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费尔巴哈论的历史背景、历史地位和逻辑结构 (一)历史背景1.为了全面系统地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的优秀成果。他们早就希望系统地阐明他们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清算“以前的哲学信仰”,即他们是怎样从德国古典哲学出发,又怎样同它分离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在 1845-1846 年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就是为了这个目的。但是,这本书当时未能出版。从那时起到恩格斯的费尔巴哈论的发表,已经过了 40 多年。在此期间,他们虽然在一些著作中论述过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黑格尔哲学的关气,但还不够全面和系统。至于费尔巴哈哲学,则从来没回
2、顾过。因此,他们的这个夙愿一直没有能够实现。恩格斯写费尔巴哈论就是为了实现这个愿望。2.为了适应思想战线斗争的需要。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到恩格斯写作费尔巴哈论,这期间,思想战线的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方面,“马克思的世界观远在德国和欧洲境界以外,在文明世界的一切语言中都找到了代表”。19 世纪 40 年代,马克思主义刚刚诞生时,还是被当作在欧洲上空徘徊的共产主义“幽灵”,经过 40 多年的战斗,战胜了工人运动中的一切机会主义思想体系,“马克思学说获得了完全的胜利,并且广泛传播开来”。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大量出版,并且涌现出一批拥护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面对国际工人运动发展
3、的趋势,迫切需要系统的世界观武装工人阶级。“另一方面,德国古典哲学在国外,特别是在英国和斯堪的那维亚各国,好像有点要复活的样子”。正当马克思主义哲学向前发展的时候,英国、挪威、瑞士、丹麦等国的资产阶级哲学家,把已经终结了的德国古典哲学,在“新”哲学的幌子下,复活其“糟柏”。在德国,流行的是所谓各种各样的折衷主义流派。综合上述两个方面的情况,恩格斯说:“因此,我越来越觉得把我们和黑格尔哲学的关系”,“作个简要而系统地说明是很必要的了”。3.借评施达克路德维希 费尔巴哈一书的机会,实现了这个愿望。(二)历史地位这本书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历史地位,可以表述为:它同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帝国主义论一样,
4、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著作;它同反杜林论、自然辩证法、矛盾论、实践论一样,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经典著作;它是恩格斯晚年的一部成熟著作,它囊括了马克思和恩格斯一生在哲学方面的伟大成果。普列汉诺夫指出:“它集了这两位思想家哲学观点之大成”。列宁曾经指出:“在恩格斯著作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反杜林论里十分明确和详尽地叙述了他们的观点,这两部著作也同共产党宣言一样,都是每个觉悟工人必读的书籍。”(三)逻辑结构这本书的结构体现了逻辑和历史的统一。马克思是离开黑格尔走向费尔巴哈,又进一步从费尔巴哈走向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这本书除序言和结束语之外,共有四章。第一章的中心内容是分析黑格尔哲学,第二章的中心内容
5、是分析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第三章的中心内容是评述费尔巴哈的唯心史观,第四章的中心内容,是系统地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它所实现的革命变革,论述辩证唯物主义、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四)学习费尔巴哈论的现实意义费尔巴哈论是恩格斯给我们留下的一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必读的经典著作。我们可以从中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规律性。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批判地继承人类文化遗产方面,也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典范。二、阐述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一)黑格尔哲学的阶级实质和历史作用(1-2 段)德国哲
6、学革命和法国哲学革命一样,都是“政治变革的前导”。德国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背景不同,两种哲学革命的表现形式和遭遇的命运也有明显的不同。为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作舆论准备的是一批革命的批判的战斗的唯物主义者,遭到封建专制政府和教会的残酷的迫害;而为德国资产阶级革命制造舆论的哲学家则是“一些教授,是由国家任命的青年导师;他们的著作是公认的教科书”,“黑格尔体系,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被推崇为普鲁士王国的国家哲学”。究竟黑格尔哲学是代表哪个阶级的意识形态?应当从黑格尔哲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和阶级实质中去寻找答案。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形成和他的理论活动是在 1807-1831 年,当时的德国,资产阶级已经形成,但
7、仍然是封建贵族掌权。德国资产阶级和英法资产阶级相比,不如英法资产阶级富庶和集中,造成了它在经济上的软弱性,形成政治上的妥协性,这个阶级既想变革,又不相信自己力量和害怕人民群众,表现出一种“跪着造反”的精神,企图走一条同封建贵族谋求妥协的道路。德国资产阶级革命和保守的两重性,曲折地反映在黑格尔的哲学中,使其成为由革命的辩证法和唯心主义体系所组成的一个哲学体系。(二) 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 (3-7 段)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是指在黑格尔唯心主义体系的神秘外壳中包含着的辩证法的学说,即关于永恒发展过程的思想。恩格斯解剖了黑格尔的一个著名的命题:“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
8、的”。恩格斯指出:“ 不论哪一个哲学命题都没有象黑格尔的一个著名命题那样引起近视的政府的感激和同样近视的自由派的愤怒”。恩格斯从三个层次解剖了这一命题,揭示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发展观。1.现实的属性仅仅属于必然的东西。黑格尔说:“现实性在它的开展中表明它自己是必然性。”根据黑格尔关于现实的属性的观点,一切现存的东西,如果丧失了自己的必然性,就会丧失自己存在的权利,就应当让位给新的事物;反之,凡是符合历史必然性的,即使现在还没有成为现实,它也一定会变为现实。2.现实性决不是事物永远固定不变的属性。黑格尔讲的“现实”,不是一成不变的,现存的一切东西,都在发展变化着。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条件的变化,现实的东
9、西就会失去必然性,变成不现实的东西。而一种富有生命力的现实的东西,就会代替正在衰亡着的现实的东西。3.凡是现存的,都是应当灭亡的。“现实合理”这个命题,由于黑格尔辩证法本身,就转化为自己的反面。“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这个命题,就变为另一个命题:“凡是现存的,都是应当灭亡的”。这样一来,黑格尔命题中的辩证法思想,它的革命性,就被深刻地揭示出来了。恩格斯分析了黑格尔的这一哲学命题之后,进一步揭示了黑格尔哲学的真实意义和革命性质。恩格斯把辩证法的发展观应用于认识领域和历史领域。在认识领域,“真理是包含在认识过程本身中”;在社会历史领域,“人类社会处于由低级到高级的无穷发展进程中”。恩格斯还对唯物辩
10、证法的发展观作了概述:一切事物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发展变化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运动,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三) 黑格尔哲学的体系和方法的矛盾(8-10 段)黑格尔把某种神秘的宇宙精神,即所谓“绝对精神”,看作是现实事物的本原,因而他的哲学是客观唯心主义。黑格尔把绝对精神看作走自我发展、自我认识的过程。这种发展分为逻辑阶段、自然阶段、精神阶段,与此相适应的是黑格尔的逻辑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由此组成黑格尔庞大的哲学体系。很显然,这种保守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和他的辩证法是矛盾的。在黑格尔的哲学中,唯心主义体系占主导地位,辩证的方法从属于体系。
11、“这样一来,革命的方面就被过分茂密的保守方面所闷死”。(四) 黑格尔学派的解体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出现的意义(11-18 段)黑格尔学派“是一次胜利进军”,它的影响一直延续至了几十年。它的影响范围很广,大量浸入各科学科,包括通俗读物和日报;它影响了一代知识分子,也影响了马克思和恩格斯青年时代的思想发展。但是,随着资产阶级和封建贵族的阶级斗争的发展,黑格尔哲学体系中的体系和方法的矛盾,不可避免地导致了黑格尔学派的解体。19 世纪 30 年代末,黑格尔学派一分为二:老年黑格尔派和青年黑格尔派,青年黑格尔派是资产阶级激进派,老年黑格尔派是资产阶级保守派。青年黑格尔派在宗教斗争中,大批坚决的青年黑格尔分
12、子返回到英、法唯物主义,费尔巴哈是其中的杰出代表。费尔巴哈的最大功绩,就是在思辨唯心主义哲学长期统治的德国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三、分析费尔巴哈唯物主义,重点阐述哲学基本问题(一) 论述哲学基本问题,批判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1-6 段)哲学是以理论形式确立的世界观,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但是,哲学的这种理论形式并不意味着各种哲学都具有科学性。要建立科学的世界观,主要取决于对哲学基本问题的正确解决。1.恩格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论述。恩格斯考察了人类认识史,总结了人类哲学思维,在哲学史上第一次对哲学基本问题作了完整的科学的论证。他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
13、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包含着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或精神和自然界,“什么是本原的,是精神,还是自然界?”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区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凡是承认存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思维是存在的反映,就是唯物主义;与之相反,就是唯心主义;由此形成哲学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两个基本派别。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思维能否认识存在,即世界可知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区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在可知论中又有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和彻底唯心主义的可知论。在主张可知论的唯物主义反映论,又区分为消极的直观的反映论和积极的能动的革命反映论。主张世界可知论的哲学家例如黑格尔和费尔巴
14、哈,对不可知论进行了批判。但从理论上进行批判,单靠论证,是不可能彻底驳倒不可知论的。恩格斯用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观点,对不可知论进行了彻底的批判,并阐发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的观点。2.哲学基本路线和党的思想路线马克思主义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科学解决,为党的思想路线奠定了理论基础。思想路线是把哲学上的认识路线化为指导思想和原则,并用于指导人们行动的工作路线。党的思想路线包括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其中,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一切从实际出发,也就是存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的唯物主义原则的具体体现。为了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必须理论联系实际,也就是:以马克思主
15、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作指导,去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就是为了实事求是。即从客观存在着的事物,探索其内在的必然的本质的联系,发现其客观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我们“求”出的“是”,还必须通过群众的实践去检验,通过实践去发现真理。(二)分析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和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的局限性(7-18 段)恩格斯分析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实质,指出费尔巴哈对哲学基本问题作了唯物主义的回答。费尔巴哈认为,物质的可感知的世界是唯一现实的世界;我们的意识和思维是物质的即人脑的产物,物质不是精神的产物,而精神是物质的最高产物。但是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不彻底的,主要表现
16、两点:一是费尔巴哈由于不赞成庸俗唯物主义观点,对“唯物主义”这一名称有偏见,不愿意把自己的哲学叫做唯物主义。他的错误在于把唯物主义的一般世界观同这种世界观所表现的特殊形式混为一谈;二是费尔巴哈是半截唯物主义者,即上半截自然观是唯物主义的,下半截社会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恩格斯指出,18 世纪唯物主义,由于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有三个缺陷:(1)机械性,即把一切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运动,企图用力学原理来解释一切自然现象;(2)形而上学性,即不能把世界理解为一种过程,理解为一种处在不断的历史发展中的物质;(3)历史领域中的非历史主义观点,即唯心史观。费尔巴哈由于受反动当局的迫害,长期生活在穷乡僻壤,脱离社
17、会实践和阶级斗争,所以,他也没有能够克服 18 世纪唯物主义的局限性。(三) 批判施达克混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界限的错误(19-24 段)施达克是丹麦资产阶级哲学家,当他评论费尔巴哈时,由于他分不清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而造成理论上的混乱。施达克认为,费尔巴哈由于“相信人类进步”,追求“理想的意图”,承认“理想的力量”,所以是唯心主义者。恩格斯从道德理想同唯心主义的关系、人类从事活动的特点、哲学史的事实三个方面批判了施达克离开哲学基本问题去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错误。四、批判费尔巴哈的宗教哲学和伦理学唯心主义费尔巴哈是一个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是一个无神论战士。他把批判旧宗教作为自己哲学的主题。
18、他对传统宗教基督教的批判是有历史功绩的。主要表现为两点:一是把上帝的本质还原为人的本质,上帝是人的本质的异化;一是揭露了宗教的心理根源,认为“人的依赖感是宗教的基础”,即人们对自然力的恐惧和崇拜产生宗教。因为费尔巴哈是人本主义唯物主义,他的自然观的唯物主义并没有进展到社会历史观的唯物主义。当他把上帝还原到人,探讨人的本质是什么的时候,他就看不清人的社会性和阶级性,而把人的本质归结为“理性、意志和心”,从而他不得不陷入历史唯心主义。(一)费尔巴哈宗教哲学的唯心主义,两种宗教观的对立(1-8 段)1.费尔巴哈把宗教和人的感情关系混为一谈。费尔巴哈的宗教观的唯心史观的重要表现之一,是把宗教看成人与人
19、的感情关系、心灵关系。他说的“心”,是指人的感情,包括性爱、友谊、同情、舍己精神等。他认为“心是宗教的本质”,即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关系就是宗教。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认为,人们的感情关系是由经济关系和阶级关系决定的,不需要把这种感情关系盖上宗教的图章,把它抽象化、神圣化,掩盖这种关系的本来面目。2.费尔巴哈把宗教的变迁看成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费尔巴哈把宗教的变迁看作历史分期的标志,“人类的各个时期仅仅由于宗教的变迁而彼此区别开来”。恩格斯指出,这种观点把人类历史归结为宗教变迁的历史,实际上是归结为社会意识、某种精神力量推动历史的发展。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只有少数“历史上的伟大转折点有宗教变迁相伴
20、随”,这也完全是由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所决定的。马克思主义用社会存在说明社会意识,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颠倒了的世界观,归根到底,应当以一定历史时期的物质经济生活条件来说明。3.费尔巴哈把宗教看成人类社会永恒的现象。费尔巴哈虽然批判了基督教,但他要建立一个永恒的无神的新宗教。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是一个历史范畴,它有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社会的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必将最终抛弃一切宗教,宗教将随着产生它的根源的消灭而消亡。(二)费尔巴哈伦理学的唯心主义,两种道德论的对立(9-21 段)费尔巴哈不仅在人本主义哲学的基础上,建立了他的宗教哲学,而且也建立了他的伦理学。1.费尔巴哈伦理学的出发点抽象
21、的人。费尔巴哈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者,他只看到人的自然本质,看不见人的社会本质。在人与人的关系中,除了两性的关系之外,只看见一种关系,即道德关系,看不见道德关系背后的经济关系。费尔巴哈作为伦理学出发点的人,不是现实社会和历史发展的人,这个人不是从娘胎里生出来的,而是从神羽化而来的。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是从分析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和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出发,来考察道德规范的。道德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社会关系,属于思想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道德,只能是在统治地位的经济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同时,被统治阶级在同统治阶级的斗争中,也形成自己的道德观念。2.费尔巴哈道德观的核心,是抽象的人
22、类的“爱”。在费尔巴哈的伦理观里,乃至在他的整个哲学里,“爱”都是一个创造奇迹的神。他说:“爱是存在的标准真理和现实的标准”,“爱非常幽默地把我们高贵的贵族同布衣小民同一起来”,这种抽象的全人类的博爱,是费尔巴哈道德论全部乐曲的主旋律。马克思主义认为,“爱”是一种思想感情,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在阶级对抗的社会里,不会有统一的爱,爱作为阶级社会相互关系的一种原则,实际上只有在极其狭窄的范围内才是可能的。3.费尔巴哈主张超历史、超阶级、永恒不变的道德。费尔巴哈宣扬超历史、超阶级的道德,实际上,他的道德是不可能超越历史、超越阶级的,他的道德是完全适合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据费尔巴哈的道德论,证券交易所就
23、是最高的道德殿堂。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道德都具有历史性和时代性,在阶级社会里则具有阶级性。每一阶级,甚至每一个行业,都各有各的道德。“一切以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及其所实现的哲学革命,论述辩证唯物主义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理论来源和自然科学的前提(1-8 段)1.阶级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在 19 世纪 40 年代。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在这个年代里,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的阶级基础已经具备。当时资本主义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以蒸汽机的使用为标志的大机器工业生产阶段。工业的发展,不仅产生一个资本家阶级,而且
24、也造就一个工业无产阶级。19 世纪 30-40 年代,法国、英国、德国先后爆发了震撼欧洲的三次工人起义,无产阶级已经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2.直接思想理论来源。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人类历史上的优秀思想成果。德国古典哲学中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首先,对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进行彻底的改造。“同黑格尔哲学的分离,在这里也是由于返回到唯物主义观点而产生的结果。”返回到唯物主义,不是简单地复归到旧唯物主义,而是把唯物辩证法的世界观彻底地运用到一切知识领域,用辩证法改造了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从而达到:按照世界
25、本来面目认识世界,不附加任何主观的幻想;从事实本身的联系而不是从幻想的联系来把握事实;把唯物主义世界观运用到一切领域。其次,对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进行唯物主义的改造。马克思恩格斯把被黑格尔歪曲了的辩证法倒转过来,使它“不是用头立地而是重新用脚立地”,从而创造了唯物辩证法。“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认为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其中各个似乎稳定的事物以及它们在我们头脑中的思想映象即概念,都处在生成和灭亡的不断变化中,在这种变化中,前进的发展,不管一切表面的偶然性,也不管一切暂时的倒退,终究会给自己开辟出道路。”3.自然科学的前提。18 世纪末,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提出太阳系
26、起源的学说,即天体演化的“星云假说”,从而给统治长达 4O0 多年之久的僵化的形而上学的自然观打开了第一个缺口。19 世纪以来,化学的惊人发展,地质学的出现,不断地在形而上学世界观上打破了一个又一个的缺口,特别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的定律; 进化论。三大发现说明了自然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和不断运动和发展变化的过程,它以近乎系统的形式描绘出一幅自然界联系的清晰的图画。(二) 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及其基本原理(9-25 段)1.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受内在规律支配的自然历史过程。社会历史与自然发展史有着明显的不同。在自然界中,撇开人对自然界的反作用,自然过程是完全盲目的、不
27、自觉的力量。相反,在社会历史活动中,一切事件都是有目的和动机的人来实践的。但它和自然界一样,也是有其客观规律的。然而,要发现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能停留在研究人的动机上,而必须研究在这些动机背后隐藏着的又是什么样的动力。寻求动机背后的动因,也就是构成历史发展的动力的动力,即推动历史人物特别是广大群众行动起来的客观物质原因,乃是发现历史发展规律的正确途径。2.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恩格斯首先论证了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原理。发现阶级斗争在历史发展中的联系,在资本主义社会以前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等级关系掩盖了阶级关系。随着
28、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出现,阶级关系明朗化、简单化了,人们有可能揭开这个历史之谜。法国复辟时期历史学家曾指出阶级斗争“这一事实是理解中世纪以来法国历史的钥匙”。恩格斯深刻地分析了阶级的起源和阶级斗争发展的根源,阐明了阶级的产生和发展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阶级斗争首先是为了经济利益而进行的,“政治权力不过是用来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3.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恩格斯分析了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之后,进一步探究了阶级是怎样产生的,阶级斗争又是由什么东西引起的。他从分析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中,揭示了阶级斗争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引起的,即由生产方式决定的。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
29、又起着最终的决定作用,这就科学地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动因,找到了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在劳动发展史中找到了理解全部社会史的钥匙”,从而彻底揭开了人类社会发展之奥秘,恢复了历史的本来面目。4.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恩格斯进而以生产关系为社会经济基础,对社会现象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系统地阐明了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原理。同时,恩格斯在分析经济基础决定意识形态、上层建筑时,阐述了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三) 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26-27 段)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巨大的革命变革,把人类哲学思想的发展推进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使哲学在对象、内容和使命上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在哲学的对象上,结束了那种企图包括一切科学并凌驾于科学之上的“科学的科学”的体系,变成了科学的哲学。在内容上,实现了两个结合:辩证法和唯物论的有机结合,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结合,从而形成了完备的彻底的唯物主义。在哲学使命上,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现了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无产阶级立场、观点和方法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科学性、阶级性和实践性的统一。恩格斯在这本书的结束语中明确指出:“ 德国的工人运动是德国古典哲学的继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