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章 武术的概述它是华夏民族在长期的生活和斗争中提炼凝结而成的一种人体运动形式,在政治、经济与文化的长期影响和渗透之下,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特性,防身、健身、修性、娱乐等多功能于一炉,世代相传,历久不衰。第一节 武术的定义一、武术概念武术是以技击为内容,以套路和搏斗等运动形式,来增强体质,培养意志的民族传统体育。根据定义可以从三个属性来进行剖析:首先,是中国传统的技击术。其次,武术是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其三,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之一。二、武术名称的历史变迁: 如功夫、国技、国粹、国术等。武: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子中,分为止、戈二字,其实只是制止横暴,停息战争。其意为武力服人,亦泛指军旅之事,武术一词
2、最早见于南朝。从历史上看,有不少归属武术类的名称。春秋战国时则多称为称“技击“ 意即以技术击打对手,今天与表演武术相区分,秤实战武术为“技击” (属兵技巧一类) ;汉代出现了“武艺 “一词,如三国志刘封传 中有“武艺气力过人”的记载,仍是指实战的搏击。至汉代以后堂、宋、元、明、清多沿用“武艺”一词。清初又借用南朝文选中“偃闭武术“ (当时泛指军事)的 “武术“一词;民国时称“国术 “;新中国成立后仍沿用 “武术“一词。第二节 武术的起源一、 武术的产生与发展 原始社会人们为了生存需要 武术的起源可追溯到原始社会,那时人们为了生存,在 狩 猪 的 生 产 活 动 中开始用棍棒、石块等作为武器,同
3、野兽进行斗争,并遂渐产生了击、刺、劈、砍 等动作技 能 。这 些 原 始 形 态 的 攻 防 技 能 虽 然 是 低 级 的 , 还 没 有 脱 离 生 产技 能 的 范 畴 , 但 却 是 武 术 技 术 形 成 的 基 础 , 是武术的雏形。部落之间发生战争之后的经验总结 到 了 氏 族 公 社 时 代 , 经 常 发 生 部 落 战 争 , 因 此 在 战 埸 上 搏 斗 的 经 验 也 不断 得 到 总 结 , 比 较 成 功 的 一 击 、 一 刺 、 一 拳 、 一 腿 , 被 模 仿 、 传 授 、 习 练着 , 武 术 逐 渐 形 成 。 可 以 说 , 武 术 作 为 独 立
4、 的 社 会 文 化 现 象 , 是 同 中 华 民族 文 明 的 产 生 同 步 的 。 商周时期用“武舞”来鼓舞士气 武術作为舞蹈的一种形式。周代通常利用武舞用 来 训 练 士 兵 , 鼓 舞 士气 , 周 代 设 “序 ”, “序 ”等 学 校 中 也 把 射 卸 , 习 舞 干 列 为 教 育 内 容 之 一 。春秋战国重视技击术在战场中的运用 进 入 春秋战国时期以 后 ,诸 候 争 霸 , 都 很 重 视 技 术 在 战 场 中 的 运 用 。因 此 , 武术的技击技术进一步发展。这时比赛武艺的形式已多种多样,并很讲究技巧。拳术打法有进攻、防守、反攻、佯攻等。齐 恒 公 举 行 春
5、 秋 两 季 的“角 试 ”来 选 拔 天 下 英 雄 。秦汉时期作为一种竞技形式为群众所喜欢 秦时盛行角抵和手搏,比赛时有裁判,设置赛场,有比赛服装。秦 汉 以 来 ,盛 行 角 力 、 击 剑 。 随 着 “宴 乐 兴 舞 ”的 习 俗 , 手 持 器 械 的 舞 练 时 常 在 乐 饮酒 酣 时 出 现 , 如 史 记 项 羽 事 纪 记 载 的 “鸿 门 宴 ”中 “项 庄 舞 剑 , 意在 沛 公 ”, 便 是 这 一 形 式 的 反 映 。 此 外 , 还 有 “刀 舞 ”, “力 舞 ”等 ,虽 具 娱 乐 性 , 但 从 技 术 上 更 近 于 今 天 套 路 形 式 的 运
6、动 。汉代是武术大发展时期,有剑舞、刀舞、钺舞等,形成了多种技术风格的武术流派。 唐朝实行“武举制” 唐代开始实行了“武举制”,并通过考试对武艺出众者授予相应称号,这对 武 术 的 发 展 起 了 促 进 作 用 。 如“猛殷之士”、“矫捷之士”、“疾足之士”等。这一通过考试选拔人材的制度,使人们练习武艺蔚然成风。(裴 民 将 军 的剑 术 独 冠 一 时 , 裴 民 的 剑 术 、 李 白 诗 歌 、 张 旭 草 书 并 称 唐 代 三 绝 的 美 誉 ,可 见 武 术 作 为 一 种 文 代 形 式 已 相 当 具 有 影 响 。 宋元时期以武艺组织为主体的民间练武活动蓬勃兴起 宋元时期,
7、以民间结社的武艺组织为主体的民间练武活动蓬勃兴起,有习枪弄棒的“英略社”,习射练习的“弓箭社”等。由于商业经济活跃,出现了浪迹江湖,习武买艺为生的“路歧人”。不仅有单练、而且有对练。据史料记载,从宋代开始出现民间练武组织,诸如“锦标社”(射弩)、“英略社”(使棒)、“角抵社”(相朴)等,并在街头巷尾打场演武和传播武艺。 明清时期各流派林立,拳种纷呈 明代,武术又进入一个大发展时期,不仅在技艺上有长足的进步,而且出现了一批武术论著,如纪效新书、武篇、耕余剩技等。这些论著不同程度地记载了拳术、器械的流派特征、运动方法等,有的还附有动作图解。清代,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曾一度限制练武。但由
8、于武术在民间已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并由于当时社会上存在着许多反清复明的组织,至使武术不但未能限制,反而使各流派的武术不断发展,纷呈于世。民間通過社 、 館等形式秘密傳授武藝。这些流派,以他们所处地理位置的不同而分为南派、北派,南派精于拳法,南派精于腿法,故有“南拳北腿” 之说;以练功方式和技击风格的不同,又分为内家和外家,外家注重外形动作,主张“先下手为强”,内家注重内功,主张“ 以静制动”、 “后发制人 ”。清代的中后期,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八极拳和炮拳等得到了很大发展,成为当时社会上有影响的拳术。明 清 时 期 是 武 术 大 发 展 时 期 , 流 派 林 立 , 拳 种 纷 显 。
9、 拳 术 有 长 拳 、 猴 拳 、少 林 拳 、 内 家 拳 等 几 十 家 之 多 ; 同 时 形 成 了 太 极 拳 , 形 意 拳 , 八 卦 拳 等 主要 的 拳 种 体 系 。民国时期出现拳社、武术会等组织 民国时期,社会上成立了各种形式的拳社、武馆。 到 了 近 代 , 武 术 适 应 时 代 的 变 化 , 逐 步 成 为 中 国 近 代 体 育 的 有 机 组 成 部 分 。民 国 时 期 , 民 间 出 现 了 许 多 拳 社 、 武 士 会 等 武 术 组 织 。1928 年“中央国术馆”成立 1936 年 中 国 武 术 队 赴 柏 林 奥 运 会 参 加 表 演 。
10、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成 立 后 ,武 术 得 到 了 蓬 勃 发 展 。1956 年 中 国 武 术 协 会 建 立 了 武 术 协 会 、 武 术 队 等 , 形 成 了 空 前 广 泛 的 群众 性 武 术 活 动 网 , 为 武 术 的 发 展 开 拓 了 广 阔 的 道 路 。 1957 年武术被列为体育竞赛项目1985 年 , 在 西 安 举 行 了 首 届 国 际 武 术 邀 请 赛 , 并 成 立 了 国 际 武 术 联 合 会筹 委 会 , 这 是 武 术 发 展 中 历 史 性 的 突 破 。 1987 年 在 横 滨 举 行 了 每 一 届 亚 洲 武 术 锦 标
11、赛 , 标 志 武 术 走 进 亚 运 会 。1999 年 , 国 际 武 联 被 吸 收 为 国 际 奥 委 会 的 正 式 国 际 体 育 单 项 联 合 会 成 员 ,这 是 武 术 发 展 中 的 又 一 历 史 性 突 破 , 意 味 着 在 不 久 的 将 来 , 武 术 即 将 成 为奥 运 项 目 , 意 味 着 “把 武 术 推 向 世 界 ”的 雄 伟 目 标 的 进 一 步 实第三节 武术的特点和作用武术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运动规律和技术风格。其特点有三:1寓技击于体育之中寓技击于体育之中。武术最初作为军事训练手段,与古代军事斗争紧密相连,技击性非常明显。
12、搏斗运动集中体现了武术攻防格斗的特点,目的在于战胜对方。套路运动尽管在技术规格、运动幅度等方面与攻防技术的原形有所变化,但仍保留了技击的特性,踢、打、摔、拿、击、刺是套路的技术核心。2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民族风格武术既讲究形体规范,又追求精神传意,内外合一,练习时要求把内在的精气神与外部的形体动作紧密相合,做到“心动形随” , “形断意连”。 广泛的适应性。3广泛的适用性武术的练习形式、内容丰富多样,有竞技对抗性的散手、推手、短兵,有各种拳术、器械和对练,还有与其相适应的各种练功方法。他们有不同的动作结构、技术要求和运动量,分别适应不同年龄、性别、体质的人的需要。武术中的龙形掌拳术表演武术的作
13、用:1。改善和增强体质2提高防身自卫的能力3磨炼意志,培养道德情操4娱乐观赏,丰富文化生活作用 经常坚持武术锻炼能有效地增强体质。武术中的各种拳法、腿法对爆发力及柔韧性要求较高,特别是各关节活动范围较大,对肌肉韧带都有很好的锻炼作用。武术包含多种拧转、俯仰、收放、折叠等身法动作 ,要求“手到眼到”, “手眼相随”, “步随身行、身到步到”,对协调性有较高的要求;整套动作往往由几十个动作组成,并在一定时间内完成,所以能使身体各个器官系统得到全面发展。练习柔和、缓慢、轻灵的拳术,如太极拳,强调以意引导动作。配合均匀深沉的呼吸,可使周身血脉流通,适合于慢性病患者作为医疗手段,坚持锻炼,有较明显的疗效
14、。对抗性的散手、推手、武术短兵器、武术长兵器等竞技项目,运动激烈,除能增强体质外,还能培养勇敢、机智、敏捷等优良性格。第四节 武术的内容与分类一、划分的依据武术内容与分类 的划分:过去武术分类有以地区划分的,有以山脉、河流划分的,有以姓氏或内外家划分的,也有按技术特点划分的。现代 一般是按其运动形式划分。 表:中国武术分类武术按其运动形式可分为套路、搏斗和功法运动三大类。套路运动:是以技击动作为素材,以攻守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运动变化变成的套路练习形式。套路运动按照演练形式可分为单练、对练和集体演练三种形式。格斗运动:是两人在一定条件下,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斗智较力的对抗练习形式。目前竞赛
15、中开展的项目有散手和太极推手两项。第五节 武 礼动作的基本要领:右手四指并拢卷曲,大拇指扣在食指与中指中节上,这叫拳;左手四指并拢、弯曲,大拇指弯曲扣于食指根节上,这叫掌;右手是拳左手是掌,左手放在右拳上面,置于胸前,整个撑圆,拳轮向外侧,这个动作就是武礼。 下面讲一下武礼的来历。 所谓拳(这个拳与平时练武所要求的拳掌一样) ,五个指头,有四个区间叫四海,五指叫五湖,即平时讲的“五湖四海” ,过去讲“五湖四海皆兄弟” 。五湖四海大家合在一起,卷在一起,团结在一起,大家都很团结、友爱。这样就形成一个坚强的堡垒,形成坚实的拳头,打出的才会有力。在古时候我们不要随便动武,但拳就是要动武的,那么左掌就
16、是要挡住右拳不要动武,把它放在胸前,是说你好,表示武术礼仪。1、 徒手礼(1)抱拳礼此礼法是由中国传统“作揖礼”和少林拳的抱拳礼(四指礼),加以提炼、规范、统一得来的,并赋予了新的涵义,这是在国内外一直被采用的具有代表性的礼法。行礼的方法是:并步站立,左手四指并拢伸直成掌,拇指屈拢;右手成拳,左掌心掩贴右拳面,左指尖与下颏平齐。右拳眼斜对胸窝,置于胸前屈臂成圆,肘尖略下垂,拳掌与胸相距 20-30 厘米。头正,身直,目视受礼者,面容举止自然大方(图 1)。武术散手在戴拳套练习和比赛时,可模拟似地行抱拳礼,两关套合抱于胸前即可(图 2)抱拳礼的具体涵义是:左掌表示德、智、体、美“四育”齐备,象征
17、高尚情操。屈指表示不自大,不骄傲,不以“老大”自居。右拳表示勇猛习武。左掌掩右拳相抱,表示“勇不滋乱”,“武不犯禁”,以此来约束、节制勇武的意思。左掌右拳拢屈,两臂屈圆,表示五湖四海(泛指五洲四洋),天下武林是一家,谦虚团结,以武会友。左掌为文,右拳为武,文武兼学,虚心、渴望求知,恭候师友、前辈指教。(2)注目礼并步站立,目视受礼者或向前平视,勿低头弯腰,表示对受礼者的恭敬、尊重(图 3)。若表示对行礼者答诺或聆听指教受益时,可微点头示意(图 4)。2、持器械礼此礼是习练武术器械时行施的礼节,礼仪内涵同“抱拳礼”。(1)抱刀礼左手抱刀,屈臂使刀横于胸前,刀身斜向下,刀背贴附于小臂上,刀刃向上;
18、右手拇指屈拢成斜侧立掌,以掌根附在左腕内侧;两腕部与锁骨窝同高,两臂外撑,肘略低于手;目视受礼者(图 5)。(2)持剑礼左手持剑,屈臂,使剑身贴小臂外侧,斜横于胸前,刃朝上下;右手拇指屈拢成余侧立掌,以掌根附于左腕内侧;两腕部与锁骨窝同高,肘略低于手,两臂外撑;目视受礼者(图 6)。(3)持棍礼右手握棍把段(靠棍把三分之一处),屈臂于胸前,棍身直立,棍梢向上;左手拇指屈拢成侧立掌,掌指向上,掌心与右手指根节指面相贴;两臂外撑,肘略低于手,两手与锁骨窝同高;目视受礼者(图 7)。(4)持枪礼右手握枪把端,屈臂于胸前,枪身直立,枪尖向上;左手拇指屈拢成侧立掌,掌指向上,掌心与右手指根节指面相贴,两
19、臂外撑,肘略低于手,两手与锁骨窝同高;目视受礼者(图 8)。其它器械的持器械礼,参照上述规范统一。不再一一列举。3、递械礼(1) 递刀礼并步直立,左手托护手盘,右手托刀前身,使刀平横于胸前,刀刃向里;目视接刀者(图 9)。(2)递剑礼并步直立,左手托护手盘,右手托剑前身,使剑横于胸前,剑尖朝右;目视接剑者(图 10)。图 9 图10 (3)递棍礼双手靠近握棍于把段(靠近棍把段约棍身 1/3),左手在上,两臂屈圆,使棍竖于体前,棍梢端朝上;目视接棍者(图 11)。(4)递枪礼双手握枪于把段处,左手在上,两臂屈圆,使枪垂直于体前,枪尖朝上;目视接枪者(图 12)。2、接械礼(1)接刀礼图 11 图
20、 12开步站立,左手掌心朝上托刀于递刀刃者两手之间,右手心朝下接握刀柄;目视右手接刀(图 13)。(2)接剑礼并步直立,左手掌心朝上,托剑于递剑者两手之间,右手手心朝下接握剑柄;目视右手接剑(图 14)。(3)接棍礼并步直立,两手虎口朝上,上下靠拢,左手在上,靠近递棍者手下部接握;目视双手接棍(图 15)(4)接枪礼并步直立,两手虎口朝上,上下靠拢,左手在上,靠近递枪者手下部接握;目视双手接枪(以技击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搏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又称国术、武艺。其内容是把踢、打、摔、拿、跌、击、劈、刺等动作按照一定的运动和技击规律组成徒手的和器械的各种攻防格斗功夫、套路和
21、单势练习。中国武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生活与斗争实践中不断积累和发展起来的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起源与发展 武术的起源可 以追溯到原始社会。那时,人类即已开始用棍棒等原始工具作为武器同野兽进行斗争,以达到自卫和猎取生活资料的目的。后来人们为了互相争夺财富,制造出更具杀伤力的武器,而且逐渐积累了具有一定的攻防格斗意义的技能。殷商时期,青铜技术有所发展,出现了一些铜制武器。如矛、戈、戟、斧、钺、刀、剑等,同时也出现了这类武器的用法,如劈、扎、刺、砍等技术。为了提高战斗力,这时已有了比赛的形式。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出现,步骑兵兴起,为了在步骑战中发挥作用,长柄武器变短,短柄武
22、器(特别是剑身)变长,这样武器的内容就更加丰富了,武术的技击性进一步突出,同时武术的健身作用也受到重视。这时比试武艺的形式已广泛出现,更加推动了武艺的发展。当时每年有“春秋角试” 。而且比试武艺已非常讲究技巧,拳术打法有进攻、防守、反攻、佯攻等。秦时盛行角抵和手搏,比赛时有裁判,有赛场,有一定的服装。汉时,有了剑舞、刀舞、双戟舞、钺舞等。这些武舞已有明显的技击性,有招法,又多以套路的形式出现。汉时是武术大发展的时期,已形成多种技术风格的流派,如汉书艺文志收入的“兵技巧”类就有 13 家,199 篇,都是论述“ 习手足,便器械,积机关,以立攻守之胜 ”的武术专著。两晋南北朝前期实行府兵制,选士的
23、标准对武艺有很高的要求。既要会拳术的捕虏擒拿技术,也要善射并会使用长短兵器。后期玄学盛行,官僚贵族迷恋奢侈生活,追求不老之术,其消极因素致使武艺停滞不前。隋唐五代时期,随着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繁荣,武术重新兴起,唐期开始实行武举制,并用考试办法授予武艺出众者以相应称号。这种选拔人才的制度,促进了社会上的练武活动。随着步骑战的发展,在战场上,戈戟逐渐被淘汰,剑作为军事技术多被刀所代替,但作为套路的演练仍在发展。宋代出现了民间练武组织,见于记载的有“锦标社”(射弩)、 “英略社”(使棒) 、 “角抵社”(相扑) 等。但对抗性的攻防技术由于受了宋理学家倡导“主静”的影响,都逐渐走向衰微。元代统治者不
24、许民间“聚众围猎”、 “弄枪棒” 、 “习武艺”,连民间私藏武器也属犯罪。武艺多以秘密家传的方式冒着生命危险进行传授。明代是武艺大发展时期。出现了不同风格的技术流派,拳术、器械都得到了发展,特别是在理论上总结了过去的练武经验,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有纪效新书 、 武篇 、 耕余剩技等。这些著作不同程度地记载了拳术、器械的流派、沿革、动作名称,特征,运动方法和技术理论,有的还附有歌诀及动作图解,为后世研究武术提供了重要依据。清代统治者禁止练武,民间多以秘密结社的形式传授武艺。其中著名的拳种,如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八极拳、劈挂拳等多在清代形成。中华民国时期,社会上建立了各种形式的拳社,其中以上海的“
25、精武体育会”最为庞大。南京国民党政府于 1927 年在南京建立了“中央国术馆” ,曾于 1928 年和 1933 年在南京举办两届国术国考,进行拳术、长兵、短兵、散手和摔跤等比赛。1936 年中国武术队曾赴柏林奥林匹克运动会进行表演。这些对传播和发展中国武术起了积极作用。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都很重視格鬥技術在戰場中的運用。齊桓公舉行春秋兩季的角試來選拔天下英雄。在這時期,劍的製造及劍道都得到了空前的發展。秦漢時期,盛行角力、劍擊,有宴樂興舞的習俗。鴻門宴中即有項莊舞劍。其形式更接近於今天武術的套路。漢代槍的應用達到顛峰,各種槍法開始出現。據傳華佗首創五禽戲 ,是中國武術的濫觴。許多的認識都認
26、為武術起源於戰鬥的需要,但是中國武術歷史與文化一書卻提出武術雖然部分來自軍事需要,但是大部分還是來自民間的私斗。軍事用途的武術和民間武術的要求不同。唐朝實行武舉。並用考試的辦法授予一定的稱號,這大大促進了武術的發展。此時武術已經成為一種文化形式,併產生流派。也是在這段時期,中國武術開始影響到東南亞各國.宋元時期,是武術發展的高潮。以民間結社的武藝組織為主體的民間練武活動蓬勃興起,有習練槍棒的英略社 ,習練弓射的弓箭社等。也出現了浪跡江湖,習武賣藝為生的路歧人 。有單練、對練的形式。明清時期武術大為發展。明朝形成了許多各具特色的流派,許多記載武術的書籍也相繼出版;清朝官方禁止習武,民間通過社 、
27、 館等形式秘密傳授武藝。產生了太極拳、形意拳、八卦掌等流派達幾十家之多。清代是武術融合的時代,摔交技法融入武術之中。使武術的技擊技巧得到完善,也是武術的分水嶺,觀賞套路和實戰技擊技術正式的分離。1927 年,在南京成立了中央國術館。1936 年 8 月中國武術隊赴柏林奧運會參加表演。1956年中國武術協會建立了武術協會、武術隊等。1985 年,在西安舉行了首屆國際武術邀請賽,併成立了國際武術聯合會籌委會。1987 年在橫濱舉行了第一屆亞洲武術錦標賽。1990 年武術首次被列入第十一屆亞運會競賽項目。1999 年,國際武聯被吸收為國際奧委會的正式國際體育單項聯合會成員,這是中國武術走向世界的標誌
28、。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武术被作为优秀民族遗产加以继承、整理和提高,成为体育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和中国武术协会的领导下,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建立了武术协会,不少地方还建立了武术馆、武术研究会、武术辅导站和业余体校武术班,形成了一个广泛的群众武术活动网,吸引着大批武术爱好者前往习武、健身、治病。为了适应广大群众的锻炼需要,国家体委先后整理了简化太极拳甲、乙组和初级长拳、刀、剑、枪、棍等 20 多种武术项目。此外各体育学院、体育学校相继设立武术课和武术专业。大中小学也把武术列为体育课教学内容。还编写了体育系武术通用教材,武术家们著书立说,出版了各种武术专著。有关部门还对长拳、
29、太极拳进行了生理测验,初步揭示了武术运动的科学价值。1953 年举行了第一届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竞赛大会。从 1957 年开始,武术列为国家的竞赛项目。每年都举行全国性的比赛。制订了武术竞赛规则并多次进行修订,促进了武术技术水平的提高。另外,还从 1983 年起,历经 3 年,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武术挖掘整理工作,获得了大量关于传统武术的信息和实物,为武术的继承和研究工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料。1984 年由国务院批准设立了武术硕士学位。为鼓励运动员提高运动技术水平,根据项目特点,制定了武术运动员技术等级试行标准 。为进一步促进武术运动的发展,1986 年成立了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武术研究院。1987 年和 1990 年分别在日本横滨、中国北京成立了亚洲武术联合会、国际武术联合会,其他洲际的武术联合会也相继成立。1987 年和 1989 年还分别在日本和香港举行了两届亚洲武术锦标赛。1991 年在北京举行了第一届世界武术锦标赛。武术还被列为第十一届亚洲运动会的正式比赛项目。1988 年中国国际武术节期间,在深圳还举行了散手擂台邀请赛。在这些国际比赛中,中国队均获得了优异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