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经络腧穴概论学.ppt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6276388 上传时间:2019-04-03 格式:PPT 页数:74 大小:7.1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络腧穴概论学.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4页
经络腧穴概论学.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4页
经络腧穴概论学.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4页
经络腧穴概论学.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4页
经络腧穴概论学.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经络腧穴学,北京中医药大学 卢志彬,绪言,一.经络的含义以及人体生理构架中的地位和意义 二.经络理论的起源 三.经络理论的发展,一.经络的含义以及人体生理构架中的地位和意义,经络: 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以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 A.通道 B.功能气化系统 经络概念反映了中国哲学对自然界和人认识的特点,体现了中医对人体生理病理特征的认识。 是针灸学科的基础,也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桥梁通道作用,1.皮肉筋骨脉、官窍与脏腑 素问调经论篇第六十二:“夫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而此成形。志意通,内连骨髓而成身形五脏。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

2、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以肝经为例,经脉循行 灵枢经脉: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指丛毛之际,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上腘内廉,循股阴,入毛中,环阴器,抵小腹,挟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熟悉的相关临床理论,A.肝开窍于目: 肝血虚肝阴虚见目涩、干燥、迎风流泪;肝经湿热见目痒痛、分泌物多等。石斛夜光丸、龙胆泻肝汤 B.木土关系:见肝之病当先实脾肝胃不和,肝脾不和。柴胡疏肝散,平胃散,逍遥散。 C.肝阳上亢:面红目赤、巅顶疼痛、脉弦数。

3、 D.湿热下注:阴囊湿疹。 E.小柴胡汤证。 如果离开经络理论、经络循行很难直观解释,对中医理论很难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脏腑-经络-五体官窍,太阳病篇麻黄八证 与经络理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第五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膀胱经经脉循行,灵枢经脉: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 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 其支者:从腰中,下挟脊,贯臀,入腘中。 其支者:从膊内左右别下贯胛,挟脊内,过髀枢,循髀外后廉下合腘中,以下贯腨内,出外踝

4、之后,循京骨至小指外侧。 灵枢经脉:是动则病: 冲头痛,目似脱,项如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腘如结,腨如裂,是为踝厥。,2.气血精微的通道,气血津液是人体的基本物质,是人体脏腑生理活动、病理变化的物质基础。生命活动的体现就是气机的升降出入,并伴随的津液精微,这就是生命的特征。气机的通道就是经络,病理表现就是临床上常见气滞、气郁、气盛、血热、血虚等 。 灵枢九针十二原第一:“ 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3.邪气外侵的通路,外感六淫,内生痰湿瘀,如何一步一步侵入人体 素问缪刺论篇第六十三:“夫邪之客于形也,必

5、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孙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络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经脉,内连五脏,散于肠胃,阴阳俱感,五脏乃伤,此邪之从皮毛而入,极于五脏之次也。”,4.天人相应,这是中医理论的核心之一 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 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帝曰:余闻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脏腑,端络经脉,会通六合,各从其经,气穴所发,各有处名,溪谷属骨,皆有所起。分部逆从,各有条理。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外内之应,皆有表里,其信然乎。 六合:上下和四方,泛指天下 八荒:东 西 南 北

6、 东北 西南 西北 东南 经络概念的出现,体现了认识上的飞跃。用阴阳对人体进行了具体的划分:手足,脏腑,上下,表里(内外),胸背(前后),这样再看人体就不是原来的人体了,而是符号,阴阳的符号。,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燥,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 惟贤人上配天以养头,下象地以养足,中傍人事以养五脏。 头为诸阳之会,足腹为阴,风邪为阳邪袭上位,寒湿为阴邪从下来 。,经络理论的重要性,灵枢经脉第十黄帝曰:“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灵枢经别第十一:“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

7、粗之所易,上之所难也。”,二经络的起源:,古人是如何认识经络现象的? 针刺、按摩的感应:古人在生活及医疗实践中,偶然发现许多有治疗作用的点,并且还会体验到感觉传导,随着经验的积累,人们将主治作用相似的点连接起来,就是古文献所记载的经络线。 气动的“行气”:古称导引、行气,气功意念激发经气沿一定线路传导,特别是任、督二脉,即“小周天”。 对疾病症候的观察: 某些病症沿着一定 路径分布,如“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膺背肩甲间痛,两臂内痛”(灵枢藏气法时论)。 穴位主治:实践中发现,有些穴位不但主治局部病变,还能治疗远隔部位的病症。 解剖知识:灵枢经水:“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

8、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十二经之多血少气,与其少血多气,与其皆多血气,与其皆少血气,皆有大数。其治以针灸,各调其经气。”,经络(meridian; channel),经络是经脉与络脉的总称。经者径也,为直行的主干;络者联络也,为经脉的分支。 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的调控系统。 经络犹如网络(network),纵横交错,遍布周身。,经络与河流的相似性,人体经脉与自然河流之间在结构与功能上均十分相似。经络中的气血上下内外循环流动,濡养周身;河水灌溉土地,滋养万物。 脉的繁体字为“脈”,或写作“衇”,二者皆从“派”,即指河流的分支。 管子水地:“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之通流者

9、也。” 张家山汉简脉书(c. 180 BC):“脉者,渎矣。”,十二经脉与十二经水,灵枢邪客:地有十二经水,人有十二经脉”足太阳经清水,足少阴经汝水 足少阳经渭水,足厥阴经沔水 足阳明经海水,足太阴经湖水 手太阳经淮水,手少阴经济水 手少阳经漯水,手厥阴经漳水 手阳明经江水,手太阴经河水,人体十二经脉,Frontal Side,Lateral Side,Dorsal Side,河流:大地的经络,“禹迹图”,雕刻于公元1136年,比较精确地绘制了长江、黄河流域水系分布,为当时世界上最杰出的地图。,艾萨克牛顿与苹果 Newton Isaac (1642-1727),“牛顿的伟大贡献并不是他指出了苹

10、果下落的原因,而是他指出了苹果和星球之间的相似性。”汤普逊(Thompson),方成画,引自通俗哲学,韩树英主编,中国青年出版社,1982年。,我看到了苹果,为什么没有看到引力?,有关古人认识经络现象的新观点,经络学说的形成是古人对人体自身与自然的直观观察和长期医疗实践的结果,主要与灸法关系密切。 灸法历史悠久。 灸法可以激发循经感传。 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足臂十一脉灸经与阴阳十一脉灸经是最早的经络学专著,同时也是最早的灸疗专著。,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Prior to 168 BC,马王堆简帛阴阳十一脉灸经甲本(释文),钜阳眽(脉) 少阳眽(脉) 阳明眽(脉) 肩眽(脉) 耳眽(脉) 齿眽(脉)

11、大(太)阴眽(脉) 厥阴眽(脉) 少阴眽(脉) 臂钜阴眽(脉) 臂少阴眽(脉),马王堆简帛足臂十一脉灸经(释文),足泰(太)阳温(脉) 足少阳(脉) 足阳明(脉) 足少阴(脉) 足泰(太)阳阴(脉) 足帣(厥)阴(脉) 臂泰(太)阴(脉) 臂少阴(脉) 臂泰(太)阳(脉) 臂少阳(脉) 臂阳明(脉):,马王堆帛书经脉简介,只有十一条经脉,缺少手厥阴心包经。 以阴阳,手足命名没有脏腑,强调灸字。 绝大部分从四肢出发,走向躯干、头面。 大部分循行于体表,不与脏腑相连。 阴阳十一脉灸经对手三阳经的命名十分特别,称大肠经为“齿脉”,小肠经为“肩脉”,三焦经为“耳脉”。 治疗方法只有灸法,“灸其脉”。,

12、足臂十一脉灸经(最古老)与阴阳十一脉灸经是现存最早的经脉学专著,具有以下特点:,两部经脉学专著中只有经络而没有穴位的事实,提出古人是通过采用灸等刺激对病人进行前臂足到小腿部位进行灸治的过程中发现并且记载下来的,激发了沿着一定路线的感觉传导,古医书上的经络线就是对这种感觉传导现象的记录。 对临床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灸会有感传,感传的途径就是经脉的原形。 古人一开始主要通过感性的积累,治疗过程中的观察现象。到内经时期,由于理论的日趋完善,逐渐配合脏腑理论,讲究阴阳表里等等。 齿脉 肩脉 耳脉,战国:马王堆古医书:共14种,分别誊写在丝帛和竹简上,故又称“帛书”或“简牍”。 西汉:黄帝内经,包括素问

13、与灵枢两部分,前者又称作针经,约成书于公元前10032年。 东汉:难经,或称黄帝内经八十一难,以阐释内经为主,就内经等提出81个问题,并进行了解答。 魏晋:针灸甲乙经,皇甫谧著,是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是汇集素问针经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部书并分类总结。 北宋: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王唯一著,他还设计2具针灸铜人模型,对统一经穴定位影响巨大。 金末元初,窦默(字汉卿)著针经指南,载有标幽赋通玄指要赋等。 元代:十四经发挥,滑伯仁著。 明代:针灸大成,杨继洲著,是最早翻译成多种语言的针灸学著作,是继甲乙经后对针灸学的第三次总结。 清代:针灸逢源,李学川著,记载361个经穴,沿用至今。,历代有关针灸学的主

14、要著作,几个基本概念的产生及对气血运行的认识,血 气 脉 经络,血气,血和气都是维系人体生命的重要物质,常常合称“血气”或“气血”。论语季氏篇讲到人的一生分为三个阶段:少年时是“血气未定”,壮年时是“血气方刚”,老年时是“血气既衰”,说明那时已经把“血气”的盛衰变化看成是决定人体不同时期生命特征的主要原因。,经,经络,经、络这两个名词的出现比“脉”晚,马王堆脉书中只有“脉”而没有“经”和“络”。经络是对“脉”的进一步分类。 灵枢脉度云:“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 素问调经论中还提到“经遂”一词,说“五藏之道皆出于经遂,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遂焉。”,小结,必

15、须明确,经典文献中的经脉循行(尤其十二正经)和解剖学上的血管分布有很大差异,临床上传统经络循行理论对指导选穴施治有重要意义,也就是说古代医籍中 “脉”或“经络”的含义实际上已大大超出了“血管”的范围,不能将二者相混淆。,第一节 经脉系统概貌,经络系统,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五络脉,以及外围所联系的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 经络系统的立体结构,一、十二经脉的分布概况和相互关系,灵枢海论说:“十二经脉者,内属于府藏,外络于支节。” 经络系统以十二经脉为主干 十二经别是十二经脉大的分支,也是经脉的一部分 十五络脉是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在四肢部以及躯干前、后、侧三部的重要支脉,起沟通表里经和渗

16、灌气血的作用,络脉沟通的都是表里阴阳两经 奇经八脉是具有特殊作用的经脉,起统率、联络和调节经脉气血的作用 人体的筋肉、皮肤也可以根据十二经脉循行分别划分为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一)十二经脉的名称和含义,流注次序 十二经脉的名称和含义 手足,阴阳,脏腑三部分组成,阴阳是对经脉循行排列决定性因素。,十二经脉(twelve regular meridians)的命名,手足 阴阳 脏腑,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 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 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 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 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三阴三阳对经脉命名的意义,一分为二”与“一分为三 三阴三阳中阴阳气各有多少

17、开合枢代表气机方向,十二经脉的循行分布特点,外行部分 内行部分 表里关系 流注关系,十二经脉的外行部分(external segment),指十二经脉循行于四肢、躯干表面及头面的部分,称为“外行线”。因在外行部分有穴位分布,又称为“有穴通路”。,十二经脉的外行部分(四肢部),上肢外侧:阳明少阳太阳(从前到后,内到外)。 上肢内侧:太阴厥阴少阴(从前到后)。下肢外侧:阳明少阳太阳(从前到后,内到外)。 足三阳经分布:足厥阴、太阴经脉在内踝上8寸的位置前后交叉,所以在内踝上8寸以下,足三阴经从前到后的排列为:足厥阴足太阴足少阴;而在内踝上8寸以上的排列则为:足太阴足厥阴足少阴,体位:以大指在前小指在后,掌心相对的体位描述,上肢的内侧为阴,外侧为阳。,十二经脉的外行部分(头面躯干部),手三阴经分布在胸部。 足三阴经分布在腹及胸部。 手三阳经在躯干部没有外行线。 足三阳经的分布广泛:足阳明胃经分布身前,足少阳经分布身侧,足太阳经分布身后。 手足三阳经均到达头面,故有“头为诸阳之会”的说法。 手足三阴经汇聚胸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经营企划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