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养鸡 掌握春季育雏要点育雏期是养鸡生产中的基础阶段,育雏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该鸡群整个生长期的正常发育。雏鸡对饲料中能量与蛋白质水平要求较高,对环境条件要求更是严格,所以要求育雏人员一定要有较强的责任心。做好准备工作先将鸡舍清扫干净,用清水冲洗,后用 2%烧碱溶液将墙壁 1 米以下和地面涂抹浸湿,24 小时后用清水冲洗,而后可以空置 7 天。进苗前一周,将保温室密封后用甲醛,按每立方米 100 毫升甲醛熏蒸消毒 24 小时。进苗前 3 天,敞开通风,排除舍内的残留气体。 准备好育雏用的所有物品。如保温用的温度计,清洗好的开食盘(6 个/1 千只8 个/1 千只) 、料桶、水桶(10 个/1 千
2、只15 个/1千只雏鸡) 、加料加水工具等,保温用的蜂窝煤、垫料等一系列用品。检修育雏舍中的电路供电性能。用棉布、毛毡或薄膜纸,将育雏舍内空间重新搭建起来,提高育雏的保温效果。调试保温器具如烟道 (煤炉、育雏伞、火炕等育雏器具)的保温效果,并于进苗前一天,将温度升至育雏所需温度,气温较低时,应提前 1-2 天升温。做好接雏工作提前联系好运输车辆,车辆要彻底消毒。要做到 “防雨淋、防寒、防闷、防压、防震荡” 。放鸡:雏鸡拉回后要尽快卸下来。放鸡要轻拿轻放,并均匀摆放在垫料上让其休息。开饮开食:雏鸡放下 1 小时,后可以开饮(第一次喂水) ,可用5%的葡萄糖或红糖加部分多维。首次饮水时间不宜太久,
3、防止饮水过量引起腹泻。一般开饮约 30 分钟后,用雏鸡全价配合饲料开食。用开食盘或报纸盛装均匀摆放,让鸡群都能就近采食到饲料。因为雏鸡的肠道很短、很细,消化能力差,首次喂食不宜喂得过饱(八成饱即可) ,以免雏鸡产生厌食、消化不良。要“少喂多餐” ,一般前一周每昼夜加料 6 次。育雏环境控制温度:温度合适与否直接影响雏鸡的成活率。一般,育雏第一周温度 3336,以一般,可以“看鸡施温”:如鸡群自然均匀分布于火源旁,精神良好,饮食、饮水正常则表示温度合适;如鸡群远离火源,饮欲大增,食欲减少,精神亢奋,尖叫不已则表示温度偏高;如鸡群聚集在火源周围,不愿走动,羽毛蓬松,发出“叽叽”的叫声,则预示温度偏
4、低。湿度:第一周的湿度为 70%80%,以后湿度每周逐渐降低约10%。湿度不能太大,以免垫料太湿易发生球虫病;湿度太小易导致垫料太干,舍内灰尘太大发生呼吸道疾病。如湿度过大,可将温度升高,进行通风。通风:通风不良,鸡舍内氨气、二氧化碳浓度过大易导致雏鸡呼吸道病和雏鸡缺氧,发生腹水症。所以,对雏鸡来说鸡舍内空气新鲜是保证雏鸡成活率的一大关键。雏鸡的通风要把握一个原则即“由上而下,由内而外,灵活通风” 。所谓“由上而下” ,即从打开顶棚开始通风,以防风向直吹鸡体造成应激。 “由内而外” ,即先从小环境“屋中屋”内循环通风,随着天龄的增加,再逐渐扩大通风的范围和强度。注意:通风时不要让风直吹鸡体;要
5、调节好通风和保温的关系。通风时一定要先将温度升高,避免通风后,出现温度下降造成温差过大,对鸡群产生不良影响。光照:雏鸡的视力发育很差,加之它刚出壳对外界的新事物不敏感,为了刺激它的神经系统发育我们一般可以采用强光刺激,即前 3 天 24 小时、60W 以上的白炽灯照明,4 天7 天后可以减少光照强度,用 40W 白炽灯照明,灯高 1.5 米2 米,灯距 2 米2.5 米。密度:密度的大小直接影响雏鸡的成活率和均匀度,它的大小与鸡群的品种、形体大小有关。一般,前一周雏鸡密度应为 50 只80 只/平方米,以后根据鸡群的生长速度及时扩栏调整密度。分群、分栏:雏鸡 3 天后必须进行大小、强弱分群,以
6、减少不必要的死亡。将弱苗挑出放在温度最合适的地方圈起,单独饲喂葡萄糖水和浓度较大的药水,对不能饮水的要尽可能的滴服,及时淘汰残次苗,减少饲料浪费。一周龄雏鸡群体大小以 500 只800 只为一栏,中大鸡可 1000 只为一栏。垫料卫生:雏鸡进栏后 1 天5 天应用谷草等偏大的垫料,以防谷壳、锯末等太细进入雏鸡的眼睛。谷草应斩断成 5 至 8 厘米长左右,铺 1 至 3 厘米厚。前期雏鸡的粪便中含有大量的病原微生物,所以一般情况下 3至 5 天左右清粪一次。可换上谷壳、锯末等作为垫料,10 至 12 天第二次清粪。但如果垫料过湿则应及时清理,以保证垫料的干净卫生。加强药物预防白痢的预防:一般,雏鸡出孵化场前一定要打抗生素,如头孢噻呋、庆大霉素、丁胺卡那等。进苗 1 至 7 天还必须投放防治白痢、大肠杆菌的药物,大都以白痢为主。可以用强力霉素霉素(0.04拌料) 、新霉素(2000U/只3000U/只,饮水) 、丁胺卡那(1000U/只2000U/只,饮水) 。维生素的补充:雏鸡要及时补充电解质,水溶性复合维生素,尤其是 B 族维生素、VE 的补充,以防治雏鸡出现软脚症。疫苗免疫:根据当地疫病流行情况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同时,雏鸡的身体十分脆弱,所以在做疫苗时要把握好操作方法,轻拿轻放,尽量减少应激,以免弄伤、弄死雏鸡而影响成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