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第四讲_中医养生学-病因病机.pdf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6268872 上传时间:2019-04-03 格式:PDF 页数:37 大小:1.6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讲_中医养生学-病因病机.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第四讲_中医养生学-病因病机.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第四讲_中医养生学-病因病机.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第四讲_中医养生学-病因病机.pdf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第四讲_中医养生学-病因病机.pdf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医养生学第四讲 讲第一节 病因 第二节 病机 主要内容 概念: - 引起疾病的原因。 特点: -辨证求因:以各种病症的临床表现为依据 方法。 分类: - 三因学说:外因(六淫、疫疬 因(饮食劳逸、跌仆金刃, 第一节 病因 据,推求疾病原因的 疫疬)、内因(七情)、不内外 虫兽所伤等)。一、六淫 v概念 六气:风、寒、暑、湿、 六淫:风、寒、暑、湿、 六气六淫:六气太过或不及 气候变化过于急骤 ,人体正气不足 犯人体发生疾病 。 、燥、火六种自然界正常气候。 、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不及,或非其时而有其气,或 足,抵抗力下降,侵一、六淫 v六淫致病的一般特点: n 外感性:发病途径多从肌

2、表 n 季节性:与季节气候有关; n 区域性:与居住地区或环境有关 n 相兼性:可单独致病,又可兼夹致病 n 转化性:疾病发展过程中, 表、口鼻而入,或两者同时受邪; 关; 病; ,证候性质可以发生转化。一、六淫风 v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 F出汗、头痛;“伤于风者 v风性善行而数变 F病位游移,行无定处,如游走性关节痛 F变幻无常,发病迅速,如风疹 v风性主动 F病症动摇不定,如抽搐、 v风为百病之长 F易兼它邪致病,如风寒、 易袭阳位 风者,上先受之”。 节痛(风痹); 风疹。 、惊风、眩晕等。 风热、风湿等。一、六淫寒 v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F阴盛则寒、阴盛则阳病; 寒肌表,恶寒;

3、 F寒脾胃,脘腹冷痛、腹泻等 v性凝滞 F凝结,阻滞; 不通则痛 v寒性收引 F收缩、牵引; 寒肌表收缩无汗; F寒经络关节收缩肢体屈伸不利 寒血脉收缩 脉紧。 ;泻等。 痛,遇寒痛增 。 不利;一、六淫暑 v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F阳热症状,如壮热,面赤 v暑性升散,耗气伤津 F升散 ,肌腠开泄 出汗 F伤津 口渴喜饮尿少 F耗气(气随津泄)乏力 v暑多挟湿 F暑常兼挟湿邪伤人,见: 溏不爽等症状。 面赤、脉洪大等。 汗; ,甚者昏倒(气脱)。 :头身困重,呕恶,胸闷,便一、六淫湿 v湿性重浊 F沉重:湿头,头重如裹 ,四肢沉重; F移浊:分泌物排泄物秽浊不清 下痢脓血,小便浑浊,白带过多 v

4、湿性粘滞 F粘腻停滞:病程长而难愈 v湿易伤阳,阻碍气机 F湿为阴邪易伤阳,伤脾阳 等; F湿邪停滞,阻遏气机:胸闷脘痞 涩等。 如裹 ;湿四肢、周身,周身困 清,如:眵多,大便溏泻, 多湿疹等。 难愈;症状多粘滞而不爽 。 脾阳:腹泻,尿少,水肿、腹水 痞,大便不爽,小便短一、六淫燥 v燥易伤津 F燥胜则干,见口鼻干燥, v燥易伤肺 F肺为娇脏,与外界相通, 出现干咳少痰,或痰粘难以咯出等症状 ,皮肤干涩,大便干结等。 ,燥邪多从口鼻而入伤肺津, 症状。一、六淫火 温、热、火在程度上有所不同 热之极。火一般多指内生,温热之邪多为外感 v火为阳邪,其性炎上 F炎:阳热之证,高热,烦渴,汗出等

5、上:多见人体上部,面红目赤, 谵语等。 v消灼津液 F伤津:口渴,喜饮,尿短赤等 v生风动血 F生风:火热之邪,燔灼肝经,劫耗阴液 出现高,抽搐等。 F动血:火热使血行加速,灼伤脉络 状。 同,温为热之渐,火为 感。 等; ,上扰神明,出现心烦失眠,神昏 。 液,筋脉失养而致肝风内动, 络,迫血妄行,出现各种出血症二、疫疬 v概念: 具有强烈传染性的病邪。 之意。又有“瘟疫”、“ 夫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 异气所感。 v致病特点: 发病急骤 病情较重 症状相似 传染性强 易于流行 。疫:有传染之意;疠:即强烈 “戾气”、“毒气”等名称。 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三、七情内因 v概念 n 喜

6、、怒、忧、思、悲、恐 n 是人体对客观事物的不同反映 围,不是致病因素 。 v发病条件 n 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 的正常生理活动范围,导致人体气机紊乱 气血失调而发病。 恐、惊七种情志变化; 反映,属于正常精神活动范 刺激,超过了人体本身 乱、脏腑阴阳三、七情 v致病特点 n 直接伤及相应脏腑:怒伤肝 悲(忧)伤肺,惊(恐 n 影响脏腑气机:怒则气上 结,忧悲则气消,惊则气乱 n 情志异常波动,使病情加重 高血压病患者,若遇事恼怒 甚则突然昏倒,半身不遂 伤肝,喜伤心,思伤脾, 恐)伤肾。 则气上,喜则气缓,思则气 惊则气乱,恐则气下等。 病情加重,或迅速恶化:如 恼怒,则血压迅速升

7、高, 身不遂。四、饮食、劳逸不内外因 v饮食 n 饮食不节:过饥 、过饱 n 饮食不洁:肠道、寄生虫 n 饮食偏嗜:偏寒、偏热 v劳逸 n 过度劳累:劳力过度、 n 过度安逸:“久卧伤气 因 、过食肥甘厚味 ; 寄生虫、食物中毒; 偏热、偏五味等。 、劳神过度、房劳过度; ”。五、痰饮、瘀血痰饮 v概念 n 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 n 一般以较稠浊的为“痰” 有形之痰:指看得见、 出的痰液,瘰疬、痰核等 无形之痰:停滞在脏腑经络等组织中 液,以临床症状来确定。 痰饮、悬饮、溢饮、支饮四种 v分类: 饮 痰 饮 物; ”;较清稀的为“饮“。 、摸得着的有形质之痰液,如咯吐 等。 中,看不见

8、形质的痰 种。五、痰饮、瘀血痰饮 v痰饮形成的原因 n 肺、脾、肾等脏腑气化功能失常 成水津停滞而成。 v痰饮病症特点 n 肺,咳喘咯痰; n 痰心胸闷心悸;神昏 n 胃,胃脘痞满,恶心呕吐 n 痰经络瘰疬痰核,肢体麻木 n 头,眩晕,昏冒。 n 痰咽喉咽中梗阻,吞之不下 故有“百病多由痰作祟 常,水液代谢障碍,造 神昏,痴呆;躁狂; 呕吐; 木,或半身不遂等; ,咯之不出。 ”之说。五、痰饮、瘀血瘀血 v概念 n 血液运行不畅,阻滞于脏腑经脉内或离经之血积存体 内,均称为瘀血。 v形成原因 n 一是由于气虚、气滞、血寒 畅,凝滞而成。 n 二是由于外伤,气虚失摄或血热妄行等原因 离经脉,积存

9、体内而成。 血 寒、血热等原因,使血行不 原因,造成血 五、痰饮、瘀血瘀血 v病证的特点(共同) n 疼痛:刺痛、痛处固定不移 n 肿块:固定不移,在体表局部青紫肿胀 质硬,位置固定不移。 n 出血:血色紫暗并伴有血块 n 望诊:久瘀面色黧黑,肌肤甲错 暗,或见点、瘀斑。 n 脉诊:脉细涩,沉弦或结代 移、拒按,夜间痛甚为特点。 肿胀,在体内多为 块。 错,唇甲青紫,舌质紫 代。第二节 病机 v病机: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 n 正邪相争 n 阴阳失调 n 升降失常 理。第二节 病机正邪相争 v正邪相争与发病 n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n 正气是指人体的机能活动和抗病 n 邪气泛指各种致病

10、因素 n 疾病的发生和变化,即是在一定条件下 反映。 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根据 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邪正斗争的胜负,决定机体是否发病 n 正能胜邪则不发病。 n 邪胜正负则发病。 争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病、康复能力。 件下,邪正斗争的 据: 病:第二节 病机正邪相争 v正邪盛衰与病邪出入 n 邪盛正衰病入 n 正盛邪衰病出 v正邪盛衰与疾病转归 n 正胜邪退病愈 n 邪胜正衰病重 n 邪正对比势均力敌 慢性病 v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n 邪气盛则实:实证:邪气亢盛 方面的一种病理反映。 n 精气夺则虚:虚证:正气不足 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反映。 争 亢盛,以邪气盛为矛盾主要 不足,以正气虚损为矛盾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