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文学常识填空(1) 芦花荡体裁是(小说)选自孙犁文集 ,作者(孙犁) ,他是“荷花淀”代表作家,其另一短篇小说代表作是(荷花淀 ) 。(2) 背影是一篇纪实(散文) ,写于 1925 年,叙事线索是(父亲的背影) 。作者是(朱自清) ,字(佩弦) ,江苏扬州人,他是一位(散文家) 、 (诗人) 、(学者) ,散文名作有荷塘月色 、 春 、 匆匆 、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3)鲁迅,原名(周树人) ,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以“鲁迅”为笔名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是(狂人日记 ) 。他作品主要诗集野草 、小说集(呐喊 ) 、 (彷徨 )和(故事新编 ) 。以及回忆性散
2、文集(朝花夕拾 )等。我们曾学过的(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 ) 、阿长与山海经 都选自这部散文集。(4) 老王的作者(杨绛) ,作家,翻译家,她的丈夫是钱钟书,作家,学者,著有长篇小说(围城 ) 。(5)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作者是(雨果) ,他是 19 世纪(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和代表作家,代表作品有小说(巴黎圣母院 ) 、 (悲惨世界 ) 、 九三年等。(6) 信客一文的作者是(余秋雨) ,当代著名艺术理论家、散文家、著作有散文集文化苦旅 , 山居笔记等。(7)新闻的结构包括(标题) , (导语) , (主体) , (背景) , (结语) 。 (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
3、第一句话,它简明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主体)是新闻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背景)是指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8)填写下面表格并识记课文 出处 作者 字、号 朝代 名句桃花源记 陶渊明集 陶渊明 元亮 东晋陋室铭 全唐文 刘禹锡 梦得 唐代爱莲说 周元公集 周敦颐 茂叔 北宋核舟记 虞初新志 魏学洢 子敬 明末大道路之行也礼记礼运春秋石壕吏 杜诗详注 杜甫 子美 唐5 诗文名句默写。(1) 望岳中描写泰山雄奇秀丽景色的诗句是(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2) 春望通过借物抒发诗人忧国思家感情的诗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表达思乡之情的千古名句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
4、惊心)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是全诗最出彩的两句。诗人运用拟人手法,写花感叹世态而落泪,鸟痛恨离别而惊飞,实则是他自己感时恨别。这样写,作者忧国思家之情含蓄却更见深沉。 春望运用对比的手法,表达诗人忧国思家的诗句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运用拟人手法借物抒情的句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3) 石壕吏表现老妇人含悲度日的句子是(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 ,官吏的残暴、与老妇的悲苦形成鲜明对比的诗句是(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4)表达矢志不移的坚定信念,可以引用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中的诗句最合适的该是(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或者也可以引用望岳中的诗句表达,应该是(会当凌绝顶,一览
5、众山小。 ) 。 (5)同是抒写思乡之情, 黄鹤楼中有(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一句,而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中则用(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 (6)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 。 (7)(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8) (牧人驱犊返) ,猎马带禽归。 (9)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 。6、名著阅读(1) 、 朝花夕拾 原名( 旧事重提),是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集,充满了(温馨的回忆与理性的批判) 。请写出你所知道的一篇文章的(课内学过的除外)的主要内容:五猖会记叙作者儿时父子之间一场微妙的冲突我对五猖会的热切盼望和父亲的阻难,表现了父亲对儿童心理的无知和隔膜
6、,含蓄地批判了封建思想习俗的不合理。 (2) 骆驼祥子长篇小说,写天 1936 年,是“人民艺术家”( 老舍)的代表作。 (讲述的是一个普通人力车夫祥子的辛酸故事。)(3)(保尔柯察金)是钢铁怎样炼成的主人公,作者是前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从整部作品看,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形象?(是一个坚强,上进,努力奋斗的一个革命民主战士形象。)2010 年语文八上文言文权威复习之杜甫诗三首望岳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诗歌层次分析全诗可分两大层,都是切着“望” 字写的。前两联为第一大层,着力写 泰山的整体形象。 “岱宗夫如
7、何?齐鲁青未了 ”。写远望所见 这两句是远望泰山所见的高大形象。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写近望所见。这是近望泰山所见的景象。后两联为第二大层,也写了泰山景物,但着力表现的是诗人的感受。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写的是实景,乃 细望所见,细望泰山时所见的景象他心底的愿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有深刻的含义:它不止是诗人 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这首诗虽是八句四联,中间两联又都是对仗,但它不是律诗而是古体诗,它不讲究平仄,而且押的是仄声韵。二诗歌内容分析此诗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诗人青年时代蓬勃的朝气,蕴藏着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三、作
8、者:杜甫(公元 712770),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后人称他为诗圣,称他的诗为诗史。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大胆地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朽,广泛而尖锐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矛盾,内容深刻。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朝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被称为“ 诗史” 。四、写作方法观察角度适当,写景层次分明。五、中心思想:(主题):诗篇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抒发了诗人向往登上绝顶的壮志表达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表现了一种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六、理解性默写1、 望岳中借齐鲁大地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
9、立的形象的语句是: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2、诗中写诗人近观泰山的句子是: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望岳一诗中写近望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将大自然写得充满感情的诗句是: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望岳中虚实结合写出泰山秀美高大的句子是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望岳中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用虚笔写出了泰山的秀美,用实笔写出了泰山的高大。 3、望岳中写凝望泰山层出不穷的云气使诗人心胸为之荡漾的诗句是: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表现泰山高峻、幽深的语句: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4、孔子有句名言“ 登泰山而小天下 ”, 望岳中有一句与之意思相近的诗句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 岳中能表现诗
10、人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的句子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中的千古名句(即抒发自己不畏艰难,勇攀高峰的壮志豪情的句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点明全诗主旨并表达作者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有人生哲理)的诗句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既是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又是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表现作者志向高远、坚定)的语句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表现诗人胸怀崇高理想的诗句(富含生活哲理的句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包含一切有所作为的人都应具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哲理的诗句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5、唐代诗人绰号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佛王维。诗鬼 李贺的诗善于熔铸词采,
11、驰骋想像,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出恢奇瑰丽,璀璨多彩的鲜明形象,故称其为“诗鬼” 。 诗豪 刘禹锡的诗清新明快,雄奇豪放,故白居易赐他“诗豪” 的美誉。 诗骨 陈子昂的诗词意激昂,刚健质朴,洗尽铅华,大有“汉魏风骨” ,被誉为“诗骨”。诗杰 王勃的诗流丽婉畅,宏放深厚,独具一格,人称“诗杰” 。七、诗歌内容理解性问题1、这首诗颔联是描写近望泰山所见扔景物,其中“钟”“割”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 割”字好在何处?(有人说“阴阳割昏晓”中“ 割”字用得极妙,你能说明理由吗?)答:一个“ 割” 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2、
1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是化用了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这一名言。在这里写出了言无二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 (诗的最后一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豪情壮志?)答:写出了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的精神和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这正是杜甫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3、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包含什么样的哲理?从这两句诗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这两句诗也告诉我们,一个人要有不怕困难用于吃苦的精神,要有敢于攀登人生顶峰的雄心壮志,要有藐视一切的英雄气概。这正是杜甫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也是一切有作为的人所不能缺少的。4、 望岳中每一联都有 “望”
13、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试作具体分析。答:1、 首联写出了远望中所见泰山的高大形象。2、 颔联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钟” 运用拟人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 “割”运用夸张写出了泰山的高峻绵长。3、 颈联写凝(细)望之景。意思是山中层出不穷的云气使诗人的心胸为之荡漾,归鸟进入眼帘,时已薄暮。4、 尾联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愿望。既写出了泰山的巍峨高耸,也表达了诗人的壮志和毅力,也表现了诗人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5、理解赏析诗歌的意境美。(1)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这首诗主要描写了泰山地域之广阔(齐鲁青未了) ,景色之秀美(
14、造化钟神秀) ,山势之高峻(阴阳割昏晓;会当凌色顶,一贤众山小) 。(2)全诗中最让你感到心胸激荡的两句?说说偏爱这两句的理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出了诗人凌云的壮志,勃发的雄心,表达了诗人早年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3)作者当时为什么有这样的理解呢?1、唐朝盛世。2、诗人年轻,意气风发。3、漫游泰山,热情歌颂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进而透露出诗人早年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6、对此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 “岱宗夫如何 ”一句运用拟人手法,把泰山比作顶天立地的大丈夫。B 、 “造化钟神秀” 一句是说泰山是天地间一切神奇秀丽的结晶。钟是聚集的意思,一个钟字将大自然写的十
15、分有情。C 、 “齐鲁青未了” 是说在齐鲁大地上都能看到泰山的青色,以距离之远来烘托泰山之高,别出心裁的写出了自己的体验。D、 “会当凌绝顶 ”中,会当是唐人的口语,意思是“ 一定要”,从中可以看出诗人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绝顶的雄心和气概。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一、诗歌层次分析全诗从结构看,首联总写望中所见,颔联分写,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颈联通过一封家书表达了诗人对家人的悬想,尾联总写忧国思家的感情。诗的一、二两联,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三、四两联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反映了诗人忧国思家的痛苦心情。二诗歌内容
16、分析(体裁:五律。主题:这首诗写春城败象,饱含哀叹;抒思乡之情,充满离愁。反映诗人忧国思乡之情。)“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这是写望中所见:写春望所见:这一联虽是写景,却也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国都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那个样子;春天降临到长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如此强烈的反差怎能不使人怵目惊心呢!“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写春望所感,作者触景生情。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以花、鸟为“感”“恨”的主体,这自然是诗人移情于物的结果。这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感情。本联以“感时” 一语承上,以“恨别 ”一语启下,章法分明。“烽
17、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写所盼:意思是自开春以来战火愈烧愈炽,因而跟家人难通音信。用“ 连三月 ”来形容战争的残酷和绵长。用 “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他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这首诗集中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感人至深。“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写所思:他苍老得这么快,完全是 忧国、伤时、思家所致。9.末句“不胜簪 ”这一细节有怎样的作用?答:强烈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亲之情.本诗的前四句写景,所写内容均统在一个“恨“ 字中;后四句抒怀, 一个“ 搔“的动作(细节)将一位白发稀疏、孤立于长安城头的老诗人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三、作者:杜甫(公元 712770),四、写作方
18、法1触景生情 2意境深沉五、中心思想:主题:这首诗写春城败象,饱含哀叹;抒思乡之情,充满离愁。反映诗人忧国思乡之情。六、理解性默写1、春望 描写山河依旧,京城沦陷,一片衰败景象的句子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望一诗描写长安城被叛军攻陷好剖遭到惊人破坏的诗句是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表现长安春日满目凄凉、传达出诗人忧国伤时之情的语句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诗中点明时间和季节的句子是: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的春望:言明春望所见的诗句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2、春望中哪句诗是写诗人的感受?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一诗中作者移情于物、抒发感时伤世的情感的诗句是:感时花溅泪,
19、恨别鸟惊心。表现诗人感时恨别,触景生情的诗句是:感时花见泪,恨别鸟惊心。在春望中,春天的花开、鸟鸣引发了诗人的忧国和思亲之情的诗句“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望一诗中杜甫移情于花鸟,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两句表达了感时伤世的复杂情怀。诗人感时伤别、见明丽之景诱发内心伤感(或运用拟人抒发伤感之情)的语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一诗中承上启下的句子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借花鸟表达忧国忧民之情的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的春望诗中用拟人手法写出诗人睹物伤情的句子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3、春望的颈联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 。春望中写尽诗人心系亲人的诗
20、句是哪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春望中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的千古名句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写战火连绵,久盼家音,抒发千古以来战争中人们共同感受的名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一诗中表现诗人关心战局,思念亲人的两句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作者思念家乡的诗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的春望:运用对比的手法,表达诗人忧国思家的诗句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4、春望中反映诗人忧国思家的愁苦之心的诗句是: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春望中,运用拟人手法表现诗人对国事的忧伤、对家人的思念之情的诗句是: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反映诗人忧国思家的愁苦之心的诗句是:白头搔
21、更短,浑欲不胜簪。从“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两句,我们可以想见杜甫忧国、伤时、思家而造成的苍老之态。春望描写自我形象的句子: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诗人刻画自身形象,抒发忧国念家悲愁的语句是: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春望中写出战火连续不断,消息隔绝,音讯不至时迫切心情的两句诗是: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杜甫的春望用一个细节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是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七、诗歌内容理解性问题1、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两句中哪两个字用的好,请简要分析( “破”“深”二字很有表现力,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请你说说它们的作用。 ) 【“破”“深”二字很有表现力,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请你说说它们
22、的作用。 】 。1、 “破” 描绘了国都被占,城池破败,残墙断壁的景象;“深” 描绘出了草木繁密而又荒芜,人民离散无人整治的景象,刻画了诗人痛苦的心情。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破败、残垣断壁、杂草丛生、人烟稀少的冷寂荒芜的景象。2、诗中的“草木深 ”表面是写 ( 春天来临,草木繁茂 ) ,实际是写(都成沦陷,草盛人稀,荒凉萧条的社会现状 ) 。3、请简要说说作者是怎样通过写景来表达内心世界的。 (描写破败的春城,草木蔓生,花也落泪,鸟亦惊心,感时忧国,思家念亲,借景抒情,深沉真挚。 )4、花鸟本是可娱之物,为何在诗人眼里见到后反而落泪心惊?【花鸟本是美好的事物,可是在本诗中作者看了仍“溅泪”“惊心
23、”,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 (3分) 答:这是运用反衬的手法,因为国破家亡,看见美好的景物,反而触目惊心,更加重悲剧色彩。因为诗人感时伤怀,加之久别思乡之苦,即便是站在花前,也无心观赏,反而会对花溅泪,即便听到悦耳的鸟鸣声,也无意倾听,反而会因鸟鸣而惊心。 5、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你从形式和内容上对这两句诗作简要评析。答:用对偶的手法写出了安史之乱的战火连绵不断,诗人跟家人难通音信,此时的一封家信显得极其珍贵,可以胜过万金,表达了诗人眷念家人的深切感情。尤其是“家书抵万金 ”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的急迫心情,这是人人心中都有的想法,很自然的使人产生共鸣。6
24、、根据下文,理解“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包含的思想感情。 (3 分)答:“连三月 ”见出战祸之长; “抵万金”极言家书难得。真切地表达了战乱中人思念离散亲人,盼望得到亲人音讯的心情。7、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是千古传诵的名句,你知道为什么吗?答:这两句真切地表现了战乱中人们思念亲人、盼望得到亲人消息的心情,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连三月 ”写战祸之长;“抵万金”言家书难的。8、请展开想像,描述“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诗句所描写的这
25、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9、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抒发了诗人触景伤怀、忧国思家的痛苦心情。10、选出对杜甫的春望赏析有误的一项(C)A这首五言律诗,前两联写“感时” ,后两联写“恨别 ”,抒发了诗人感时忧国,思家念亲的情怀。B首联言明春望所见,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着一“深” 字,叫人满怀凄然。颔联以一特写镜头,将无情的花鸟化为有情,更突出了诗人悲痛之深切。C一个 “望” 字统领了前四句的内容。诗人的视域由远而近,由小到大,从山河到草木,再到花鸟,视像也由部分到整体,由浑浊到清晰。D颈联结构工整,感情浓郁,表现了诗人在消息隔绝又盼家书不至时的迫切心
26、情。尾联以诗人的情态作结,用一“搔” 字,更显示了其愁苦之心。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一、诗歌层次分析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词”。诗的前四句写“致词”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最后四句是这件事的尾声,暗示老妇已被差吏抓走。开端(1)致词的由来:写诗人日暮投宿,夜遇捕吏捉人,烘托紧张气氛。发
27、展、高潮(23)致词的内容:写老妇自述,展示一个饱受战祸家庭的悲剧。结局(4)致词的结果:写诗人独与老翁告别,暗示老妇被捉。二诗歌内容分析老妇“致词”可分三层:第一层(前六句)写老妇 诉说三个儿子全都应征赴邺城作战,已有两个战死沙场,说明这一家人已经为国家作出了重大牺牲。第二层(中间四句)写老妇诉说家中现状。 “室中更无人”,隐去“老翁逾墙”一事,是不得已而言。 “乳下孙 ”犹言孙子正在哺乳期间,故其母“未去”,意思是儿媳丧夫,本当改嫁,只因舍不得丢下孩子而仍留家中。 “无完裙” ,不止于说衣不蔽体,也包含了食不果腹的意思。第三层(最后四句)写老妇自请应役。河阳,这是当时官军退守的地方,她知道
28、那里需要人,自愿为战士们做饭,以保全家中仅存的三个人。古诗中多用对偶句。对偶,又叫“对仗” ,俗称“对对子”,是把两个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的修辞方法。对偶句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便于记诵。三、作者:杜甫(公元 712770),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杜甫:号称“ 诗圣” ,四、写作方法1构思巧妙,叙事完整。2语言含蓄,意味深长。五、中心思想: 4.本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残暴行径的揭露,对安史之乱中遭受苦难的人民的深切同情,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崇高感情。六、理解性默写1、 石壕吏是一首.叙事 (叙事、抒情)诗,体裁是.
29、五言_古诗,2、 “三吏”是指杜甫写的_ 、_、_ ;“三别”是指他写的_、_、_;“三吏”“三别”是他现实主义诗篇的光辉顶点,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新安吏 石壕吏 潼关吏 新婚别 垂老别无家别 )3、能概括全诗内容的诗句是: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4、 (诗中能概括全诗事件的一句诗是)全诗情节紧紧围绕着“有吏夜捉人” 一句展开。1、表现人民长期以来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的诗句是: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5、表明捕吏凶暴,老妇凄苦的语句: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一诗中官吏的残暴和老妇的悲苦形成鲜明对比的诗句是: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石壕吏中表明捕吏凶暴、老妇凄苦的语句是:吏呼一何怒,
30、妇啼一何苦。6、表明老妇家遇不幸,亲子战死,揭露战争罪恶的语句: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说明兵役之苛酷的诗句是:三男邺城戍。说明战争之惨烈的诗句是:二男新战死。说明战争破坏严重的诗句是(表明老百姓生活极度贫困的句子是):出入无完裙。7、老妇口述生死,暗含凄苦无奈的语句: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表现老妇丧子的悲痛,含悲度日的诗句是: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写老妇自诉自解,意在使差役同情的诗句是: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8、表明家无壮男,凄婉可怜的语句: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9、表明战争给家庭带来的不幸与困苦的语句: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10、写老妇为保家庭,自请应役的语句:老妪力虽衰,请从吏
31、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11、 暗示老妇人被抓走的语句:天明的登前途,独与老翁别。石壕吏中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收尽全篇,于叙事中含无限深情,也暗示老妇人已被抓走。 石壕吏中表明老妇人被抓走的诗句是:天明的登前途,独与老翁别。石壕吏中描写老妇被抓走后家里凄惨情景的句子是“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七、诗歌内容理解性问题1、这是一首叙事诗,也具备记叙的六要素。请从诗中一一列举。 答:时间:“ 暮” ;地点: “石壕村”;主要人物:“老妇”; 事情的起因:“ 有吏夜捉人”;经过: “听妇前致词 ”;结果:“独与老翁别 ”。 2、老妇的致词可分为几个层次?请分别概括其大意。 答:分 3 层
32、: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 第一层(前六句)写老妇诉说三个儿子全都应征赴邺城作战,已有两个战死沙场,说明这一家人已经为国家作出了重大牺牲。第二层(中间四句)写老妇诉说家中现状。第三层(最后四句)写老妇自请应役。3、你从“吏呼一何怒 ”中,能看到差吏怎样的一副嘴脸? 答:感受到差吏一副残暴凶横的嘴脸。 4、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怎样理解这句话 对偶;“小吏大声呼喝多么凶恶!老妇人哭哭啼啼多么痛苦!” 这两句描写真切地表现了石壕吏的凶暴气焰和冷酷无情,也表现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5、怎样理解“有吏夜捉人 ”这一行径? 表现了官府“捉人 ”之事经
33、常发生,百姓白天躲藏起来,狠毒的官府只好趁百姓入睡的黑夜来突然袭击。表明当时社会的黑暗和官府征兵的无度。6、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的意思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因为有孙子,他的母亲没有离去,但出入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可穿。说明战争破坏严重,老百姓生活极度贫困。7、老妇人被抓走了吗?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8、诗的结尾写“ 独与老翁别 ”。请你用 100 左右的文字,把分别的场景描叙出来,并说说诗人当时怎样的感受。 4. (文字略)表达出诗人对这灾难深重的一家人的同情。 9、诗题石壕吏 ,但对起决定作用的小吏却是略写,详写的是老妇人,这是为什么? 答:用老妇人的直接控诉,更能集中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战争政策给劳动人民带来的灾难,更形象地表达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