更多的精力用于游戏) 。松弛消遣说 代表人物 认为:游戏的目的是为了恢复工作所消耗的能量。解释:成人的休闲活动如此流行。幼儿园生活是按学习等心智活动与游戏活动相互穿插来组织的。复演说 代表人物 霍尔认为:通过游戏儿童复演了人类的发展阶段动物、原始人到部落人等等,儿童游戏的阶段性也
4、遵循人类进化的顺序。五阶段:动物阶段,指类人猿阶段。幼儿表现是本能的反应,如吸吮、哭泣、抓爬、站立。未开化阶段,是指靠猎取动物为生。幼儿表现玩追逐游戏、丢手绢游戏和捉迷藏游戏等。游牧阶段,靠游牧为生。幼儿表现出爱小猫、小狗、小鸭、小鸡等爱小动物的游戏。农业、耕种阶段,幼儿表现为玩娃娃、玩具、挖地、挖河等游戏。城市阶段,也称部落阶段。幼儿表现出小组游戏,由单一玩发展为一群人一起玩。解释:儿童爬树的活动(如同我们原始祖先)会在群体游戏(部落人)之前出现。游戏的目的是消除那些不应在现代生活中出现的原始本能。例如,儿童玩棒球,可帮助儿童消除用棒子攻击之类的原始打猎的本能;捉迷藏是反映当时原始人躲藏野兽
5、保护自己预演说 代表人物 格罗斯认为:游戏是加强未来所需的本能。新生儿或动物遗传了一些不够完善的本能,而这些本能对生存至关重要。游戏的目的就是提供儿童一种安全的方法,帮助他们去练习和完善成人生活作需要的本能。解释:幼小动物(如小狮子)之间的打斗游戏。 儿童在社会戏剧性游戏中扮演父母的角色,也就是日后为人父母所需技巧的练习。现代理论精神分析理论 代表人物 弗洛伊德认为:游戏在儿童的情绪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游戏具有宣泄的效果,可以让儿童摆脱创伤经历产生的消极情绪。游戏可以让儿童抛开现实,并将儿童从被动的、不良经验的角色中转移过来,发泄其情绪。例如儿童被父母打后,可能对玩具娃娃发火,或者假装处罚
6、他的玩伴,通过角色转换,从被动者成为主动者,儿童可以将消极情绪转移至一个替代的物或人。认知理论 代表人物 皮亚杰 维果斯基皮亚杰认为,儿童经历了一系列不同的认知阶段,随着阶段的发展,他们的思维过程日益接近成人。儿童参与与其认知发展水平相符的游戏类型,例如,2 岁的儿童只能玩练习性游戏(如重复身体的动作)以及简单的装扮活动,他们不能参与更加高级的戏剧性或虚构性游戏,因为它们不具备必需的认知和社会能力。皮亚杰的游戏理论 大致年龄 认知阶段 主要游戏类型0-2 岁 感觉运动能力 练习性游戏2-7 岁 前运算阶段 象征性游戏7-11 岁 具体运算阶段 规则性游戏游戏不仅可以反映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更可
7、以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游戏的练习巩固作用十分重要,因为缺乏练习和巩固, 许多新掌握的技能就会迅速消失。维果斯基认为,儿童不具有抽象思维能力,对他们而言,意义与实体是混为一体不可分的,因此,儿童不看到真实的马就不能够了解马的意思。当儿童开始参与想象游戏,使用物品(如棍子)来代替其他物体(如马)时,意义开始与实体“马”分离开来,这样儿童才能独立与所表征的实体来想象意义。因此,象征性游戏对儿童抽象思维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在游戏中,儿童也可以在诸如自我控制、语言使用、记忆和与他人的合作方面延展自己的能力。例如,一个一旦上床睡觉就哭闹不停的孩子可以在社会戏剧游戏性游戏中假装上床睡觉而一点也不哭闹。在
8、游戏中,由于儿童控制了游戏想象的情境,他就可以控制自己的行为。与现实生活中的情形不一样,在游戏情境中儿童可以假装哭泣,但也可以停止哭泣。与其他情形相比,儿童在参与游戏是表现出更集中的注意力、更好的记忆、语言使用和社会合作能力。游戏就像一个放大镜,能使儿童潜在的新能力在真实情景中(特别是在学校课堂之类的正式情景中)表现出来之前,就在游戏中首先展现它们。布鲁纳认为,游戏的方式比结果更重要。在游戏当中,儿童不用担心目标知否实现,所以他们就会尝试新的、不寻常的行为,而这些行为在有目标压力的情况下是不会尝试的。一旦儿童在游戏中尝试了这些新行为,他们就可以利用他们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在游戏中得到练习和
9、掌握的行为可以整合起来,如同已建立起来的行为模式一样有用。因此游戏通过增加儿童的行为选择而促进变通能力。而且游戏为儿童提供了免于承担显示后果的缓冲状态,从而有机会尝试各种可能性。唤醒调节理论认为,游戏是由于我们中枢系统为保持一种最佳程度的唤醒状态所引起的,游戏是一种可以将唤醒状态提高到最优水平的刺激寻求活动。游戏与探索行为探索 游戏时间 先于游戏 发生在探索行为之后内容 陌生物体 熟悉物体目的 获得信息 创造刺激行为 固定、刻版化 多样化心情 严肃 高兴、兴奋心跳 低可变性 高可变性探索行为是一种“刺激导向”的行为,主要是获取物体的相关信息,为将要探索的物体的刺激特征所控制。游戏是“机体导向”
10、的行为,为儿童的需要和愿望所控制。游戏是为了产生刺激,而不是为了获得物体的相关信息。游戏的特征1、 非真实性:假装2、 内在动机:自身的缘故3、 过程(终于结果)导向:方式终于结果4、 自由选择:与工作的区别5、 积极情感:愉悦及欢乐(游戏最重要的特征)游戏的 4 种隐喻游戏是转换:强调幼儿游戏的象征性特点。教师可以辨明装扮性游戏情节中各类隐含的转换行为。通过儿童在装扮性游戏中对阵是刀具、非真实的道具的使用以及根本不使用道具,来测定儿童在语言、想象和表征能力方面的进步,这样教师就可以对游戏活动区的物品作适当的调整以便儿童在游戏中使用(例如添加和拿走真实道具) ,而且,教师应该对假装游戏中扮演各
11、种角色和主题时出现的明显困难作出敏锐的反应,例如,在基于幻想角色和事件的主题面前,儿童通常会选择演出与他们熟悉的日常经验相近的主题(例如, 超人) 。游戏是元交际:通过游戏本身以及围绕游戏情景的协商,反映和表现了存在于游戏情节内的社会关系,以及存在于游戏情节外的社会关系。元交际理论可以使教师对游戏的“水平性质”有更多的意识。游戏内的社会关系重建和游戏外的社会关系的表达 ,通过用这种方法来考察游戏,教师能敏锐地感觉到教室或托儿所内的人际关系。因此,这个理论在评估同伴地位和每个儿童的社会发展方面可能很有价值,也可以用来解释游戏时儿童的某些行为。游戏是表演:多元素的舞台事件,游戏者会在一个为真实或虚
12、构的观众而设立的装扮世界里相互作用。教育者要尊重 将儿童的装扮世界与真实世界分离开的游戏界限。无论是作为一个成人试图进入一个游戏世界的时候,还是试图帮助一个儿童加入一个正在进行的游戏小组的时候,不敏感可能会造成对游戏不必要的中断。例如,过多干预或过于结构化都可能会消弱或破坏儿童自发的在游戏者、游戏同伴、导演、制作人和观众之间形成的协调。游戏是脚本:脚本的成分包括场景、行为、角色及其关系、场景道具(环境物体) 、脚本的变化(例如去一个大超市或去一个小杂货店) ,以及表示脚本开始与结束的社会世界中的条件。有助于教师认识和分析儿童在智力和语言能力方面的差异,以及自我概念和个性方面的差异。因此,这个观
13、点可以让教师从一种新的途径来了解儿童。通过观察儿童在游戏的所作所为,教师可以估计儿童知道什么,儿童是如何组织经验及如何表达它们的,以及什么对儿童很重要。然后教师可以抓住儿童的特殊兴趣设计一些指导计划,例如安排户外观察和一些辅助性活动,这些指导的效果可以在下来的游戏脚本中予以观察。例如观察儿童扮演饭店情境。游戏材料2 岁零 2 个月的欢欢正在认真地玩拼图游戏,她选择了一个 6 片形状拼图,先按顺序将这 6 片拼图排列起来,然后逐一地插入相应的空间,并不时地独自在说些什么,有时可清楚地听到一个字“圆” 。她连续三次完成了这个拼图,然后高兴地为自己的成功拍了拍手,接着把拼图放回了拼图架里。一想到游戏
14、,自然而然就会想到玩具,因为任何一种游戏都与玩具及其他游戏材料紧密相关 。游戏材料的种类 模拟玩具:是指那些以儿童的生理和社会环境所设计的较大物体的微缩体,真实物体与幻想物体的缩影。由于都是缩小的模型,孩子玩起来十分方便。另外,这些玩具能鼓励儿童从事戏剧性游戏。模拟生物玩具交通工具玩具戏剧性玩具游戏道具 教育(益智)性玩具:由玩具公司生产,用来促进学习和发展的。 包含的技巧与观念包括:建立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自助技能,如绑鞋带;辨认颜色,了解颜色的名称;按大小顺序排列物体;了解一对一的对应关系。拼图:2 岁儿童只有一个完整图形的戴圆钮的拼图(不分成几片)3 岁儿童带圆钮拼图,5 到 8 块拼图4
15、 岁儿童有 12 到 18 块的拼图(无把手)5 岁儿童有 18 到 25 块的拼图6 岁儿童有 35 块到 62 块的拼图堆叠玩具穿线玩具套叠玩具钉板玩具其他教育玩具:分类游戏、模板,开锁游戏,纽扣游戏,绑鞋带游戏,拉链游戏等 建构性玩具:是一种开放式玩具,可以让儿童有多种不同的玩法,不同于有特定教育目的的玩具,在使用上有较大的弹性。积木建筑组合玩具 大肌肉运动玩具:用以促进大肌肉发展和协调能力婴儿:可抓捏的布球,会铃铃作响的球,会摆动的球,不需要上发条可推动的玩具(简单的玩具车,带轮子的动物玩具)1 岁儿童:当发条的可推动的玩具;短绳子拖拉玩具;柔软的轻球和较大的球(包括排球大小的球) ;
16、固定的可骑上去的器材;秋千(有成人推动和在旁监督) ;隧道2 岁儿童:简单的娃娃车和四轮小车;外观上象成人设备的可推动的小车(如小推车) ;各种形状和大小的球,特别是用来踢与扔的;用脚推动的可稳定的骑在上面的器材(没有脚踏板) ,低矮的攀爬结构物与滑梯。3 岁儿童:小型四轮车和手推车;适合于 3 岁儿童的三轮车;实物大小的摇马和跳马;固定的户外攀爬设施4 岁儿童 :空心的塑料软球和轻型球拍(随时在旁监督) ;带梯子的滑梯;绳索、悬杆和秋千的环状器具;攀爬器材;户外建筑设施5 岁儿童:实物大小的四轮车、脚踏滑板;跳绳 规则性游戏:简单的扑克牌游戏、棋盘游戏、记忆游戏以及数数游戏。 真实材料是一些
17、在成人世界中特定的非游戏用途的物体,但这些物体都是很好玩的游戏玩物,因为它们不仅具有多种用途,而且能刺激儿童使用它们。沙子、水及泥巴艺术材料:广告颜料是最适合儿童的一种颜料;粉末颜料;粘土;橡皮泥等文字材料:读写材料、文字道具等 木料及木匠工具: 自制玩具三、选择玩教具的标准 适合儿童年龄特点 活动而且能变化的 手脑并用且有利于激发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 质地坚固且不易损坏的 安全、能够洗涤的 造型优美且可以激发情感的四、使用玩教具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要不断更新 提供足够的场地 抓住契机进行随机教育 保证轻松、和谐、愉快的环境和气氛提供游戏资源 时间 空间 材料 预先经验小结:06 岁是人类一生中认知、记忆、语言发展的最佳时期,错过这个时期,其损失是无法弥补的。教育家指出,幼儿是以游戏为生命的,幼儿游戏是在使用教玩具中展开的。在幼儿眼睛里,教玩具是他们最亲密的伙伴,是天使;在教育者眼睛里,教玩具是幼儿教育的教科书,是对幼儿进行教育的启蒙老师。、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