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9.02学教育文语文教育:行走在语言和意义的世界王韶华语文教学应该基于 “课程 ”和“教学 ”的元因素,排除不良倾向的影响,突现语文本体的特征,扎实而有效地搞好语文教学实践活动 。针对语文教学现状,我试图提出 “语文教育 行走在语言和意义的世界 ”的教学观,描述语文生动丰富的学习空间,探求语文教学的理论视阈和实践视阈 。阐发 “语言 ”的内质,揭示 “意义 ”的深度模式,以使语文 “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 ”起来 。“行走 ”指教学的行为 、行动,强调语文思维活动特征,注重学习的过程,使学生得到“知识 能力 素养 ”的全面发展 。“语言 、意义 、行走 ”这三个关键词,强调显性知识与缄默知识
2、兼顾,把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方法结合起来,从而反映语文学习的整体面貌和语文教学实践活动的完整体系 。一 、特点自主能动 。用 “行走 ”形容语文教育,就是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自己站立起来,自觉地行动,始终保持 “能动 ”的品质 。教与学是一体两面,处于互动状态 。重要的是对学生的潜能唤起 、开掘和提升,调动学习的自主性 。马克思指出:“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 。”语文教学应该突出“自由的自觉的活动 ”,以敏锐的语感,吸收语言信息;以积极活跃的思维,生成运用语言信息的能力 。首要的是引导学生感悟 、领会语言,古人讲 “妙悟 ”,为悟而学,积学而悟,对所学知识要有 “透彻之悟 ”。其次,
3、创设激趣 、质疑和想象的情境,注重学生的学习与生活联系,在他们感知 、体验真理与艺术中,开阔视野,提升品格与素养 。不断地开掘拓展 。这是 “行走 ”教育另一品质,讲读一篇文章,上一堂语文课,就是向知识深处的一步步开掘,向智慧高处的一次次拓展 。语文 “行走 ”教育是开放性的,它面向文学 、哲学和科学等文化领域,涉及人类心灵智慧与大千世界的方方面面,教育内容是极其广大而深厚的 。语文乃是人类长期生命活动中成果的“浓缩 ”与结晶,是音形义组合的世界,又是包含情知意的 “召唤结构 ”。要开展广泛的阅读活动,下功夫钻研经典诗文,博学精识,吸收丰富的文化滋养 。培养善于思考的习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4、增强理解 、分析和综合问题的能力 。坚持探究的教学方法,打通古今 、融汇中外,突破能指与所指的关系,进行重构,创造新质,使外在于己的 “自在之物 ”转化为被自己拥有的 “为我之物 ”。唤起生气勃勃的活力 。语文“行走 ”教育的品质之三,要 “预设 ”情境,生成语义 “场 ”,使平板的立体化,让死的活了,叫抽象的形象化,产生感染力;要感知问题,感受事物,从而培养感受力;创意点拨,引发奇思妙想,启迪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无论口头表达,或者书面表达,要不断提高艺术表现力;教学要生动活泼,贴近儿童的口吻 、心灵和生活实际,有一种亲和力,加之语文教学是教师个体创造性又独具风格的劳动,表现出一种品行的人格魅力
5、 。“行走 ”教育的关键所在,就是要唤起这种种生气勃勃的活力,把情感和思想融汇一起,把语言训练与人文教育熏陶统一起来,把教学过程与方法有机地结合一起,以积极的态势和创新的契机,产生一种独特的语文教育力 。二 、途径在语言中行走,读写结合见能力 。语言是语文的第一要素,主要的构件 。引导学生开展大量的阅读活动,积累语言 。尤其对文学作品的欣赏,提升语言质量 。进行语感训练,强化阅读效果 。同时,投入写作实践,充分地表达思想感情,进而提高语言表现力 。在阅读和写作活动中,思维能力 、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等综合能力训练贯穿其中,形成于其中 。孔子说:“修辞立其诚 ”,孟子讲,要 “知言 ”、“养气 ”
6、,海德格尔指出; “语言是存在之家 ”,语言是生活和生命的存在与表达 。“行走 ”就是投身语言的怀抱,语言也向人敞开,这样就有了潜在的内容和空间,文 学 教 法0242009.02学教育文就有了新的收获 、新的发现 。在意义中行走,学思结合见素养 。语文教育在 “文革 ”中成了“政治 ”行为,应试教育又偏颇于其 “工具性 ”,它应该回归到 “言语和意义 ”的本体 。学习 、掌握语言,也在提取 、生成 、创造意义,以此形成语文教育系统的张力结构 。汉语言的多义性,推衍重构意义的时空,从而产生伟大的艺术 。诗经 、离骚 到唐宋诗词,再到西厢记 、红楼梦 ,都是语言艺术的奇观 。其刻画了鲜明的形象,
7、包含着深厚的意蕴 。在文化教育中行走,教学与生活结合见成长 。语文是文化在教育过程中的具体呈现,或者说教育是以语文的方式对文化的直接反映 。所以说,文化是大语文教育 。台湾学者钱穆曾经指出: “故我们说文化,并不是平面,而是立体的 。在这平面的 、大的空间,各方面各种样的生活,而经历过时间的绵延性,那就是民族整个的生命,也就是那个民族的文化 。”那么,语文不仅仅是阅读几百篇文章,掌握几千个汉字,而是要理解掌握中国传统文化阐述世界事物的 “阴阳五行 ”思想,人与自然相处的 “天人合一 ”思想,社会生活中和谐相处的 “中和 ”思想,实现自身价值中 “修身克己 ”思想,以及对世界文化的学习与了解,从
8、而使语文教育有了灵魂,有了高度 。社会活动家费孝通提倡 “文化自觉 ”,认为是其人生最后一座山 。他说: “各其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语文学习的直接动因,就是使学生这个生命成长体在中华民族文化中得以丰富的滋养,也就是未来民族的生命因文化的培育而完美 。因此,语文教育要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开放心智,陶冶情操,培养 “全人 ”品质,更好的使学生得到成长 。三 、目标一种智慧实践行为 。语文教育用 “行走 ”形容之,就是要凸现它是智慧的实践行为 。美国教育家小威廉姆E 多尔其在 后现代课程观 中说: “课程与其说是 跑道 ,不如说是 在跑道上跑 ,强调的跑的过程,以及个体在学习过程
9、中的体验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指出: “人类与个人最初由行动而获的真知,故以行动始,以思考终,再以有思考之行动始,以更高一级融会贯通之思考终,再由此跃入真理之高峰 。”语文教育不仅仅是指获得语文知识 、语文能力 、语文思维等方面的素养,也包括语文体验 、语文感悟 、语文想象和语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等方面的内容,还表现为人的世界观 、人生观和价值观等要素,它是一种综合的智慧实践过程和结果 。所谓智慧,是人与客体之间的一种自由状态和创造机制 。是主体的知识与能力 、素养与理念 、认知与实践整合的结果,是完整人格的有机组成部分 。一个人的语文修养,其实就是一个人生活世界的智慧品格和境界 。那么,语文教
10、育不仅让学生获得语文能力,而且帮助他们树立语文生活的智慧和品格 。现代教育倡导的 “对话 ”教育,是 “语言本身应有之义 ”,以互动为特征,直接参与心灵精神历程,发挥与创造更为丰富 、深邃的智慧生活 。它是认知活动,是创造性的,建设性的,是在相互影响和互补方式中探索新的理解, “制造意义 ”,实现新的接受重构,通向人类永无止境的未知领域 。一种审美人格的提升过程 。语文教育有其宽广的空间,把文字 、文学 、文化作为认知的对象,把技巧 、能力 、素养作为修养目标,把生活 、人生 、生命作为归属的目标 。在这 “行走 ”之中,渗透着人的品格教育 。亚里士多德提出“自由教育 ”的思想,后来纽曼讲“博
11、雅教育 ”,近代教育家帕卡德主张 “通识教育 ”,这些理念都在强调一种具备远大眼光 、广博知识和高雅精神的人文教育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讲 “为己之学 ”,就是 “做人 ”的教育 。他教的是 “语文 ”,但读 论语 ,其主旨阐述 “仁者爱人 ”的 “全人 ”发展的教育思想 。因此,语文教育要对文化经典与文化传统进行学习掌握,也要开展人生观和生命价值的教育,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 、创造力和完美人格 。而且我们认识到,人格修养是学习 、教育的境界问题 。王国维提出治学三境界,先讲个体主观性, “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 ”。一种诗意生活的方式 。语文就其本真状态来说,是人之为人的生活世界 。他囊括的文学
12、 、哲学和科学诸方面的文化知识,是人类对于自然 、社会和人生的认识与表达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课程教育为 “经验 ”和 “生活 ”,点到语文的本体意义 。海德格尔提出“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 ”的论断,语文就要求按照美的法则去反映生活,创造一个诗意生活的世界 。它要表现感情之真 、人性之善,并体现艺术之美 。加拿大教育家大卫 杰弗里 史密斯指出: “作为语言教师,大家在努力寻找更好的向学生讲话的方式时,其实也是在为他们讲解更好的生活方式 。”语文教育必然要指导学生掌握语言工具,接受人文精神熏陶,获得一种语文生活的智慧与品格 。我之所以以 “行走 ”喻教育,意在营造一种能动的 、饱和的 、活跃的学习状态,归根到底是学会诗意的生活方式 。“行走 ”于语文生活,经历 “藻雪精神 ”的洗礼,感受恬静的和谐与崇敬 、向往优雅的品性 。创构 “心领神会 ”的 、灵动独特的学习氛围,感悟语言艺术的美和魅力 。追求行为 、过程和结果的价值,体会参与与成功的愉悦和幸福,具有独立思想 、能动意识和实现自我价值的美好生命的体验 。王韶华,甘肃平凉师范学校教师 。文 学 教 法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