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环境经济社会近代徐州城市社会变迁研究(18821948)姓名:赵良宇申请学位级别:博士专业:中国近现代史指导教师:刘平20071020原刨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成果。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论文作者签名:莲重乒日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本人同意学校保留或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印刷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山东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
2、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和汇编本学位论文。(保密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论文作者签名:墨匹每导师签名:壶4牛日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摘要传统的徐州城市是军事重镇和地区政治中心,军事因素和政治因素对徐州城市发展和社会变迁起着主导作用。随着经济社会的深刻变动,徐州逐渐由传统军事中心和区域政治中心城市向近代工商业城市转变,其经济功能在缓慢增强。近代的徐州城市政治、军事色彩极为浓厚,长期保存着大量的传统因素。交通的变革,是徐州城市近代转变的重要推动力。区域经济社会的长期落后、城市经济发展的滞后、灾荒战乱不断、教育的变革以及交通工具的嬗变都是影响徐州城市缓慢发
3、展的重要因素。本文从地理环境和历史传统的变动、经济结构的变迁、社会文化的嬗变等方面考察近代徐州城市发展与社会变迁,以探索徐州城市从传统到近代的缓慢转变的根源所在本文内容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历史条件与环境的变动来考察近代徐州城市发展演变的基础和前提第一章从自然环境和历史传统的变动方面来考察近代徐州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传统徐州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传统为徐州城市的近代社会变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山环水绕的地形地貌奠定了徐州城市军事战略地位的重要性,传统经济发展的状况既为近代徐州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最初的物质基础,又影响着其发展的速度和规模。第二章着力探讨了徐州近代交通的变革。交通条件的变革是近代徐州城市
4、发展与社会变迁一种重要的推动力。交通变革本身是徐州近代社会变迁的较为突出的表现。而更为重要的是,近代交通条件的变化,带来了徐州近代生存环境的深刻变动,从而引发了徐州城市社会的急剧变动。而近代化的交通体系的形成则得益于津浦铁路和陇海铁路的修筑与通车。近代徐州公路的建设相比较苏南地区较晚,而且发展较为落后。尽管如此,它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徐州与徐属各地的联系,同时也大大改善了徐州同江苏其他地区以及与周边邻省地区如山东、河南、安徽之间交通环境。值得注意的是,直到1920年代中期,徐州新式交通枢纽地位才真正形成。因此,交通条件的改善对徐州城市发展的影响具有明显的滞后性文章的第二部分是从城市经济角度来考察
5、徐州近代城市社会发展与变迁。城市工商业经济发展的需要是近代徐州社会变迁的内在动力。近代徐州城市的发展已不再仅仅以政治和军事需要与否为首要前提,工商业的发展需要与城市发展的关系日益密切。第三章阐述了近代工业的发展演变,着重分析了近代徐州工业发展的特点以,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及影响近代徐州城市工业发展的因素。徐州城市的经济工业的转型体现着传统经济结构的胎记。近代徐州工业起步较早,但发展缓慢。无论是手工业,还是近代工业主要是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主,工业结构明显不合理,数量和规模都是很有限。产品主要是销往所在区域,原料大量是来自于徐州所在的区域。区域经济的落后,社会发展的滞后,不能从资源和市场上为徐州的发
6、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落后决定者徐州工业的发展是极其缓慢的。工业化的缺失,导致徐州城市发展基础薄弱。第四章深入探究了近代徐州传统商业向近代商业的转变及其特点近代徐州逐渐朝商业化城市方向转变。这种转变的主要表现在城市商业结构的变动,商业组织的革新,商人地位的提高等。近代徐州商业活动日益频繁,百货公司等新式商业不断兴起,商业范围逐渐扩大,经营形式逐渐走向近代化而商业组织的革新则是城市社会变动的突出表现,主要就是新式商业组织即商会的成立,并在城市经济、政治、社会生活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第五章探讨了近代徐州城市金融业的发展演变及其特点近代传统金融业,如钱庄、典当等行业长期存在,并在
7、1930年代以前在徐州金融业中占据优势地位,发挥着调节社会经济和民众生活的重要作用而新式银行业发展在徐州是缓慢的,直到1930年,a滋渐占据主导地位政府对金融业的控制力在不断加强。近代徐州工业不发达,使徐州金融业无法找到较强的工业资本作为坚定的基础,而只能较多地与城市商业资本结合起来,因而具有较强的投机性和冒险性。1933年的徐州金融风潮的出现就是明显的例证。文章的第三部分是从城市社会文化与社会生活方面来探讨近代徐州城市社会变迁及其原因。本文并没有罗列城市社会文化和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而是选择了较好体现近代徐州城市社会文化和城市社会生活变迁的若干主题,如城市教育、城市物质文化(交通工具)、城市
8、社会灾乱及社会救助这些方面既是近代徐州城市社会变迁的主要表现,同时也是影响近代徐州城市社会变迁的重要因素。第六章从灾害、城市社会救助角度来说明近代徐州城市社会变迁缺乏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条件。灾害、战乱对近代徐州城市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近代灾害、战乱连绵不断,使徐州城市发展受到严重影响。水涝和兵灾对徐州影响最为严重。灾害频繁,持续时间长,危害大在灾乱救助中,徐州城市的社会救助功能发生了重要的转变。传统救助体系瓦解后,近代社会救助体系逐渐建立起来慈善组织呈现出多样化,参与社会救助的成员更为广泛。地方政府对城市社会救助管理能力不断增强,但政府的作用还是受到资金和官员腐败等因素的影响。民间社会力量在
9、社会救助中得以充当着重要的角色,显示其在城市社会公共事务管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詈量皇置喜昌墨鼍曼曼量皇曼鲁鼍鼍皇量舞昌曼目_ql P-理中的影响力。徐州近代社会救助事业的发达,其实反映了徐州城市社会存在深刻的社会矛盾和社会危机。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近代徐州城市发展缺乏良好的社会环境。第七章讨论了近代徐州城市教育的变革与发展。城市教育在近代徐州的发展具有自身的发展特色中小学教育发展较快,师范教育的发展较为突出,大学教育相当微弱,而社会教育的发展,则是近代徐州教育的一大亮点,也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地区经济发展落后,教育经费的困乏使得近代徐州教育发展滞后,以至于不能为徐州近代工商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
10、持。教育因素是徐州与发达城市之间存在发展差异的重要因素。第八章以交通工具的演变为中心来考察近代徐州城市物质文化嬗变的轨迹及特点,并探讨了交通工具的演变与徐州城市的社会变迁的互动关系。近代徐州城里出现过轿子,小车、人力车等交通工具,并且成为主要的城市交通工具,而西洋马车没有出现,其他先进的新式交通工具如汽车等在徐州古城没有得到迅速发展,始终没有成为徐州市内交通的主力,与上海、天津、北京等大城市明显存在着差异。交通工具的落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近代徐州城市发展近代徐州城市社会的演变是一种多向度的复杂过程,体现为新与旧、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复杂的互动过程。这种互动过程,推动着近代徐州城市社会的不断发展。关
11、键词:环境;历史传统;交通变革;城市发展7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ABSTRACTThe o巧ecc of this essay is the c时of Xuzhou in modern historyTo supply orprove this study,this essay draws on some relevant information from newspapers andmagazines,local records,data of culture and history which is published recentlyMeanwhile,the essay referenc
12、es some interrelated theories and methods of sonleother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it also surveys the urban development and thesocial changes in mod锄Xuzhouso it啪show the history of the urbandevelopment and changes in Xuzhou more clearly,and we c粕have a clear cognitionofthe traits and the laws t
13、hat the modem city how to develop and changeThe study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made up of eight chapters in a11Part Onedeals with the historical conditions and the changes ofenvironment,investigating thebasis and the premise ofthe urban development in modefn XuzhouChapter One investigates the cond
14、itions ofthe,development in Xuzhou,which ison the views of the naturel environment and histodcal conditions of humanities11他changes of environment and the historical conditions ofhumanities limit the modernchanges in XuzhouThe mea which iS embraced by hills and dyers makes itselfto bethe important m
15、ilitarystrategic positionXuzhou has been the capital ofthe Zhuhou“skingdom for 800 years in historyAlthough it experienced the Wills and floods lat盯9 it锄be reserved and continued,so we cant say that it dcesnt have the majorconnections with the superior economic conditions,the convenient transportati
16、on andthe important socio-political statusChapmr Two disuses the transformation of modem traffic in XuzhouThetransformation of tramc conditions is the main catalyst or impetus of urbandevelopment and social changes,and itself is also the outstanding performance insocial changes in modem XuzhouBut mo
17、st importantly,the changes of modemtraffic conditions bring the changes of living environment in modem history inXuzhou,thus it effects and triggers drastic chang嚣of urban commanity in Xuzbouthe decline of water transport made negative impacts on the urban development inmodem historyThe formation of
18、 modem traffic system benefits from theconstruction of the Jinpu and Longhai railwaysIn modem history,although theconstruction of the roads in Xuzhou is behind the south Jiangsu province,it has laidan important foundation of the roads development after 1949 with the efforts of thegovernmentThe roads
19、 have enhanced the relationship bdweerl the central city and its0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I|量量曼置量鼍暑置Icounty,it also improved the traffic environment of Xuzhon,the oilier city in Jiangsoand the neighbor province such as Sha似long,Henan,Anhui and SO on,SO it developedthe modem commerce and industry in Xllzhotl to a
20、certain extenLPart Two is about the development and dmnges of urban community 011 theviews ofurban economy in modern XunhouChapter Three elaborates the changes ofmo,蛔industry,analyses the traits ofmodern industry and the mfluencing factors ofmodern urban industryS developmentin Xuzhou订忙transformatio
21、n of economic industry embodies the traditionaleconomic structureThe changes of modefII industry蛳the process of coexistenceand fusion between the traditional and modern factors11埒coat mine was mined andoperated in 1882,then there Was a帅pt曩撩iemed缸*torm urban economy,which w翟called the modem industryI
22、t marks the beginning and development of themodernization of indusuy m XuzhouBut the modem industry developed slowly andthe proportion of it iII urban economy was very small11心modernization of the citylacked the industrial base,it limited the ateactions and the radiations of urballeconomyThis is the
23、 COmlTIOn features of many small and medium cities in modernhistoryChapter Four deeply studies the changes of urban business in modern Xuzhou11舱size of the city,its advantageous geographical location and traffic condition andadequate力目sou“翳made Xuzhou become the commercial city fmm the year 191 1hIm
24、odem historythe commercial activities ina潜asod frequently,new business Brosecontinuously,the scope of business enlarged graduallyHow刚ef,the outstandingpeffo咖afIce of wban social changes w鹊the innovation of business organizations,that is to say,the new business organizations which Wem called Chamber
25、of(幻mmerundertook the new tasksChapter Five discusses the evolution and feature ofurban financial industry inmodem XuzhouThe development of ng)delll financial industry included theexistence of traditional financial industry(such as qianzhuang and pawnage)for along time,which had held the dominant po
26、sition in the financial industry and theimportant roles of adjusting the social economy and the residentslivings in Xuzhoubefore 1930sBut the development of new banking was slow,it took the dominantposition gradually until 1930it fully showed that the governments control over thefinancial industry W
27、as strengthened continuouslyThe essay also investigates theinfluencing favors ofthe financial industryS development in modem XushouPart Three iS about the changes ofmodern urban$0Cial culture and life in XuzhouChapter Six deals with the disasters in modem history of the city and theirfeatures,analyz
28、ing the reasons ofthemn峙disasters had an important impact On the9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city space,community management,sociaI relief and SO OnFacing the disaster,thefunction ofsocial reliefhad a major conve巧ion111e local government and the powerof civil community changed in the position and role of the social r
29、elief reversely,itreflected the profound changes ofthe urban community from the view ofother sideChapter Seven discussed the transformation ofthe modem。ducation in Xuzhon1nhe development of urb锄education had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in modem historyand it included some contents and features ofthe oth
30、er cityS modem eduction tooItn。fflected the tortuous road of the modem education in ChinaThe urb锄education inmodem history had experienced the changing course from tradition to modernity,thechanges had not only the common traits ofthe other cityS education,but also its ownfeaturesChapter Eight focus
31、 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traffic tools,analyzing thetrajectory and trait of urban material culture,discussing the interaction bdn嗍thetransformation of the traffic tools and urban social changes in modern XuzhonItreflects the traits ofurban social changes in Xuzhon On the other sideTmffic tools
32、arethe major contents ofthe changes ofurban material cultureIn the procession from thetradition to the modernity in Xuzhou,the urban traffic tools inherited the traditionaltraffic tools and adapted the inherent law of the new products in llew timesThechanges ofit reflect the trajectory and trait ofs
33、ocial Wansformation in Xuzhon11蛤social transformation ofmodem Xuzhou is a kind ofa multi-dimensionalcomplex processionIt embodies the interaction bctween the news and the olds,thetradition and the modemity111e interaction promoted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the urban commun时This essay does a compr
34、ehensive analysis on environment,business and industry,society and culture and SO On in this city,in order to show thetransformation and its reasons ofthis ancient city in the modem historyKey words:envimnmentgHistoury tradition;Transformation of modem traffic;the urban development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导 言研究现状与
35、研究目的1研究现状 城市史研究是窥探近代中国社会的一个重要窗口。通过对近代城市的研究可加深对近代中国经济与社会变迁的了解。海内外学者关注近代中国城市史研究,其目的可以说都是为了更深刻而具体的了解近代的中国,(1)国外近代中国城市史的研究最早开展对中国近代城市进行研究的是西方学者西方学术界研究近代中国城市的著作数量多,其中有影响力的很多,对国内学者的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中较富有影响的有墨菲的I-海:近代中国的钥匙o、罗威廉的汉口:中国城市的商业与社会(1796-1SS9)、鲍德威的中国的城市变迁:山东济南的政治与发展(1890-1949)o、魏斐德的1927一1937年的上海警察o等等。这些
36、著作直接推动了西方学术界对近代中国城市史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施坚雅等人编著的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两个世界中间的中国城市汇集了众多理论探讨和个案研究的成果,从新的角度研究中国城市发展的特点,提出了关于中国集市体系和宏观区域理论。他把中国划分为9个宏观区域,并引入了中心边际说,认为每一宏观域都包括中心和边缘两部分,并认为中华帝国晚期城市化发展表现为集市和城镇的蓬勃兴旺。回这对中国学者城市史研究影响较大在单体城市研究上,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罗威廉的两卷本著作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商业与社会,17961889堪称上乘佳作。他通过大量搜集地方文献,从经济、社会、市政和市民生活等各个方面进行了分析,认为清末汉口
37、已有相当规模的自治权,并且指出中国城市的变革是自发的,是内在原因在起作用,而不是一般所认为的只有在西方势力进入中国后中国城市变革才得到启动固他的这一观点是对于考察中国近代中国城市的发展与社会变迁是很有借鉴意义的。对下层民众的研究越来越得到学者的重视法国安克强、德国叶凯蒂、美国。罗兹墨菲:上海;现代中国的钥匙,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鲍德威:中目的都市变迁:山东济南的政治与发A曼(ISgO-1949),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出版社,1978年版。魏斐德;上海的警察z 1927-1937),上海占籍出版社,2004年版。菇坚雅: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中华书局,2000年版。罗威廉: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商
38、业与社会|796“1889t中园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11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贺萧对上海妓女史的研究,对妓女与文人关系的研究,在方法上很有启发意义王笛的街头文化成都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1870-1930),以中国内陆城市成都作为研究对象,考察城市空间、下层民众、大众文化与地方政治的关系,以街头文化为中心,展示街头出现的各种的文化现象,揭示了下层民众的生存空间和文化传统的丧失以及他们为自己命运所作的抗争。学汉超所著的霓虹灯外-20世纪初日常生活中的上海,从城市的各个细节入手,引用大量的文献资料,生动地展现出一幅近现代上海市井生活图景,并揭示了传统时力量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o国
39、外学者有关中国近代城市史的研究,与中国学者研究截然不同的是:为了透析城市社会的结构、成分及其变迁机制,一大批特殊群体或政治、经济、社会团体成为了着力考证的主题,如梁元生的上海道台;研究转变中社会之连系人物,18431890)通过研究晚清上海道台这一特殊群体,展示19世纪中后期中国对内、对外政策的演变,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变化,特别是上海社会结构与社会关系的变化。澳大利亚学者马丁的上海青帮,在广泛搜集和利用中、法、日等国有关档案的基础上,深入地研究了19191937年间青帮在上海的活动。本书特别研究了青帮的活跃与民国时期上海特殊政治格局之间的关系,法租界社会管理的特点与青帮活动的关系,青帮与资产阶级
40、、无产阶级、租界及华界当局等多方面政治力量的关系。o在方法论上,他们比较重视对城市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这些理念和方法,日渐影响着当前城市研究的主流。西方学者对中国近代城市史研究的方法与经验,值得中国学者关注和学习应该指出的是,国外学者对中国近代城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上海、天津,汉口等一些大城市上,而他们对中小城市则关注不多(2)国内近代中国城市史的研究城市在近代社会转型和文化变迁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自1980年代以来,转型中的近代城市越来越被国内学界所关注,城市史研究因而异军突起,成为一门新兴学科,并逐渐成为史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和重点1986年,上海、天津、重庆、武汉四个近代新兴城市的研究被
41、确定为国家“七五”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项目,这是中国近代城市史研究作为一种学术潮流的兴起的起点。中国近代城市史研究虽然起步晚,但发展较快。在近代单体城市研究、近代区域城市研究、近代城市整体研究、城市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各个层面的。王笛著,李德英译:街头文化:成都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1870-1930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卢汉超著,段炼等译;冕虹灯外:20世纪初日常生活中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杜,2004年版。粱元生著,陈同译:上海道台:研究转变中社会之连系人物,18431890)上海古籍出版杜,2003年版。马丁,上海青帮:1919-1937年的政治与有组织犯罪美国加利弗尼亚
42、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12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并在近代中国城市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上有突破性进展。关于近代中国城市史的宏观研究中国近代城市史理论研究取得的进展,主要表现在关于近代城市史研究的耳的、意义,近代城市史研究的主要对象,城市化与近代化,近代化与半殖民地化,城市的体系、布局、城市的功能、结构、城乡关系、城市发展的动力等理论问题上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不少学者提出,初步形成。结构”功能学派”、。综合分析学派”、。社会学派”以及。新城市史学派”等不同的近代中国城市史研究理论模式o从综合研究来看,张仲礼等主编的东南沿海城市与中国近代化、长江沿江城市与中国近代化o,隗瀛
43、涛主编的中国近代不同类型城市综合研究o以及茅家琦主编横看成岭侧成峰长江中下游城市近代化的轨迹等著作代表了该领域的较高成果。何一民新近所著的近代中国城市发展与社会变迁是一部系统地研究近代中国城市发展与社会变迁互动关系的著作,对近代中国城市发展和社会变迁的过程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探讨近代中国城市发展的动力、规律和兴衰的原因,城市发展与社会变迁的关系、城市发展的特点和社会变迁的一般规律。理论研究的多样化,一方面反映了学者们思维十分活跃,另一方面也对具有中国特色的近代城市史研究理论体系的形成和中国近代城市史研究的深入起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雷关于单体城市史的研究近代中国城市史研究在1980年代兴起之初,
44、研究者主要围绕少数新兴的大城市开展研究,力图从整体上说明各城市的地理、经济、政治、文化的多层次结构状态及其演变的过程,并且注意到各城市的文化特色。单体城市研究逐渐出现了普遍化和深入化。1990年代以来,单体城市研究仍然是近代中国城市史研究的一个热点,出现了两个趋势:一是单体城市研究的范围大大拓展,从对四个新兴城市的研究拓展到对其他更多的城市进行研究,从对大城市研究向中小城市、从通商口岸城市向其他类型的城市研究扩展,如关于北京、成都、济南、广州、苏州、无锡、杭州、昆明、沈阳、大连、自贡、本溪、鞍山、洛阳等城市都有一。曾业英主编:五十年来的中国近代史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版另参见四川大学城
45、市研究所犏。中陶近现代城市史论文索引)。城市史研究第1314辑。o参见何一民、曾进:中国近代城市史研究的进展,存在问题与展望,中华文化论坛,2000年第4期。张仲礼等主编:东南沿海城市与中国近代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7月版;长江沿江城市与中国近代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12月敝o隗涛;中国近代不同类型城市综合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199s年版。茅家王奇等著:横看成岭侧成峰一长江中下游城市近代化的轨迹,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o何民。近代中国城市发展与社会变迁h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廿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批研究成果问世;二是单体城市研究向多层次、多角度,多学科交叉研究深入发展,对
46、城市的经济、政治、文化、建筑、社会生活、阶级阶层等领域的研究都有一些较有份量的成果。大多数关于单体城市研究的专著都是以城市的各层面为切人点,分层面进行研究,许多新近著作把目光转移到对在中国社会内部起作用的内在机制以及社会变迁的研究上来。从近几年发表的有关的城市史的论文和著作,有关城市社会的主题明显占了很大部分。从城市人口、家庭、婚姻、社会结构、社团组织、宗教、习俗与风尚到流氓、黑社会、娼妓等等都成为研究的主题。如忻平从上海发现历史现代化进程中的上海人及其社会生活,是近年来关于中国近代城市社会研究具有代表性的一本专著8列海岩的空间与社会:近代天津城市的演变一书中,作者选择了这个交叉性的领域作出了
47、一项颇有新意的研究。把生态、空间与社会结合在一起,从新的视角重新审视近代天津,使我们对抗1920世纪之交天津社会的近代化历程o这些对研究近代单体城市是很有借鉴意义的在近代单体城市研究方面,具有代表性的论著有:张仲礼主编的近代上海城市研究,隗瀛涛主编的近代重庆城市史回,皮明庥主编的近代武汉城市史一罗澍伟主编的近代天津城市史o,何一民主编的变革与发展中国内陆城市成都现代化研究o,沈毅著的近代大连城市经济研究o,陈荣华、何友良所著九江通商n岸史和李玉著的长沙的近代化启动o等,这些专著各具特色,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中国近代城市史研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中国近代城市史研究虽然取得诸多显著成就,无论史理论上的
48、,还是具体研究上都很多问题和不足。其中在研究领域和选题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值得我们注意。目前关于单体城市研究主要集中在少数大中城市,而中国各地差异巨大的大多数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研究还处于薄弱或空白状态。单体城市研究的这种状况严重地制约了区域城市史研究和整体的宏观研究的全面展开另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是,单体城市的研究和城市各层面研究的现状致使从经济角度研究区域城市史的成果相对较多,而从文化、社会等角度进行近代城市史研究的成果偏少。这种状况的出现与研究难度直接相关,也与理论和方法的贫。忻平:从上海发现历史现代化进程中的上海人及其社会生活,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o刘海岩:空间与社会:近代天津城市的演变天津社会科学出版杜,2003年版。o张仲礼:近代上海城市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o隗瀛涛:近代重庆城市史),四川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o皮明庥主编:近代武汉城市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o罗澍伟主编:近代天津城市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m阿一民t变革与发展一中国内陆城市成都现代化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o沈毅:近代大连城市经济研究,辽宁古藉出版社,1996年版。陈荣华何友良;九江通商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