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再别康桥 徐志摩教学目标1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A 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B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 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教材分析教学重点、难点 1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2 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实施教学过程设计一导语: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 ,走进诗人内心。 二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 ,浙江海宁人,富商家庭。
2、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中学与郁达夫同班。1916 年考入北京大学,并于同年应父命与年仅 16 岁的张幼仪成婚,1918 年赴美留学,1920 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 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于婚外爱恋林徽音,并于 1922 年 3 月与元配夫人张幼仪离异。同年 8 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1924 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漫游欧洲。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并相恋,1926 年 10 月,与陆小曼结婚,1927 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1929 年兼任中华书局编辑。1930 年秋,应胡适之邀
3、,到北京大学任教授。在此期间,徐志摩为了生计,往返于北平与上海之间疲于奔命,然而仍旧难以满足早已移情别恋的陆小曼,只是碍于旧情与面子,不好再次离异。他已陷于深深的痛苦中。1931 年 11 月 19 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 35 岁。 他的不少诗作,神秘、膘胧、感伤、颓废的倾向明显,但也不乏语言清新、比喻贴切,具有轻柔明丽风格的佳作。选自猛虎集的再别康桥就以音节和谐、意境优美,备受读者们的青睐。 1931 年 11 月 19 日,他搭“济南号”飞机从南京到北京,在距济南 50 里的党家庄,忽 遇大雾,飞机 触山着火,不幸遇难。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
4、悄悄 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 彩。 ”再别康桥中的诗句竟成了他的语。他真的化作一片“云彩” ,时年仅 36 岁。 5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 1928 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 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三播放黄磊朗读的再别康桥 ,老师指导朗读。注意诗歌的节奏及饱含的深情。 四整体鉴赏再别康桥 。 (从诗歌的意象,诗歌的
5、形式入手赏析这首诗歌) (一)提示: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 明确: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 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 启发: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明确: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 ,告别对
6、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这些物象(云彩等)寄托着诗人的感情,这种有着诗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诗歌的意象。诗人如何选择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正是我们要重点赏析的部分。 (二)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提问: 1 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 明确: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2讨论这些意象的选择有什么作用? 串讲诗句 A、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第 1 节,连用三个“轻轻的” ,实写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同时透露了难分难舍的离情,并且以轻微跳跃的节奏,衬托了缓
7、步飘然而去的形象,给全诗定下抒情的基调。 第 2 节,写岸边柳树倒影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第 3 节,写康河的水草,道出了诗人对康桥永久的恋情。 5第 4 节,写榆树下的青潭。诗人融情人景,将留恋全都融入康桥的风光中。 第 5 节,诗人感情达到了高潮。他幻想着撑一杆长篙,泛舟到青草更青处寻他“彩虹似的梦” , “向星辉斑斓里”放声高歌。 第 6 节,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悄悄吹奏别离的签萧,在沉默中体味别离的惆怅。诗境依旧复归和沉浸于寂然。 第 7 节,跟开头呼应。 “云彩”本来是不能带走的,然而诗人却说“不带走一片云彩” 。这种夸张手法,表露出诗人不愿惊动他心爱的康桥
8、的一片情意。这里,节奏相同,但以词句的变换融入更多的不得不离去的哀愁。至此,诗人把对康桥的“浓得化不开”的感情,于“沉默” 、 “轻轻” 、 “悄悄”中表现了出来。 B、 第一节:借代 第二节:暗喻 第三节:拟人 第 四节:移就、夸张 来第五节:照应开头 第六节:暗喻、拟人、移 情 第八节:重叠复唱 C、寄托情感寻求解脱的诗歌有个共同的抒情特点,其抒情结构大体表现为:“物我相对”“物我相融”“物我相对” 。读者在诗的开头往往能看到一个清晰的抒情主体,因某种现实原因而面对着一个或物象或情境的客体。然后,因出神于这些物象或情境,使抒情主体融于客体中,或神与物游,或物我皆忘。当神游或 忘我到达极致后
9、,不能继续维持这种物我和谐时,抒情主体会幡然回到与客体的相对之中。这种抒情结构常常被诗人用来表达失意之后的虚幻寄托、抑郁萦怀的短暂解脱。(三)从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诗歌。 5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绘画美,音乐 美, 建筑美。 51、形式:四行一节 错落排列 字数相近 回环呼应建筑美 明确:首句连 用三个“ 轻轻的“ ,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最后一节以三个“ 悄悄的“ 与首阙回环对应。潇洒地来,又潇洒地走。挥一挥衣袖,抖落的是什么?已毋须赘言。既然在康桥涅槃过一次,又何必带走一片云彩呢?首尾回环呼
10、应、结构严谨,给人以整体之美。 2、语言:节奏感 旋律美 弹跳性音乐美 明确:这首诗像一首肖邦的小夜曲。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句的字数基本上是 67 字(间有八字句) ,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每节押韵,逐节换韵,追求音节的波动和旋律感。此外, “轻轻” “悄悄”等叠字的反复运用,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诗的第一旋律上带着细微的弹跳性,仿佛是诗人用脚尖着地走路的声音;诗的第 2 节在音乐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满弓奏出的欢乐的曲子;诗的尾节与首节句式相似,遥相呼应,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 如诗歌的第一节,便三次用了“轻轻的” ,这个形容词,显得节奏轻快、旋律柔和,带着细微的弹跳性,仿佛是
11、诗人用脚尖着地走路的声音;诗的第 2 节在音乐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满弓奏出的欢乐的曲子;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这优美的节奏象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着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 独特的审美快感。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诗人气度。可以说,正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 3、意境:金柳 新娘 招摇 彩虹似的梦绘画美 明确:八节诗,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给人视觉上美的享受。画面表现之一是,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创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意境,披着夕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两个暗喻用得颇为精到:第一个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 ,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第二个是将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 “,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了“彩虹似的梦“。正是在意乱情迷之间,诗人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忘,直觉得“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这种主客观合一的佳构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锤百炼之功;第 5、6 节,诗人翻出了一层新的意境。借用“梦寻梦“,“ 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 “放歌,但我不能放歌 “,“夏虫也为我沉默教学反思1、加强朗读 2、要注意抓住意象进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