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艺术学院美术系毕业论文 走进心灵的美术教育1走进心灵的美术教育-在乡土美术教育中传承民族文化的深远意义与教育内涵(秦国昌 02 级国画班)【摘要】民族文化传承是当前环境下的一个重要课题,乡 土美术教育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因为乡土美术作为美术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的基因,乡土意识与观念是更深层次的民族文化心理结构,具有地域特色的 乡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原型,乡土美术不同于其他艺术形式或外来艺术文化的特质在于它是一种更带有本民族特色和民族原创性的艺术,具有根的意味。通过乡土美术教育来传承民族文化具有深远的意义和丰富的教育教学内涵。乡土美术教育是形成和巩固乡土意识这样一种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重要
2、途径,由乡土美术教育产生的乡土文化认同能上升为民族文化认同,对 国家文化安全和人类非物质 文化遗产的抢救具有重要作用。同 时,乡土美术教育是“开展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与民族文化属性的学校艺术教育”的国家文化教育政策的具体体现,并能为学校美 术教育的发展发挥作用。【关键词】民族文化传承,乡 土美术教育,理 论与实践研究 Abstract the national culture inheritance is under a current environment important topic, the local fine arts education is the national cultu
3、re inheritance important way. Because the local fine arts took the fine arts culture the constituent is the national culture gene, the local consciousness and the idea are the deeper level national culture psychology structure, has the region characteristic the local culture is the national culture
4、prototype, the local fine arts are different in other artistic forms or the external artistic culture special characteristic lie in it are one kind have this national characteristic and national 原创性 art, has the root meaning.Educates through the local fine arts inherits the national culture to have
5、the profound significance and the rich education teaching connotation. The local fine arts education is forms with the consolidated local consciousness this kind of national culture psychology structure important way, has the local cultural approval by the local fine arts education to be able to ris
6、e for the national culture approval, has the vital role to the national culture security and the human non- matter cultural heritage rescue. At the same time, the local fine arts education is “the development has the bright Chinese characteristic and the national culture attribute school art educati
7、on“ the country culture and education policy manifests specifically, and can 艺术学院美术系毕业论文 走进心灵的美术教育2for the school fine arts education development display function. Key word national culture inheritance, local fine arts educ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research乡土美术在学校美术教育中具有近百年的历史,且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具有不同的教育意义,而教
8、育界关于通过学校美术教育来传承民族文化的意识也随历史阶段变化而不同。现在,在全国艺术工作者长期的努力下,己经积累了大量的乡土美术教育资源,而通过调查显示,乡土美术教育在诸如教材、教师素质、教学方法等方面都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改进。乡土美术教育不是简单的关于剪纸或泥塑的教育,而是从思维方式与审美心理等更深的层次去熏陶和涵养一个人的心灵,使人的心理本土化,从精神层面塑造真正的中国人与中国心,以及对自己国家与民族的责任心与使命感。只有通过乡土艺术教育,民族艺术文化的传承才真正走入了我们心灵的深处。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带来了丰富的物质生活条件,乡土美术教育的实用价值不再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而与素质教育相适应
9、的、与培养全面发展和健全完善人格相联系的价值与意义受到重视。那就是它所能给人类精神生活和审美需要以及生存方式上带来的文化特性,以及培养学生认同乡土、认同民族情感、传承民族文化的素质。(一)乡土美术教育与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形成1、乡土观念与意识是深层次的民族文化心理结构恋土归根的乡土意识与情感是中华民族的普遍心理,这可以从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谚语和文学作品中反映出来。 “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日难” , “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草窝” , “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 , “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 , “他乡虽好,终非久留之地” “穷家难舍,乡土难离” , “水流千里归大海,人走千里回家来” ,
10、而 “他乡遇故知”也被当作人生几大幸福之一。从“树高千尺,落叶归根”到“游子思乡”;从“水流千里归大海”到“人走千里回家来” ,其间的联想何其自然,而又何其深沉。 孔子曾谆谆告诫人们:“父母在,不远游。”“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都深深书写着游子对故土亲人的情意,诗人贺知章深有感触地叹道:“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 ”唐代诗人王维则以更婉约的语言写出了思乡的悠长意味与无限遐想:“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倚窗前,寒梅着花未。 ”这些都是对乡土观念与意识的生动写照。人类学家赫斯科维茨将文化分为外在、人们可以直接感知的”显在文化”和不表现在外的由价值观
11、等构成的”隐在文化” ,这种隐在文化艺术学院美术系毕业论文 走进心灵的美术教育3即是文化心理。民族文化心理是民族文化较深的层面,是内化、积淀在民族成员心理中所表现出来的人生态度、情感方式、道德情感、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和价值观诸因素所构成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心理环境。乡土意识与观念这种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1)天时地利与种族因素 陈授祥在第三只眼睛看中国教育中指出:“文化的最初差异是由天时、地利与种族因素所决定的。有五千年文明史且唯一能迁延至今的中华民族有其独特的文化历程。 ”他深刻分析了形成中国独特文化的历史背景和原因。从中华民族的种族因素来看,这是一个杂食性且以素食为主的种
12、族。因此,原始采集是他们最主要的生存方式,这种生存方式以“选择”和“储藏”作为获得食物、保存食物与延续种族的手段。人类文明必然产生于大河流域的古台地上,因为人类不可能不喝水。特殊的情况是:只有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与黄河,是世界上所有古文明区中两条独一无二的,地处北温带的,东西走向的 河流。古人类不可能沿河行走而寻找到因季节变化而不同的食物(南 北走向的河,沿河四季不同,沿河走可追寻四季脚步而获得食物),而离开河流的迁徙又因失去水源而无法生存。故而,迫使这个地区的 古人定居并以储存食物的方式过冬成了势在必行的唯一选择途径,舍 此而不能生存。中华民族在特殊的天时地利中被迫极早地定居下来, 以贮藏和
13、顽强的努力去发展原始农业,形成了世界上最早的、独一无 二的由原始采集经济走向农耕的远古文明。这种定居与和平的生产生 活条件相辅相成,再加上天时地利,使得中华民族能在这样的集群定居生活中产生极稳固又恒常的生活方式。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以农业立国,广大民族成员从事农业、劳作聚族而居,形成了一种以土地和家族血缘为向心力的稳定结构。长期生活于一定的地点,与较为固定的人群交往,以及在前文中提到的民族共同利益,即是形成乡土观念与意识的土壤。人们依据事物给生活提供的价值以及自己对这种事物及其价值的需要程度,去认识事物的意义,形成关于他们的意义感。同样的道理,人们对于特定事物的意识与情感的形成,也是与这种事物对
14、人的生存与生活的价值与联系程度等密切相关的。(2)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君怀臣忠,父慈子孝” , “孝敬父母不怕天” , “子孝父心宽” , “子不言母丑” 。中华民族不仅重亲,而且贵孝。这种重亲、贵孝的心理便构成了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一个重要根基一一血缘关系。它与儒家仁学的一个重要支柱一一血缘基础是一脉相承的:“弟子入则孝,出则梯,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 “亲亲,仁也” , “仁之实,事 亲是也” , “幼而知爱其亲,长而知敬其兄” ,从文化人类学的意义上说,家是一个由血缘和姻缘合成的亲和的情感集团。家族血缘艺术学院美术系毕业论文 走进心灵的美术教育4关系是中国自古以来的一种重要的生产关系
15、和社会关系,先民们依血缘而繁衍,靠血缘民族共同的集体力量创生,在以农耕文化为主要社会经济特征、家族为本位、血缘地缘合一的中国社会里,恋家恋土是中国人最明显的性格特征之一,家乡成为每个人发展的基地和背景,家,是每个中国人的一切。而由“人人有姐妹,个个有六亲” ,到“亲望亲好,邻望邻好” ,己不再是作为基础的“亲亲” ,而是这一心理的深化、扩大化而形成的乡土观念,谚语中不是常说“好汉护三村,好狗护三邻” “远亲不如近邻”吗?中国的农耕文化又导致了地缘群体的产生,而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因而家乡深植在每个中国人的潜意识中,成为其体认外界的原型,亦是表达和体现中国文化的独特与宝贵的财富。乡土观念与意识
16、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心理结构,它融化在中华民族的血液里,淀在民族心理的深处,成为共同心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二)乡土美术教育与学校美术教育的双赢功效在乡土美术教育中传承民族文化,这对于乡土美术、民族文化和学校美术教育来说是一项双赢的决策:乡土美术与民族文化因学校教育的延续能免遭断裂与绝迹的命运,并能不断向前发展;学校美术教育因为有乡土美术、民族文化的加入能增加新的活力,其丰富的教育教学内涵能给学校美术教育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1、乡土美术教育能为现代设计教学、美术教学提供借鉴与启示东西方的艺术家都善于从原始艺术、民间美术甚至异国美术中吸取营养,从而寻找到创新的突破点。乡土美术中的一系列绘画观
17、念、艺术形式能给美术教育以借鉴造型上敢于突破形体的拘束大胆地运用夸张、变形;强调色彩的对比,大胆使用纯色;和谐饱满的构图形式;多视角形态的刻画、多种时空形象的融合;追求强烈情感的表达,情感的自然流露;创作时不受拘束的自由的心态、丰富的联想这些都将给我们的美术教育广开思路,寻找创作的灵感。“培养具有国际文化视野,中国文化特色,适应知识经济需要的设计师”是现代设计教育的目标,我们的本土特色文化中非常多的元素、理念和信息可以为设计所用,为诸如建筑装饰设计、服装设计、产品造型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各个方面提供宝贵的借鉴与启示。因为大量的乡土美术作品并不是单纯为了审美需要而创造的,相反,是 人们创造的日常
18、生活用具、民俗活动用品、文化传承用品,这种功利 意识与审美意识的有机统一、实用特质与审美特质的完美结合正是设 计的最高理念。乡土美术造物思想中的对于自然资源的巧妙利用,对 材料的选择是就地取材,因地制宜,来源于自然同时又适应自然,与环境相协调,这种面对人与自然的关系采取的态度尊重自然,与 自然生态环境协调统一,是我们倡导的“绿色设计”的宗旨。另外,乡土美术在各地风貌不一,因为它是当地人们审美观念、民俗习惯、文化心理的反映,设计必须满足接受对象的需要尤其是心理需要,必须关注地域文化并与之相协调是乡土艺术学院美术系毕业论文 走进心灵的美术教育5美术给我们的设计思维带来的又一启示。对于高校美术与设计
19、专业来说,乡土美术教育的意义在于培养本土的艺术家与设计师。在谈到当代中国艺术走向世界的问题时,我们经常会听到诸如“东方牌” “外销瓷”或“春卷”这样的形容,意思是我们的当代艺术家无非是用一些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内容来套用西方当代艺术的形式,来进入东西方的艺术交流,尽管这里面含有贬低中国艺术家缺乏艺术形式的原创力的意思,但我们也应该看到,缺乏了中国特色与民族特色,他们更加没有资本进入世界艺术交流的盛宴,中国文化资源与民族特性无疑是他们手中唯一的王牌。只有用本土的或本民族的思维方式与审美理想来创作艺术作品,才是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途径。2、乡土美术教育能丰富课内外教学乡土美术教育能丰富课内外教学,为学
20、生提供多方位的体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要“充分挖掘社会艺术教育资源,因地制宜地开展经常性的丰富多彩的校内外艺术活动。 ”结合乡土美术资源,各地学校的美术教育能开发出丰富多样的课程形式与活动内容。如将乡土美术中的文物古迹用于欣赏教学中,也可将欣赏课带到当地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环境之中,与写生课和创作课相结合。参与当地的民俗活动或重大传统节日的文化庆典活动,尝试用各种材料、形式和方法制作相关的美术作品,如春节、元宵节时各地都有花灯等用于游艺活动。乡土美术中的许多品类如剪纸、泥塑、面塑等具有较强的操作性,作为课堂教学内容与形式的有益补充,能给学生提供多方位、多角度的体验。这些形式多
21、样的课内外教学活动能大大提高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给学校美术教育增添新的活力。3、乡土美术教育是审美教育最直观最贴近生活的教材乡土美术是历史的产物,同时又是历史的见证,是当地人们创造历史的物证,它能为我们的学校美术教育提供丰富而又形象的史料与教材。过去我们都是从文字、典籍中了解艺术史,然而这种艺术史是史学家用语言描述出来的,艺术史究竟是怎么回事,过去流传下来的乡土美术作品就是一个最真实的讲述者,它讲述着世代人们曾经怎样地生活过:为了满足生活的需要、为了慰藉孤独的心灵,与他们亲手制作的这些同是生活品又是艺术品的东西相濡以沫,然后,他们又把这些东西抛在了前进的道路上,象一个个标识,让一代代的人知道
22、自己从何处来,当我们看到这些物品的时候,会想起昨天,正是这些昨天让我们明白自己的位置所在,正是这些东西将历史与现实贯穿起 来。墨写的艺术史是一种表达,而与这些真实存在之物的对视才能穿 越时空的局限产生心与心的交流,在对视与触摸中,我们似乎还能感 受到前人留下的气息。学校美术教育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热爱生活的 情感,乡土美术就是存在艺术学院美术系毕业论文 走进心灵的美术教育6于我们身边生活中的美术,是以审美的方式 生存于世的生动体现。从前,人们的物质生活并不如今天这样丰富, 但精神生活并不贫乏。乡上美术中的生产生活设施、日常用具往往体 现了普通百姓朴素自然的审美追求。今天我们在美术馆
23、、博物馆才能 看到的东西,被我们供奉为杰出艺术品的东西,以前就在人们的日常 生活当中,这样说来,那时的人们活得离艺术更近,与艺术更容易融合。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要“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 ,我们从小生长在家乡的自然与社会环境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乡土文化的熏陶,从这种意义上说,乡土美术是为我们提供了美术学习的丰富的“情境” 。4、乡土美术教育是美术与其他学科融会贯通的纽带多学科的融会贯通,不仅有利于促进本学科的学习,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这己经成为广大教育者的共识。乡土美术不仅与绘画、设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与其他学科都有相互结合的地方。如皮影与木偶本身就
24、是戏剧形象,由演员操纵形象,伴以演奏,并以唱腔道白体现剧情。南北各省的剪纸都普遍接纳地方戏曲的故事形象或直接模拟皮影人物,这些戏曲又包含有历史故事改编而成的,各种民俗游艺活动中出现的龙灯、狮舞、旱船等往往是与音乐伴奏和舞蹈表演融为一体。另外,乡土美术也综合着文学、宗教信仰、哲学、史学、医学、天文学、地质学、地理学、气象学、生物学等各个学科的知识,让学生建立起学科相通的意识,以生动活泼的美术学习带动其他学科的学习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5、乡土美术教育能为城市尤其是农村美术教育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城市的学生,伴随他们长大的往往是一些工业化生产的玩具,或者也有由父母带着去博物馆参观一些艺术作品的机会,
25、但这些是与生活相隔离的,他们缺乏与自然广泛接触的机会,而乡土美术带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与乡土气息,是与自然和生活融为一体的,因此能增加城市的学生对朴素自然的美感的认识与体验,同时也是回归自然、认同乡土的途径,是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生活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的好教材。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 年)提出的指导思想之一是“普及和发展农村学校艺术教育为重点” ,这说明农村美术教育的提高和改善是我们当前的一个重要任务,规划同时指出:“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农村学校也要利用当地的文化艺术资源,发挥学校文化环境对村镇文化建设的辐射作用。 ”因此,充分发挥和利用农村社会的艺术教育资源,
26、因地制宜地开展美术教学是改善和提高农村美术教育的途径。由于我国大量的优秀传统艺术根植于民间社会尤其是广大农村,因此农村社会蕴藏着丰富的乡土美术资源,农村社会的变革速度相对缓慢,因而这些艺术形式得以传承和保留下来。同时,农村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作为艺术创作的原材料可以就地取材,造价低廉,有利于开展丰富多彩的乡土美术教学活动:如一些俯艺术学院美术系毕业论文 走进心灵的美术教育7拾即是的泥块、木料、竹子等都可用来作为泥塑、木刻、竹雕、竹编等创作活动的材料。而且,农村社会仍然保留了一些传统习俗,如在岁时节令和人生礼仪如诞生、结婚等时候举行重大的庆祝活动,都会有各种各样的美术形式出现,来渲染喜庆的气氛或
27、祈祝吉祥如意,这些都是农村美术教育的资源优势,是发展农村美术教育的有利条件。以乡土美术作为农村美术教育的突破口,开发和利用好当地的社会艺术教育资源,必定会给农村美术教育开辟一条具有地方特色与民族特色相结合的新的发展道路。参考文献1、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编, 中国民间美术研究 ,贵阳:贵州美术出版社,1987 年版。2、中国社会文化编辑委员会编, 中国民艺学一一理论研讨会论文集 ,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89 年版。3、乌丙安著, 中国民俗学 ,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5 年版。4、台湾艺术家杂志主编, 中国乡土艺术 ,台北:台湾艺术家出版社,1982 年版。5、王克千、吴宗英著, 价值观与中华民族凝聚力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年版。6、吕胜中著, 再见传统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年版。7、徐艺乙著, 身边的艺术 ,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1 年版。8、舒新城编, 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年版。9、课程教材研究所编,(20 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音乐美术劳技卷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年版。10、毛礼锐、沈灌群主编, 中国教育通史第五卷、第六卷,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 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