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掩耳盗钟,第七单元 寓言二则,1以前我们学过哪些寓言? 2“寓言二则”的“则”是什么意思?寓言有什么特点? (用一个短小的故事说明一个道理或讽刺某种人。寓:寄托、包含的意思。言:讲道理。)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掩耳盗钟这则寓言。,课文导入,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道家名著。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此书以道家思想为主干贯穿全书始终,融合各家学说。,吕氏春秋简介,椎( chu ):敲打东西的器具。 怳(hung)然:形容声音响亮。 遽( j )掩其耳:急忙。,理解字词,有得钟者,欲负而走。 译文:有个人偷了一口钟,准备背着它逃跑。 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怳然有音。
2、译文:但是,这口钟太大了,不好背,他就打算用锤子砸碎以后再背。谁知,刚砸了一下,那口钟就“咣”地发出了很大的响声。 恐人闻之而夺已也,遽掩其耳。 译文:他生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钟夺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两只耳朵紧紧捂住。,课文分析,他知道偷铃铛的后果了吗?从文中哪句话看出?,恐人闻之而夺己也。,思考课文,你们读了寓言后知道了什么道理?,读后感悟,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做了坏事又想让别人不知道这是不可能的,自作聪明的结果是自己害了自己。“掩耳盗铃”这个成语用来比喻自己欺骗自己。,理解内容,1、偷铃人明明知道什么? 那个人明明知道用手碰铃铛的后果,他不但没有就此打消偷铃的念头,而是想出了一个办法,想了什么办法呢? 2、面对他这种想法,你想告诉他什么? (你是个愚蠢的人,你不要自作聪明,你能捂住自己的耳朵,但无法把别人的耳朵也捂住。) 3、他认为自己的想法很好,自己很聪明,于是就按这想法去做了,结果怎样? (被人发觉),1、这则寓言故事讽刺了什么样的人? 自以为是、自作聪明的人。 2、再读课,说说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不能自欺欺人,要踏踏实实做人) 3、掩耳盗铃: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全文总结,续写掩耳盗钟 写作提示:1、偷铃铛的人被发觉后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呢? 2、偷铃铛的人会知道错吗? 3、我们要怎样做人呢?,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