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汉匈白登之战古战场考察报告.pdf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6265747 上传时间:2019-04-03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1.7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匈白登之战古战场考察报告.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汉匈白登之战古战场考察报告.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汉匈白登之战古战场考察报告.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汉匈白登之战古战场考察报告.pdf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汉匈白登之战古战场考察报告.pdf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21卷第2辑null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null null Vol. 21,No. 22006年4月 null null Journal of 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 Apr. ,2006汉匈白登之战古战场考察报告靳生禾1 null 谢鸿喜2(1. 山西大学黄土高原地理研究所, 山西太原, 030006;2. 太原师范学院历史地理与环境变迁研究所, 山西太原, 030012)4null1 西汉初年, 汉匈 (奴) 白登之战, 规模巨大, 历史影响深远。然而, null 白登null 其名及其地望所在, 古今学界向说不一。笔者近年三度深入实地野外考察, 发现汉匈

2、之战主战场白登山, 为当今山西省大同市、大同县、阳高县三县市交界处高拔而范围广袤之采凉山。古来以北朝郦道元水经注为代表所说而为晚近学界所宗之汉匈古战场白登台, 即当今大比例尺地图上亦即当地习称之南坡顶及其略西南的白登山null nullnull 今马铺山, 都不过是采凉山null nullnull 汉白登山伸向西南的小小余脉而已。1oM 白登之战null 采凉山null 马铺山null 南坡顶ms | K928null 7null null null null DS M A null null null null cI| 1001-5205 ( 2006) 02-0098-06 l 2005-

3、05-08Te 靳生禾 (1932null ), 男, 河北宁晋人, 山西大学黄土高原地理研究所教授, 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和历史地理学教学与研究。null null 汉匈白登之战是双方都倾全力以决之战, 战争规模巨大, 历史影响极其深远。然而, null白登null其名及其地望所在, 尽管古今学界发幽探微者,代有其人, 惟向说不一, 迄无定论。笔者久来深屏思之, 乃于近年几度身履塞上, 深入实地, 踏勘测查, 终于发现汉匈白登之役主战场null null null 白登山, 实为今山西大同市、大同县和阳高县交界处之高拔广袤的采凉山; 北朝杰出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null 水注所始倡而为晚近学界

4、所宗不疑之 null白登台null nullnullnull 当今大同市东北近郊的南坡顶、白登山null null null 南坡顶略西南的马铺山, 都实属汉代白登山null null null 即今采凉山连麓的小小余脉而已。BnullD:东汉学者服虔说 null白登, 台名, 去平城 (今大同市东北古城) 七里null。三国魏人如淳说,白登 null 平城旁之高地, 若丘陵也null。北魏郦道元说: null今平城东十七里有台, 即白登台也。台南对冈阜, 即白登山也。null 北齐赵穆叔赵记说白登山即 null平城东七里有土山, 高百余尺, 方十余里null。至初唐, 颜师古说白登 null

5、 在平城东山上, 去平城十余里, 今其处犹存, 服 (虔) 说非也null, 他又说 null白登在平城东南, 去平城十余里null。李泰括地志说 null 朔州定襄县, 本null98null史记null 高祖本纪正义, (北京) 中华书局,1959年, 第385页。汉书null魏豹田儋韩 (王) 信传注, (北京) 中华书局, 1962年, 第1855页。水经null 水注, 陈桥驿点校武英殿本,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0年, 第260页。史记null 高祖本纪正义, (北京) 中华书局,1959年, 第385页。汉书null魏豹田儋韩 (王) 信传注, (北京) 中华书局, 1

6、962年, 第1855页。汉书null 匈奴传注, (北京) 中华书局, 1962年, 第3754页。汉平城县, 县东北三十里有白登山, 山上有台,名曰白登台null。佚名冀州图说 null 古平城在白登台南三里null; 又说纥真山 null在 (鄯阳null null null今朔州。按: null鄯阳null 当为 null云中null null null null 今大同市之讹) 城东北三十里, 登之, 望桑干 (郡治当今山西山阴县南)、代郡 (治今山西大同市东北古城), 数百里内宛然, 夏恒积雪, 故彼人语曰null纥真山头冻死雀, 何不飞去生处乐null ; 又有神井, 人歌曰 n

7、ull纥真山头有神井, 入地千尺绝骨冷null null。及至中唐, 李吉甫说: null 白登山, 在(云中) 县东北三十里。nullnull纥真山, 在县东三十里。虏语纥真, 汉言三十里。其山夏积雪霜。null 宋初乐史说: null采掠山, 后魏孝文帝掠地之处, 在 (云中) 郡东。白登台在 (云中) 县东北三十里。null 又说 null 白登山, 在纥真山北十里null。元人脱脱等说, 辽代 null长青县 (治今山西阳高县东南大白登镇), 本白登台地, 冒顿单于纵精骑三十余万围汉高帝于白登七日, 即此null。明成化山西通志卷2 说 null 白登山,在大同府城东七里, 上有白登台

8、, nullnull采掠山,在大同府城东北四十里, 其山多出药材, 上有采掠大王庙及采掠观。nullnull纥真山, 在大同府城东北五十里null。清顾祖禹说: null白登山, (大同)府北七里, 上有白登台。null 嘉庆重修一统志卷146说 null纥真山, 在大同县东, 亦名纥干山。nullnull白登山, 在大同县东, 一名白登台nullnull。道光大同县志卷4说 null采掠山, 东连阳高之云门山, 西南连小白登山, 建采掠大王庙及采掠观null; 又说 null小白登山, 在采掠山西南, 一名马铺山, 距城十五里, 高一里, 盘踞三十五里, 上有白登台, 东北连采掠山, 以阳高

9、县南有白登山, 故此加 null小null 也nullnull。光绪山西通志卷39说 null白登山, 在大同府东七里, 山平漫无峰,又称白登台。其脉来自府北五十里近边之纥干山, 衍迤于如浑水 (今御河) 之左nullnull。同书又说: null纥干山, 亦名纥真山, 西与方山夹御河而并峙。其南曰采掠山, 即白登之北山也。nullnull 同书还说 null白登, 本平城旁邑聚之名, 汉人并不以为山nullnull。由于白登之战规模巨大, 历史影响极其深远, 是以战场地望所在, 考证者代有其人, 惟歧见纷纭迭出。历代先贤考订白登山及相关纥真山的文献记载, 除基本内容重复、近似者不计, 较重要

10、者或言较具代表性者, 大凡一如上述。如果参互异同, 分析归纳, 除过显然出于臆断臆造而不经, 勿需辩证者外, 庶几可厘出如下几个问题: 其一, 白登, 是山名还是台名, 抑或邑聚名? 其二, 白登山、白登台是一地还是两地? 其三, 白登之战古战场白登山, 在当今大同市东北, 还是阳高县东南? 其四, 古战场白登山在当今大同市东北7里, 还是17里、10余里、30里、40里、50里?笔者带着上述问题, 数度深入实地, 反复踏勘, 以下谨先报告日前野外考察之所闻见, 最后再给出结论。=null7 I n今大同市区东北御河 ( 水经null 水注如浑水) 东岸水泊寺乡西北境的古城村, 为汉代平城遗址

11、。以此为坐标, 其东北一带null null null 亦即今大同市东北一线宏观地形:null99nullnullnullnullnullnull史记null 高祖本纪正义, (北京) 中华书局,1959年, 第385页。太平寰宇记卷49, 文渊阁四库全书, (台北) 台湾商务印书馆, 1972null 1977 年, 第 469 册, 第419页。太平寰宇记卷51, 文渊阁四库全书, (台北) 台湾商务印书馆, 1972null 1977 年, 第 469 册, 第434页。元和郡县图志卷 14, (北京) 中华书局, 1983年, 第410页。太平寰宇记卷49, 文渊阁四库全书, (台北)

12、 台湾商务印书馆, 1972null 1977 年, 第 469 册, 第419页。太平寰宇记卷51, 文渊阁四库全书, (台北) 台湾商务印书馆, 1972null 1977 年, 第 469 册, 第434页。辽史null地理志, (北京) 中华书局, 1974年,第506页。(北京) 中华书局, 1998年, 第65页。读史方舆纪要卷 44, (上海) 上海书店, 1998年, 第300页。(上海) 商务印书馆, 1934年, 大同府第7页。道光十年刊本第13页。(北京) 中华书局, 1990年, 第3093页。(北京) 中华书局, 1990年, 第3101页。(北京) 中华书局, 19

13、90年, 第3095页。古城 (平城) 东北7里唯一的山体为马铺山。马铺山自然就是汉服虔所谓的 null白登, 台名, 去平城七里null 的白登台了。马铺山, 位于东经113null22null, 北纬40null8null, 当古城东北约3公里左右, 即服虔所说7里。山体黄土丘陵地貌, 为一南北走向板条状黄土丘陵, 周回约7null9平方公里, 海拔1303米, 高出御河 (1034米) 269米;四周坡度平缓, 约15null左右。其顶部大体平坦,略呈台状, 以山形氏之, 称 null白登台null 不谓不恰如其分, 亦形象生动。此 null白登台null 四周500米内为岩石地貌, 其

14、下为黄土地貌。今人于台上树null白登之战纪念碑null, 碑阴镌刻史记null 高祖本纪相关记载。马铺山, 乍看为突兀孤立的黄土山, 其实又与其东北诸山体连麓。马铺山以北有黄土梁直至与采凉山相衔接。此黄土梁南北长约6000米,东西宽约1000米, 顶部亦相对平坦, 两厢坡度平缓, 坡度约4nullnull 6null间, 颇便上不攀援。黄土梁海拔1296米, 高出御河262米。由马铺山循黄土梁东北行约4公里至南坡顶 (东仓坡)。南坡顶尽管海拔、相对高程都不高, 比马铺山尚低7米, 却由于其南面为一鞍部地形, 衬托得它在黄土梁上格外突出, 是以称南坡 null顶null。南坡顶,即郦道元所说

15、null今平城东十七里有台, 即白登台也null 之 null白登台null。由南坡顶 (白登台) 继续循黄土梁东北行,约15公里, 历经石仁、西水峪诸村, 直至采凉山绝顶。一路攀升, 愈行愈陡, 益行艰难。这是古来由马铺山东北行, 经南坡顶, 直至采凉山的山道, 亦即捷径; 晚近形成的传统大道, 则是由马铺山东经周士庄镇, 折东北至聚乐堡, 再折西北循一大山谷null null null 麻地沟, 经鹰嘴墩、边墙、麻地沟等村, 直至采凉山。由采凉山北坡下山,也有两路: 一是由采凉山北去, 经阳高县的马场、陈家大坡、善友沟诸村, 至长城要口镇边堡; 二是由采凉山东北行, 经阳高县的左家窑、斗林

16、、小沙沟、范家窑、天桥诸村, 至长城脚下的长城乡。采凉山, 亦称采掠山、纥真山、纥干山等。其主峰以建有奶奶庙、采掠观, 还称 null奶奶庙null、null九天庙null。海拔2144米, 为大同地区第一高峰。山之南麓高程1100米, 相对高差1044米。山势陡峭, 坡度在35null左右。采凉山位于大同市、大同县和阳高县3县市交界处, 当大同市区东北约26公里处。采凉山系阴山余脉, 由塞外内蒙古境大盘梁山发脉, 呈东北null 西南走向, 其实南坡顶一马铺山皆其突出西南的余支而已。倘若为整个采凉山加以界定, 则可以说东依白登河; 南抵桑干河; 西濒御河; 北则以阳高县长城乡为分水岭, 以西

17、有御河支流镇川河横贯, 以东有白登河支流黄水河横贯。就这样形成了采凉山四面环河的地理形势。晚近以来, 采凉山东麓、南麓、西麓犹为京包铁路和平行的 (大) 同张 (家口) 公路所环绕, 北麓为大盘梁山与采凉山间鞍部地形, 则有由阳高至内蒙古丰镇之202省道横贯。其地理坐标, 当北纬40null7nullnull 40null27null, 东经113null20nullnull 113null45null。其广袤各约 25 公里, 总面积62null5平方公里。采凉山山体浑圆, 呈圆锥状, 为一典型地垒断块山。山体下部为黄土地貌, 广泛发育有洪积扇、坡积物, 植被多绣绒菊、沙棘、虎榛子和黄刺玫等

18、灌丛; 1300米以上为岩石裸露山区, 属石英砂岩, 火山地貌, 植被厚密, 北坡为最, 多落叶松, 树高10余米, 树径在30null 60公分间;1800米以上, 多有山泉出露, 是以溪涧回环。山之坡度一般在35null左右, 惟愈上愈陡, 荆棘纠缠, 步履维艰。山顶平坦, 古来建有奶奶庙、采掠大王庙和采掠观, 惟肇建年代无考。采掠大王庙居绝顶, 今已坍圮不存, 惟余遗墟; 采掠观次之, 大体犹在, 尚存三孔砖结构窟洞, 洞宽2null6米, 高2null5米, 进深5null5米, 三洞中穿相通, 坍下的门额书 null 九天圣宫null; 奶奶庙居下, 砖石狼藉。笔者登临采凉山绝顶,

19、居高临下, 顿觉视野辽阔无极, 真乃古人所吟叹 null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null。举目四眺, 但见西北山下长城, 逶迤蜿蜒, 如指诸掌; 西南南坡顶、马铺山乃至大同市区, 尽收眼底; 东南桑干河, 亦隐隐仿佛, 依稀可辨。null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null,只有身临其境, 方使人真正感受到先贤所说, 登上此山之巅, null望桑干、代郡, 数百里内宛然null之言之不虚, 从而领略且感悟到: 唯有斯处, 才当是当年汉高帝刘邦深入平城后, 登高瞭敌以运筹决战, 亦匈奴冒顿单于发奇兵重围汉高帝之白null100null登山!与此相反, 如果当年汉高帝刘邦到达平城后, 不率先抢

20、占制高点采凉山, 而将大本营置于采凉山脚下的马铺山, 岂不甘冒兵家之大忌! 因为如此则地居北方的匈奴以优势兵力由采凉山南下, 逆击下手汉军, 实在是 null 探囊取物null。汉高帝刘邦是久经沙场的帝王, 左右犹有陈平、樊哙之流足智富谋之士和身经百战的宿将, 不可能愚昧以至于此。更不消说, 以马铺山相对高程不过200余米, 广袤范围不过七八平方公里弹丸之地, 亦根本容不下汉匈双方近百万之师战守运动驰骋。这是从一方战略形势说的。此外, 说今采凉山 (含支脉马铺山) 即汉白登山, 至少还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得到证明:其一, 采凉山其名, 是从古来 null采掠山null 衍化来的, 而上文所述采掠山

21、命名取义于 null后魏孝文帝掠地之处null, 说明采掠山是最早于北魏一代才出现的名字。秦汉以迄北魏, 汉地称 null白登null,null白null 彰明显赫义, null登null 升高义null null null 寓意此山系平城镇山, 最高, 极高; 胡地称 null纥真null 或 null纥干null, 胡语纥真、纥干, null (距离云中) 三十里null义。后者姑不论, 汉语则固称 null白登山null。魏书null食货志记载, 宣武帝延昌三年 (514年):null其年秋, 恒州 (治今大同市) 又上言, 白登山有银矿, 八石得银七两, 锡三百余斤, 其色洁白, 有逾

22、上品。诏并置银官, 常令采铸。null魏志所说当年之 null白登山null, 自非当今习称之马铺山, 而只能指今采凉山。前文已提及, 马铺山属黄土地貌, 是不可能有银矿和锡矿的; 采凉山上部岩石裸露, 属火山地貌, 曾经发现银矿和锡矿自在情理之中。采凉山迄今依然为山西省境铅、锌等矿首要分布区, 而铅、锌矿一般为多金属矿, 亦自含银、锡等有益伴生元素。其二, 大同一带地处山西省北境, 内外长城之间。其地理形势, 西有弥陀、雷公、七峰诸山错峙, 东有采凉、云门、六棱群山环列, 中间御河纵贯南北, 侵蚀成一巨大陉口和谷道, 成为北方西伯利亚冷空气长驱南下的风口, 犹多风沙,其中特别是地势陡峻、高拔

23、的采凉山最为酷寒。一方唯有此山, 才最符合上文所述古来 null夏恒积雪nullnull纥真山头冻死雀nullnull入地千尺绝骨冷null 的特殊奇寒地情。唯有此山, 也才于当年白登之战中最可能致使汉军 null士卒堕指者什二三null。其三, 采凉山上, 1800米以上岩石裸露,亦多有山泉瀵涌, 迄今溪涧竞流, 有些流量达到0null1立方米/秒以上, 如黄水河上游等。由此可知, 山上汉朝大军食饮无虞。与此相反, 马铺山属黄土地貌, 如今盖不见山泉山涧, 就从千军万马之行须臾不可或缺的食饮条件看, 当年汉高帝亲率大部队进驻马铺山以致被重围7日夜, 是不可想象的, 不可能的。一言以蔽之, 当

24、年汉匈白登之战主战场null null null汉高帝率大军亲征被匈奴冒顿单于40万精骑重围之白登, 为海拔2144米、面积62null5平方公里之今采凉山; 诚然汉白登山含其支脉马铺山, 但主要者不是马铺山, 更绝非限于马铺山。null+ 通过以上野外考察所闻见的叙述, 再回首来厘析前文所列文献参差抵牾所致几个问题, 显然容易多了。其一, null 白登null 是山名。首先, 无论马铺山还是南坡顶, 山体均属黄土丘陵地貌, 海拔1300米左右, 相对高程不过200余米, 坡度亦不过10null左右, 尤其顶部均平坦, 宏观均略呈台状。其次, 即采凉山, 尽管陡峭高拔, 惟山体浑圆, 略呈圆

25、锥状, 且山顶相当平坦。唯其如此,虽古今就白登台所指互异, 三山山体却均适合称null台null, 以地称山, 以形呼台, 是以称白登山为白登台亦不谓不可, 却毕竟是 null白登山null。或有白登山上有白登台之说, 或云白登台在白登山上,应属推理想象, 并非客观实在; 古来亦或有以白登为邑聚名者, 以至今人仍有所认同, 诸如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年版中国历史地图集西汉时期图组并州null朔方刺史部、东汉时期图组并州刺史部今大同东北均注记了 null白登null 的邑聚。然而, 毕竟未能从古来原始文献提供依据。其实, 既不可想象汉高帝亲征匈奴会跼蹐一隅村落, 更不可想象一隅村落能承受住匈奴4

26、0万精骑7日夜围攻。null101null(北京) 中华书局, 1974年, 第2857页。山西通志null 地质矿产志, (北京) 中华书局,1991年, 第244页。其二, 白登山、白登台是一地兼称而非两地。当初汉魏时期仅以山形称 null白登台null, 至北朝, 郦道元注水经始分白登山、白登台为二, 指南坡顶为白登台, 其南对略高之 null冈阜null马铺山为白登山。null郦道元是中世纪时代世界上最伟大的地理学家null, 更以北魏朝廷命官写北魏京邑事, 尤其他善实地考察而亲履其地, 向被尊为 null其言必不妄null, 是以其说既出, 为历代学者所宗而不渝。然而, 道元新说,

27、或许受南坡顶一带于道武帝天兴二年皇家大兴土木起鹿苑、明元帝泰常六年又广鹿苑事影响, 以其工程浩大恢宏, 一方名声鹊起, 地位日显, 是以述及汉匈白登之役, 汉高帝所进驻及被重围之所, 辄以由此地null null null 所谓白登台当之, 而疏于整体战略地形之根本不合。其实, 南坡顶既非白登台, 马铺山亦非白登山。诚然, 它们又均属白登山或云白登台之一部。这就是说, 郦氏其言并不全错, 亦未全确。其三, 汉匈白登之战古战场白登山, 当今大同东北而非阳高东南。前文从战略形势野外考察和文献记载考订诸方面已述其详, 白登之战古战场白登山, 即当今大同市东北含马铺山、南坡顶在内的以采凉山主峰为中心的

28、采凉山。元人脱脱等撰辽史null地理志所谓 null长青县 (治今阳高县东南大白登镇) , 本白登台地。冒顿单于纵精骑三十余万围汉高帝于白登七日, 即此null。其说尽出于金世宗大定七年 ( 1167年) 改长青县为 null白登县null 故实; 金改白登县则固出于北魏道武帝天兴二年 (399年) 于白登山起鹿苑、魏明元帝泰常六年 (421年) 广鹿苑之时, 东迁白登山居民于此, 故地之民至新地后仍称新地为 null白登null 之故null null null 显然今阳高东南之大白登镇非当年汉匈之战之白登山。今大白登镇南有白登山, 其名亦出于后人为自圆而附会的故事。其实, 此山亦属黄土丘陵

29、, 其高其大还比不上马铺山, 更不可能是汉匈白登之战之白登山。其四, 白登山当今大同市东北7里, 还是10余里、15里、17里、30里、40里、50里?如果以马铺山为白登山, 大体当汉平城 (今大同东北古城) 东北 null七里null, 则当今大同市中心东北10余里; 如果以南坡顶为白登台, 当汉平城东北10余里、17里, 则当今大同市中心东北20余里; 如果以采凉山为白登山, 当汉平城东北40余里, 则当今大同市中心东北50余里。以上是以直线距离计, 如果依实经道路即实际距离计, 则又长若干, 自不待言。此中里程参差乃至大相径庭, 大半属于对白登山之理解差异所致;还有一种现象, 是古往今来

30、, 或有以汉平城null null null今大同东北的古城为坐标着眼, 或有以晚近大同府、大同市中心为坐标着眼。诚然, 还有仅凭前贤文献推理所得, 并未亲履其地踏勘甄辨, 行文所限, 兹不冗复。通过上面的叙述, 可以一言以蔽之: 汉匈白登之战主战场白登山, 即当今大同市东北50余里的采凉山; 当今大同市东北近郊的马铺山、南坡顶, 均属采凉山 (汉白登山) 伸向西南之支脉。m1 null H m日本著名地理学家米仓二郎语。陈桥驿: 郦道元评传,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年, 第22页。 (北京) 中华书局, 1974年, 第 506页。The War of Hans- Huns B

31、aideng Ancient Battlefield Research ReportJin Shenghe1, Xie Hongxi2(1.LoessPlateauGeography Research Institute of Shanxi University,Taiyuan, 030006;2.History Cailiang Mountain; Mapu Mountain; Nanpoding* null * null * null * null * null * null * null * null * null * null * null * null * null * null *

32、 null * null * null * null * ,/ null null Y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是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理论刊物(刊号:ISSNl671- 9123, CN41- 1329/ Z)。本刊特自2006年起开设null古都名城研究null专栏,并将它作为本刊的重点和特色栏目,以促进中国古都名城研究为己任,以探索中国古都名城发展规律、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为目的,为国内外研究中国古都名城的学者提供一个平台。为进一步加强古都名城研究,繁荣学术,促进古都名城在新时期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微薄的贡献。为此,本刊特向全国学者征集稿件。欢迎广大学者向本刊提供有关中国古都名

33、城研究的新论文、新成果,如有关古都名城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研究,历史时期的都城和城市研究、古都名城文化研究、古都名城保护和发展研究等方面的学术论文以及古都学、名城学和相关学科重要的学术动态、学术评论、资料索引和出版信息等,及时向读者介绍国内外有关中国古都名城研究的最新信息和动态。来稿要求符合学术规范,立论明确,论证谨严,材料充实、可靠,语言精炼,资料数据准确,计量单位和符号规范。稿件必须有引言部分,概述本领域研究进展,说明作者研究的意图、创新之处及理论或现实意义。书评文章应对原著的观点、方法有深刻的阐释或对原著所论述的问题、著者的论述方法有重大引申和发挥。我们也热诚欢迎在读博士、硕士生投稿。本刊对来稿有修改权(不同意修改者,请在来稿中声明)。来稿请按学报格式打印清楚,提供软盘或电子邮件,切勿一稿多投,文责自负。对本栏目所有来稿,本刊将在两个月内告知处理意见。来稿一经刊用,即付稿酬。联系地址:河南省三门峡市崤山西路42号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编辑部联系电话: 0398 null 2183589null 2803589null null 邮编:472000本刊电子信箱: smxz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null null null null null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编辑部null nullnull103null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