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传统的节日,中国传统节日,春节 ( 农历正月初一 ) 元宵节 ( 农历正月十五 ) 头牙 ( 农历二月初二 ) 寒食节 ( 清明节前一天 ) 清明节 ( 节气清明 ) 端午节 ( 农历五月初五 ) 七夕 ( 农历七月初七 ) 中元节 ( 农历七月十五 ) 中秋节 ( 农历八月十五 ) 重阳节 ( 农历九月九 ) 冬至 ( 节气冬至 ) 腊八节 ( 农历腊月初八 ) 尾牙 ( 农历腊月十六 ) 祭灶 ( 农历腊月廿四 ) 除夕 ( 农历十二月卅日 ),走进端午节,端 午(唐) 文 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端午诗句,五月五日 (宋梅尧臣) 屈氏已
2、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 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端午 (唐李隆基)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 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 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 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 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乙卯重五诗(南宋陆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竞渡诗 (唐卢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 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 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 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端午节的简介,端午节为每年龙历五月初五,又称
3、端阳节、龙舟节、女儿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五、夏节、天中节、浴兰节、屈原日、诗人节等。 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放黄烟子、吃十二红等。,端午节的来源,端午节的来源有多种多样,但最被人们接受的是端午节是用来纪念著名爱国诗人屈原的。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蛟龙。端午节包粽子的习俗由此而来。,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
4、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今天的龙舟竞赛。,今天的端午节,时至今日,端午节在中国人民中仍是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从2008年起为国家法定节假日放一天假。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9年九月三十日在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会议决定:中国端午节成功入选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端午习俗,
5、粽子的来历,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粽子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当时主要有两种粽子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到晋代,端午食粽子成为全国性风俗,“仲夏端午,烹鹜角黍”,这是西晋周处所作风土记一书中的明确记载。当时包粽子的原 料除米外,还添加 中药材益智仁, 称“益智粽”。,到了唐代,粽子已经成为端午节的必备食品。唐人姚合“渚闹渔歌响,风和角粽香”的诗句,反映了当时食粽之普遍。宋代时,出现了用
6、“艾叶浸米裹之”的“艾香粽子”。元代的粽子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突破了菰叶的季节局限。明代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核桃,品种更加丰富多彩。今天流行的“火腿粽子”则出现在清代乾隆年间。,粽叶飘香,全国有着不同的粽子,但拥有的是同一种感情。北京粽子是北方粽子的代表品种,其个头较小,为斜四角形,多以红枣、豆沙为馅 。广东粽子个头大,外形别致,除鲜肉粽、豆沙粽外,还有用鸡肉丁、鸭肉丁、叉烧肉、蛋黄、冬菇、绿豆蓉等调配为馅料的什锦粽。 嘉兴粽子为长方形,有鲜肉、豆沙、八宝等品种。如鲜肉粽,常在瘦肉内夹进一块肥肉,粽子煮熟后,肥肉的油渗入米内,入口肥而不腻。江西粽子
7、多以尖三角形,有腊肉、蜜枣、绿豆等风味。福建粽子,厦门、泉州的烧肉粽、碱水粽皆驰名海内外。当然各地还有其他一些种类的粽子。粽叶飘香,粽子既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感情。,端午节食俗粽子,烧肉粽,碱水粽,碱水粽,红豆粽,蜂蜜粽,玫瑰凉粽,桂花糖浆粽,各国的粽子,日本粽子,马来西亚粽子,越南粽子,缅甸粽子,赛龙舟(俗称“扒龙船”)是珠三角水乡的一项传统民间体育活动,由来已久。清初著名学者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一书中,对珠三角每年端午节期间的赛龙夺锦以及赛后的喜庆场面皆有描述:“岁五六月间斗龙船。”主办者给全胜者赠“与状元标,张伎乐,簪花挂红”。龙船“得胜还埠,则广召亲朋燕饮”。这种宴饮,珠三角人称为食“龙舟饭
8、”。 龙舟饭它是用糯米加上腊肉丁、虾米、墨鱼丁,香菇粒做成,特别顶饱。听介绍说最早主要是给划龙舟的人吃的,让他们吃了划船特别有力气。后来慢慢所有的来宾、观众等也一起吃,最后演变成热热闹闹的一种龙舟前仪式。,端午节活动赛龙舟,龙舟赛,端午节习俗 挂艾叶,艾草,家家户户挂艾 草以求平安,挂艾草,门前挂艾草,端午节习俗佩香囊,其他基本习俗,【佩饰】 健人,旧时江浙一带端五时妇女的一种饰物。一般用金银丝或铜丝金箔做成,形状为小人骑虎,亦有另加钟、铃、缨及蒜、粽子等的。插在妇女发髻,也用以馈送。豆娘,旧时端五节妇女的头饰。多见于江南。一些地区亦称作健人。此物一说源于古代的步摇,一说即艾人的别样形式。 艾
9、虎,旧时端午节驱邪辟祟之物,也作装饰品。我国古代视虎为神兽,俗以为可以镇祟辟邪、保佑安宁。,端午节知识竞赛抢答,1.屈原是我国春秋时期哪国人?( ) (A)秦国(B)楚国(C)魏国 2.端午节是我国2000多年的旧习俗,要吃哪些食品?( ) (A)馒头(B)粽子(C)樱桃(D)栗子(d)雄黄酒 3.古人流行端午日涂饮雄黄酒的意义是( ) (A)幸福吉祥 (B)祛瘟解毒 (C)避邪驱瘟(D)纪念白蛇 4.端午节有为小孩佩香囊的习惯,大人在香囊内放朱砂、雄黄、香药等代表的意义是( ) (A)避邪驱瘟(B)一种装饰(C)治病防身(D)吉祥如意 5.你知道最早的粽子是产于哪个时期吗?( ) (A)晋代
10、 (B)春秋时期 (C)南北朝时期 (D)商周时期,B,B,B,B,A,6.最早的粽子并不是端午节的特产,而是在什么时期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 ) (A)晋代 (B)春秋时期 (C)南北朝时期 (D)商周时期 7.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其实,“龙舟竞渡”早在( )就有了。 (A)春秋时期 (B)商周时期 (C)战国时期 (D)南北朝时期 8.( )年,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 (A)1979 (B)1980 (C)1982 (D)1985 9.在中国端午节吃粽子最广泛的说法是为了纪念屈原,其次,吃粽子还表示( ) (A
11、)幸福吉祥(B)阴阳相合(C)避邪驱瘟(D)治病防身 10.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人们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被称为( ) (A)粽子(B)角黍(C)米果(D)香黍,B,B,A,A,A,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被赶出都城,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现今的棕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屈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