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潜阳封髓丹在临床上的应用如何反映火神派的精神+潜阳封髓丹增减对虚火杂症的临床应用 潜阳封髓丹在临床上的应用如何反映火神派的精神 莲池 本文系吴佩衡先生诞辰 120 周年纪念及学术研讨会发表论文作者:中文名:周思,法国名:pasgaelle伤寒论:“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通脉四逆汤主者”。表现出热象的里寒亡阳证经常被认为是又急又危的病情,如阴盛格阳证 (通脉四逆汤证)或者阴盛戴阳证 (白通汤证)。但是在临床实践当中,许多慢性的,不一定危急的疾病在总体上表现出寒象的同时也带有热象,这使病情难以分析。这样的病态反映的是寒热错杂,还是阴阳双衰(阴虚则热,阳虚则寒
2、)呢?只有通过十分详细的观察和四诊合参,才可以抓住病情的本质,特别是在多种多样的临床症状中,有必要辨识标和本,真和假。 在这种很复杂的分析过程中,火神派因为一直不离开治病必求其本的原则,能发挥自己的特色,它不仅善于提供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而且给了我们一个非常优秀的思路:不管涉及到疾病,健康还是生命的观念,它都强调阳气的重要性。下面我想通过潜阳封髓丹这个代表方剂和一些临床的实例来说明这个问题。 1从阳气的统帅作用到潜阳的意义目前,火神派的影响在逐渐扩大,好像以前认为的阴阳平衡正在变成阳主阴从。但是,这个有特色的学派只不过强调和阐明了中医经典中一个早已存在的以阳为主的学说。在内经的“生气通天论”里
3、,阳气的地位和太阳一样的重要:“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后来,张介宾在类经中发展了内经的认识,在认为阳气对人体就象太阳对宇宙一样重要的同时,他在“求本论”中说道:“阴以阳为本,阳存则生,阳尽则死”。更早的易经尽管没有直接用过阴阳这两个符号,但是阐明了事情的变化生于两个极端的对立统一,在这种对立又互根的关系中,阳是有权威性的,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说明阳气对生命活动起推动作用,阴气呢,处于从属的地位(“坤元 。乃顺承天”)。此外,郑钦安把由离卦的两个阳爻加上坎卦的一个阳爻所形成的乾卦当做生命的原动力:“人活一口气,即此乾元之气也”。吴荣祖教授在“附子通行十二经”这
4、篇文章里明确地指出:命门火(又名元阳,真阳)就是阳气的根源 ,它的盛衰状况决定了人体阳气的运行状态。难经也强调命门火的核心作用,说 :“命门者,诸神精之所舍,原气之所系也”(三十六难)又把原气说成是“谓肾间动气者。此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之根本也,呼吸之门,三焦之原”(八难)。赵献可反对“难经”把命门火放在肾的右边,提倡命门火必需安在两肾之间,又把它看作是人体的太极,进一步强调了它的重要性。赵献可用一阳爻陷于两阴爻的坎卦来描述命门火,认为它等同于真君,真主,在胎儿的发育过程中出现得比心更早。由此看来,命门火是司先天的根本,在后天的过程中不断地发挥作用。设意图 1可见,君火和相火不是等同的,不能同
5、日而语。刘力红在思考中医一书中,通过丰富多彩的哲学理念,说明君火属于形而上,相火属于形而下,君火属“神明出”的心,(易系辞认为神是无方的),但只有在处于有机世界的相火的帮助下才能确立,相火起着促进各个脏腑系统功能的作用。郑钦安也用坎卦来代表命门火,他说道:“坎为水,属阴,血也,而真阳寓焉。中一爻,即天也。天一生水,在人身为肾,一点真阳,含于二阴之中,居于至阴之地,乃人立命之根,真种子也。诸书称为真阳”。真阳又称为相火,命门火,龙雷火,赵献可是这样描写它的:“此相火者寄于肝肾之间,乃水中之火,龙雷之火也”。这个根于肾寄于肝的相火常常借用龙的形像来表现。比如郑钦安说:“一阳本先天乾金所化,故有龙之
6、名,一阳落于二阴之中,化而为水,立水之极(是阳为阴根也),水性下流。此后天坎卦定位,不易之理也。须知此际之龙,乃初生之龙,不能飞腾而兴云布雨,惟潜于渊中,以水为家,以水为性,遂安其在下之位,而俯首于下也”。龙既代表着一种普爱众生的强大的力量,又代表着生命的原动力,它是不朽的中国文化的象征。吐出水来滋润大地的中国龙跟吐出火来毁灭世界的西方龙是截然不同的,根据郑钦安的说法,古人用它来表示出神入化、变化莫测的乾天。因为“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而龙能兴云布雨,所以,它也代表了天地之间的交流和天地二气的流通和转换。郑钦安之所以强调龙的位置(在水,在下)和它头向下的身姿,是为了突出它潜守的特性,只
7、有在这样,龙正常的生理活动才能得到保证。这个观点跟内经“生气通大论”中的阳气密固阴阳才能平衡的看法是一致的:“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相反,阳气失去了潜守性就意味着阴阳失调:“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可见,收敛性是必不可少的,其目的,正象刘力红所说的,就是再次释放能量,发挥作用,让生命如环无端地延续下去。龙的运动也可以代表大自然的周期变化以及人体的生理活动:冬天,龙潜伏在海底;春天来了,它在滚滚的雷声中苏醒过来,腾飞到空中;夏天,它飞到天端,从那里把冬日聚起来的水分变成雨,洒下来滋润大地;到了秋天,它又潜入玄水,准备在冬眠中养精蓄锐,恢复力量。阳气的潜守性不仅涉及到中医,也渗透在中国文化的各个
8、方面。首先,易经里认为,统一性远远超过对立性,对立性是必要的,但也是次要的。(因为最终的目的是保持一个统一体,否则,机体就会松散,以至解体,这很像家庭里面起核心作用的夫妇关系)另一点,是强调阳气必须处于阴的状态。这个观点,在有阳性特征的卦中明显看得出来。比如乾卦(元亨利贞)讲究吸取阴的柔软性,以便发挥自己的动力和创造力,也认为龙必须保持分寸感才能显示它的能力。通过乾字可以看出来:左边的一部分保留了一个很古老的意象:太阳正在茂密的树荫下冉冉上升,激发着潜藏的能量,上面的十字意味著被阻蕴在地底的蒸汽。这个字在现代的意义上只突出了太阳,而它的古意却告诉我们:地底下蕴藏着财富,太阳正在用阳气催发着含苞
9、待放的阴的蕴育力。这种思想在其他一些卦中也表现得很明显。像二爻(见龙在田)和五爻(飞龙在天)提出有必要听取“大人”的忠告,也许怕力量太过分,必须有退避的意识。这个意识在四爻也可以看出来(或跃在渊),也说明了没有退避和潜守,什么事情也实现不了,或者以后会后悔(六爻说亢龙有悔)。这很象五行学说的生克概念(三爻告诉人们对人类过激的行为要有警惕)。其次出现了代表火的离卦(离,利贞,亨,畜牝牛吉),不断地提醒人们不打好坚固的基础而想提高是有危险的,所以要求在平凡的日常生活当中打下根基。因为只有通过后退和潜守,“离”才能把它的光和热传布到四面八方。从生理的角度看,泰卦和既济卦体现著和谐的状态,在汉语里,人
10、们说 “治病必求于泰”。泰卦(地天泰)的构成是天在下,地在上,表现著天气和地气之间畅通无阻的交流,也就是阴阳的交媾。这种和谐的交融来自天和地各自所处的位置:天在下,处于阴的地位,这样可以节制阳的动态的活力;地在上,处于阳的地位,这样可以激发阴的静态的沉稳。同时,这种状态又恰恰是一个健康人的生理状态的写照:既坚固又温和的下面(命门火之宅),既轻松又凉爽的上面,正像一座金字塔。这个金字塔在阴阳爻分布均等、各安其位的既济卦中又一次得到表现:处于下面的火蒸腾著上面的水,使水变成有用的物质,这种蒸腾的现象又让人联想到“气”字。从另一个方面看,道家的修炼和各种各样的“吐纳”都很讲究对阳气的收敛。不管是强调
11、“力根于足,宰于腰,通肩而形于手”的太极拳(在这里,人体被比喻成乌龟:稳固的下身相当于方形的龟腹,轻柔的上身相当于圆形的龟背),还是让练功者把自己的意念想象成“沉在海底的太阳”的静态气功,都强调把体内的太阳沉入丹田,也就是郑钦安所说的“龙之下宅”。这里唯一的目的,就是要达到内经中所描述的心身状态:“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相反,不正确的训练会引起所谓“走火入魔”的副作用,这个词暗示著有一那样一条火龙,一旦失控,疯狂起来,就会损伤心神(意念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就容易导致五志化火的现象)。因此,练功特别讲究体内的气要通过修炼达于柔和,要避免刻意求成。也说要“练到火候” 这也是老子道
12、德经里所说的“圣人。弱其志”。 “火候”这个词也是一个日常生活里的词,熬药也用到它:表明了能够提取药物中有效成分的文火和容易引起药液向外溢出的武火之间的区别。阳气的收敛也表现在人际关系上。有时,中国人的委婉和他们因为每个人的地位不同而态度也不同的行为方式,由于文化的差别,被西方人误解成不够直截了当、不够直率。西方人不了解,因为中国人很在乎不损伤别人的自尊心、不让别人丢面子 也不让自己丢面子 ,所以很讲究不把自己的情绪表露在外,象习语所说的“喜怒哀乐不形于色”。这种行为模式也是孔孟道德观中的“仁”的一个方面,它渗透在中国式的社会关系中,也是保持社会稳定的一个因素。换句话说,过于鲜明地表现自己的情
13、绪,可能引起社会关系的不稳定。从中医的角度看,也就是“五志化火”的可能性。以上,我只是想从不同的方面举一些例子,来说明我是怎么理解“潜阳”的重要性的。这些例子既不全面,也不够深刻,但是我想以它们开头,来引出进一步的思考。在中医领域里,以上“潜阳”精神最好的体现之一,是“潜阳封髓丹”在临床上的使用。尤其是“火神派”的倡导人吴荣祖老师和他的儿子吴文笛在临床上使用“潜阳封髓丹”的方法,特别能体现他们重视命门火的生理功能、力求使生命之火潜藏在命门的临床思路。下面我们会看到:这个代表方剂不仅仅用于“上火”的证候,它在临床上的使用是既广泛又灵活的 关键是我们必须有中医的“整体观念”做指导,而且要把握命门火
14、对激发各个脏系的生理功能是如何发挥著核心作用的。2命门火收敛归源的代表方:潜阳封髓丹在李杲的医学发明中,记载着具有道家色彩的“三才封髓丹”,“三才”指的是天、地、人,在方中就是天冬、熟地和人参,再加黄柏、砂仁、炙甘草。这个方子当时用来降心火和滋肾水,治疗虚火上炎导致的遗精滑精。从它的名称和其中的“三才”来看,似乎可以想像,它就是现在“潜阳封髓丹”的鼻祖,但是,三才封髓丹治疗的情况恰恰相反:是阴虚引起的火旺 。所以,“潜阳封髓丹”并不出自补土派的创始者,而是来自郑钦安的两个方子:原来各成一体的“潜阳丹”和“封髓丹”。前者“潜阳丹”由砂仁、附子、龟板、炙甘草组成,有纳气归肾的作用,郑钦安是这样解释
15、的“夫西砂辛温,能宣中宫一切阴邪,又能纳气归肾。附子辛热,能补坎中真阳,真阳为君火之种,补真火即是壮君火也。况龟板一物,坚硬,得水之精气而生,有通阴助阳之力,世人以利水滋阴目之,悖其功也。佐以甘草补中,有伏火互根之妙,故曰潜阳 ”。后者“封髓丹”也有纳气归肾的功效,又能补益三焦,郑钦安写道 “夫黄柏味苦入心,禀天冬寒水之气而入肾,色黄而入脾,脾也者,调和水火之枢也,独此一味,三才之义己具。况西砂辛温,能纳五脏之气而归肾,甘草调和上下,又能伏火,真火伏藏,则人身之根蒂永固,故曰封髓。其中更有至妙者,黄柏之苦,合甘草之甘,苦甘能化阴。西砂之辛,合甘草之甘,辛甘能化阳。阴阳合化,交会中宫,则水火既济
16、,而三才之道,其在斯矣”。在阅读医理真传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这两个方剂经常用来治疗上火的现象,这类现象也被作者叫做“元气不纳”、“元气外越”、“真火沸腾”、“肾气不纳”、“气不归源”、“孤阳上浮”或者“虚火上冲”,意思都是一样的,指上身的一些症状面肿,目病,鼻病,耳痒,口臭,咽痛,咳嗽,面红等等。为了解释这些现象,郑钦安还是用龙来做比喻“若虚火上冲等症,明系水盛(水即阴也),水盛一分,龙亦盛一分(龙即火也),水高一尺,龙亦高一尺,是龙之因水盛而游,非龙之不潜而反其常。故经云:阴盛者,阳必衰,即此可悟用药之必扶阳抑阴也 ”。可见这里形容的虚火都是由阳虚阴盛造成的。因此,虚火也可以来自两个互相对
17、立的因素,象内经所说的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简单而深刻地描写了世间万物都是由既对立又统一的要素构成的,这个对立统一的原则也同样适用于虚火的来源或者阴或者阳。火神派当代的另外一位优秀代表李可老中医在他所写的李可危急重症疑难病经验辑中说“盖肾为先天之本,内寄命门真火,为水火之脏。肾中水火,共处一宅。水火相抱,阴平阳密(。)若因外感内伤,致水亏于下,火失其制,古人喻为水浅不养龙,于是离位上奔;或肾水寒极,逼真火浮游于上,致成火不归原之证”。吴佩衡先生在临床上把这两个方剂结合起来使用,使潜阳丹和封髓丹的临床应用得到了飞跃的发展,一个降虚火、一个温肾阳的功效同时发挥了作用。下面是吴佩衡先生的一个医案
18、,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吴先生在继承郑钦安临床思路的同时,又进一步调动出这两个方剂的潜力,把传统用活,为病人服务。吴佩衡医案病人男,三十二岁,患龈缝出血己久,牙床被烂,龈肉萎缩,齿摇松动,且痛而痒,服滋阴降火之品罔效。余诊之,脉息沉弱无力,舌质淡,苔白滑,不思水饮。此系脾肾气虚,无力统摄血液以归其经。齿为骨之余,属肾,肾气虚则齿枯而动摇 。脾主肌肉,开窍于口,脾气虚而不能生养肌肉,则龈肉破烂而萎缩。气者,阳也。血者阴也。阳气虚则阴不能潜藏而上浮,阴血失守而妄行于血脉之外。法当扶阳以镇阴,固气以摄血,俾阴阳调和则血自归经而不外溢矣。拟方潜阳封髓丹加黑姜,肉桂治之。附片 60 克 西砂仁 20 克 (
19、研) 炮黑姜 26 克 上肉桂 10 克 (研末泡水兑入) 焦黄柏 6 克 炙甘草 10 克 龟板 13 克(酥,打碎) 服一剂稍效,三剂血全止,四剂后痛痒若失。连服十剂,牙肉己长丰满,诸证全愈。按:附子,肉桂温补下焦命门真火,扶少火而生气,砂仁纳气归肾,龟板、黄柏敛阴以潜阳,黑姜、炙甘草温中益脾,伏火互根,并能引血归经,故此方能治之而愈。余遇此等病症,屡治屡效,如见脉数饮冷,阴虚有热者,又须禁服也。 潜阳封髓丹的使用根据临床的需要不断发展,又不断地经过临床实践的检验。这些调整是从吴佩衡先生开始的,经他的孙子吴荣祖老师的临床实践延续了下来。起初,在原方的基础上加了两味药骨碎补和细辛。关于前者,
20、本草求真写道“味苦而温,功专入肾补骨,且能入心破血。是以肾虚耳鸣、久泻、跌仆损伤、骨痛、牙痛出血、无不用此调治”。药性论中更是指出骨碎补可以治上热下冷的病情。关于后者,本草备要中说“细辛之辛能行水气以润之(内经曰: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虽手少阴引经,乃足少阴本药”。细辛善于温散太阳少阴两经之寒。到了这个阶段,潜阳封髓丹的组成有八味药,但吴荣祖老师总是习惯再加上三味药1-龙骨。本草经读中说“龙骨能引逆上之火,泛滥之水 ”;2-牡蛎。起潜阳的作用。通过郑钦安的描述,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两味药的应用,在它们的收敛潜镇的基础上,作者这样解释说“取龙、牡有情之物,龙禀阳之灵,牡禀阴之灵,二物合而为一,
21、取阴阳互根之意,加附子者,取其助真火以壮君火也 ”;3-炒白术。炒白术和甘草巧妙的配合充分体现了补土伏火(火无土不潜藏)的道理。为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吴老师喜欢用乡间烧火的方法做例子:寒冬的夜晚,农民们上床以前,在炉床里堆上一些土或者灰,既能保温,又不让火烧得太快。第二天起来一吹,便又能把火吹旺。郑钦安在“附伏火说”里解释道“如今之人将火煽红,而不覆之以灰,虽焰不久即灭,覆之以灰,火得伏即可久存。古人通造化之微,用一药,立一方,皆有深义。”他认为附子合甘草不但有“先后并补之义”,而且有“伏火之义”。补土伏火法也通过龙的形象反映出来“如坎卦之龙,初生之龙也,养于坤土之中,故曰:见龙在田,虽无飞
22、腾之志,而有化育之功。是水也,无土而不停蓄,龙也,无土而不潜藏。故土覆水上,水在地中,水中有龙,而水不至寒极,地得龙潜,而地即能冲和,水土合德,世界大成矣”。这个道理在四逆汤的组方中也体现了出来:附子本身的功用就可以降阳虚引起的虚火,炙甘草则起到了刘力红在思考中医里所说的温煦作用,可以避免“遇火即飞,见火即炎”的现象。另外还有一些加减,如加紫石英,名医别录中说这味药有“安魂魄,镇下焦”的功效,既有重镇性能又温暖肾脏。还有镇肝潜阳的磁石(这里应用“去性取用”的原则)。这些加减尽管不是最主要的,但吴老师的临床实践证明了它们可以发挥收敛命门火的作用。这里简要地回顾了“潜阳封髓丹”在临床运用中的发展轨
23、迹,它的主要功用是:收敛由于阴寒盛而上浮的命门之火。示意图 2这样,我们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可以用这个方剂来治疗郑钦安叫做“孤阳上浮”的上有假热、下有真寒的证候了。这种病理现象跟生理的金字塔恰恰相反。在中国,老百姓形容咽痛、口腔溃疡、目赤痛、牙龈出血、面红而热等等症状,就用“上火”这个词,但是常常误以为是阴虚、实热造成的,所以吃苦寒的黄连、板蓝根或者滋阴降火的知柏地黄丸,而不知道对这种火不能采取清法或者下法来解决,因为这样会损伤阳气;更不能用滋腻的养阴药,因为那就等于雪上加霜。正确的办法是引火归源。为了让病人更好地理解,吴老师习惯用逆子和贼子来做比喻命门火失去了正常的生理功能而上炎,就像一个不守
24、规矩、不孝顺的儿子,他导致家庭关系的不和谐;对他,当然不能采取扼杀性的惩治,而应该用教育的方法,把他引回到正确的方向上来,就跟引火归宅是一样的道理。对代表实热的“贼子”,应该采取严格的措施,象在中药中的苦寒折热法、釜底抽薪法等。吴老师在临床上看到过许多因为误诊误治、病情复杂化、长期不愈的患者。误诊误治的原因是一个双重的误区1- 以为西医的炎症等于中医的火热;2- 以为上身的热象都是由实热或是阴虚造成的。下面是吴文笛医生的一个医案,它提醒大家千万不要把中医的思路西医化(这里具体地说:咽痛就被认为是实热、阴虚),这种公式化的看法已经离开了中医的一个基本原则阴阳者,天地之道也。医案病人:女,55 岁
25、;患化脓性喉炎几年,吃了抗菌素后发生过敏性反应:手足红肿,耳朵痒,恶心,舌麻而肿,最后昏厥。急诊住院,治疗后,过敏现象消失,但病人呈现面唇苍白,咽痛(从小就有),伴有阻塞感,头痛头晕,这些症状晚上加重,烘热,头、手出汗,冬天四肢冰凉,大便干,每天 4 次,小便黄、气味重,白天 10 次,夜里 5 次,梦多,腰痛,疲倦嗜卧,舌青、胖大,苔白、腻,根部淡黄,脉细、沉、寸旺。诊断:少阴咽痛证证型:肾阳虚、虚火上炎,中焦湿阻治法:温肾阳,降虚火,除湿药方:潜阳封髓丹+苓桂术甘汤+紫石英、射干、桔梗、公丁病人吃了这个方子三、四天后,病情明显好转,很快就出院了。分析尽管急救阶段已经过去了,但这个过程为我们
26、认识疾病的本质提供了不少珍贵的信息。抗菌素大多数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对真正的热毒(实),一般是见效的。但是在这里,用了抗菌素不但没有效果,反而出现了亡阳的反应 :1- 肾阳虚脱,耳朵痒;2- 脾阳虚脱,手足(阳之本)、唇红肿;心阳虚脱,舌肿、昏厥。这时,病情的发展已经有了阴阳离绝的倾向了。因此,整个误疗的过程揭示了疾病的本色:水寒(见舌,少阴脉以及尿频,腰痛,疲倦嗜卧),患者有先天不足的基础(母亲有喘证,她本人从童年起就有咽痛)。舌苔表现了中、下焦的湿邪。当然,我们不应该被假热的症状所蒙蔽:烘热、咽痛、大便干。要特别注意的是两点:1- 脉本身在这里反映出病情的过程及本色(但四诊合参是必不可少的)
27、:沉细指少阴病、寸旺指虚火上浮。2- 晚上加重的症状反映了阳气一昼夜的变化,象内经在“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所描写的那样:“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在这里,“邪气独居于身”所指的就是体内寒盛,寒盛一分,龙也盛一分,寒高一尺,龙也高一尺。 3. 潜阳封髓丹广泛的临床应用命门火对人体整个生命系统的作用潜阳封髓丹对虚火上浮的确有很好的效用,但是它的临床应用远远超出了这个范围。原因是双方面的1)命门火一旦离开了它的生理位置就可以到处跑,吴老师习惯用压力锅来
28、形容这个现象:蒸汽从锅的每个孔向外冲,在人的生理上,这些孔就是人体的九窍。示意图 3此外,命门火往各个方向游越的现象郑钦安早已讲过,他写道“真龙即真火,或上或下,皆能人令病。在上则有牙痛、喘促、耳、面肿诸症,在下则有遗尿、淋、浊、带诸症”。临床摘录有许多口疮溃疡的病人吃潜阳封髓丹后见效;对兼有大便干燥的病人可加酒大黄;如果病人溃疡厉害,可以把汤剂晾凉后再服,以免刺激病灶;对虚火上冲导致的目赤、牙龈出血、耳鸣等症状,吴老师用潜阳也是行之有效的。对虚火下冲的情况,如有尿频、尿急、量少、色清、伴有热感的患者,吴老师用潜阳加白茅根、白花蛇舌草;也可以用它来治疗尿血、肛门或阴道有热感。但虚火冲往各窍的最
29、有代表性临床例子是两个有狐惑病的患者(口腔、咽喉、肛门、外生殖器的溃疡加烦躁),对他们用潜阳加薏苡仁、白花蛇舌草、刺蒺藜、蛇床子,疗效也是比较理想的。2)从整体的生理功能来说,命门火对人体的各个系统都起着核心的作用,正像房屋里的锅炉,烧得屋子里暖洋洋的,为安康的生活提供了物质基础。示意图 4下面我想简单地介绍一下潜阳封髓丹的临床使用范围及其医理和病机,当然,这个介绍是不全面的。根在北。冬天时命门火的收敛是最突出的(内经,四气调神论曰:“冬三月,此谓闭藏”),以石脉来体现,如内经的脉要精微论所说的“冬应中权”或者“冬曰在骨,蛰虫固密”。如果命门火失去了收敛特征会导致多种多样的病理变化,象下焦的肾
30、。示意图 5医案 1病人:男,73 岁;全身水肿(西医诊断为肾盂肾炎、肾结核),伴有恶寒,腰冷痛,有时背热,尿频、有热感,纳呆,口燥,咽痛,舌红略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吃过补养药后上火的症状加重,清热药他受不了。诊断:水肿,肾虚虚火潜阳封髓丹+生龙牡各 15 克,炒白术 15 克,白花蛇舌草 15 克,泽泻 15 克,茯苓 20 克,续断 15 克,杜仲 20 克,桔梗 10 克。服药一周后,症状都有所减轻,患者恢复了一些力量,守方加川芎 10 克,佛手 15 克,茯苓 20 克,泽泻 15 克,续断 15 克,杜仲 20 克,炙麻根 15 克。一个星期后病情稳定,出现轻微的眩晕,守方加益母
31、草 15 克,泽泻 15 克,薏苡仁 30 克,白花蛇舌草 15 克,续断 15 克,杜仲 20,炙麻根 15 克。分析虽然肾阳虚的表现是突出的(水肿、恶寒、腰冷痛、舌有齿痕、少阴脉),但是也存在着一些容易迷惑人的热象。不过,这里的热象是由龙火上浮引起的。通过用药可以看到,治疗涉及到了所有参与水液代谢的脏腑:尽管主要针对的是肾脏,以便调动下焦如沤的功能,但是其他脏腑也兼顾到了(桔梗体现提壶揭盖法,就是说通利水之上源;白术、茯苓健脾燥湿渗水;佛手、川芎理肝之气分血分;白花蛇舌草利尿解毒,用在这里体现了“去性取用”的原则)。这种治法明显地体现了整体观,也符合内经经脉别论中的思路:“精水四布,五经并
32、行”。黄元御在整体观念、系统观念的基础上,很强调木对水液运行所起的十分重要的、但又经常被人忽略的作用:“肾者胃之关也。盖水谷入胃,脾阳消磨,化为雾气,上归于肺(肺主气)。肺金清降,则化精水,精藏于肾,水渗于膀胱。膀胱通利,川渎注泄,则胃无积水,而土不伤湿。而水之所以下行者,肝气泄之也。肝为风木,其性疏泄,水满膀胱,泄以风木之力,故水道流畅而不癃。而风木之生,全由水中之阳,阳根左旋,温升而化乙木故也”。医案 2病人:男,72 岁;腰椎间盘突出引起走路困难,因而住院。腰痛牵连到大腿,伴有冬天四肢麻木、有冷感,饮水后很快就需要小便,口干,口苦,有时上火(口腔溃疡、咽痛),舌红,苔薄白,舌下静脉突出,
33、脉弱,右关略弦。诊断:腰痛,上热下寒潜阳封髓丹+补肾汤(续断 15 克,杜仲 20 克,狗脊 15 克,益智仁 15 克),加炙麻根 15 克,天麻 10 克。吃了一周药后腰痛明显的好转,守方加健脾除湿之茯苓、薏苡仁、泽泻和行气血之佛手、川芎。分析腰为肾之府,但只有命门火收敛得好,肾脏才能强壮腰部,使腰部既有力又温暖。郑钦安说:(腰痛)“此肾中之阳不足,而肾中之阴气盛也。夫腰为肾之府,先天之元气寄焉。元气足则肾脏温和,腰痛之疾不作” ,接着,还是在医法圆通里,他对一见腰痛,不辨证就盲目开滋阴之品的市场医生表示不满。也许这些“下工”不知明肾为至阴之脏,寄有先天真阳,一阳藏于二阴之中,所谓阴虚,大
34、多数非专指肾中之水虚,实兼指肾中之阳虚(郑氏曰:“男子所亏者肾中之阳”)。还可以注意到,炙麻根的应用源于吴佩衡先生,目的是温肾、散腰部之寒,具有火神派很注重的动性,但在这里完全失去了发汗的功能。临床摘要潜阳封髓丹不仅仅治疗肾所主的腰,也可以治疗肾功能失常而导致的其他病变。比如肾主生殖功能:象一位患有早泄的 36 岁的男子,伴有疲倦、腿软、口干、汗出,用潜阳加补肾汤、炙麻根、黄芪;又可针对不孕症:吴老师很强调生殖器官的环境要好,说子宫很象有阳光照耀的山谷,阳光充足是植物繁茂的前提,否则植被不能长出,而子宫里的阳光就相当于真火所带来的温煦;另外一个例子是一个患有遗精的 24 岁的病人,因为体力、脑
35、力劳动繁重造成了肾阳虚,加上手淫无度导致封藏失常。“潜阳”对司二阴的功能也有很好的作用,不管对尿频、尿急(命门火回到了生理位置就能温暖和促进膀胱的气化)还是对大便溏薄、失禁(不仅因为肾不能控制后阴,而且因为真火浮游在外,温不了脾土)。基于肾开窍于耳,潜阳对治疗耳鸣、耳聋经常很有效。吴老师也用过它来治疗肾结石,也不一定加化石治标之“三金”,最主要的还是治病必求于本。对一些需要用激素疗法的肾病,补充潜阳既能固本,又能避免激素导致的副作用,象骨头损伤(在命门火处于正常生理状态的情况下,肾能更好地发挥司骨之能)、面肿、皮疹(肾有力量排除水毒)。对一些代谢性疾病,象西医的糖尿病,中医经常把它诊断为消渴,
36、内科书中解释说燥热为标、阴虚为本。但这里的热(火)是由阳虚造成的,所以恢复了命门火的生理功能,就能很快地减轻患者干燥的症状(有时干燥症状被误解为病的本质,即使是这样,干燥也具有两个方面:阴和阳),又可以增强肾的封藏功能。当然潜阳所治疗的范围很广,有数不胜数的临床实例,在这里不可能面面俱到地全面阐述,但是可以说,用来补充治疗直肠癌和膀胱癌、甲状腺疾病(甲亢、甲减)、多发性硬化症(水无真火则寒,土则湿,木则郁)、红斑狼疮、贫血(根据河图,天一生水,就是说阳一生,阴则长,因此,血的生化不在于它本身,而是有赖于作为“血之帅”的气,或者从一个更高的层次说,就是阳)等等这些疾病,“潜阳封髓丹”都能起到不同
37、程度的作用 :好转、稳定、有时是治愈。潜阳封髓丹增减对虚火杂症的临床应用 转载自 杏树成林笔者从事中医临证四十年,研究强化疗法治疗肿瘤与疑难杂症,回忆初接触中医临床,尝尽了酸甜苦辣的滋味,成功与失败的教训经常浮现在眼前,曾碰到不少虚火症,因初出茅庐,阅历浅薄,偶尔出现误诊之偾事,关键在于不能准确地运用中医八纲辨证。故在临床中,对虚火症之寒热、虚实、阴阳、表里辨证不十分确切,这样就谈不到扶正祛邪,标本兼治的法则了。一般来说,用清热泻火、清热凉血、清热解毒法治疗实火症、驾轻就熟;但对肝肾阴虚、肺肾阴虚、胃热阴虚、命门火虚,诸症辨证缺乏全面系统、准确之认识,即对三才封髓丹、一贯煎、玉女煎、麦味地黄丸
38、等治疗各种虚火引起牙痛、齿衄、口腔炎、失音、喉痹等,千篇一律的使用,其结果适得其反,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事倍功半,失误多多。滋阴的方剂中:虎潜丸、大补阴丸、三才封髓丹、一贯煎共同点是滋阴降火,治疗肝肾阴虚、腰膝酸软、心烦口渴、咽干少津、舌红少苔、脉象细数。具体运用时要掌握每个方剂的特点,虎潜丸:强壮筋骨,适用于筋骨萎软、腿足瘦弱、步履不便,故称健步虎潜丸。大补阴丸:治疗骨蒸潮热,盗汗、咳血、吐血或烦热易饥、足膝疼痛。三才封髓丹:治疗心肾不交引起的遗精盗汗。一贯煎:对肝气不舒,胸脘胁痛、吞酸吐苦、脉象细弱或虚弦及疝气瘕聚效果颇佳。笔者经过艰苦细致的探索,综合四方滋阴降火,平衡肾中阴阳,增加温阳散
39、寒之附片、炮姜,发挥其甘温除热之功效,治疗命门火虚、下焦阴寒过盛,逼阳上浮之虚火,妄动诸症,达到引火归元,以消阴翳的目的。 潜阳封髓丹原方:砂仁 15g、甘草 6g、黄柏 l2g,附片 30g、龟板 24g 根据余多年治疗经验,灵活加减化裁。潜阳封髓丹组成:砂仁 6g、知母 10g、黄柏 10g、川连 3g 肉桂 6g、麦冬 15g、生龙牡各 15g、炮姜 6g、白芍 l0g、附片 30g、龟板 24g 甘草 6g。方义方解:附片、炮姜温散寒邪;龟板滋阴平肝潜阳;知母、黄柏清降相火;川连、肉桂引火归元,交通于心肾;砂仁醒脾开胃;麦冬主清心润脉,生津止渴;白芍柔肝止痛,生龙牡潜阳镇静安神;甘草调
40、和诸药。临床配伍:治慢性歌喉炎引起喉痹,可加桔梗 30g、元参 15g,炎症明显加银花 15g、连翘 15g。齿衄加石斛 15g、二冬各 15g、五味子 10g、三七粉 3g 开水冲服。失音加元参 15g、桔梗 30g、二冬各 10g、胖大海 3 枚,温开水泡饮。复发性口腔炎加鲜生地 30g、草河车 24g、板兰根 12g、赤芍 15g、鲜石斛24g、人中黄 6g、二冬各 10g,去附片,病情好转再用原方调理,用消疳饮:石斛、人中黄、芦荟晶。白塞氏综合症重症用消疳饮:石斛、人中黄、芦荟晶、轻症加银花、元参、连翘酌情使用,但附片用量减少,重者可以不用。出现便秘,尿赤可用增液汤,配合消疳汤。出现更
41、年期综合症,冲任不调可用二仙汤配消疳汤加银花、紫参、赤芍等。出现下疳、龟头溃烂用清凉解表之薄荷煎水洗,并以锡类散 0.6g 以敷患处。白塞氏症病情稳定,还得用潜阳封髓汤善后以防复发。共奏温阳散寒,滋阴降火,引火归元,以消阴翳,在临床上治疗命门火衰引起的喉痹、复发性口腔炎、齿衄、牙痛、失音、白塞氏综合症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兹录如下:1 喉痹吴某,女,29 岁,因吃油炸花生米,演唱歌曲劳伤引起慢性歌喉炎;服头孢安苄胶囊,六神丸无效,输液青霉素等抗生素,症状无明显好转,吞咽困准,咽痛连右耳心,口中流涎,咽充血,色紫暗,悬壅垂水肿,左下颏淋巴结肿大,便稀,尿清长,口淡不渴,舌胖淡嫩多津,边有齿痕,脉沉
42、细,尺脉浮大无力。分析:食香燥动火,连续工作,劳伤脾肾,咽喉红肿痛疼,胃火亢盛,阳热实证,但脉沉细,口不渴,尿清长,舌胖嫩多津,为肾阳虚,下寒阴盛,逼阳上腾,当温阳祛寒引火归元治之。处方:附片 30g、龟板 24g、砂仁 10g、炮姜 10g、炒黄柏 12g、知母 12g、肉桂6g、桔梗 30g、元参 15g、川连 3g、炙甘草 10g、生龙牡各 15g 用凉水浸泡 2 小时,每付煎 3 遍,待药汁偏温时,服药二次,当晚即顺利进食,咽部血泡消失,喉微痛,嘱加鲜姜三片,葱白须三节,再进三付而愈。按:平时肾阳不足,命门火弱,因吃香燥动火之物发病,加之劳伤,病虽笃重,只用抓住阳虚火浮这一病机,用本方
43、纳气归肾,引火归元,滋肾补水熄火。重用桔梗,元参交通上下,药证合拍而获捷效。2 齿衄杨某,男,26 岁,齿衄 2 周,漱口时,牙床出血,血从口中溢出,晨将血吐尽自止,白天不出血,午后 3 小时出血,神疲乏力,四肢逆冷,口淡不渴,小便清长,鼻衄,舌淡嫩多津也有齿痕,脉沉细迟,两尺浮大而细。分析:齿衄,复因胃火上炎,血随火动所致,然属实火者,必发口渴龈肿,发热便闭,脉洪数;属虚火者,口燥龈糜,脉细数患火之症,即无胃中实火之象,亦无虚火之症,其物征睡熟则出,醒则血止,午后 3 点加重,肺肾阴虚不能摄血之故,且四肢逆冷,尿清长,为肾阳虚之象,上盛,下虚,火不归元。治以补肾温阳,引火归元。处方:附片 3
44、0g、龟板 20g、熟地 60g、炒黄柏 12g、砂仁 12g、炮姜 15g、天冬15g、上肉桂 6g、五味子 10g、川连 3g、石斛 15g、生龙牡各 15g、三七粉 3g开水冲服,服 3 剂后血止,唯觉鼻阻,嘱加鲜姜三片,葱白须三节再服三剂痊愈。按:齿衄亦有肾虚火旺,齿龈出血,以及睡则流血,醒则止者,午后 3 时加重,皆肺肾阴虚之故,脉症合参,断为阳虚火浮,视出血而不顾,用具辛热之品潜阳封髓丹引火归元,重加熟地填补已亏之精血,五味、天冬,润肺理脉。川连、肉桂引火归元而获效。3 失音梁某,女,28 岁,因昼夜连续工作,说话太多,睡眠不足 4 小时,操劳过度,开始咽痛,咽部充血流涎,继之声哑
45、,悬壅垂水肿,右下颏淋巴结肿大,失音身痛,便软,尿清长,口淡不渴,舌胖淡嫩多津,边有齿痕,十指除拇指有甲印,余皆无。脉沉细,尺浮无力。余用华陀挟脊法、阴阳大推法推拿 1 次,嘱食清淡嫩软,多食水果,静养一宿,忌勤政劳心。昱日晨亦能说话,心情颇佳。处方:附片 30g、龟板 24g、砂仁 10g、生地 15g、黄柏 10g、知母 10g、川连3g、肉桂 6g、二冬各 10g、五味子 6g、银花 10g、桔梗 30g、甘草 3g、生龙牡各 30g、鲜姜三片葱白须 3 节为引,3 付。分析:失音多由操劳过度,肺肾阴虚所致;开始咽痛充血红肿,粘膜水肿以致失音;华陀挟脊法推拿调任督二脉阴阳,舒筋活血,使肾
46、中虚火清降,用潜阳封髓汤温阳散邪,使上盛下虚之浮火疏散,引火归元,三付见功,又三付善后而获效。4 复发性口腔溃疡李某,男,34 岁,舌体溃疡,反复发作已 10 年之久,该病发作频繁,溃疡的而积增大,间歇逐渐缩短,溃疡此愈彼起,近半月溃疡累及全部舌体。某医院诊断为:复发性口腔溃疡。检查:舌体全部溃烂,多腐败脓液,红赤疼痛,言语、饮食皆感不便。脉弦数,舌红降。舌为心之苗,心火过旺,阴津耗伤。方似养阴,清心,引火归元治之。处方:鲜生地 30g、败龟板 24g、川黄柏 10g、知母 10g、川连 3g、紫参 24g、板兰根 18g、赤芍 15g、肉桂 6g、鲜石斛 24g、人中黄 3g,3 付,服药后
47、,溃疡有所好转,大便数日末行,心火不能下达,前方加生川军 6g,取大黄黄连泻心汤意。疗效:服上方加减共二十四付,溃疡全部愈合。随访未见复发。分析:本例处方,以三才封髓合大黄黄连泻心汤加减而成。口腔溃疡,主要是心火挚亢盛,可分为胃热心火两类。胃热者常开发齿龈肿痛,可应用白虎汤治疗。心火者以舌部溃疡为主,因为心开窍于舌,可应用大黄黄连泻心汤。由于热势的亢盛,必然要损伤津液,使阴液亏损,一般可应用滋阴生津如增液汤。有些病长期反复发作,使阴液大亏,阴津不能滋养相火,使相火偏亢,则宜用潜阳封髓汤往往能收效。5 白塞氏综合症5.1 白塞氏综合症。方某,男,29 岁,症见身痒,耳痒,眼红赤,神疲乏力,小便清
48、长,脉沉细,口淡舌胖有齿印,患病较轻已有 3 年。治则:回阳收纳、脾肾双补处方:附片 30g、龟板 20g、砂仁 10g、炮姜 15g、太子参 15g、白术 15g、黄柏10g、炙甘草 10g、陈皮 10g、上肉桂 6g、川连 3g,鲜姜三片、葱白须三节为引,4 付。二诊:诸症均有好转,宗上方加紫草 15g 又 6 付而痊愈。5.2 白塞氏综合症:唐某,男,38 岁,口腔及龟头部溃疡,反复发作 8 年。8年来反复发作,口腔粘膜及舌体溃疡,甚至龟头部亦出现溃疡,经皮肤科检查诊断:白塞氏综合症。用激素治疗,疗效不显著,转来中医科治疗。口舌生疳,有时龟头亦发炎,金匮要略:“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
49、此狐惑之病,湿热为患,久延成毒,蚀皮腐肉,脉滑数,苔白腻质红,方清热解毒,滋阴,引火归元。处方:生地 24g、败龟板 24g、知母 10g、黄柏 10g、鲜茅根 30g、银花 15g、公英 30g、赤芍 12g、芦荟 6g、肉桂 3g、川连 6g,10 付。二诊:以上方加减服用,或蚀于下,此起彼伏,缠绵不愈,徐灵胎曰:“蚀于喉为惑,谓热淫于上,如惑乱之气感而生惑,蚀于阴为狐,谓热淫于下,柔害而幽隐,如惑狐性之阴也。”狐惑之病,虽以热毒为患,而其肾必亏,蚀于阴,是肾阳不足之阴症,肾气足,何以蚀之?当加补肾之品,取肾为先天之本也。处方:附片 10g、生地 24g、败龟板 24g、川黄柏 10g、知母 10g、仙灵脾 18g、仙茅 18g、全当归 10g、赤芍 10g、芦荟 6g、丹皮 9g、紫草 9g、川连 6g、肉桂6g、人中黄 6g,5 付。薄荷 10g,煎水洗患处,锡类散 0.6g,吹敷患处。疗效:上药服 30 付,疳疮已痊愈。按语: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