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胡风文艺思想对现当代文学创作的影响要求摘要:胡风文艺思想是对新文学某种局限性的一次反思,一次还不很成熟但非常有价值的反思,其纵向表现为。虽然在胡风那个年代,压倒多数的文艺理论将胡风的思想批判的体无完肤,甚至是以此为胡风定罪,但这并不影响胡风的重要文艺思想对以后的文艺作品和创作者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关键词:胡风文艺思想 文艺与生活 主观战斗精神胡风的悲剧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悲剧,也是中华民族的悲剧。胡风谈到诗人时曾经认为诗人第一是人生上的战士,其次才是艺术上的诗人,他将战士和诗人看作是一个神的两个化身,胡风就是一位融战士与诗人于一体的现代知识分子。他以其独立不羁的主观战斗精神、爱憎分明的批判精神、执
2、著于面对现实的精神,从事文学运动和理论批评,却遭到了令。敏于感受时代脉搏的激情诗人,是一个长于形象思维的诗人,同时具有不弱于形象思维的逻辑思维,这是在胡风时间停止了发表后时代对胡风最大的评价。从诗中可以当时很多文人对新时代的到来,大部分人是充满了欣喜,非常欣喜之情的。这可以说是当年一个比较真实的心理状态,因为穷苦的人民有了土地,开始翻身做了主人:因为清苦的工人寻找到了新的职业,开始为新中国的建设添砖加瓦。当时的气氛让人感觉到新的时代到来,但是人们同时也隐约看到了作为文艺理论家的胡风在诗中对未来文化状态自己的隐隐担忧以及对文艺会不会出现灰色时期的担忧。胡风的这种担忧并不是毫无前兆的,1949 年
3、 7 月,在尚未改名为首都的北平,举行的解放区革命作家和国统区进步作家会师大会上,毛泽东主席从政治高度发表的作为文艺界指导思想的理论与胡风当时强调的对五四启蒙传统的继承,整个文学理论还是建立在五四新文学的理论基础上的观点有很大不同。会上,矛盾把国统区的文艺工作贬的一无是处,其中特别对胡风的文艺理论和编辑工作不点名的进行批判。但这些并不影响胡风重要文艺思想对文艺界的产生重要影响,尤其是在文艺与生活关系上的重要理论及对鲁迅创作传统的延续,对当时和现代的文学发展以及作家创作产生的重要影响。一、文艺作品要来源于生活,反映生活,高于生活文艺创作的根源到底是什么?是由于作家的灵感呢,还是由于功利的目的?如
4、果说是作家的灵感,那灵感是怎样发生的,是不是受限制,如果说是由于功利的目的,那目的是怎样在创作过程的以前或中间活动的呢?胡风针对这一系列问题对文艺与生活的关系给予了一定的阐释,也因此对文艺作品提出了了要求。(1)文艺要从生活中产生出来的。胡风站在一个诗人的立场上,从诗人普式庚的诗句“不是为了生活底吵闹/也不是为了利欲或斗争/我们是为了灵感/为了天的言语和祈祷而生”出发进行文艺来源论的反驳。这也是那些为艺术而艺术的作家们所常引用的诗句,在他们看来,这是很好的例证。然而在中国,新文学在一开始就发生了为人生而艺术和为艺术而艺术的争论,主张为人生而艺术的人们说,文艺应该描写现实生活,尤其是现实生活底黑
5、暗、痛苦、残酷等,但为艺术而艺术的主张者却以为文艺目的的只应该是创作着理想的境界,美得境界,作者应该表现的是热情、幻想、信仰等。这就好比是一些营养学家呼喊着燕窝熊掌是大补,号召人们吃燕窝熊,却忽略了普通大众的经济能力,而那些只是遥不可及的奢侈品。从舞蹈、音乐和诗细细谈起,这三者共同的特征是旋律,而这些旋律就是从劳动中产生的,劳动又是生活的重要构成部分,因此胡风总结出文艺是从生活中产生的。在这个基础上胡风对文艺作品的要求便是要贴近生活,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进行文艺创作。(二)文艺要反映生活。之前胡风肯定了为人生而艺术的理论观点,肯定文艺是从生活中产生的,因此文艺也就应该是反映生活的。也就是说文艺底
6、内容是从生活中取来,是对现实生活生动形象的书面表现。就像为什么从但丁的神曲起,在中世纪的西欧,诗歌里面有奇迹和幻想,天国和地狱呢?那正是因为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又为什么在宗教的诗篇以外,出现了那么多充满奇迹的军事英雄诗和骑士故事呢?那是因为需要诗歌将贵族或骑士英雄化,神化,赞美武士道。因此在文艺作品中我们会看到生活中常见的爱情,阶级斗争,劳动等各式各样的生活再现。于是,在所有文艺作品中都会集中反映某一主题,它是整个文艺作品的中心意义,是实际生活的素材经过作者底观点整理了或引申了以后的东西。再有了主题后作者才能运用文字在形式上将这一主题及原有的生活素材反映出来,形成跃于纸上的艺术作品。因此
7、文艺作品并不能单纯是遥不可及的阳春白雪,要反映现实生活,符合多数人的文化品位。(3)文艺站在比生活更高的地方。文艺生生活的反映,但能够真实地反应生活,能够真实地地反映生活脉搏的作品,才是好的,伟大的。成功的文艺,伟大的文艺必须是向着历史上的进步势力的方向。文艺虽然是生活的反映,并不是说文艺像一面镜子,平面的没有差别地反映生活的一切细节。能够说明生活里的进步的趋势,能够说明在万花缭乱的生活里面看到的感觉到贯穿着过去现在以及未来的脉络者,才是有真实性的作品。因此文艺并不是生活的复写,文艺作品所表现的东西必须是作家从生活中提炼出来,和作家的主观活动起了化学作用后的结果。文艺不是生活的奴隶,不向眼前的
8、生活屈服,他必须站在比生活更高的地方,能够有把生活向前推进的力量。但在胡风的三十万言书中,胡风对生活或生活实践这一主题进行了深一层次的阐释,这也正是他与林默涵及何其芳在理论上的很大差别。对与生活实践,胡风同样给予了很大的肯定, “离开实践来抽象地强调更重要的是忠于现实那只能是无助和无结果的直观,引向不可知论,达到取消忠于现实的结果而已”他利用“高尔基为何会成为高尔基”这一实例,来说明生活实践在文艺中同样重要,一部好的文艺作品不仅要来源生活,反映生活,高于生活,还要有作者在创作过程中的生活实践这一基础,真正做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二、文艺创作者要有主观战斗精神主观战斗精神的内涵是文艺创
9、作者需要在客观对象的活的表现中熔铸自己思想感情,或是赞同的肯定,或是批判的否定。而客观对象也能够以其不可肆意更改的真实性来促成修改、甚至推翻文艺创作者对客观对象的活的表现的思想感情。这个“ 相生相克”的的动态过程的结果就是新的艺术世界的诞生。而能够促成这一过程深入进行的动力则是作家认识这一世界的思想力,体验现实的感受力,投身于现实的热情,和而称之,即为“主观战斗精神” 。 胡风主观战斗精神的理论的三大支柱是:一、 “到处都有生活” 说,即主张题材自由;二、 “精神奴役创伤 ”说,反对以“民粹主义”立场将人民理想化,也不赞同贬低知识分子的历史作用; 三、 “世界进步文艺支流 ”说,强调“五四”新
10、文学与世界文学的联系。他出“一方面要求主观力量的坚强,坚强到能够和血肉的对象搏斗,能够对血肉的对象进行批判”, “另一方面要求作家向感性的对象深入,深入到和对象的感性表现结为一体。 ” (一)胡风倡导作家要有服务于时代生活的责任感。 胡风提出“主观战斗精神 “是为了克服当时文坛上的 “主观公式主义“和“ 客观主义“倾向。他认为“现实主义的发展是在两种似是而非的不良倾向中进行的 ,一种是主观公式主义(标语口号是它原始的形态),一种是客观主义 (自然主义是它的前身)“,他就是在对这两种倾向的斗争中树立起自己的理论旗帜,如陈思和所说:“胡风对中国现实主义理论的建设工作,是从对左翼文学内部的两种非现实
11、主义创作倾向 主观公式主义和客观主义开始的。“在现实主义在今天一文中,胡风对“ 主观公式主义“与“ 客观主义“作了深入的剖析与批评。在他看来,“主观公式主义“是一种僵死的“ 态度“和 “看法“, 它认为在这种“公式主义“的创作过程中,作家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主观精神,创作出的作品也“不能够发生大的艺术力量“,为此,我们应该由“ 生活里汲取热力“,创作出“说出了生活真实的文艺作品“。同时,“客观主义“又被称为“自然主义“,在这一创作倾向的指导下,作家主体“失掉了和广大人生脉搏的关联“,创作出的作品成了“ 生活现象底留声机片“,因而,胡风极力反对“冷观“ 的“客观主义“,强调在创作过程中作家的主观精神
12、。 其次,胡风认为作家应有对于现实的把握力、拥抱力与突击力。 在文艺工作底发展及其努力方向一文中,胡风曾指出:“结果当然会引起主观战斗精神底衰落,主观战斗精神底衰落同时也就是对于客观现实的把握力、拥抱力、突击力底衰落。“在这里, 胡风将“主观战斗精神“ 的衰落归结为对于现实的“把握力、拥抱力、突击力 “的衰落,反之,所谓“ 主观战斗精神“的实质就是对于现实生活的“把握力、拥抱力、突击力 “。简言之 ,“把握力“即作家对现实生活的居高临下地认识、理解、分析与掌握的能力;“拥抱力“即作家深入生活、追随生活,并从深层了解生活的能力;“突击力“即作家敢于突破庸常生活的麻痹而有所创新。 主观战斗精神作为
13、风现实主义理论的核心,这也正体现了胡风文学理论的关注点始终是文艺创作者对文艺创作的能动作用。因此对创作者有很大的影响。首先,“主观战斗精神 “理论启示文艺创作者要坚持个人创作的主体地位。 近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随着政治经济渗入文化领域,文艺创作者的个人创作精神强调的不够深入,而“ 主观战斗精神“理论却能启示当代作家要抛弃时代给予他们的功利色彩,要凸显个人的主体因素,建构其自身的主体性。胡风要求作家在创作中要采取战斗的姿态,强调作家在创作中的自我斗争,他认为作家作为一名“人类灵魂工程师“,应该站在比生活更高的地方,从而去发现、思考生活中的各种矛盾与斗争,批判现实生活的不合理现象, 通过文学实
14、践达到教育人的目的。 其次,“主观战斗精神“理论提醒文艺创作者要树立独立人格意识。 面对当代文坛创作面临的困境之一是文学正在被市场经济“边缘化“,文艺创作的时代已经过不再是为创作而创作,金钱创作的现象比比皆是。为了改善文学的这种生存状态,当代作家应该树立独立人格意识。正如胡风,他的“主观战斗精神“理论的提出在当时可谓独树一帜, 这一论证虽一度受到了怀疑和批评,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创作原则,他曾说:“为了中国的反封建和争取民主个性解放、个性价值、个性的主体性与庄严,人们一直在做着精神探求将来在新的形势下也还要做这种探求。“胡风也正是凭着这种人格力量在文学史上取得了精神的永恒。 其实,我们也可以把这
15、种独立人格意识理解为一种敢于说真话,敢于直面现实人生的革命战斗姿态。胡风始终对现实保持着一种清醒的认识,始终坚持自己的价值立场。如他曾说:“如果一个作家真正被 宗派的绳子征服了,那他的心灵就是因为对时代要求说了谎而负伤,鄙弃自己, 丧失了对于一个作家来说最基本的东西的品质,伤口扩大起来 ,从此枯死下去 ,再也不是一个作家了, 顶多也不过是磨成一个无灵魂的文字工匠而已。“ 因此, 在当代文学的发展中,作家不应该被商业利益驱使而创作出大量的平庸媚俗的作品,而应该追求一种高尚的人文精神,坚持自己独立的人格价值取向,应该以自己的精神力量与物欲横流的社会划清界限,从而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存在之地, 以此来
16、实现超越生存、超越自己的人生之境。这些也可以说是胡风及其“主观战斗精神 “理论带给我们的思考和启示意义。再次,这个论题要求文艺创作者对人民要有“仁爱”的胸怀,对历史要有“献身的意志” ,对人生要有火热的激情,胡风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虽然浅薄,但在对人生和艺术的严肃态度上,他与中国传统文人的入仕精神是完全一致的。他反对一切对人生和艺术的轻佻态度。始终一种近乎宗教的精神投入他所从事的态度,正因为如此,他对林语堂在“凄凄世态”下表现的闲适和幽默,给予吉利的鞭挞。同时,鲁迅之所以成为胡风的终极楷模,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就是鲁迅那种“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仁爱之心和“我以我血见轩辕”的献身精神吸引感染了他。由
17、此,他以严格的他度要求着所有的文艺创作者,不论何时,都要心怀天下,以仁爱之心,积极之态去进行文艺创作,是文艺作品能够真正成为时代的宣言。综上所述,胡风文艺与生活的思想进一步为文艺创作者指明了文艺创作的方向以及发展目标,是文艺与生活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促进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作品的出现。同时,胡风的的“主观战斗精神 “理论凸显了作家主观能动性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对个人主体意识的强调, 对个人独立自主品格的张扬,在当代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所以胡风“ 至今仍然是个没有结束的话题“,他的影响不仅属于三四十年代,属于整个20、21世纪中国文学思潮史,而且更重要的是它还给当代文学界予以一定的理论价值和指导意义,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能促使当代文学走向健康、健全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1、胡风 胡风评论集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4年2、胡风 三十万言书 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3年3、丁静 胡风的“主观战斗精神”理论及其当代意义4、胡风 胡风选集(第一卷)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