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十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2-,考纲要求(同小说),-3-,真题回放 一、(2018浙江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20分) 汴京的星河叶文玲 孩提时,我有许多美丽的憧憬,天真的梦。那时,我最喜欢看天上的星河。夏夜仰望那缀满星星的夜空,我会几个小时地坐着发痴,小脑瓜里整个儿盘旋着关于星星月亮的种种神话传说。于是,我总相信月宫里有嫦娥,早晚有一天会从那影影绰绰的桂花树下飘飘走出,而那璀璨的星星呢,一定是那些调皮的小仙女随意抛洒的宝石珠贝。我很想什么时候飞上天去,抓住天幕的一角轻轻一抖,让这些明亮得耀眼的珠宝纷纷落下来,穿过云端,落到人间。 傻念头想过万万千,我却从不以为可笑,倒
2、觉得这些记忆,永远像蜜汁一样醇甜。,-4-,大概就因为这颗未泯的童心吧,一些别人认为是不算稀奇的事,在我,却总要兴奋地大喊大叫。 现在,我就又想叫喊了:最近,我真的看见了天上落下的星河那明亮得耀眼的珠宝。 那是在汴京开封。这个赫赫有名的宋代京都汴梁城,果真又一次牵下了天上的星河,让无数次揣想过东京梦华录笔下灯宵月夕的我,感到如此新奇和庆幸。 素享盛誉的汴京,果不负人愿。在月华皎皎的元宵节,它再次以花光满路千门如昼的姿颜,呈现了它非同寻常的辉煌。 非是我这个初来乍到的外来客言辞夸大,我总觉得在汴京看灯会,别有一番意趣,在灯会中看汴京,别有一番别处难以得见的古城神韵和京都风光。 这种新奇有趣的感觉
3、缘何而来?是因了那些盏灯,也因了那看灯的人,也因了那挂灯的街。,-5-,先说那街。 汴京的街,古今相映成趣,一片繁荣。路这厢,高高耸立起一幢幢现代化大楼;路那厢,则一色是明清风味的木柱木门木栅,特别是那雕镂朱漆的木窗棂,很能教人想起白话小说中所写的布衣小帽的“市井人家”。甚至连门口那长垂的竹帘一动,你都会蓦然一惊:是要走出一位肩搭长巾鼻头抹了点白粉的“酒保”,还是珠钗满头罗裙曳地的“女娇娃”? 且说那人。 也许正月正是“闲月”吧,不大的汴京城竟拥集了这么多的“闲人”。,-6-,紧挨着相国寺的小商品市场,设在一条长而又长的窄巷内,天天人头攒动,熙来攘往,那琳琅满目的小摊和形形色色的顾客,还真像升
4、平鼎盛的北宋“相国寺万姓交易”的盛况呢!那儿,摆着那么多卖各色小吃的食摊,香气四溢,烟雾腾腾,碗盏丁冬,吆声大作。那个素享盛名的“第一楼”,更是整日价顾客盈门,座无虚席。这一切,不也大有向以时令小吃著称天下的汴京城遗风么?但是,我晓得,这盛况,这胜景,前些年是断断没有的,假如没有改革开放的新经济政策带来的繁荣,一向贫寒的豫东农民,能这样衣帽鲜亮亮、脸上油光光地率领举家老小来开封大饱眼福和口福吗? 今年,到开封游逛的人特别多,游逛的最主要目的,就是来观灯。 再说那灯。 我们抵达之时,虽是正午,却见鼓楼、龙亭这些主要街区,俱已“东风夜放花千树”了。,-7-,说也怪,越盼淡月胧明,偏偏日落迟迟,待挨
5、得黄昏近,笑语喧,好心的主人却又劝阻道:此时去观灯,保准你们挨都挨不到跟前! 纵然心急难耐,也只好耐下心来,远远地站在门口,放眼眺望长街,果然是人潮滚滚,黑压压一片。虽未亲临,可是一阵阵传来的欢声笑浪,越发教你心痒痒得如痴如醉了。 好容易等到了“灯火阑珊”时。哦,这话儿也许不算准确,已是夜露生凉月横中天了,兴致浓浓的观灯人,还是一簇簇一队队地蜂拥不绝。 汴京城名不虚传,而汴京人也果有奇术异能!你看那一盏盏巧夺天工的彩灯,真个是收尽了祥云五色荧煌炫转,那千百盏争奇斗俏的灯,一一地当街密密地排列开来,交相辉映,金光四射。近近地看,真是千姿百态,大放光华,直教人眼花缭乱;远远地望,只见高高低低,五颜
6、六色,飞旋流转,闪闪烁烁,道它是银河垂地,一点也不夸张。不信的话,此时你抬头望望中天,平日如练的素月,也悄然失色,端端地消淡了许多光华。,-8-,古人观灯,只能欣赏那奇巧百端的扎灯技艺,点的是蜡烛,糊的是绢纸,纵然巧夺天工,也难经风吹雪打;而今的灯,有了科学技术辅佐,自然更加高明。你看那腾跃而起的奔马灯浑身通亮,那纵马奔驰的勇士目光如炬;那能与人对话的机器娃娃灯前趋后仰,憨态可掬;那大书“为民作主”的扇子灯来回穿梭,熠熠生辉。 呵,怪不得,所有的看灯人都不恋恋于那些只有光色,只亮不转的小灯,却把以上那些巨大的,既有传统技巧,又有现代化特色的新鲜有趣的大转灯,密匝匝地围了个水泄不通。 一点不错,
7、尽管灯节是古老传统,但人,毕竟是80年代的人,现代人最仰慕的还是科学技术和现代文明啊!,-9-,兴尽欲归时,在长街的拐角处,却又见到了一幅教我怦然心动的景象一间小木楼的门窗呀地一声启开,一根长竹竿软软地伸将出来,竹竿头上,滴溜溜地悬了一盏八角宫灯,那宫灯虽小,款式却玲珑剔透,做工也极精致细巧。一时间,我没看清灯壁上那悠悠旋转的花卉图样,只觉得像飘过去一簇飞花,一团流云 我看得呆了,循了那挑灯的手望去,恍恍的灯影下,只见是一个穿猩红雪衫的姑娘。许是那衣衫太红,那灯光太朦胧了,我看不清姑娘的眉眼儿,只见她那笑盈盈的脸蛋儿,被身上那件红衫,手中的那盏红灯,映照成了一团艳艳的红云 那红云,那灯影,久久
8、地晃在我的眼前,直伴着我进入梦境。 午夜,我果然重温了少年时的梦我见那闪闪烁烁的星星,都从天河里飞溅下来,变成了“灯雨”,洒落在汴京城 (本文有删改),-10-,1.作者的兴奋情绪在文中画横线部分表现为怎样的语言特点?(4分) 参考答案:用词夸饰,辞彩绚丽。 运用铺陈、排比语句。 语气急切:用副词“果有”“真个”等加强语气,用“你看”“你抬头”等表现急于分享的兴奋心情。 解析:此题考查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首先注意审题,从题干可知,画横线的句子表达出作者的兴奋情绪,这种兴奋之情可以从语气和用语中体现出来,如“果有”“真个”,加强了语气, “你看”“你抬头”,表达出急于分享的兴奋。
9、另外我们可以从画横线处的“名不虚传”“巧夺天工”“荧煌炫转”“金光四射”“大放光华”“五颜六色”等词语,总结出夸饰、绚丽的语言特征。最后,根据“那那”“近近地看远远地望”,我们就可以从修辞的角度分析出画横线句子的语言特点。,-11-,2.文中画波浪线部分连用10个“一”,具有怎样的艺术效果?(5分) 参考答案:连用10个“一”将“东京梦华”定格于一个特定的现实场景,使得作品有开有合。 前文渲染的是“闹”,此处连用“一”凸显的是“静”,形成强烈反差。 前文铺陈的是“繁”,此处聚焦于“一”,梦与现实交相呼应,让作品余韵十足。 解析:此题考查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分析艺术效果时,首先要注意这
10、里的10个“一”具体写的内容,然后结合语境,分析此处与前文的对应,如前文的观灯时的“闹”与此时的“静”,前文用语的“繁”与此处的“一”。回答本题时,要先回答手法,再结合文本回答艺术效果。,-12-,3.从结构上分析作品为什么先写街、再写人、后写灯。(5分) 参考答案:先写街的繁荣做铺垫,引出人潮汹涌。 再写游人众多,为后面观灯受阻埋下伏笔。 最后写观灯盛况,把作品推向高潮并点题。 层层铺垫,层层推进。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首先找出文中分别写街、人、灯的文段,然后分析作者描写的街、人、灯的特点,如街的繁荣,人的众多,灯的千姿百态、飞旋流转,最后分析结构安排上的用意,写街是为写人做铺
11、垫,写人是为写灯埋伏笔,就这样层层铺垫,层层推进。,-13-,4.根据全文,分析作者“感到如此新奇和庆幸”的深层意蕴。(6分) 参考答案:庆幸遇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代,对城市发展新气象感到新奇。 有感于游人众多,人民生活富裕,精神焕发。 现代科技让汴京灯节重现历史繁华,实现了“我”的“星河梦”。 解析:此题考查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首先找到“感到如此新奇和庆幸”这句话所处的位置。这句话出现在第五段,下面作者描写的街、人、灯,很好地诠释了这句话,这样我们就明确了此题的答题区间。接着寻找答题区间中的关键词句,如写汴京的街“古今相映成趣,一片繁荣”,呈现出一派新气象;汴京的人,在窄巷内,“天天人头攒动,
12、熙来攘往”,“衣帽鲜亮亮,脸上油光光”,尤其是其中的“假如没有改革开放的新经济政策带来的繁荣”一句,交代了本文的写作背景;汴京的灯,“有了科学技术辅佐,自然更加高明”,这灯雨,使“我” “重温了少年时的梦”。最后,根据前面的信息进行整合,形成答案。,-14-,二、(2013浙江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5题。 牛铃叮当李清明 水乡多水牛。 从我记事开始,一直到成年走出水乡,多以水牛为伴。不但假期要整天放牧水牛,即使上学了每天也带上镰刀和竹筐,放学的路上割上满满一筐青草,回去喂养水牛。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我们水乡,可谓是一方水土养一方牛。洞庭湖多年淤积的湖洲上围垦成水乡一个个垸落。
13、湖汊内港、沟渠水塘星罗棋布,到处长满茂盛的芦苇、青草和野蒿,这些都是水牛们上好的饲料。水牛生命力强,容易饲养。春、夏、秋三季均以自然生长的草蒿为食;到了万物枯萎的冬日,每天也只需一捆干草便能果腹。,-15-,漫长的农耕时代,水牛一直被视为农家的命根子。从牛犊学会走路的那天起,它的脖子上便被精心挂上一串铜制的铃铛。农忙季节,水牛可用于犁田、耙田;农闲时分,水牛能帮助拉磨,碾压菜籽、稻谷,以便得到食油、大米。记得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村里就购买了东方红牌拖拉机,还配备了犁、耙等成套的耕田机械。没承想几吨重的“铁牛”开进农田却经常陷进淤泥中,有时淹得只看见顶部的烟囱,最后还得用十头八头水牛合力,才能“拖
14、拉”出来。 水牛天生就能游泳,还是长距离泅渡的高手。水浅处水牛游得很慢,一边游还一边不忘啃食水中的荷叶、蒿草和野生水稻;一旦游到水深处,它便变得特别快捷,一边用力划动四肢,一边高高抬起头角,“嗯呀嗯呀”十分得意地叫唤不停。夏天,水牛成了我和一班好伙伴最好的“游泳老师”。跟着水牛学游泳,我们先是用柳条鞭子将水牛赶至河里,双手死死地拽住牛尾巴,待水牛飞速抢渡时,再使劲用双脚拍击水面。不消两日,我们便掌握了“牛刨”“蛙泳”等全套的游泳本领。,-16-,与水牛朝夕相处,我们也摸透了它温和、驯良的习性。只要你往牛头前一站,哪怕它正在吞食草料,也会赶紧把头一低,让你攀住牛角,爬到它背上。待你坐好,水牛还不
15、忘摆动头角,“嗯呀嗯呀”撒娇般地叫唤几声,牛铃也会“叮当叮当”地响个不停。骑在牛背上的我们,头上扎着柳条帽,腰间别着把弹弓,右手高高扬起柳条鞭子,活像一个个舞剑骑马、披挂出征的大将军。 别看水牛平日温驯,一旦打起架来却异常勇猛,尤以处于发情期的公牛为甚。当攻击开始时,公牛们双眼通红,抵足弓背,头缩至前腿中间,亮出尖尖的双角,冲撞挑击。一时间,牛铃骤响,沙飞石跳,响声震天。这时,只有将干草燃成的火把投掷到牛头角力处,方能将它们分开。,-17-,终于,水牛老了。连田也耕不动的水牛,静静蹲在牛栏中,等待自己大限的到来。因为害怕掉膘,乡亲们往往会提前宰杀水牛。被牛绳绑囚在树下的水牛,看到屠夫磨刀霍霍,
16、都会掉下一颗颗好大好大的眼泪,似有深深的不舍和无限的悲戚。想起水牛这一辈子所求最少,干的却是最苦最脏最累的活,站在一旁的我们不禁泪眼模糊。 现今的水乡,早已不用水牛精耕细作,而是直接向稻田抛撒谷种,等天收粮,靠天吃饭。放眼望去,湖洲上唯有水草疯长,久而久之便成了放养水牛的天然牧场。春天里,不再耕田的水牛被赶至牧场,脖子上换上了刻有记号的新铃铛,直到冬天才各自牵回。一起牵回的还有傍着公牛母牛的新生牛犊。牛犊的认领沿用的是乡里的老规矩:将各家的大牛小牛赶至一处,看哪头牛犊跟谁家的大牛走,哪头牛犊就算是谁家的。,-18-,如今,利益的驱动让这样的老规矩开始面临挑战。由牛犊引发的纠纷,每有耳闻。曾有相
17、邻的两家因争六条小牛而互不相让,直至对簿公堂,一家甚至提出要用船装着大牛小牛去省城做“亲子鉴定”。自然,鉴定最后平息了纠纷,但花去的鉴定费、差旅费和诉讼费加起来远远超过几头小牛的价值,这一时成了人们茶余饭后谈论最多的黑色幽默。打那以后,水乡的水牛们大都由放养改成了圈养。岁月流逝,牧童牛笛仿佛一夜之间成了绝响。没了广阔湖洲茵茵绿草的映衬,少了骀荡和风的吹拂牛铃依旧叮当,但总觉得少了往昔的悦耳与悠扬。 (本文有删改),-19-,1.第段中“铁牛”“拖拉”加上引号,有什么特别用意?(3分) 参考答案:(1)起强调的作用,旨在引起读者的注意。(2)“铁牛”与水牛形成对照,突出拖拉机被“拖拉”的尴尬,有
18、揶揄、幽默的味道。 解析:对引号内词语的理解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引号本身所具有的强调作用;二是作者的语言风格。作者通过这两个词对拖拉机与水牛作了对比,形象生动地让读者感受到了水牛的优点。,-20-,2.赏析第段中画线句。(4分) 参考答案:(1)通过水牛的动作(“划动”“抬起”等)描写和神态(“得意地叫唤”)描写,以及在水浅处、水深处不同游泳姿态的对照描写,形象地刻画了水牛善于游泳的习性和生命的灵性。 (2)通过动作(“赶”“拽住”“拍击”等)描写,生动地表现了“我们”自由嬉戏的天性以及与水牛的亲密关系。 解析:对句子的赏析首先应该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语,如一些动词、形容词等。其次分析这些关键
19、词语在句中的作用,动词往往能够细致入微地表现出人或动物的具体行动,进而体现出人或动物的心理状态,形容词往往能够较为直接地体现人或动物的心情等。把握住了这些关键词,再结合全段的内容就能感悟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21-,3.作者为什么把牛犊引发的纠纷称作“黑色幽默”?(3分) 参考答案:(1)利益的争夺与得不偿失的结果形成反差,产生讽刺性的喜剧效果。 (2)追逐利益的现实与古老的乡村传统相冲突,折射出时代变迁带来的无奈。 解析:首先要从事件本身来看,一些人为了争牛犊,对簿公堂,结果却得不偿失,具有讽刺性。其次通过老规矩的被破坏,表现了以前那种质朴的水乡观念受到挑战,美好的东西被玷污,表明了作者
20、的无奈。,-22-,4.文中多次写到“牛铃”,有什么艺术效果?(5分) 参考答案:(1)呼应题目,点明文旨;(2)作为线索,使全文结构更加紧凑;(3)形成背景旋律,增添了感染力;(4)构成象征,承载了农耕时代的情感与记忆。 解析:解答本题要从结构和内容两个角度来分析。在结构上“牛铃”贯穿全篇,首尾呼应,是文章的线索,把整篇文章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使全文结构紧凑。在内容上“牛铃”寄寓了作者对水牛所代表的农耕文明的回忆,表明了对家乡的深厚感情。,-23-,5.简要概括本文主旨,并谈谈你的感悟。(5分) 参考答案:(1)本文主旨:表达了对淳朴、诗意乡村的眷恋,以及对田园牧歌图景消逝的怅惘。(2)感悟:
21、略。 解析:(1)首先要明确水牛代表了宁静、祥和的乡村图景,作者对水牛的赞美其实就是对乡村的向往和眷恋;其次作者借用一些人对牛犊的争抢,表现了乡村的和谐被破坏,表达了对这种乡村美好图景消失的无奈和惆怅。通过对这两个方面的分析,我们就能把握文章的主旨。(2)首先要明确第一问的内容,即文章的主旨。其次在明确这一点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展开联想,表明自己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和看法。,-24-,三、(2012浙江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5题。(20分) 母亲的中药铺甘典江 那时候,我最喜欢去的地方,除了新华书店,就是母亲的中药铺。因为我喜欢嗅闻那些中药的味道,特别是爱咀嚼几片苦甜苦甜的甘草。
22、母亲当过赤脚医生。八十年代初,母亲参加医疗培训后,进入了城关镇合作医疗站。 医疗站在我读书的中学附近,临街两间旧木房,一间开处方和打针,另一间是药铺,和母亲一起在守药铺的,有三个阿姨。一天到晚,她们就做三件事:抓药,打针,织毛衣。除此之外,便是无休无止地聊天。我注意到,她们抓药非常麻利,瞟一眼处方,就可以找到相应的抽屉。仅凭手抓,就基本准确,最后还是放进小秤称一称,添点或减点。然后,把药倒入毛边纸或废报纸,包好扎紧,写几个字交代几句,递给别人。,-25-,只要一走进药铺,我就被一股浓重的药香包裹得严严实实,有点喘不过气来。我望着那些神秘莫测的抽屉,瞅着那些贴着标签的药名,兴奋不已:什么“半夏、
23、黄精”,什么“益母草、白芨”,都是名字曼妙的植物。当然,也有的是矿物和其他异类,比如“朱砂、雄黄、海马”,不由得使我产生了相关的联想:这朱砂,肯定就是国画中传统的红色颜料吧?李可染曾用顶级朱砂绘过四张毛主席诗意图万山红遍,已成画史上的经典。至于雄黄,不就是许仙曾意气用事的东西吗?所谓的海马,只是相当于一条小鱼而已。 其中,我最喜欢的药草,是甘草。首先,是因为它的名字,甘草,望文生义,就是“甘甜之草”。昔时,神农氏遍尝百草,解毒靠的就是这宝贝。再加上,我自己就姓“甘”,与这甘草,是家门,五百劫前,应是同根而生之族。最早,是母亲教我嚼的甘草,一是因为它的药理,二是可以变相地替代水果糖,八十年代,任
24、何甜味都是奢侈品。就这样,我嚼着甘草成长着,自以为嚼出了甘草的本真之味,破解了甘草的一切密码。,-26-,母亲还爱用党参来炖乌骨鸡和猪肚,补血。她营养不足,严重贫血。人参太贵,吃不起。还有金银花和枸杞,母亲用来泡茶喝。自然,我也跟着全部享受到了。 在自家的院子墙角,母亲还栽了几株三七。蔓延的藤叶牵上墙,覆盖成了一面翠绿的毯子,像青绿山水画的设色,极其养眼。可惜,后来拆迁,毁于一旦,使我失去了这一片翠绿。母亲只好把三七块茎挖出,收藏好。她说,三七可以治妇科恶疾,以及跌打损伤。,-27-,九十年代的某一天,这个合作医疗站被撤销了。回到家,母亲专职做她的家庭主妇。赚钱的任务,彻底由父亲负责。那个中药
25、铺,被别人买去,改作了服装店。从此,街上流行的药店,大多是连锁的西药店。在我的印象中,传统的中药是文化,望闻问切的中医大夫,近似于诗人。相反,我害怕西药,因为这些东西是实验室配制合成出来,至少没有一个在阳光之下生长的过程,没有温度、湿度,更无个性与灵魂。我实在难以想象,“阿莫西林”比母亲的“金银花”会更让我亲近与依赖。甚至,当我感冒受寒,母亲亲手煎熬的一罐红糖姜开水,也会比昂贵的感冒药更能帮我发汗,助我痊愈,让我心暖。,-28-,现在,父亲走了,去了天国。母亲一个人守着我们,在空旷的屋顶上栽花种菜。母亲身子瘦弱,时有病痛,我很是担忧,同时,我又安慰自己:生病不正常吗?不正证明了人生活着?何况这
26、世上,还有那么多栩栩如生的药在陪护呢。一根草是药,一撇叶是药,一线阳光,一滴水,也都是,甚至,一个人可以是另一个人的灵芝。母亲多年与草木为伴,沉浸于无边无际的药香之中。于我而言,母亲就是我人生一味无价的中药,为我清热解毒,为我抵御这世间的种种伤害。 (本文有删节),-29-,1.简析第三段中的“抓药”细节。(3分) 参考答案:(1)用白描手法,通过“瞟”“抓”“称”“添”“减”“包”“扎”等一系列动作,表现了她们娴熟的抓药技艺与细致、耐心的工作态度。(2)用质朴的语言真实地再现人物及相关场景。 解析:解答本题应点明句子所采用的手法和语言风格,分析句子所表现的内容。 2.第四段中作者写由药名引发
27、的联想,有何用意?(3分) 参考答案:(1)点明药名与传统文化的联系。(2)表现“我”对中药的好奇心与亲近感。(3)丰富文章的内容。 解析:解答本题应从语句所表现的内容和对全文所起的作用两个方面加以考虑。,-30-,3.文中为什么用较多的笔墨写“甘草”?(4分) 参考答案:(1)“我”的姓氏关联着甘草,与甘草有渊源。(2)“我”嚼着甘草长大,对甘草有特殊的感情。(3)甘草具有“甜味”,是处于那个年代的“我”充实、幸福的写照。(4)甘草使“我”悟出了人生的真谛。 解析:解答本题应注意分析概括“甘草”与“我”的联系以及对“我”的影响和作用。 4.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5分) 参考答案:(1)运用排
28、比、比喻手法,增强了艺术感染力。(2)世间万物皆可入药,丰富了“中药”的含义。(3)点明万物皆有其性、各具其用的哲理。(4)用“灵芝”设喻,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升华为不可或缺的依存关系。 解析:解答本题应首先分析句子所采用的手法,再指出句子所表达的内容及深层的含义。,-31-,5.作者在文末说“母亲就是我人生一味无价的中药”,联系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5分) 参考答案:(1)母亲这味“中药”,为“我”抵御世间的伤害。(2)如同中药的药理,母亲的爱与美德,慰藉“我”的心灵,成为“我”无价的精神财富。(3)形象地表达“我”对母亲的真挚情感。(4)呼应标题,深化题旨。 解析:解答本题应重点理解“
29、中药”一词在文中的内涵,分析“母亲”对“我”的重要意义,分析句子所表达的感情以及在全文中的作用。,-32-,考情细目,-33-,命题方向 1.从选材来看,考查重点为写人叙事类、写景状物类的散文,避开议论思辨类的散文。选文往往紧扣时代脉搏,闪烁着人性光辉,体现丰厚的文化底蕴、厚重的民族文化情感。 2.从命题点来看,4个小题的布局往往由点到面,由局部到整体,由易到难,符合鉴赏文学作品的认知规律。采用主观简答题的题型,所设置的问题都与文章的主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3.从考点来看,以理解、分析、概括文章中心和归纳内容要点,鉴赏文章表达技巧,分析和探究或者评价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为重。其中理解语句含意
30、、概括文意、鉴赏技巧和探究评价为重中之重。,-34-,学案三,学案四,学案一,学案二,学案五,学案六,散文整体阅读 核心知识,-35-,学案三,学案四,学案一,学案二,学案五,学案六,-36-,学案三,学案四,学案一,学案二,学案五,学案六,-37-,学案三,学案四,学案一,学案二,学案五,学案六,典例导学 (2017全国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我们的裁缝店李 娟 在城市里,裁缝和裁缝店越来越少了。但在喀吾图,生活迥然不同。这是游牧地区,人们体格普遍高大宽厚,再加上常年的繁重劳动,很多人身体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变形,只有量身定做的衣服才能穿得平展。 我们租的店面实在太小了,十来个平方
31、,中间拉块布帘子,前半截做生意,后半截睡觉、做饭。但这样的房间一烧起炉子来便会特别暖和。很多个那样的日子,狂风呼啸,昏天暗地,小碎石子和冰雹砸在玻璃窗上,“啪啪啪啪”响个没完没了但我们的房子里却温暖和平,锅里炖的风干羊肉溢出的香气一波一波地滚动,墙皮似乎都给香得酥掉了。,-38-,学案三,学案四,学案一,学案二,学案五,学案六,我们还养了金鱼,每当和顾客讨价还价相持不下时,我们就请他们看金鱼,这样的精灵实在是这偏远荒寒地带最不可思议的尤物清洁的水和清洁的美艳在清洁的玻璃缸里曼妙地闪动,透明的尾翼和双鳍缓缓在水中张开、收拢,携着音乐一般 这样,等他们回过神来,再谈价钱,口气往往会软下去许多。 当
32、地男人们很少进店,最固执的是一些老头儿,偶尔来一次,取了衣服却死活不愿试穿,即使试了也死活不肯照镜子,你开玩笑地拽着他往镜子跟前拖,让他亲眼看一看这身衣服多“拍兹”(漂亮),可越这样他越害羞,双手死死捂着脸,快要哭出来似的。 女人们就热闹多了,三三两两,不做衣服也时常过来瞅一瞅,看我们有没有进新的布料,如果有了中意的一块布,未来三个月就一边努力攒钱,一边再三提醒我们,一定要给她留一块够做一条裙子的。,-39-,学案三,学案四,学案一,学案二,学案五,学案六,库尔马罕的儿媳妇也来做裙子了,她的婆婆拎只编织袋跟在后面。量完尺寸我们让她先付订金,这个漂亮女人二话不说,从婆婆拎着的袋子里抓出三只鸡来“
33、三只鸡嘛,换条裙子,够不够?” 她订的是我们最新进的晃着金色碎点的布料,这块布料一挂出来,村子里几乎所有的年轻媳妇都跑来做了一条裙子。 她说:“不要让公公知道啊!公公嘛,小气嘛。给他知道了嘛,要当当(唠叨、责怪)嘛!” “婆婆知道就没事了?”,-40-,学案三,学案四,学案一,学案二,学案五,学案六,-41-,学案三,学案四,学案一,学案二,学案五,学案六,-42-,学案三,学案四,学案一,学案二,学案五,学案六,-43-,学案三,学案四,学案一,学案二,学案五,学案六,1.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本题重点考查对“可能干什么都一样的吧
34、?”的理解。回答时要分析这句话的潜台词,即它的表层含意和深层含意。这句话富有哲理性,以怀疑和不确定的语气写出了生活的不容易,无论做什么,都要踏踏实实,勤勤恳恳,从侧面反映出裁缝这一行的忙碌与艰辛。 参考答案:裁缝作为辛苦的谋生行当,看起来与其他行当一样;但在做裁缝的过程中,对生活有了难忘的经验和体会,不由得对这一行当产生了特殊感情,感到它有独特意义。,-44-,学案三,学案四,学案一,学案二,学案五,学案六,2.概括本文的主旨。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首先要概括,文章记录了“我们”在喀吾图经营一家裁缝店的哪些寻常事;再思考写这些事的不同目的是什么,根据我们可以写这些事情时的分析议论
35、抒情的语句,从中窥探主旨。 参考答案:本文主要叙写了“我们”在喀吾图经营一家裁缝店的寻常事,赞美质朴、善良、勤劳、节俭、不慕奢华、相互关爱、彼此体贴等看似平凡实则珍贵的美好人性;思考了买卖关系,揭示买卖双方不应也不必沦为纯粹的金钱关系;思考了劳作的意义,揭示了关于劳动的哲理诚实的、无愧于天地良心的谋生,都不免辛苦;能为他人带来美好的劳作,就有乐趣,就有价值,就值得坚守。,-45-,学案三,学案四,学案一,学案二,学案五,学案六,3.本文的语言充满生活气息,请结合全文对此加以赏析。 解析:此题考查对散文语言的鉴赏能力。如写到年轻媳妇做裙子,提醒别让自己的公公知道,说公公知道了要“当当(唠叨、责怪
36、)嘛”,说明人物语言有地域特点,鲜活真实。如年轻媳妇用三只鸡来换裙子,作者说“我们要鸡干什么?但是我们还是要了”说明散文语言生活化、口语化,亲切自然。叙述语言如同拉家常,温和朴实之中又有深厚的情味。如“裁缝的活不算劳累,就是太麻烦”表明语言明快风趣,率真不做作。 参考答案:语言生活化、口语化,亲切自然;人物语言有地域特点,鲜活真实;整体上形成了明快风趣的语言风格,率真不做作。,-46-,学案三,学案四,学案一,学案二,学案五,学案六,解题指津 散文阅读的三种意识 1.整体阅读意识 整体阅读是散文阅读最基本的原则与方法,它可以使做题建立在宏观把握的基础上,增加做题的理性分析成分,从而增强解题的准
37、确度。文章的结构是作者为了表达中心意思对写作材料进行精心安排的结果,是行文思路的具体体现。阅读一篇散文,首先必须对散文形成大致认识,知道题目是什么,共几个段落,线索是什么,内容方向是什么。,-47-,学案三,学案四,学案一,学案二,学案五,学案六,2.段落取精意识 段落取精就是要摄取散文段落的精华和要点,以便更好地把握散文的结构层次和行文思路。要针对散文的内容,进行认真思考,逐段分析散文的段意,再看哪些段落集中表达一个意思,划分小层,理清散文的各个段落之间的联系,明白文中的过渡段、过渡句以及上下照应的地方,把握重点段落的中心句、支撑句等内容。,-48-,学案三,学案四,学案一,学案二,学案五,
38、学案六,3.提取线索意识 思路是作者思维的轨迹,如能找出贯串全文的线索,就能很快理清散文的思路。一篇散文,不管是整篇文章,还是局部语段,往往有一条线索贯串其中,正是由于这条线索,文章或段落之间才会井然有序。常用的文章线索主要有: (1)以具体事物为线索; (2)以人物为线索; (3)以中心事件为线索; (4)以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 (5)以时间推移或空间变换为线索; (6)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49-,学案三,学案四,学案一,学案二,学案五,学案六,从四个角度入手,读懂散文 读懂散文的根本是要从散文行文的固有规律去把握。具体为: 1.审标题,明对象,寻找解读钥匙 标题有的明示了文章写作
39、的对象或内容,有的提供了阅读的线索,有的甚至明示或暗示了文章的主题。分析散文标题,把握标题的特征,能帮助我们更快更好地阅读文本。可以说,散文的标题往往就是解读散文的一把钥匙。,-50-,学案三,学案四,学案一,学案二,学案五,学案六,2.找线索,理思路,梳理行文脉络 散文的材料是按照一定的思路组织在作品中的,作品的结构就是它的思路的具体体现。阅读散文,要善于捕捉文中体现时间、空间、人物、事件、感情的语句,更要把握文章的脉络。 散文一般都有一条组织材料的线索,或为人物,或为事件,或为事物(时间、地点、道具),或为情感。找到了这条线索,就能较容易地理清文章的思路,明确文章的主旨。当然,也有的散文没
40、有明显的线索,那么,理清思路就要从分析文章的结构入手了。 分析文章结构,就是根据散文的结构特点,分析段与段之间的层次关系,体察其大体结构;分析语段中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找出中心句、过渡句、关键句,理解其含意,同时分析文章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从而把握住作者的思路,明确文章主旨。,-51-,学案三,学案四,学案一,学案二,学案五,学案六,3.抓关键,明情理,领悟深层意蕴 抓住文章的中心句和暗示主题的提示语、关键词语,从中概括出文章的主题;从所写的事件来概括,看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态度、感情,从而找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对议论性散文要注意文中对具体形象的描绘特点和文章揭示形象与特征内在联系
41、的方法,找出蕴含哲理的关键句仔细领会。另外,议论性散文往往卒章显志,或揭示哲理,或拓展境界,或启发读者思考。因此,还要特别注意文章的结尾,细细咀嚼,通观全文,辨明哲理,领悟文章的深层意蕴。,-52-,学案三,学案四,学案一,学案二,学案五,学案六,4.品语言,悟特色,分析写作手法 散文的语言是作者塑造形象、表现主题的主要手段之一,它富于形象性,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它优美隽永,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品味散文语言一般从以下几方面思考:语言的含意和作用、语言的特点、语言的风格、语言的技巧等。,-53-,学案三,学案四,学案一,学案二,学案五,学案六,对应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文化的梅
42、岭徐怀谦 我是嗅着历史深处透出的一缕梅花香,循着苏东坡、文天祥、戚继光、汤显祖等人的足迹,谛听着驿道上“嘚嘚”的马蹄声来到这里的。 梅岭,这座横亘于江西、广东两省的重要关隘,这条沟通长江、珠江两大水系的古驿道,这段“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唯一旱路,这个承载过多少繁华、多少无奈、多少血泪,多少次令我魂牵梦绕的地方,就这样开开朗朗、无遮无拦地走到了我的面前。,-54-,学案三,学案四,学案一,学案二,学案五,学案六,我不无激动地打量着她,发现她比我预想的要青春、靓丽得多。曾经以为这座令无数流放官员失魂落魄的梅关,一定是荒山秃岭、荆棘丛生;曾经以为这条通往岭南瘴疠之地的古驿道,一定狭窄陡峭、凹凸不平。然
43、而并不,这里环境幽静,古木参天,绿意葱茏,枝叶密得连阳光都难得渗下来;驿道宽阔达四米半,远比我在云南盐津豆沙关看到的“五尺道”要宽阔平坦得多。唐代以前,这里只有羊肠小道可供人行,唐开元年间,时任宰相的广东韶关人张九龄奉旨开辟此驿道,路开通后,“坦坦而方五轨”,大大方便了南来北往的车马;到了明清时期,这里更是呈现出一派“商贾如云,货物如雨,万足践履,冬无寒土”的繁荣景象。,-55-,学案三,学案四,学案一,学案二,学案五,学案六,很显然,梅岭古驿道是为了发展经济而开通的。谁也没有想到,在这条古驿道上,除了活跃着大批商贾的身影之外,还走来了一个个被贬岭南的官员,而由于这些官员大多是文人或儒将,他们
44、于此留下大量情真意切的诗作,从而形成了梅岭独特的贬官文化。 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秋,惶恐滩上驶来一艘官船,船头立着一位头戴靛青斜角头巾、身穿玄色夹袍的老人,他就是58岁的苏东坡。他的身旁是儿子苏过、侍妾朝云和两个老女仆。刚刚从定州知州调任英州知州,又再贬为宁远节度副使,惠州安置。苏东坡就要远离中原,过梅岭,投身那蛮荒之地了。小船在旋涡中艰难前行,东坡触景生情,吟诗一首:“七千里外二毛人,十八滩头一叶身。山忆喜欢劳远梦,地名惶恐泣孤臣。长风送客添帆腹,积雨浮舟减石鳞。便合与官充水手,此生何止略知津。”看得出,老人的内心是郁闷、苍凉的。,-56-,学案三,学案四,学案一,学案二,学案五,学案
45、六,七年之后,苏东坡蒙宋徽宗开恩,奉诏内迁。北归途中,他又一次登梅岭,穿行在古驿道上。在山头的一家村店休息时,一老翁问苏东坡的随从:“官为谁?”随从答:“是苏尚书。”老翁即走上前来,向东坡施礼,对他说:“今日北归,是天佑善人也!”东坡听了很受感动,把老翁视为知己,写了一首赠岭上老人,题于村头壁上。诗云:“鹤骨霜髯心已灰,青松合抱手亲栽。问翁大庾岭头住,曾见南迁几个回。”是啊,苏东坡的红颜知己朝云就没有回来,而是永远留在了惠州! 宋史载,宋代因罪贬岭南的知名官员有144名,多为全家南徙,能活着回老家去的确实不多,如“苏门四学士”之一的秦观,就是贬雷州后病死的。,-57-,学案三,学案四,学案一,
46、学案二,学案五,学案六,与苏东坡心境同样苍凉的还有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万历十一年二月,54岁的戚继光受张居正牵连,由蓟镇总兵贬为广东总兵。那是一个清秋时节,他登上梅岭时,一弯明月挂在天际,他写下这样一首诗:“五岭山头月半弯,照人今古去未还。青袍芒履途中味,白简红缨天上班。烟水情多鸥意惬,长林风静鸟声闲。依稀已觉黄粱熟,却把梅关当玉关。”戎马一生的他多么希望眼前的梅关是玉门关,他可以出关卫国,战死疆场!然而,这是梅关,南下是无兵可练的广东。 除了贬官文化,梅岭留给游客印象最深的就是梅文化了。赤乌四年(241),东吴大将陆凯奉命南征,过梅岭时,正值梅花怒放。他立马于梅花丛中,回首北望,想起了陇头好
47、友范晔,又正好碰上北去的驿使,便折下一枝梅交给驿使,并赋诗一首赠范晔:“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据考证,这是最早赞叹梅岭梅花的诗句,开创了梅岭梅文化的先河。,-58-,学案三,学案四,学案一,学案二,学案五,学案六,梅是友谊的见证,更是美丽、刚强、高洁的象征。宋代诗人张道洽的梅岭诗,赞的是梅花的美丽:“到处皆诗境,随时有物华。应酬都不暇,一岭是梅花。”何香凝老人1926年和1927年两度赴梅岭,咏梅赋诗,写的是梅花的品格:“南国有高枝,先开岭上梅。临风高挺立,不畏雪霜吹。” 据说梅岭最美的景致在冬天,踏雪寻梅才别有一番情趣。我乐于赏梅,更乐于品赏这里的文化。小小一座梅
48、岭所负载的太过悠久太过深厚的文化,显然是需要慢慢行来,慢慢体悟,慢慢消化的。梅香依旧在,何日可重来?,-59-,学案三,学案四,学案一,学案二,学案五,学案六,1.文章题为“文化的梅岭”,主要写了与梅岭有关的哪些“文化”? 参考答案:贬官文化;梅文化。 解析:答题时要在文中找寻语言标志,并对相关信息加以提炼。据第段“除了贬官文化,梅岭留给游客印象最深的就是梅文化了”可以得出答案。,-60-,学案三,学案四,学案一,学案二,学案五,学案六,2.第段中,作者为什么说梅岭关隘“比我预想的要青春、靓丽得多”?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1)因为梅岭环境幽静,绿意葱茏;驿道宽阔,较
49、为平坦;商业繁荣。(2)主要运用对比手法。先以想象中的“荒山秃岭、荆棘丛生”“狭窄陡峭、凹凸不平”与亲眼所见的“环境幽静”“绿意葱茏”“宽阔、平坦”进行对比;再用唐代以前的“羊肠小道可供人行”与唐张九龄奉旨开通驿道后“坦坦而方五轨”,大大方便了南来北往的车马,到明清时期一派“商贾如云,货物如雨”的繁荣景象进行对比。 解析:理解语句时要注意把语句还原到文中语境,并且抓住关键词语“青春”“靓丽”,检索相关信息。分析表现手法,先要明确点出何种手法,还要结合相关语句进行阐释。,-61-,学案三,学案四,学案一,学案二,学案五,学案六,3.文中既写了苏轼贬官的典型例子,又写了戚继光贬官的典型例子,两个典型例子看似重复,请分析作者为什么这样组织材料。 参考答案:(1)因为苏轼和戚继光是两个朝代的人,选用不同朝代的典型例子,表现出贬官文化历史久远;(2)因为苏轼是文官,戚继光是武将,选用不同身份的官员表现出贬官文化涉及对象广泛。 解析:第段中有“这些官员大多是文人或儒将”,后面举例说明如果只有文人苏轼,则照应不周,戚继光是儒将的代表,举两例正是作者的匠心所在。,-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