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教案高一地理 甄新亮【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褶皱断层的概念,认识褶皱山和断层山的形成和基本形态特征。2了解火山的形成、结构和规模。过程与方法1培养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把课本上学到的知识和生产、生活相联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事物是运动的、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教学重点】1.褶皱山与断块山的形成【教学难点】1背斜和向斜的判断,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教学方法】1. 讲授法、探究法、启示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同学们一定见过和听说过许多山脉,如我国的五岳、华山、日本富士山,还有喜马拉雅山脉时,不知大家是否注意
2、过这样一个问题:这些山脉是怎么形成的,形成原因是什么?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一问题。教师:山地是怎么形成的呢?学生:山地的形成和发展都与内力作用有关。山地是陆地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陆地的骨架。教师:山地有很多类型,如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等,今天我们就以它们的形成为例,来看看内力作用在地表形态的形成过程中,究竟有什么样的作用。【板书】(一)褶皱山【板书】1.褶皱的形成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岩层会发生弯曲变形?学生讨论、回答:因为受到了巨大的挤压力。教师:这个挤压力是怎么产生的?学生讨论、回答:是地壳运动产生的。教师:很好!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叫
3、做褶皱。在这个褶皱中,我们会发现有很多个波状弯曲,每一个弯曲就是褶皱的一个基本单位,叫做褶曲。请同学们观察看一看这些褶曲之间有什么区别呢?学生:有的褶曲向上弯曲,有的褶曲向下弯曲。教师:很好,我们根据岩层形态的不同,将其分成两类:背斜和向斜。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向斜岩层向下弯曲。那么我们再来看一看,向斜和背斜的岩层的。新老关系上有什么不同学生观察图片,讨论后得出结论:在垂直方向上,二者都是新岩层在上,老岩层在下。在水平方向上,背斜中心部分岩层教老,两翼部分岩层较新;向斜中心部分的岩层较新,两翼部分岩层较老。教师:同学们归纳得很到位!在地貌上,由于背斜岩层向上拱起,所以常成为山岭,而向斜常形成谷地
4、。但这只是一般情况,还有特殊情况。大家请看!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过程。教师:为什么背斜会由山岭变成谷地,而向斜由谷地变成了山岭了呢?(为帮助学生理解,教师可以以掰蛋糕为例, 让学生思考一下,掰蛋糕的时候是蛋糕拱起的地方先断裂,还是凹陷的地方先断裂呢?)学生思考、讨论、回答:略。教师归纳:背斜顶部因受到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而向斜槽部受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岭。因此我们在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时候不能单纯的依靠地貌来下结论,而是要从二者的岩层弯曲情况和岩层的新老关系来判断。教师:那么,像这种由背斜或向斜发育而成的山岭和谷地,统称为褶皱山。褶皱山的规模有大有小。大规模的褶皱山系可以绵延数千
5、千米,如纵贯南北美洲西部的科迪勒拉山系,以及横贯亚欧大陆中南部的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等。小规模的褶皱山只有几十米。【板书】2基本形态(背斜和向斜)地表形态褶曲的基本形态 岩层形态 岩层的新老关系 未侵蚀地形 侵蚀后的地形背斜 岩层向上拱起 中老两翼新 山岭 谷地向斜 岩层向下弯 中新两翼老 谷地 山岭曲活动: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完成课本 P74 的活动题,教师从旁加以引导、点拨。(过渡)由于岩层受力方向不同,表现的形式是不一样的。当来自水平方向的挤压力使岩层发生弯曲变形,形成的是褶皱;而当岩层受到来自垂直方向的压力或张力时,岩块会发生破裂、位移或者错动,这就叫断层。【板书】(二)、断块山【板书】1
6、断层的形成(黑板上画出断层示意图,提问)断层和褶皱之间有什么区别?学生讨论、回答:略。教师:断层和褶皱的主要区别有两点:一是断层的岩层是不连续的,二是两侧岩块沿断裂面发生的明显的位移。从断层两侧岩块的相对移动方向(可能一侧上升或一侧下沉)可看出,【板书】2基本形态(地堑和地垒)(1)相对上升的岩块,在地貌上常形成块状山或高地,如我国的东岳泰山、西岳华山、江西庐山等名山,都属于上升的岩块;(2)另一侧相对下沉的岩块,则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由于断层发育而成的山岭和谷地,统称为断块山地,简称断块山。断块山是地壳运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分布十分广泛的地貌形态。它的规模大小不等,大的断块
7、山可以延伸数千米,如我国的华山等,小的只有几十米。【板书】(三)、火山【板书】1 火山形成教师:处于地下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有时候会沿着地壳薄弱地带喷出地表。如果岩浆是沿着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往往形成宽广的玄武岩高原,如哥伦比亚高原。如果岩浆是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往往会形成火山,如我国的长白山主峰。【板书】2 火山组成引导学生读图,分析:火山的结构特点和规模大小。学生:略。教师归纳:火山由火山口和火山锥两部分组成。火山口是地下岩浆上涌喷出地表的出口。没有破坏的火山口是一个中央低凹的封闭洼地,有时候会积水形成湖泊,如我国的长白山天池。破坏后的火山口呈半封闭状态。火山锥是由火山碎屑物质和喷涌出来的岩浆在流动过程中堆积而成的锥形体。它一般由多次火山喷发形成,上部坡度较大,下部坡度较缓。【板书设计】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一)褶皱山1褶皱的形成2基本形态(背斜和向斜)(二)、断块山1.断层的形成2.基本形态(地堑和地垒)(三)、火山1 火山形成2 火山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