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川剧音乐中的笛子伴奏.doc

上传人:wjmd390 文档编号:6262999 上传时间:2019-04-0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8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川剧音乐中的笛子伴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川剧音乐中的笛子伴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川剧音乐中的笛子伴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笛子音色明亮、音域宽广、品种多样、制作方便,是我国最富于民族色彩、表现力极为丰富的吹奏乐器,早在戏曲盛行的唐代,笛子就成为戏曲音乐中主要的伴奏乐器。到明清以来笛子已成为多种戏剧的音乐伴奏乐器。最具典型意义是昆曲和梆子戏。由此渐渐笛子也划分为梆笛和曲笛二大类。一、梆笛(主要伴奏梆子腔得名)音色明亮、高亢,演奏时手指和舌头技艺花俏,富于节奏和装饰音型变化、表现活泼轻快、刚健豪放的性格,即民间所说“挑尖音耍花字”,风趣、活泼。二、曲笛(以伴奏昆曲得名)音色柔美、淳厚丰满,演奏注重气息的控制变文章来源于 http:/ 化和音色力度的变化,善于表现古朴、含蓄、柔润婉约的气质,最具南方特色。二种笛在戏曲

2、伴奏风格上的区分逐步也使笛子演奏艺术形成了传统意义上的南、北两派。所谓“南派重气北派重舌”是指两派笛子艺术的表现手法,技术观点迥然不同。 川剧是一个集有多种声腔的皆溶性很强的大剧种。川剧音乐把“高腔、昆曲、胡琴、弹戏、灯戏”五大声腔熔于一炉,互相取长补短。既具深厚的巴蜀传统文化又有丰富的四川民间音乐的地方特色。五大声腔的伴奏音乐中最与笛子有关的是昆曲、弹戏、灯戏。而这三种声腔对笛子伴奏的要求在音色、技巧、风格方面是有区别的。昆曲音乐在我国已存四百多年的历史了。其腔调流丽悠远、清润婉约、幽雅清情、妨妍意浓、雄劲、苍凉,昆曲竹笛演奏的特点是刚柔相济,力度变化大,震音, 运指有力,富有弹性。川剧的昆

3、腔源于江苏的昆山腔(苏昆)。早在明代末叶昆曲已传入四川,清初康熙 2 年(1633 年)成都就有舒颐班等专业昆曲戏社在蓉献艺,而后昆曲业余演唱活动也日益兴盛(以清雅社最为知名)。清中末叶以来昆曲终因曲高和寡不能适应清末的时局动乱而至“诸伶星散”,著名昆曲艺人周辅成及成都藉乐师赖家林等加入由各路声腔戏班组建的“三庆会”。其中赖家林“能记昆剧二、三百出,三庆会所有昆腔戏皆其传授”。川、昆艺术家的互相传承、借鉴,昆曲与川剧锣鼓和四川方言熔为一体,逐渐“川化”,形成川剧的昆腔。川剧的昆腔就音乐形态来看,比其它剧种的昆曲更接近其母体,曲牌也非常丰富,昆腔在川剧中和其它声腔混和演出,相问演出,或整本大戏中

4、的单折戏是较为普遍的,在高腔戏中插一支昆曲或用“昆头子”来起腔的昆腔也是常用的。川剧昆腔调的“司笛”笛子演奏者也必遵昆腔唱腔中所讲究的“凤头、豹尾、猪肚”的行腔规律。出字起音要有喷口(用软口,单吐或气吐)收字归音要直率(收音干净、利落),中间的引腔要突出起伏变化(气息控制,力量对比)。在运用技巧方面多用打音、迭音、增音、导音等南方笛子演奏特点。注意手指第三关节轻快灵活富有弹性。笛膜贴得微松,使音清亮、幽雅圆润,气息运用精雕细刻,讲究韵味,富于“声乐化”的吟唱感觉。演奏中均不用滑音,双吐、三吐音、更不见历音、剁音、巴音、花舌等北方竹笛的演奏特点。弹戏,又名“盖板子”,是川剧中的梆子戏。乾隆年间戏

5、曲出现了“雅部”(昆曲)和“花部”(各种民间戏曲)之分。其中“花部”影响最大的是梆子戏和皮黄腔。梆子戏最早产生于陕甘一带的秦腔,流传各地后和当地民间小戏结合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梆子戏。因川陕交界,早年间经常有陕西人带来秦腔演唱。影响较大的是乾隆年问川籍四川秦腔艺人魏长生。魏不仅演唱“善于传情、最是动人倾听”,并在唱腔、化妆、剧本、表演上进行了改革,使入耳目一新,为许多剧种所效法。1780-1790 年间魏带班巡演各地,影响几遍全国,出现了“到处笙箫,尽唱魏三之句”的局面。秦腔流传各地与当地民间小戏结合后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梆子腔”。秦腔流传到四川与川剧高腔、灯戏结合形成了川 I 剧弹戏 “川梆子”。

6、弹戏和所有梆子戏一样曲调高亢、朴实豪放、情绪强烈,伴奏以笛子和板胡为主。川剧弹戏分甜皮、苦皮两大类,苦皮哀婉、悲绝,甜皮欢快、喜悦。笛子应是仅次于“盖板子”的主奏乐器。笛子伴奏的风格应完全依照北方竹笛的演奏特点,出字起腔喷口要轻巧而富于力度,起字用带音头的上历音略加“花舌”;收字归音要直率豪爽,音尾略带下滑,行腔抑扬顿挫、活泼流畅,又强烈急促,富于变化。运气要求平稳结实、饱满有力,音色明亮、无沙音。演奏技巧上,运指灵活,舌头轻盈,多采用滑音、历音、巴音、剁音、双吐三吐、单吐、花舌等北方笛子表现手法。但这些技法的使用不可粗制滥造,喧宾夺主,原则上要使笛子在色彩韵味、音量平衡、音色协调上与“盖板子

7、”有机结合,互为补充铺垫,形成统一艺术风格为剧情、唱腔服务。川剧的灯戏是在民间说唱音乐的基础上发展渐变而成。具有乡土味浓、诙谐轻松、粗狂笃实的特点。明末清初,社会动乱,大量移民人川定居。各地民间音乐在酬神赛会及节目中演唱,后被瑞公戏班接收,几经演变形成了川剧灯调。灯调的音腔丰富多彩,像陕西的“鄙都子”、江苏的“荣莉花”、“十二月花神”(又名盂姜女)、安徽的“凤阳花鼓”、云南的“玉溪花灯”、“小放牛”等,都被溶人其中。因历史原因,灯戏过去曾被斥为“野生艺术”队,被排出“正宗”川 I 剧。因而至今灯戏音乐伴奏很简单。灯调主要伴奏乐器为“胖筒筒”,这是一个琴杆比板胡稍长,比二胡略短,琴筒比板胡略大的

8、椰壳制成的“胡琴”。制作粗糙,用丝弦或细钢丝为琴弦,音色较二胡粗狂,低沉、浑厚,带一种“嗡声嗡气”的共鸣,故有的地方叫“嗡筒”、“嗡子” 现在川剧中几乎已看不到这种乐器了。四川灯戏音乐、作为一个剧种音乐来看,唱腔单调变化不多,板式发展有限、结构较为简单且男女同腔同调这是它的不足之处。但它简洁、明了、地方色彩浓郁、音乐形象朴实生动,通俗易懂,便于上口,为广大农村和市民所喜爱,适应他们的审美情趣,接受能力和欣赏水平。因此四川灯戏音乐在戏曲音乐之林中应有它的地位,灯戏所拥有的艺术特色和艺术价值是其它艺术品种不能代替的。灯戏的伴奏应有一个编制较完整的合理民乐队(包括相应的打击乐)。“胖筒筒”的艺术特色

9、,特殊的音乐风味仍应保留下来。灯调中笛子的演奏也没有昆曲和弹戏那样的特殊要求。它要求笛子演奏者扎实的气息基本功,音色优美富于生活气息。指法要灵活,运用自如,要欢快、跳跃富有弹性。综合技巧要娴熟而且具有强烈的合奏意识和丰富伴奏经验,让笛子根据剧情、唱腔需要该放则放,该收则收,有机地活跃在伴奏音乐中。起到美化、补充、铺垫、丰富灯戏音乐特色的作用。由此可见,川剧音乐伴奏所要求的笛子演奏员应该是博采众长溶南北技艺于一身,而且具有成熟的伴奏经验和合作意识的专门家。为了便于探讨、研究现列表如下:随着川剧音乐改革展开,西洋管弦乐队、各种电脑音乐、“卡拉 OK”、电声乐器、架子鼓走进了川剧乐队,各种声腔也进行了创新,使川剧音乐改革热闹非凡。但是对如何保存和发扬川剧传统音乐,如何让川剧既重“戏”又重“曲”,如何让川剧演员科学地发声、演唱,如何给川剧配置合理的伴奏体制,如何提高川剧乐队伴奏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艺术修养都仍是一个极待弄明白并需解决的问题,概不但笛子而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音乐美术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