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日本学者对日语汉字音与汉语中古音关系的研究.pdf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6264827 上传时间:2019-04-03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283.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日本学者对日语汉字音与汉语中古音关系的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日本学者对日语汉字音与汉语中古音关系的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日本学者对日语汉字音与汉语中古音关系的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日本学者对日语汉字音与汉语中古音关系的研究.pdf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日本学者对日语汉字音与汉语中古音关系的研究.pdf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收稿日期 2004 - 07 - 03作者简介 李无未 (1960 - ) ,男 ,吉林省敦化市人 ,现任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历史学博士。又曾任日本关西学院大学文学院客座研究员 (2003 年 4 月 2004 年 4 月 ) ,中国语言学会理事、中国音韵学会理事、吉林省语言学会理事长 ,研究方向 :汉语音韵、先秦礼仪制度。第 4 期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 42004 年 8 月 Journal of Jilin Normal University (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 Aug. 2004日本学

2、者对日语汉字音与汉语中古音关系的研究李无未(吉林大学 古籍研究所 ,吉林 长春 130001)摘 要 回顾日本学者利用日语汉字音研究汉语中古音历史 ;介绍日本学者有关日汉中古音对音译音资料的考订与整理成果 ;评述日本学者日汉中古音对音译音研究的基本观点 ,如日汉中古音对音译音的资料“互动”作用 ;日汉中古音对音译音语音系统研究的时空间特征 ,日汉对音译音研究对汉语中古音研究的影响等。关键词 日语汉音、吴音 ; 汉语中古音 ; 研究历史中图分类号 HOI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 - 5674(2004) 04 - 0013 - 05应该说 ,日本学者有关日本汉字音与汉语中古音“互动”

3、关系的研究成果最多 ,韵镜就是典型例证。关于韵镜与日本汉字音研究的关系 ,见笔者日本学者韵镜的研究一文 1 。由于韵镜研究也代表了日本学者对日本汉字音与中古等韵学关系思考的成果 ,所以 ,日本汉字音与中古等韵学关系一般也不再说明。一从我们关注日本汉字音的角度来看 ,主要是看日本学者能否给汉语中古音研究提供比较清楚的线索 ,以及重要的可靠证据。1.满田新造支那音韵 历史的研究 (又称支那音韵断 ,发表于 1915 年 ,后于 1923 年整理为博士学位论文 ) 把汉语语音的发展变化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先秦时期 ,第二个时期是汉唐时期 ,第三个时期是宋元以后。第二个时期相当于后来人们所说的

4、中古时期。第二个时期他又分为 4 个阶段 ,即汉魏、晋、南北朝、唐。在第一篇第二章“诸方音在考古上的价值”中 ,涉及考订音值材料 ,第一个列的是朝鲜汉字音 ,第二个列的就是日本汉字音 ,特别看重日本汉字音资料在研究汉语中古音上的作用。比如 ,第二篇“汉晋时代的韵”第一章“ ng 尾韵”中 ,考订“东冬钟江”、“阳唐”韵 ,用中国诗赋押韵材料、梵汉对音资料之外 ,取用大量古事记、日本书纪、万叶集文献上的假名注音材料。但满田新造假名注音材料许多反映的是韵母主要元音的 ,与“ ng 尾韵”的严格对应关系还有待于证实。其他韵母音值的考订也或多或少存在着这样的问题 2 。2.高 火田 彦次郎支那语 言语

5、学的研究引述中国学者钱玄同文字学音篇的观点 ,将汉语语言发展的时代分为 6 期 (一、前 11 世纪 前 3世纪 ,周秦 ;二、前 2 世纪 2 世纪 ,两汉 ;三、 3 世纪 6 世纪 ,魏晋南北朝 ;四、 7 世纪 10 世纪 ,隋唐五代 ;五、 11 世纪 13 世纪 ,宋 ;六、 14 世纪 现今 ,元明清中华民国 ) 。其第 4 期研究资料 ,除了切韵系韵书之外 ,就是所谓日本汉音吴音、朝31鲜音 ;西北方面的畏吾儿、西夏语 ;又西方、西南方向的西藏语、波斯语、印度语、安南语等音译、以及与韵镜的对比研究 (艺文第 19 年第 8 号 ,1928 年 ) 。从中国语音 (音声 ) 史角

6、度看日本汉音吴音 ,吴音 ,时段为 6 世纪 ;汉音 ,时段为 7 世纪 ,存有古音 ;可以为拟音提供重要证据 (艺文第1 9年第 9号 ,1 9 2 8年 ) 。涉及到具体的音值 ,高火田 彦次郎列举了许多日本汉音吴音例证 :“唇音研究” ,比如 ,并母 ,吴音为 b ,是浊音 ,与汉语吴方音一部分字相同 ,可以解释为存有古音成分 ;汉音为 h、 f , 与汉语方言差别较大。高 火田 彦次郎所举日本汉音吴音证明与汉语中古音的关系 ,大多以高本汉为依据 ,看来 ,他对日本学者有关日本汉字音调查成果的吸取并不够 3 。3. 大岛正健汉音吴音 研究 (第一书房 ,1931年 10 月 ) 第二章“

7、汉音吴音的由来” (韵之部 )以韵镜、“平水韵”为纲 ,把汉音吴音放入对应的韵部分别进行考察 ,佐之以朝鲜汉字音、近代官话音 (洪武正韵 ) ,力图究明“原音”源流。第三章“汉音吴音的踪迹” ,主要是与中国的苏州、厦门方音对比。为何要选择这两个地方方音 ? 他的观点是苏州音与日语吴音“同系” , 厦门音近于汉音 ,又都保存着浊音声母。第四章则是“汉音吴音的还原”。还原汉音吴音音 ,具体操作程序是把韵镜作为唐代标准音 ,然后 ,将汉音吴音与韵镜音进行比较 ,找出还原后的汉音、吴音语音状态。无论是还原后的汉音 ,还是还原后的吴音 ,都有一个“原音”与“现音”的关系问题。“原音”的拟订 ,还只是一种

8、假说。第五章是日本古书上的假名与汉魏六朝古音的比较研究。比如日本古书古事记、日本书纪、万叶集上的假名音与后来的汉音吴音有许多的不同 ,他认为可以与汉魏六朝古音相比较 ,寻求共同点。实际上 ,大岛正健的汉音吴音研究 ,是分两个语音层次进行的 ,一是相当于唐代的汉音吴音研究 ,一是相当于汉魏六朝的汉音吴音研究。相当于汉魏六朝的汉音吴音研究 ,与汉语上古音向汉语中古音转变的研究相一致 ,在研究理念上 ,时间特性比较清楚 ,运用材料与研究方法也是比较独具眼光的。不过 ,这一个时期古事记、日本书纪、万叶集上的假名汉音与吴音材料情况更为复杂 ,简单处理而不加细致分析后就下结论 ,还存在着许多难以解释的问题

9、。相当于唐代的汉音吴音研究 ,没有可依据的汉音吴音材料作保障的话 ,研究的真实性让人怀疑 ,难以避免 4 。4.有坂秀世上代音韵考 (1955 年 )“汉字音” (“古代中国语的音韵组织” ) 以高本汉的学说理论为主要参照 ,检讨汉字音与汉语中古音考订的关系。很有意思的是 ,他对高本汉的使用汉字音方式提出了令人深思的疑问 :日本的“历史假名谴” ,正是 7、 8 世纪左右从民间传来的传统的用字法。高本汉不去使用是错误的。实际上 ,依据契冲等人的研究 ,这是很清楚的复古的用字法。作为特殊的“字音假名谴” ,主要是本居宣长以后的学者 ,仅仅依据的是能够从古书上见到的不多实例 ,根据音图和反切类推其

10、他。关于现行的“字音假名谴”研究是否得当 ,议论仍然很多 ,已成为需要解决的一个突出问题。高本汉采用的汉音吴音实例是取自于汉和大字林和汉和大字典的 ,这其实是迫不得已的事。不用说 ,作为理想的汉字音材料 ,一定尽量直接从古书 ,特别是古训点类书进行详细调查后再使用 (206 页 ) 。这实际上批评高本汉使用了二手汉字音资料 ,而且又是不完全可靠的汉字音资料。我们认为 ,有坂秀世这个看法非常中肯 ,学术意义重大。因为研究汉语音韵学的学者中不独是高本汉 ,就是日本的一些汉语音韵学学者也是陷入了同样的泥淖。此外 ,有坂秀世还认为 ,日本汉音、吴音在高本汉切韵音语音构成的研究中担当了相当重要的角色 ,

11、又把这种日本汉音、吴音作为推定日本古代音节音值根据 ,也让人怀疑是否陷入循环论证的结局中去 (208 页 ) 。有坂秀世的这个思考也是值得注意的。这就提醒人们 ,认识汉字音对研究汉语语音所起的作用时 ,不可忘记汉字音本身研究的局限性对汉语语音研究结果的影响 5 。基于以上的这种认识 ,我们看到 ,有坂秀世研究汉语中古音 ,使用日本汉字音资料是非常谨慎的。在所谓“纽论”与“韵论”中 ,他宁愿多使用朝鲜汉字音、越南汉字音 (笔者按 :以今天的学术眼光来看 ,这两种汉字音其实也存在同样的本身研究局限性的问题 ) 、梵汉对音 ,以及汉语方音、古韵书韵图文献资料作直接证据 ,而较少运用日本汉字音资料。即

12、使使用也是比较可靠的文献语音资料。比如 : 关于鱼语御韵音值 ,高本汉推定是iwo ,韵镜把他们从遇摄中分离出去另立一转 ,其区别要素在于是“开音” ,而不是高本汉说的合41口 ,万叶假名就有与韵镜一样的“开音”、“合口”的区别。5. 真武直在日华汉语音韵论考 (1969 年 9月 )“中古汉语音韵考”中 ,注意研究以切韵为代表的韵书中古音形成过程的研究 ,比如魏晋南北朝韵书吕静韵集、夏侯 讠 永 韵略等 ,为王仁煦刊谬补缺切韵所录 ,是切韵形成的基础。切韵的内在音韵结构又可以在韵镜、文镜秘府论、七音略“轻重”概念里找到确切内涵。日本汉字音中的拥有甲乙两类别上带特殊假名清音 ,反映早期中古汉语

13、语音体系 ,所以 ,与以切韵为代表的中古音存在着很深的“原音”“传音”关系 ,比较也就顺理成章了。可以看出 ,真武直 (1969年 9 月 )的研究 ,无论是在理论上 ,还是在方法上已经开始走出了“循环论证”的误区 ,代表了当时日本汉字音与汉语语音关系研究的应有水准 6 。二我们在“日本汉字音分类系统理论与方法”一文中已经提到 ,“吴音”、“汉音”体系的“多重性”与“复杂性”。依据小仓肇教授的研究 ,“吴音”忠实于六朝南方原音“清音”、“浊音”的典型特征 ,考订早期中古音 ,应该考虑这个空间性 7 。1. 高松正雄日本汉字音 研究 (风间书房 ,1982 年 )第二章“汉音 (正音 )”提出“

14、中古正音”的概念 ,他的“中古正音”材料是大般若经字抄、类聚名义抄、和名抄等的反切注、直音注。他们和中国“原音”的关系值得玩味。“中古正音”比较忠实于中国“原音”体系 ,比如和名抄“大约八成与广韵同音”。不过 ,是否得到“中古正音”的真实形态还有些疑问 ,即那些“非广韵音注”的性质还应该进一步考虑。许多学者已经看到 ,以慧琳音义所代表的唐代长安方音音韵体系与日本汉音进行比较 ,有相当的一致性。慧琳音义成了衡量“汉音”的标准。但这个“汉音”的标准未必适合所有的“汉音”体系 ,与这个“汉音”的标准有一些不同点 ,并且大体符合“汉音”的标准 ,也是正常的。比如作为表现日本汉音体系最重要的材料 ,日本

15、学者认为就是长承三年 (1134 年 ) 古写本训点音蒙求。蒙求语音体系就有自己的特点 ,它和汉语中古音的关系值得注意。筑岛裕对蒙求的研究成绩卓著。比如对长承本字音点诸本的研究 ,有长承本蒙求 (汲古书院 ,1990 年 )一书。筑岛裕研究蒙求 ,进行了模写、编撰假名索引、汉字索引 ,以及分韵表制定工作。沼本克明也编制分韵与声母表 ,并进行了细致的研究。2. 沼本克明在日本汉字音 历史的研究(汲古书院 ,1997 年 )“第三部 :汉音、新汉音论”中 ,一方面列出长承本 分纽分韵表 ,进行与汉语中古音 (切韵音系 )以及“秦音”音系的比较 ,另一方面 ,对蒙求所表现的汉音音系进行阐释。我们透过

16、沼本克明等人的研究结论 ,能够看出日本汉音音系与中国汉语中古音音系之间的密切关系 8 。其一、声母。 (1)轻唇音的独立。轻唇音的独立也引起了日本汉音相应的语音变化 ,比如 ,拗介音乙类脱落。与平山久雄的研究 (唐代音韵史 於轻唇音化 问题 ,北海道大学文学部纪要 15 卷 3 号 )相呼应。(2)全浊声母的清音化。秦音 (主要依据中国学者黄淬伯慧琳一切经音义反切考 ,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 ,1931 年 ) 全浊声母经由浊音到清音的过程。日本汉音也反映了这个过程。(3) 鼻音声母的非鼻音化。秦音明、微、泥、娘、疑、日诸母实现了非鼻音化。日本汉音在 、 、 行也出现了这种现象 ,但 、 “、 “

17、行还保留着 ,不过 ,完全是鼻音韵尾 ,这是逆行同化现象。声母与汉语中古音、“秦音”相重合的地方很多 ,这些是具有明显日本汉音特点的内容。其二、韵母。沼本克明的研究思路即是和中古音以及秦音比较 ,找出带有日本汉音特有的语音内容 ,主要是 : (1) 东 (拗乙 ) 韵唇音字和钟 (乙 )韵唇音字合流。日本汉音是“ ”或“ ”。唇音字以外 ,为“ ” (东韵 ) 、“ ” (钟韵 ) ,是不同的假名书形。(2)侯韵明母字与模韵合流。日本汉音侯韵明母字成为“ ”模韵形。(3)尤 (乙 ) 韵唇音字与虞 (乙 ) 韵字合流。日本汉音尤 (乙 )韵唇音字“ ”、“ ”成为与虞 (乙 )韵字同形。(4)

18、佳 (开 )韵一部分与麻韵合流。日本汉音佳 (开 )韵一部分与麻韵合流 ,不是“ ” ,而成为“ ”形。51(5) 佳 (合 ) 韵一部分与麻 (合 ) 韵合流。佳(合 )韵一部分与麻 (合 ) 韵合流不是“ ”、“ ” ,而是“ ”、“ ”。(6)元 (合 ) 、阳 (开乙 ) 、凡韵唇音字在日本汉音中各自成为“ ”、“ ”、“ ” ,和直音韵形相同。(7)尤韵明母字和侯韵合流。日本汉音尤韵明母字成为“ ” ,是侯韵韵形。韵母与汉语中古音、“秦音”相重合的地方很多 ,这些也是具有明显日本汉音特点的内容。其三、声调。黄淬伯认为 ,慧琳音义反切表现的是上声全浊字去声化。沼本克明又对此结论进行验证

19、 ,也拿慧琳音义反切与中古音 (广韵 )声调对比 ,结果是 :广韵 平清 次清 浊 次浊 上清 次清 浊 次浊 去清 次清 浊 次浊慧琳平 857 279 579 476 15 3 9 2 13 5 2 6上 19 10 8 15 473 138 239 262 24 12 28 10去 11 5 5 5 20 8 61 10 493 170 322 272全浊上声字有 61 例读为去声 ,与黄淬伯的研究大体符合。对日本汉音材料的调查 ,也希望能有一个比较性的结论。结果是几种日本汉音资料(见沼本克明平安镰仓时代 於 日本汉字音 就 研究 )和慧琳音义反切文献上的情况不同 ,上声全浊字去声化的比

20、率较低 ,反映了日本汉音接受中古汉语语音影响时多重化的特点。他使用平安后期蒙求朱点材料 ,并与广韵 )声调对比 (加 ()号中是超过例数 ) :蒙求广韵上 声清 次清 浊 次浊上声 95 (148) 24 (35) 34 (55) 61 (109)去声 3 0 31 (49) 2上声全浊字保持上声的和变移为去声的大体上是一半 ,反映了汉语中古音过渡时期声调的状况。3. 日本汉音与汉语中古语音的比较 ,的确能看出两者之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不同点是日本汉音自身语音演化的结果 ,不一定完全是汉语中古“原音”的实态 ,需要作具体的分析。日本汉音的“国语化” ,使得日本汉音距汉语中古“原音”越来越远

21、,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佐佐木勇日本汉音 轻声减少 汉音 国语化 一侧面与 日本汉音声调 传承衰退两文谈到了这一现象 9 。比如轻声 (“轻重”之轻 ) 减少 ,佐佐木勇选择汉籍训点资料金泽文库本群书治要作为调查研究的对象 ,金泽文库本群书治要卷一至卷十 (缺卷四 ) ,时间是 1253 年至 1257 年。对象资料中的声点加点例计有 3056 例 ,把它们和广韵体系比较 ,可以知道 ,日本汉音体系中的声调体系是 6 声体系 (平、平轻、上、去、入轻、入 ) ,与广韵声调体系 (平、上、去、入 )基本一致。比较的结果是 :日本汉音 6 声体系与广韵声调体系清浊有不相合的地方 ,那也就是很大的不

22、同点。一是 ,广韵平声清、次清字没有成为“平声清”却成为“平声重”的很多 ;另一个是 ,入声的“轻重”之别不分明。比如 ,“入声轻” ,广韵中清、次清、次浊字成为“入声重”的字例却很多。很明显 ,其基本倾向就是轻声 (“轻重”之轻 ) 减少 ,轻声和重声渐渐倾向于没有了区别。追寻轻声减少的原因 ,佐佐木勇认为 ,“音节数”、语头及语头 (汉字音声调在词语中的位置 )以外的因素、上下字声调的影响 (即上下字的声调字清浊、高低升降条件 ,语流音变 )等 ,适应日语语音特点 ,都是应该考虑的。比如“音节数” ,日本汉字音为适应一字一音节的中国语声调 ,最初 ,把假名作为汉字音标记时 ,其声调音节数不

23、拘于日本语发音的情况 ,而主要以反映中国语声调为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 ,汉字音声调又向适应日本语音方向变化 ,音节数的增加 ,导致了轻声的减少。很典型的是入声。镰仓时代汉字音 ,唇内入声、喉内入声 (泣 、特 currency1 等 ) 开音节化 ,二个音节 ;舌内入声 (物 等 )没有开音节化 ,却保持闭促性质 ,还是一个音节。佐佐木勇调查蒙求不同时代“字音点”版本的声调 ,版本计 50 种 ,时间从平安中期、 1134 年到 1800 年 ,跨度为 600 余年。日本汉音 6 声调体系与广韵 4 声调体系比较 ,发现“轻声的消失”以及“上声全浊字去声化的比例逐渐加大”规律 ,说明日本汉音传

24、承汉语中古语音声调呈现逐渐衰退的趋势。其实 ,不独日本汉音 ,就是日本吴音的“国语化”倾向也是明显的。还以声调为例 ,“音节数”仍然是影响日本吴音声调体系变化的重要因素。奥村三雄音节 currency1 吴音声调 国语化 (国语国文 22 卷第 11 号 ,1953 年 11 月 ) 早已指出这一语音变化现象 10 。正因为这样 ,许多61日本学者一再强调 ,利用日语汉字音资料研究汉语中古音时一定要注意区分这种情况 ,不然 ,也就会陷入一种机械研究的误区 ,出现难以弥补的缺憾。【参考文献】 1 李无未 . 日本学者的韵镜研究 ,未刊稿 .2 满田新造 . 中国音韵史论考 .东京 : 武藏野书院

25、 ,1963.3 高 火田 彦次郎 . 支那语 言语学的研究 J .艺文 , 1928 1930 , (19 ,8 - 21 ,12) . 4 大岛正健 . 汉音吴音研究 .东京 :第一书房 ,1931. 5 有坂秀世 . 上代音韵考 .东京 :三省堂 ,1955. 6 真武直 . 日华汉语音韵论考 .东京 :樱枫社 ,1969. 7 小仓肇 . 日语吴音研究 .东京 :新典社 ,1995.8 沼本克明 . 日本汉字音 历史的研究 .东京 :汲古书院 ,1997.9 佐木勇 . 日本汉音 轻声减少 汉音 国语化一侧面 J 国语国文 ,1995 , (64 ,10) ; 日本汉音声调 传 承 衰

26、退 J .训点语 训点资料 ,1998 , (99) . 10 奥村三雄 . 音节 currency1 吴音声调 国语化J 国语国文 ,1953 , (22 ,11) .On the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 ween the Pronunciation of Chinese inJapanese and that of Mid - Ancient Chinese by Japanese ScholarsL I W u2wei( Instit ute of A ncient Books , Jili n U niversity , Changchun , Ji

27、li n 130001 Chi 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has traced back the Japanese scholars study about the history of the pronun2ciation of Chinese in Japanese ,and introduced their research about the transliteration of Japanese and Chi2nese. It also states their basic ideas about the study of them ,such as the mutual action between midancientpronunciation of Japanese and their influences ,etc. Key words :Chinese in Japanese ;Wu sound ;mid - ancient Chinese ;study history责任编辑 王凤珍 7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