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专题 9 行星风系1、高压和低压的形成:书 P81 第二段2、风的形成:在水平方向,空气从气压高的地方流向气压低的地方,形成了风3、风向:风吹来的方向4、在“1 月份海平面及地面等压线分布图” (书 P81)和“7 月份海平面及地面等压线分布图” (书 P82)上能够找出高压和低压中心,并和“季风”的知识点联系起来:1 月份/7 月份亚欧大陆和北太平洋上出现了高压和低压的原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1 月份:亚欧大陆上为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切断了副极地低气压带,使低压保留在海洋上) ,北太平洋为阿留申低压,风从大陆吹向大洋,风向为西北风7 月份:亚欧大陆上为印度低压(切断了副热带高气压带,使高压保留
2、在海洋上) ,北太平洋为夏威夷高压,风从大洋吹向大陆,风向为东南风5、大气环流(行星风系)书 P83“北半球大气环流图” (学会画出南半球图)(1)全球的气压带及其位置:赤道附近赤道低气压带;南北纬 30 度附近副热带高气压带;南北纬 60 度附近副极地低气压带;南北纬 90 度附近极地高气压带(2)全球风带:低纬度低纬信风带(北半球:东北信风带;南半球:东南信风带) ;中纬度中纬西风带(北半球:西南风;南半球:西北风) ;高纬度极地东风带(北半球:东北风;南半球:东南风)(3)低压带为多雨带,高压带为少雨带(除副热带高气压控制下的大陆东岸,因为气旋、季风等原因降水较多)(4)气压带风带的位置
3、会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移动6、气候类型、成因、特点和分布:书 P87“世界气候类型图”和“世界主要气候类型表”专题 10 季风1、东亚季风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冬季:亚欧大陆上为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切断了副极地低气压带,使低压保留在海洋上) ,北太平洋为阿留申低压,风从大陆吹向大洋,风向为西北风(寒冷干燥)夏季:亚欧大陆上为印度低压(切断了副热带高气压带,使高压保留在海洋上) ,北太平洋为夏威夷高压,风从大洋吹向大陆,风向为东南风(温暖湿润)2、南亚季风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冬季:东北风(东北信风)夏季:西南风(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受地转偏向力作用右偏,形成西南风)
4、3、季风的影响(1)雨热同期,水热充足,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我国东北地区成为重要商品粮基地的原因之一) ;但夏季降水集中,容易造成涝灾,冬季干旱,易形成旱灾(2)夏季风的强弱变化会使我国南北频繁发生旱涝灾害:夏季风强的年份,雨带长期滞留北方,出现北涝南旱夏季风若的年份,雨带长期滞留南方,造成南涝北旱(3)在季风控制下,我国夏季是世界同纬度除了沙漠干旱地区以外最暖热的地区,冬季是世界上同纬度最冷的国家2专题 11 台风、寒潮、梅雨1、气旋和反气旋(书 P95“北半球气旋雨天气状况示意图”P99“北半球反气旋及天气状况示意图,能够会画出南北半球气旋和反气旋示意图)气旋 反气旋中心气压 低气压
5、 高气压中心垂直气流 上升 下沉水平气流方向 四周流向中心(南顺北逆) 中心流向四周(南逆北顺)过境时天气 阴雨 晴朗实例 台风(飓风) 冬季寒潮,夏季伏旱2、台风的防御:(1)及早发现并监测台风动向(2)建立相应的台风防御机制(3)制定防灾减灾的应急措施(加固堤防,船只进港避风,疏散居民等)3、寒潮的影响:有利消灭害虫,帮助小麦越冬,有利于盐业制卤;不利导致河港封冻,交通中断,牲畜和农作物冻伤等4、锋面:冷暖气流相遇所形成的狭窄过渡带称为锋,气流相遇的交界面叫做锋面,锋面是全球最主要的天气系统之一5、暖锋、冷锋、准静止锋冷锋 暖锋 准静止锋(梅雨)活动状况 冷空气向暖空气方向移动暖空气向冷空
6、气方向移动锋面移动缓慢或较长时间在一个地区摆动,呈准静止状态的锋过境时天气 大风、降温、雨雪 云层增厚,连续性降水 阴雨连绵,闷热潮湿过境后天气 天气转好,气温下降,气压上升气温升高,气压降低,天气转好伏旱天气(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活动时间 秋冬季节 6 月中旬到 7 月上旬活动范围 我国绝大部分地区 春秋季出现在江淮流域和东北地区夏季多出现在黄河流域江淮地区至日本西部6、雨带的推移:45 月:南岭地区;6 月中旬到 7 月上旬:江淮地区至日本西部;7 月中旬8 月:华北、东北地区专题 12 人类活动与气候造成原因 产生影响 措施全球变暖人类过多排放温室气体乱砍滥伐森林直接:冰川后退、雪线上升
7、、海冰大量融化(书 P106107)书 P107 第二段酸雨 过量排放硫和氮的氧化物 森林枯死,土壤酸化、淡水生物死亡、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等书 P110 第一段臭氧空洞排放氟利昂 引起全球气候变化,造成自然灾害过强紫外线会严重损害人体健康,影响动植物正常生长形成光化学烟雾加快橡胶制品软化减少氟利昂的使用3热岛 书 P112 第二段 书 P112 第三段 书 P112 第四段雨岛 书 P113 第三段 书 P113 第三段 植树造林专题 13 水循环1、水圈的主体是海洋水;淡水的主体是冰川,其次是地下淡水;人们可利用的淡水及其有限,主要是河水和湖泊淡水2、水循环的三种类型:(1)海上内循环:蒸
8、发、降水(2)陆上内循环:蒸发、蒸腾、降水(3)海陆间循环:蒸发、水气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3、河水补给就是河水的来源,主要有降水、冰川融水、积雪融水、湖泊水、沼泽水、地下水等;降水是世界上大多数河流最重要的补给形式4、降水补给的河流,其径流量的大小与降水量的大小一致;多雨期为洪水期,少雨期为枯水期冰川、积雪融水补给的河流,其径流量的大小与气温的变化一致5、我国各地河流的补给及其径流变化特点东部地区(尤其淮河以南) 东北地区 西北内陆地区补给类型 降水/雨水 积雪融水、降水(主要) 冰川积雪融水径流量变化特点夏秋为洪水期冬春为枯水期春汛(积雪融水)夏讯(降水)夏季出现汛期冬季出现
9、断流或封冻专题 14 珍贵的淡水资源1、通常所说的水资源,指目前条件下人类可利用的那一部分的淡水,主要包括河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2、水资源的分布(1)空间分布指标:多年平均径流总量降水量的空间分布气压带(2)时间分配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降水量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气候原因3、世界上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是亚马孙河流域、东南亚诸群岛和刚果盆地(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终年降水丰富)世界上水资源最缺乏的地区是非洲北部、南部和东北部,澳大利亚中西部,西亚和中亚,北美西南部(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终年干旱少雨)世界上径流量最多的国家是巴西;人均拥有径流量最多的国家是加拿大4、我国水资源分布:(1
10、)空间分布:南多北少,东多西少(最缺水的是黄淮海流域)(2)时间分配:夏秋多,冬春少,各年之间变率大5、我国水资源状况(1)贫水国(2)水资源短缺和水质变差双重危机4(3)水资源短缺已成为我国北方社会经济发展和西部大开发的主要制约因素(4)导致水资源危机的因素自然因素:气候干旱、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人为因素:人口激增和产业发展,使用水量增加水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水资源受到严重污染专题 15 海洋1、洋流的分类(1)按温度分:暖流(低纬流向高纬)寒流(高纬流向低纬)(2)按成因分:风海流、密度流(直布罗陀海峡两侧) 、补偿流(水平补偿流和垂直补偿流;垂直补偿流分涌升流和沉降流)2、洋流模式图与洋
11、流规律(书 P136)风海流:北赤道暖流、南赤道暖流、北太平洋暖流、北大西洋暖流、西风漂流其余大洋东部和西部的南北方向的洋流都为补偿流3、洋流的作用(1)全球热量平衡暖流:增温增湿(西欧与同纬度的亚洲相比显得冬暖夏凉,是因为受北大西洋暖流和西风带的共同影响;摩尔曼斯克是北极圈内的不冻港,是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等)寒流:降温减湿(秘鲁太平洋沿岸、澳大利亚西海岸荒漠环境的形成与沿岸寒流有关)(2)影响海洋生物的分布形成渔场暖寒流交汇处:纽芬兰渔场、北海道渔场、北海渔场涌升流:秘鲁渔场4、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书 P139140)5、海洋石油资源的开发:洋底石油、天然气主要存在于大陆架上6、海洋空
12、间资源的开发:交通运输、围海造陆、建立海底隧道7、海洋权益(1)读书 P144“海洋政治地理空间划分”图,会判断领海、专属经济区、公海三个概念(2)海洋意义:交通价值、资源价值、军事价值专题 16 人口增长1、人口增长包括人口自然增长和人口机械增长。人口自然变动的三个基本指标是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2、人口发展的四个阶段:(1)工业化之前:人口低增长阶段(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人口规模很小(2)工业化初期:人口高增长阶段(高出生率、死亡率急剧下降、人口自然增长率上升) ,人口规模迅速扩大(3)工业化中后期:人口增长率下降(出生率快速下降,死亡率缓慢下降,自然增长率下
13、5降)人口规模扩大速度趋缓(中国目前正处已进入这个阶段)(4)后工业化时期:低增长阶段(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人口规模趋于稳定或略有缩小(欧洲发达国家正处于这一阶段)3、人口构成:年龄构成、性别构成、职业构成、文化构成。4、人口性别比:某一人口中男性对女性的比例,通常以每 100 各女性对应男性数来表示。正常情况下,人口出生的性别比围 1031075、人口金字塔(书 P6 人口金字塔图)(1)判读各年龄阶段男性和女性占总人口的百分比(2)从图中可读出人口的性别构成和年龄构成(3)类型:发展中国家为增长型,发达国家为稳定型或缩减型6、人口老龄化和人口严重老龄化的概念(书 P7 第一段
14、)人口老龄化在人口统计上上的直接表现:死亡率回升,自然增长、人口规模不再扩大或趋于萎缩人口老龄化给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政治带来的直接影响:社会赡养费用上升,财政压力增大,青壮年负担国中,改变社会的储蓄和投资行为,造成社会需求不旺,影响经济发展7、瑞典是世界上第一个老年人口多于少年儿童的国家世界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大都集中于欧洲导致发达国家(也可用于上海等其他老龄化程度高的地区)人口老龄化的主要原因:(1)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医疗水平较高,人均寿命长(2)有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人们的生育观念发生改变,出生率低,青少年比重下降8、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问题和措施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鼓励生育、推迟退休
15、、接纳外来移民发展中国家:人口出生率高,自然增长快,少年儿童比重大积极的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如计划生育等)9、我国人口的基本国策: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实行计划生育我国人口正逐步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转变10、我国目前面临的人口问题(书 P12 黑体字)专题 17 人口分布和人口迁移1、衡量人口分布的主要标志:人口密度2、人口分布的三个趋向:向平原、沿海和城市集中3、世界四大人口稠密区:东亚、南亚(人口密度最大) 、西欧、北美东部4、我国人口分布特点:分布极不平衡,黑河腾冲一线东南部人口密集,西北部人口稀疏(多年来两侧人口比例基本保持不变)5、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分析)(1
16、)自然条件:适宜的气候、平原和沿海地区、丰富的水资源(2)社会经济条件:社会经济发展快、生活水平高、就业环境好(3)历史原因:历史悠久,开发较早6、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劳务迁移、难民迁移、智力迁移、资源开发吸引的移民、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引起的人口迁移67、人口容量(与人口数量的区别:人口容量是享有合理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影响人口容量的因素:自然资源与环境、科学技术水平、地区开放程度、人均消费水平(反比)专题 19 城市的空间结构1、城市的基本特征(书 P34 黑体字)2、城市土地利用的同心圆结构(书 P35 图)读图能够判断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并知道造成这种土地利用空间结构的重要因素是地价,而影响
17、地价的最主要因素是距离城市中心的远近和交通是否便捷3、城市功能分区(会在图上布局一个城市的商业区、居住区、工业区、文教区、风景区等)4、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差异的因素:(1)城市规模:规模巨大的城市有一个或多个城市副中心,而规模较小的城市只有一个单一中心(2)城市职能:城市职能不同,其空间结构也有巨大差异(工业城市、旅游城市等)(3)城市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狭长布局(沿江、山谷谷地等)中心向四周均匀扩展(平原地区等)专题 20 城市体系和城市群1、城市体系(世界范围内)分世界城市(纽约、东京、伦敦)和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我国的香港等)2、我国的城市体系(书 P43 黑体字)3、世界六大城市群(书
18、 P47 )能在图上辨认出六大城市群4、城市群的特征:具有一定的数量、高度密集、不同等级、不同类型的城市;一个或若干特大城市为核心;城市之间存在内在联系5、形成城市群的条件(分析):优越的地理位置、适宜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发达、人口密集、交通通讯发达、对外联系便捷6、我国四大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京津唐城市群、辽中南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专题 21 城市化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是衡量城市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例城市化水平为 70即城市人口占总人口 70)2、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农村地域转变为城市地域的过程3、当代世界城市化的主要特点:(1)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2)城市规
19、模不断扩大(3)出现城市群(4)世界城市化的主流由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城市人口比重大,但城市化速度放缓;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低,城市人口比重大,但城市化速度快)4、城市化与社会经济发展(书 P5253 黑体字)5、郊区化:(1)中心城区人口向城市郊区迁移的过程(中心城区人口减少,但还在同一7个城市里,并且城市在扩大,城市总人口增加,郊区发展速度加快) (2)原因:环境、房价、土地置换等(书 P54 倒数第二段)6、逆城市化:(1)大城市人口向周边中小城市或乡村地区迁移的过程(人口搬离原城市,城市总人口减少,目前主要存在于发达国家) (2)原因:环境、交通、信息化、乡
20、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完备等(书 P55 倒数第二段)7、城市问题:书 P5657专题 22 农业区位与农业地域类型1、农业区位因素:(能够分析具体实例的农业区位因素,并能够进行布局)(1)自然因素:气候热量:决定农作物品种、生长期和熟制(热量越丰富的地区,农作物品种越多,生长期长,一年中能多次成熟)水分:决定农作物品种和农业生产方式(湿润地区为种植业和林业,干旱地区发展畜牧业或灌溉农业(有水源) )地形平原适合机械化操作,是理想的农耕区;山地应发展梯田、林业或畜牧业土壤江南地区酸性红壤种茶树,四川盆地紫色土适合种水稻(2)社会经济因素:科学技术可以减轻农业生产对自然条件的依赖(具体实例见书
21、P63 第四段最后)市场(1)城市周围的郊区布局乳、蛋、菜、鱼等满足日常生活需要的生产基地(2)市场需求使单一粮食生产向花卉、水果、乳、蛋、肉等多品种多结构农产品(3)市场适销对路决定农产品的生产品种或产量等交通运输(1)需要保鲜的农产品(乳制品、花卉等)布局在离交通枢纽和交通干道比较近的地区劳动力的素质和数量国家政策2、美国乳畜带的区位条件(书 P64 第一段)3、农业区位变化的条件: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交通运输的发展和完善、市场的需求4、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1)水田农业(水稻):生产特点人均耕地少,家庭为单位小农经营方式生产规模小,产品商品率低,农业机械化水平和科技水平低,劳动密集型,劳
22、动集约化程度高,精耕细作,单位面积产量高分布地区亚洲东部、南部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热带季风气候区和热带雨林气候区我国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生产条件自然条件:夏季炎热多雨、水热充足,土壤肥沃,土地平坦社会经济条件: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种植历史悠久等(2)旱作农业(小麦)分布地区我国秦岭淮河以北,250 毫米等降水量线以东的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生产特点生产力水平较低,商品率低,机械化程度低(3)牧场畜牧业(新西兰畜牧业:书 P67 第三、四段)生产特点围栏放牧、经营规模大、专业化、商品化程度高(4)游牧畜牧业分布地区干旱地区(5)高度发达的商品化混合农业生产特点种植业和畜牧业有机结合在一起8分布
23、地区主要分布在北美、西欧、澳大利亚(具体形成条件见书 P68 第三、四、五段)(6)地中海型农业(小麦、大麦等冬作、油橄榄、葡萄等)分布地区地中海气候区(地中海气候分布:南北纬 3040 度的大陆西岸;气候成因:气压带风带交替控制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冬季受西风带控制;气候特点: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湿润)(7)热带种植园农业(橡胶、可可、香蕉等)分布地区热带地区,我国分布在雷州半岛、云南省南部、海南)生产特点大种植园农业,专业生产一种或几种热带作物,产品商品化程度高,几乎全部提供给国际市场5、城郊农业(1)生产鲜活的农副产品(2)生产、加工、运输和销售相结合(3)环状分布(运费):近郊新
24、鲜蔬菜、乳、肉、蛋、鱼、禽等;远郊耐储藏、便于运输的蔬菜;更远的郊区粮食、油料、棉花等6、现代农业:劳动生产率高,科技含量高,商品率高,能源资源利用率高,环境友好,产品质量高专题 23 工业区位与工业区1、工业区位因素(能够进行实例分析):能源和矿产资源、环境条件、交通运输、市场、劳动力、科学技术、集聚、土地价格等(具体内容见书 P7677)2、工业布局的具体实例:见书 P78 第二段3、引起工业区位的变化因素:市场、运输、通信、技术、集聚、劳动力、信息等4、世界主要工业区(读书 P81“世界主要工业区分布图” ) (具体形成区位因素见书P8083)(1)北美工业区:世界最大的工业区(2)西欧
25、工业区:现代工业的发源地(3) 东欧工业区:资源丰富,资源密集型重工业(4)日本太平洋沿岸工业区:最大不足缺乏能源和矿产资源特点加工贸易型、临海型(5)亚洲东部沿海工业区: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过渡5、我国四大工业区(1)辽中南工业区(最北):丰富的煤、铁资源;铁路、海运等交通便利(2)京津唐工业区(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区):丰富的煤、铁资源、便利的交通运输、雄厚的科技实例(3)长江三角洲工业区(规模最大、结构最完整、技术和效益最好):工业基础雄厚、交通便捷、科技发达、劳动力素质高,消费市场大,集聚条件好等(4)珠江三角洲工业区:具有开放意识、劳动力资源丰富、集聚条件好、毗邻港澳和东南亚有利于吸收外来信息、技术和资金,良好的发展和投资环境6、高薪技术产业区位条件:科技发达、环境洁净优美、交通便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