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0版高考浙江选考政治一轮课件:必修4 第四单元 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pptx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6309684 上传时间:2019-04-06 格式:PPTX 页数:48 大小:685.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版高考浙江选考政治一轮课件:必修4 第四单元 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2020版高考浙江选考政治一轮课件:必修4 第四单元 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2020版高考浙江选考政治一轮课件:必修4 第四单元 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2020版高考浙江选考政治一轮课件:必修4 第四单元 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2020版高考浙江选考政治一轮课件:必修4 第四单元 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突破三 社会历史的主体,知识一 社会发展的规律,知识梳理,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c,1.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它的最主要的内容是物质生活资 料生产方式。,2.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 的总称。,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各种各样的社会意识,归根到底都是对 社会存在 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 会存在的变化、发展 决定 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2)社会意识具有 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有不完全同 步性,社会意识有时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

2、于社会存在而变化、 发展;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 反作用 ,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 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4.方法论要求:坚持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 的历史的统一;重视社会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 易错点拨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包括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 的性质、社会存在的状况决定社会意识的状况、社会存在的变化、发 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等情形。,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间的矛盾和规律: 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经济基础 之上的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 形态。

3、 (1)经济基础 决定 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 质,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 反作用 。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状况 的反映,上层建筑必须适应它赖以产生的 经济基础 ,并为其服,务。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 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体现了两者之间的 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 况的规律。,深化拓展 (1)区分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的变革,关键要把握两者的基 本内涵,如所有制结构调整、分配制度的改革、

4、土地制度的改革等属于 生产关系的变革;而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法律法规的完善、思想观念 的解放等则属于上层建筑的变革。 (2)不能认为上层建筑一定促进经济基础的发展,也不能认为上层建筑 适合经济基础一定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只有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 济基础服务时,才促进生产力的发展。,4.社会主义社会: 改革 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要 坚定不移地全面深化改革。 (1)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 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的 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 (2)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 自我完善 和发展。改革的根本目的, 就是

5、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易错点拨 不能把改革理解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动力。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根本动力来自于社会实践。,知识二 社会历史的主体,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b,1.人民群众的含义: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 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劳动群众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2.人民群众的地位: (1)人民群众是社会 物质财富 的创造者。 (2)人民群众是社会 精神财富 的创造者。 (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 决定力量 ,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二、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b,1.群众观点:即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

6、己,全心全意 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2.群众路线: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突破一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课堂互动,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含义 (1)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它的最主要的内容是物质生活 资料生产方式。 (2)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 象的总称。,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社会意识的相对独 立性,还包括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等内容。 (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7、与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是不矛盾的。社会存 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所以,任何社会意识都是 由社会存在决定的,这是绝对的,而社会意识的独立性只是相对的。从 社会意识落后于或先于社会存在看,这种情况从根本上讲仍来源于一定 的社会存在,是对过去或未来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自身的发展具 有历史继承性、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社会,注意:(1)不能把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仅仅理解为社会意识有时落后,意识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这些都不能从根本上改变社会意识由 社会存在决定的状况,这些作用都是在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 的前提下发生的。,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主体是人民

8、,建设者是人民,受益者还是人民。只有 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密切党群关系,才能不断开创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这体现了 ( C ) 社会意识的变化同步于社会存在的变化 我们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推动作用 社会主义的制度需要自我完善和发展 A. B. C. D.,解析 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密切党群关系,才能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体现了党的群众路线这一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体现了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推动作用,正确。中的“同步”说法否定了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不合题意。,2.(2017浙江11月选考,31)中华各民族经

9、过迁徙、杂居、通婚和其他各 种形式的不断交流,逐渐形成了共同的文化心理特征。这表明 ( A )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D.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解析 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心理特征属于社会意识,它形成于中华各民族迁徙、杂居、通婚和其他各种形式的交流之中,即形成于各种物质性的活动,说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A项正确。B、C不合题意。D说法错误。,3.2016年,数不胜数的新词、热词、流行语可谓“你方唱罢我登场”:神 舟十一、洪荒之力、小目标、诗和远方、蓝瘦香菇这些热词不仅 是2016年度的一个缩影,而且从不同侧面折射出当今社会、文化以

10、及人 们心态的多元化。这说明 ( D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A. B. C. D.,解析 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些热词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产生的,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正确。题干没有反映这些热词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不合题意。,突破二 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和普遍规律,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及其辩证关系,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及其辩证关系,(1)经济基础和生产关系本质上是指同一个东西,只是在不同的对,应关系中的称谓有别。同样的内容相对于生产力称之为生产关系,相对于上层建筑称之为经济基础。,(2)生

11、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并通过经济基础(生产关系)最终决定上层建 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并通过经济基础(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 产力。因而,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 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 展,阻碍社会前进。,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 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 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可用下图来表示:,1.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把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作为供给侧结构 性改革的一项

12、重要举措,让农民享有更多财产权利。农村产权制度改革 是 ( A ) 对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由不成熟到成熟转变的标志 不断解决社会基本矛盾,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重大举措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变革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 A. B. C. D.,解析 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属于生产关系的完善,其目的是解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促进生产力发展,这是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要求。正确。中的“标志”说法错误。不合题意。,2.根据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形势新实践,2018年3 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 正案。从哲学角度看

13、,我国这次修宪是基于 ( B ) 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状况 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 新时代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A. B. C. D.,解析 根据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形势新实践,我国进行修宪,属于上层建筑的完善,符合了新时代社会存在变化的要求,正 确。不合题意。,3.随着我国社会发展成果的普惠化,民间财富积累和慈善事业同时得以 快速发展,慈善行为的社会总量和慈善事业的发展结构都发生了天翻地 覆的变化。但由于法律规制的缺位,人们无法依据法律对照慈善行为的 合法性,使得自发的慈善行为和慈善事业出现了不少乱象。无论是良善 社会的培育,还是对现存民间慈

14、善乱象的解决,都需要法律来规制。201 6年3月,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这部法律通过其强制 引导,使慈善得以最大限度的弘扬;通过其预测和导向,更好地释放社会 的慈善活力。,结合材料,从“人类社会基本矛盾和普遍规律”角度,说明对社会慈善 行为加以法律规制的依据。,答案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自发的慈善行 为和慈善事业出现了不少乱象都要求对社会慈善行为加以法律规制。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对社会慈善行为加以法律规制有 利于推动我国社会慈善事业健康发展。对社会慈善行为加以法律规 制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规律的要求。,解析 解题时,要明确对社会慈善行为加以

15、法律规制属于上层建筑的调 整和完善,并结合材料中对社会慈善行为加以法律规制的背景和意义, 调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进行分析。,名师精讲 (1)从内涵和外延上区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从内涵上看,经济基础是指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则是指建立在 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以及各种思想观点和社 会意识形态。 从外延上看,经济基础包括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如市场经济及其所 有制关系、分配制度;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文化、法律、教育、科技、 医疗卫生、社会管理等方方面面的制度和管理体制等。 从内涵和外延上区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有助于实际解题时区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两大

16、矛盾关系;区分生产关系必 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规律和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状况规律。 (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之间的基本逻辑: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中最重要的是生产方式生产方式 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 于生产力经济基础(生产关系)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 基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两大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历史向前发展不断解决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社会主 义社会的改革。,突破三 社会历史的主体,1.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2.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1.(2018浙江11月选

17、考,31)为解决百姓就医难、就医烦、就医远等问题, H市政府根据“最多跑一次”的理念,积极推动医院实施挂号少排队、 检查少跑腿、付费更便捷、住院更省心等举措,让患者和家属“少跑 腿”“不跑腿”“就近跑”。政府推动医院改革 ( A ) 体现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 证明了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 坚持了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佐证了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 A. B. C. D.,解析 为解决群众就医的各种问题,H市政府根据“最多跑一次”的理念,推动医院采取措施解决问题,体现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也符合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要求,正确。不合题意。,2.某市经过试点,在全市各街道由街道党

18、工委牵头,推行“三议”工作方 法,即所有社区重大事项的决策,都必须在公开征求居民意见的基础上 提议,再由居民委员会商议,居民代表大会公开决议,决议和实施结果都 必须向全体居民公开,这一工作方法把党的领导和居民自治有机结合, 是党的群众路线在基层民主自治制度中的创造性实践。 结合材料,从坚持群众路线的角度,分析“三议”工作方法体现的哲 理。,答案 坚持群众路线要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三议” 工作方法的推行,是为了维护全体居民的根本利益;对关系到全体居民 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的处理,依靠居民,发挥群众的智慧,坚持从群众中 来,到群众中去。决策在公开征求居民意见的基础上提出,决议和实施

19、结果向全体居民公开,做到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解析 解题时,首先要弄清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 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然后结合材料,从一切为了群众、 一切依靠群众以及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几个方面对应找到材料相 关信息,将知识与材料信息对接。,3.近年来,W村在村民收入不断提高的同时,开展了群众性的“一碑两谱 五星”乡村文化创建活动。所谓“一碑”,即树立一座精神丰碑,主要 收集本村先辈在革命战争时期的英雄事迹;“两谱”,即撰写时代风范 谱、尊老爱幼谱,主要收录在乡村发展、家庭邻里关系中的先进典型; “五星”,即创评“读书、创业、诚信、法纪、勤俭”等五项星级文明

20、 户。村民们以极大热情参与了这一活动,讲身边事、树身边人、自评自 荐、互评互荐,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上述材料如何体现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答案 W村群众在革命战争时期的英雄壮举,在新时期的生活、求学 和创业经历是“一碑两谱五星”文化活动的源泉;他们发展经济为新时 期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他们通过收集、整理、评荐、 比学等方式直接创造了思想道德建设方面的精神财富。,解析 本题设问直接、知识要求明确,属于体现类试题。此题难度在于 对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下一层次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人民群众 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论证这一观点有三个层次,即“源泉”“物质条 件”“直接创造”,从这三个层次结合材料论证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