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五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第1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3-,-4-,知识梳理,基础反馈,能力突破,真题通关,内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1.能量来源:主要是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 产生的热能。 2.表现形式及影响3.结果: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5-,知识梳理,基础反馈,能力突破,真题通关,(2018黑龙江哈尔滨检测)下图为全球地壳运动速度矢量(矢量是一种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图。据此完成第12题。,-6-,知识梳理,基础反馈,能力突破,真题通关,1.由图中信息可以判断( ) A.板块边界的运动速度大于板块内部 B.同一板块内部运动速度相同 C.箭头线越长表示地壳越稳定 D.太平洋板块最不稳
2、定 2.关于图中四地地壳运动特征示意图,正确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答案,解析,-7-,知识梳理,基础反馈,能力突破,真题通关,1.内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8-,知识梳理,基础反馈,能力突破,真题通关,2.板块运动边界类型,-9-,知识梳理,基础反馈,能力突破,真题通关,-10-,知识梳理,基础反馈,能力突破,真题通关,(2016北京卷,4)下图示意平顶海山的形成过程。读图,完成下题。平顶海山( ) A.为褶皱山 B.由沉积岩构成 C.顶部形态由内力作用塑造 D.随着板块的移动没入水下,答案,解析,-11-,知识梳理,基础反馈,能力突破,真题通关,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
3、态的影响1.能量来源: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 2.主要表现形式,-12-,知识梳理,基础反馈,能力突破,真题通关,3.结果:使地表起伏状况趋于平坦 。,-13-,知识梳理,基础反馈,能力突破,真题通关,(2018天津卷,34)读图文材料,完成第12题。1.依据图中信息判断,造成甲、乙、丙三地地貌类型不同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年降水量的差异 B.地质构造部位不同 C.植被覆盖率不同 D.地表岩石种类不同,-14-,知识梳理,基础反馈,能力突破,真题通关,古河床沉积物是某地质历史时期河流位置的标志。在乙地不同高度上分布着两个地质历史时期的古河床沉积物。 2.这反映了自古河床形成以来,该地区地壳经
4、历过( ) A.间歇性抬升 B.持续性抬升 C.间歇性沉降 D.持续性沉降,答案,解析,-15-,知识梳理,基础反馈,能力突破,真题通关,1.侵蚀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貌,-16-,知识梳理,基础反馈,能力突破,真题通关,2.沉积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貌,-17-,知识梳理,基础反馈,能力突破,真题通关,拓展延伸1.不同外力作用的空间分布规律 (1)不同区域的主导性外力作用不同。 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堆积地貌。 湿润、半湿润地区流水作用显著,多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堆积地貌。 高山和高纬度地区多冰川作用,形成角峰、冰斗、“U”型谷、冰碛丘陵等地貌。 沿海地区多海浪作用,常见海蚀
5、柱、海蚀崖和海滩等地貌。,-18-,知识梳理,基础反馈,能力突破,真题通关,(2)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地貌。 流水作用: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堆积。因此,上游为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为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等(如下图所示)。,-19-,知识梳理,基础反馈,能力突破,真题通关,冰川作用:高山上部侵蚀冰斗、角峰等;山下堆积冰碛湖、冰碛垄等。 风力作用:在风源地附近,以侵蚀作用为主,形成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风蚀地貌;在风力搬运途中,风力减弱会形成沙丘、黄土堆积地貌等。,-20-,知识梳理,基础反馈,能力突破,真题通关,2.沙丘形态与盛行风的关系判断,-21-,知识梳理,基
6、础反馈,能力突破,真题通关,(2015全国卷,1011)下图示意在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的某监测剖面上,不同年份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起始点是位于海岸一侧的固定点。读图,完成第12题。,-22-,知识梳理,基础反馈,能力突破,真题通关,1.19752004年,该剖面近岸海域海底侵蚀、淤积的变化趋势是( ) A.持续淤积 B.先侵蚀、后淤积 C.持续侵蚀 D.先淤积、后侵蚀 2.推测19921997年期间( ) A.黄河流域年均降水量增加 B.黄河入海年径流量减少 C.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 D.黄河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减少,D,B,-23-,知识梳理,基础反馈,能力突破,真题通关,解析:解
7、答本组题的关键是理解图中曲线的具体含义。纵坐标上的数值表示某年水深2米位置离开监测起始点的距离。水深2米位置距监测起始点越近,泥沙沉积越少,海水侵蚀越严重;距监测起始点越远,泥沙沉积越多。如下图所示。,-24-,知识梳理,基础反馈,能力突破,真题通关,第1题,图示信息显示19751978年水深2米位置距起始点渐远,以淤积为主;1979年后水深2米位置距起始点渐近,侵蚀不断加强。第2题,19921997年期间淤积减弱,侵蚀加强,应是黄河携带入海的泥沙减小所致。若该时间段黄河流域年平均降水量增加,那么黄河的水量会增大,河流输沙能力会提高,故A项错;此时段黄河入海年径流量减小,会导致入海泥沙量减少,
8、故B项正确;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进入黄河的泥沙会增多,故C项错;黄河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减少,也会使黄河水量增加,故D项错。,-25-,知识梳理,基础反馈,能力突破,真题通关,岩石圈的物质循环1.概念:岩石圈的物质在内外力作用下不断运动和变化,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岩浆的产生,周而复始,构成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2.岩石分类:A是岩浆 岩,B是沉积 岩(或变质岩),C是变质 岩(或沉积岩)。 3.地质作用:冷却凝固 ;外力作用 (或变质作用);变质作用(或外力作用);重熔再生 。,常考图形,-26-,知识梳理,基础反馈,能力突破,真题通关,下图为被誉为“中国十大最美峡谷”之一的库车大峡
9、谷,位于天山山脉南麓。这里地壳发生过剧烈的变动,岩层层理构造明显,呈波状弯曲,山体呈红褐色,当地人称为“克孜利亚”,意思为“红色山崖”。据此完成第12题。,常考图形,-27-,知识梳理,基础反馈,能力突破,真题通关,1.构成库车大峡谷的岩石类型最可能是( ) A.侵入岩 B.变质岩 C.沉积岩 D.喷出岩 2.对该景观形成过程的推断,合理的是( ) A.沉积作用、地壳运动、侵蚀作用 B.岩浆活动、地壳上升、侵蚀作用 C.沉积作用、地壳运动、变质作用 D.变质作用、地壳上升、风化作用,常考图形,答案,解析,-28-,知识梳理,基础反馈,能力突破,真题通关,三大类岩石的形成和特点,常考图形,-29
10、-,知识梳理,基础反馈,能力突破,真题通关,方法技巧岩层新老关系的判断方法 (1)沉积岩是受沉积作用而形成的,因而一般的规律是岩层年龄越老,其位置越靠下,岩层年龄越新,其位置越靠上(接近地表)。 (2)岩浆岩可以按照其与沉积岩的关系来判断。喷出岩的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侵入岩晚于其所在的岩层。 (3)变质岩是在变质作用下形成的,多受岩浆活动的影响,因而变质岩的形成晚于其相邻的岩浆岩。 (4)如果是海底岩石,则离海岭越近,其形成的地质年龄越小,离海岭越远,其形成的地质年龄越大;或者说离海沟越近,形成的地质年龄越大,离海沟越远,形成的地质年龄越小。注意进行上述判断时参照的必须是同一个海岭或者海沟
11、。,常考图形,-30-,知识梳理,基础反馈,能力突破,真题通关,(2018浙江学考卷,2223)某中学背山面河。该校组织学生开展野外采集岩石标本的实践活动。一组学生上山在基岩上打了两块岩石标本,另一组学生去河床捡了两块岩石标本。下图为学生们采集的岩石标本,经地理老师鉴定有砂砾岩、页岩、石灰岩和花岗岩。据此完成第12题。,常考图形,-31-,知识梳理,基础反馈,能力突破,真题通关,1.四块岩石标本,属于岩浆岩的是( ) A. B. C. D. 2.从基岩上打来的岩石标本,成因是( ) A.岩浆侵入 B.海洋中溶解物化学沉积 C.岩浆喷出 D.碎屑物沉积并固结成岩,常考图形,答案,解析,-32-,
12、知识梳理,基础反馈,能力突破,真题通关,(2011大纲全国卷,12)读图,完成第34题。 3.组成该山体岩石的矿物直接来自( ) A.地表 B.地壳上部 C.地壳下部 D.地幔 4.在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中,该山体岩石在地球表层可转换为( ) A.喷出岩 B.侵入岩 C.沉积岩 D.变质岩,常考图形,答案,解析,-33-,知识梳理,基础反馈,能力突破,真题通关,常考图形,常考图形之11 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 基本图型,-34-,知识梳理,基础反馈,能力突破,真题通关,常考图形,判读方法 1.读图名锁定表达主题:如上图所示为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2.析过程判断事物名称。 (1)岩浆是“岩石之本”,岩
13、石圈物质循环起源于岩浆,终止于岩浆,如图中A;而且岩浆岩只能由岩浆冷却凝固形成,只有一个箭头指向的为岩浆岩,如图中B。 (2)沉积岩与变质岩可以相互转化,如图中C和D。 (3)三大类岩石都可以在地下重熔再生,形成岩浆,所以有三个箭头指向的为岩浆,如图中A。,-35-,知识梳理,基础反馈,能力突破,真题通关,常考图形,3.读箭头明确彼此关系。 (1)岩浆经侵入或喷出,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岩浆岩包括侵入岩(如花岗岩)和喷出岩(如玄武岩),这一过程为冷却凝固作用,如图中。 (2)岩浆岩、沉积岩及已形成的变质岩在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堆积等)下,形成沉积岩,这一过程可称为外力作用,如图中或。 (3)岩浆岩、沉积岩及已形成的变质岩在一定的温度与压力作用下,形成变质岩,这一过程为变质作用,如图中或。 (4)各类岩石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重熔再生形成新的岩浆,这一过程为重熔再生作用,如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