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解读小团圆的多重主题目 录一、人在乱世中的世纪末情绪2(一)个人漂泊无依的孤独感2(二)个人及时行乐的骚动3(三)乱世中人物的隐忍与挣扎5二、古老家族衰败的命运6(一)家庭外部境况的急剧坍塌6(二)传统伦理道德价值观崩1溃7三、人性的荒漠9(一)人对所在民族存亡的淡漠 9(二)人与人之间情感的冷漠 10四、结语11参考文献:12解读小团圆的多重主题2雷超(西南大学文学院,重庆 400715)摘要:张爱玲的小团圆自从2009年4月第一次在两岸三地出版到现在2011年7月,已经是第19次再版了。虽然作家已经离世16年了,但是这部迟来的小团圆又一次使张爱玲成为文化的热点人物。在学术界里,也有诸多专家
2、学者也纷纷发文来品评和分析这部惊世作品。统观学术界研究成果和特点来看,许多专家学者都非常重视从作家生平经历和作品内容的关系来考证和解读,而忽略了就作品本身而言,从整体上来观照和分析这部作品本身所具有的内涵和意义。故本文就回避了从自传的角度来知人论文,而是侧重于作品本身的丰富内涵和意义价值,从人在乱世中的世纪末情绪、古老家族的衰败命运、人性的荒漠三个角度来对其多重主题进行探讨。关键词:小团圆 世纪末 古老家族 人性荒漠张爱玲的小团圆自从 2009 年 4 月第一次在两岸三地出版到现在 2011年 7 月,已经是第 19 次再版了。由此可见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张爱玲及其著作所得到的关注度之高。而在
3、学术界里,诸多专家学者也纷纷发文来品评和分析这部惊世的作品。统观学术界研究成果和特点来看,大多专家学者都非常重视从作家生平经历和作品内容的关系来考证和解读,或者是分析其中主要人物的性格和心理特点,却忽略了从整体上来观照和分析这部作品本身所具有的内涵和意义。诚然小团圆是一部自传性小说,具有自传类作品的真实性特点。但是笔者认为这并不能代表小说本身的全貌。这只是小说在内容上的一部分。正如作者在信中所言“至清看了张看自序,来了封长信建议我写我祖父母与母亲的事,好在现在小说与传记不明分。我回信说, 你定做的小说就是小团圆 ”1。可见, 小团圆在创作的过程中就已具有自传性和小说性的双重特点。我们知道,艺术
4、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作家作品中呈现出来的人事不能直接等同于作家本身的经历。正如米兰昆德拉在小说的艺术中说过“小说家一旦扮演公众人物的角色,就使他的作品处于危险的境地,因为它可能被视为他的行为、他的宣言、他采取的立场的附庸。而小说家绝非任何人的代言人,而且我要将这个话说透:他甚至不是他自己想法的代言人。 ”2可见,即使是源自作家生活本身的材料,可一旦这些材料进入了小说的世界,那么就不再是作家对自身生活经验的简单记录,小说中的一切就变得有了新的意义。这样双重的特点也使得小说在作家生平经历和作者的艺术表达的碰撞中产生了新的意义火花。这也为这部自传性小说所表达的主题的丰富性和解读的多元化提供了可能。故
5、本文就回避了从自传的角度来知人论文。而是侧重于作品本身的丰富内涵和意义价值来解读其多重主题。走进张爱玲的小团圆 ,我们不难捕捉到这个故事的写作背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期间。故事发生的地点主要在香港。作者以全知全能的身份从九莉1 张爱玲:小团圆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2009 年 4 月第 1 版,第 6 页2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 ,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年 8 月第 1 版,第 198 页。3的视角出发,一方面主要的故事情节都是从九莉的视角展开的,表现着九莉的人生境遇;另一方面从九莉来写与之相关的人事,并自然而然地从亲情友情爱情三个情感的维度来观照人处于乱世之中的一种挣扎与自救。故事的主要
6、人物有:盛九莉,蕊秋,楚娣,比比,乃德,九林,邵之雍等。主要人物关系:蕊秋是九莉的母亲,楚娣是九莉的三姑,乃德是九莉的父亲,比比是九莉的同学,九林是九莉的弟弟,邵之雍是九莉的爱人。小说以盛九莉为中心人物,写出了以盛九莉及与之相关联的家人、爱人、朋友在乱世中的生存体验,展现了小人物在乱世里的生存状态。本文试着从以下三个角度来探讨小说的多重主题。一、人在乱世中的世纪末情绪“世纪末情绪是一战后弥漫于欧美,表现为虚无、悲观、颓废、寂寞等情绪的一种时代通病。” 1正如“日本新感觉派产生的动因之一是突发的关东大地震和频仍的内乱,这些苦难带给人们的是万念俱灰的幻灭感和极度悲观、虚无的世纪末情绪。当作家进行创
7、作时,他们笔端流淌的也是这股挥之不去的情绪。”2在张爱玲的小团圆中,处于乱世的颠沛流离之中的人心也流露出这样的一种世纪末情绪。在苦难的时代里,作品中的人物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生活家园,同时也找不到精神的归处。个人生活上的漂泊不安和个人精神上的孤苦寂寞带给人在乱世之中的这种不安定感,也使世人面对生存时感到强烈的不安与恐慌。这种情绪主要表现在个人漂泊无依的孤独感,个人及时行乐的骚动以及个人在乱世中的隐忍与挣扎三个方面。(一)个人漂泊无依的孤独感在作者笔下,当战乱带给人的生存压力像一阵狂风席卷而来之时,人与人之间却没有相濡以沫相依为命相互照应的相互救助,相反的是人的自保、贪生、自私意识像雨后春笋一样蓬勃
8、肆意地生长。生活在战乱的时代里,人就像沧海一粟一样渺小,个人漂泊无依的孤独感在人的内心深处无法遏制地潜滋暗长。在这些人物之中,九莉个人漂泊无依的孤独感可谓是最为强烈和明显的。小说在开篇就写出了九莉心理上的一种盼望而又不得的一种失落与沉重感。开篇写到九莉快三十岁的时候在笔记簿上写道“雨声潺潺,像住在溪边。宁愿天天下雨,以为你是因为下雨不来。 ”3这是一幅美丽的雨景图,那么美,却又美得如此的忧伤。从这样的文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九莉有一颗非常浪漫的心灵。这也饱含着一份热切的等待与盼望。她宁愿天天下雨,只是希望自己不要因为等待的人迟迟没有到来而忧伤,只是希望以此不要抹杀了自己心灵的那份渴望和期盼。这是
9、她的等待,也是她的希望。然而作者马上笔锋一转写到“过三十岁生日那天,夜里在床上看见洋台上的月光,水泥阑干像倒塌了的石碑横卧在那里,浴在晚唐的蓝色的月光中。一千多年前的月色,但是在她三十年已经太多了,墓碑一样沉重的压在心上。 ”4其中可见,人物的思绪之飘渺,人物内心的压抑感以及人物对生命的一种漠然之感。从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得到九莉这三十年来生活的不快乐感,一种压抑感让她觉得沉重,甚至喘不过气起来。这种沉重感也成了小说一种若隐若现的情感基调。这也是一种强烈的渴望与强烈的压抑感带给人物内心极致的孤独。1金舒莺:“中日新感觉派作家笔下的世纪末情绪” , 世界文化2005 年第 3期2金舒莺:“中日新感
10、觉派作家笔下的世纪末情绪” , 世界文化2005 年第 3期 3张爱玲:小团圆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2009 年 4 月第 1 版,第 15 页4张爱玲:小团圆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2009 年 4 月第 1 版,第 15 页4特别是送走蕊秋后,九莉回到学校。九莉“还是心里空捞捞的,没着没落,没个靠傍。人整个掏空了,填不满的一个无底洞。 ”1没个靠傍的九莉像一粒尘埃一样,是那么渺小,那么微不足道,那么卑微,那么不起眼,没有人会在乎,没有人会心疼。九莉是一个孤独的孩子,也是一个渴望爱而得不到爱的孩子。对于母亲,她骨子里其实是很想去爱她的母亲蕊秋的。在母亲节的时候,九莉花了七角钱给蕊秋买了一朵开得
11、最好的芍药送给她。从很多细节都可以感受得到这颗赤诚的女儿心。可是,蕊秋待她却总没有多么温馨的情感。也许正因为这样,所以当后来她沉浸在文字的世界,试着用文字去表达她的想法的时候,这时候邵之雍主动对她才华的看好以及对她的欣赏,才会让这个单纯渴望爱的女孩子爱得那么义无反顾,爱得那么执着。纵然他有千般不是,她依旧是爱他的。只是她不愿意成为依附于他的爱人,所以,她选择了毅然决然的离开。所以,其实幻灭以后,一定还有别的什么存在着。确实如此。九莉的爱是真纯的,也是独立的。她的孤独使得她面对真挚的感情时也是那么义无反顾。不仅如此,当战争引发的危险波及到学校的时候,在人与人之间的摩擦与碰撞中,这种感觉尤为突出。
12、其他同学都有家人的关心和照顾,唯独九莉没有。九莉“听见说下午许多同学都去跑马地报名做防空员,有口粮可领,便问剑妮去不去,一块去 ”2谁知剑妮没有时说一声就已先走一步。这是来自朋友的自保与抛弃。 “九莉觉得修道院这时候把她往陌生人那里一推推得干干净净” 3漂泊无依的九莉似乎找不到一个可以收容自己的小角落。连学校也把她抛弃了。“我差点炸死了,一个扎当落在对街” “告诉谁?难道还是韩妈?楚娣向来淡淡的,也不会当桩事。蕊秋她根本没想起。比比反正永远是快乐的,她死了也是一样。差点炸死了,都没人可告诉,她若有所失。 ”4是的,没有任何人会在意九莉的死活。亲人、朋友都在她的生命里都缺失了,没有了存在的意义。
13、当她来到美以美会之后, “是简陋的老洋房,空房间倒很多,大概有亲友可投奔的都走了。 ”5遇到了同学柔丝及其同乡章小姐,但人与人之间感觉都好神秘,很有距离感。在大家都无家可归的时候,不仅没有共度难关的一种相互帮助和扶持,每个人的心胸更加狭窄了,都只顾着自己。 “口粮始终没有发下来。九莉带来的小半筒饼干吃完了以后,就靠吃开水,但是留心不把一瓶都喝光了,不然主人自己要用没有,一生气也许会停止供应。 ”6九莉在这样的环境下更是小心翼翼地努力地活着。沪战爆发的时候,九莉变得更加坦然。 “似乎无论出了什么事,她只要一个人过一阵子就好了。这是来自童年深处的一种浑,也是一种定力。 ”7她已经习惯独自蜷缩在自己
14、小小的心灵寓所里,默默地在孤独的世界里冰冻自己的心伤。(二)个人及时行乐的骚动生活在乱世,对于九莉来说是个人漂泊无依的一种流浪与孤独,而对于比比、蕊秋、楚娣等人来说,她们表现出了一种个人及时行乐的骚动和欢腾。对九莉的同学比比而言,当亨利嬷嬷告诉大家说日本人在攻香港。其“安静地说” 8可见战争对于他们来说已是非常平常的事了。大家都不觉得吃惊了。1张爱玲:小团圆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2009 年 4 月第 1 版,第 41 页2张爱玲:小团圆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2009 年 4 月第 1 版,第 52 页3张爱玲:小团圆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2009 年 4 月第 1 版,第 52 页4张爱玲:
15、小团圆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2009 年 4 月第 1 版,第 52 页5张爱玲:小团圆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2009 年 4 月第 1 版,第 52 页6张爱玲:小团圆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2009 年 4 月第 1 版,第 52 页7张爱玲:小团圆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2009 年 4 月第 1 版,第 112 页5甚至像说家常小事那么寻常和自然。大家也都麻木习惯了这种有些颠沛流离的感觉。所以依旧做着自己的事,丝毫不为战争的局而紧张不安。 “茹璧第一个打电话回家叫汽车来接,已经接了去了。 ”“比比从后门近来,补吃麦片。 ”“赛梨又上去打电话。 ”1在乱世中,每个人都只顾及着自己。甚至还有闲
16、情逸致去娱乐放松。电影院照样开门,比比和她的爱慕者一起去看电影, “看了一半警报警报来了,照样看下去,不过电影好像加了点情节,有些味。 ”2 足见战争并没有影响到她们的生活。她们在享乐中释放自己的青春年华。这也是她们害怕突然有一天生命就不在了,所以趁现在还有机会享受的时候,就大把大把抓住时光去享乐人生。即使短暂,也没有遗憾了。而且在男女之间也找不到真挚的爱情。就好像比比感叹说“婀坠说没有爱情这样东西,不过习惯一个男人就是了。 ”3对于剑妮而言也好不到哪里去,虽然魏先生已经结了婚的,但是战乱还是让他们走到了一起。对九莉的母亲蕊秋和姑姑楚娣而言,蕊秋在香港依然住的是香港最贵的旅馆浅水湾饭店,蕊秋、
17、楚娣以及与她们同行的项八小姐、毕先生还有南西、杨医生依旧在酒排这样的奢华场所常聚欢乐。人与人之间情感的交织是复杂的,也是泛滥的。特别是蕊秋,她的生命里出现了形形色色的男人。有为了她到香港的毕先生,有死在新加坡的劳以德,有年青的英国人,有大家都觉得很坏的教师雷克,有意大利人,有她为他离婚打胎的简炜,还有她那漂亮的菲力以及楚娣提到的“还有马寿。还有诚大侄侄。二婶这些事多了。 ”4还有布丹大佐,斯坦医生。楚娣不小心也感叹到“二婶不知道打过多少胎。 ”5甚至蕊秋和楚娣之间的关系也是暧昧不清的。后来在马来西亚又爱上一个英国医生。蕊秋是想过找一个归宿。但是游移于这些男色之中的她,依旧是只身一人,没有找到真
18、挚的爱情。这种纵情的泛滥,也是在乱世面前人对待生命的一种执着的追求与反抗。对九莉的爱人邵之雍而言,我们从他的情感经历中也能看到情感的肆意放纵。凡是他能够把握的能够抓住的,他都想要去抓住。侄女秀男为了帮他维持家用情愿嫁给一个姓闻的木材商人,他对他的朋友他的爱人都是占有性的,一个也不肯放弃。他爱过一个同乡的四小姐,但是因为需要钱一起去日本留学,所以无奈放弃了。他最怀念他第一个妻子,已经病逝,留下一子。他娶了一个十五岁的秦淮河歌女绯雯做他的太太,他在内地教书的时候还娶了二太太陈瑶凤,后来得了神经病,与孩子们住在上海,秀男管家。他去华中后爱上了医院里才十六岁的看护小康小姐,出狱后跟文姬之间的事,还当着
19、九莉的面跟比比调情,逃亡时与住在日本人家的主妇发生了关系,后来躲在乡下郁先生家,又与其父亲的姨太太辛巧玉有染,总之是不一而足。而对九莉来说,她是爱之雍的, “她从来没有妒忌过绯雯,也不妒忌文姬,认为那是他刚出狱的时候一种反常的心理,一条性命是拣来的。 ”6他没有感情的寄托,所以他的性情是如此放纵和肆无忌惮。 “不过他对女人太博爱,又较富幻想,一来就把人理想化了,所以到处留情。当然在内地客邸凄凉,更需要这种生活上的情趣。 ”7他就是这样8张爱玲:小团圆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2009 年 4 月第 1 版,第 46 页1张爱玲:小团圆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2009 年 4 月第 1 版,第 47
20、页2 张爱玲:小团圆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2009 年 4 月第 1 版,第 51 页3张爱玲:小团圆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2009 年 4 月第 1 版,第 50 页4张爱玲:小团圆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2009 年 4 月第 1 版,第 169 页5张爱玲:小团圆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2009 年 4 月第 1 版,第 168 页6张爱玲:小团圆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2009 年 4 月第 1 版,第 193 页6一个人,在危难中要抓住一切能够抓得住的。这种精神生活对于他是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之雍的朋友也荀桦也是如此,在乡下有一个太太,而现在身边也有一个荀太太,此外还有同居的朱小姐。这是比
21、比、蕊秋、楚娣、邵之雍等人的生活状态和人生价值观。作者通过他们在乱世中的生活与渴望,表达出个人在乱世不安定感之下的一种世纪末情绪,一种个人自我的享乐。当生活无法带来安定感的时候,在享乐中寻求一种情感的依托。(三)乱世中人物的隐忍与挣扎小团圆也是一部写小人物的故事。字里行间,我们强烈地感受到小人物在乱世中的隐忍与挣扎的生命状态。九莉不仅是一种漂泊无依的生存状态,而且,在乱世之中,她生存下去也是艰难的,甚至是在无数的困苦与磨难中隐忍与挣扎着。九莉总是很谦卑。在同学面前,她本是学习最为优异的女孩儿,但是她总是很谦虚地说“我连笔记都及不全” “及格大概总是及格的” 。 1“但是比比知道她不是及格的事。
22、 ”2而且“在这橡胶大王子女进的学校里,只有她没有自来水笔,总是一瓶墨水带来带去,非常触目。 ”3九莉是清贫的,也是敏感的,甚至是自卑的。她小心翼翼地把握和拿捏着自己的言行举止,没有自信心,也没有任何人会心疼她。不仅如此,在生活的艰难面前“只有九莉,连暑假都不回去,省下一笔旅费在修道院小学教两课英文,供膳宿。当然也是因为她分数打破记录,但仍旧是个大情面。 ”4九莉用独立和努力对抗着生活的拮据和压力。甚至逃难的时候的救济粮食“九莉从来没吃过这么美味的面包。 ”5当逃亡到美以美会暂住时,九莉就找些旧杂志用来当棉被将就着用。住的条件是如此地冷寂,加之没有填肚子的食物, “九莉去上班,中午站长太太送饭
23、来,几色精致的菜,又盛上一碗火腿蛋炒饭,九莉在旁边一阵阵头晕。 ”6这一幅真实又形象的场景,像针一样刺疼人心。而九莉在这里就靠着喝仅有的一点白开水生活下去。而当柔丝哥哥林医生来接柔丝的时候,问九莉要不要一块去时,柔丝却又是很不情愿的表情。同学一场,在苦难面前,柔丝像当初的剑妮一样都是自私的。孤苦无依的九莉只能默默忍受这种神情和目光。她别无选择。她只能忍受。后来马来西亚也沦陷了。九莉到银行取钱时,九莉和比比简短的对话中更见九莉心底的一种无望与挣扎。比比说“留两块,不然你存摺没有了。 ”7九莉回答“还要存摺干什么?” 8“比比没有她的世界末日感。 ”9一种世纪末日感已经浸入了九莉的生命。生命在这里
24、变得轻薄,变得不再有重量和意义。后来九莉跟邵之雍在一起之后,也是受尽大家鄙夷的眼光,也忍受着之雍的情感泛滥。九莉离开邵之雍之后, “她就靠吃美军罐头的大听西柚汁,比橙汁酸淡,不嫌甜腻。两个月吃下来,有一天在街上看见橱窗里一个苍老的瘦女人迎面走来,不认识了,吓了一跳。多年以后再报上看见大陆饥民的事,妇女月经停止,她也7张爱玲:小团圆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2009 年 4 月第 1 版,第 195 页1张爱玲:小团圆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2009 年 4 月第 1 版,第 16 页2张爱玲:小团圆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2009 年 4 月第 1 版,第 17 页3张爱玲:小团圆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
25、,2009 年 4 月第 1 版,第 17 页4张爱玲:小团圆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2009 年 4 月第 1 版,第 22 页5张爱玲:小团圆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2009 年 4 月第 1 版,第 52 页6张爱玲:小团圆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2009 年 4 月第 1 版,第 58 页7张爱玲:小团圆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2009 年 4 月第 1 版,第 63 页8张爱玲:小团圆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2009 年 4 月第 1 版,第 63 页9张爱玲:小团圆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2009 年 4 月第 1 版,第 64 页7有几个月没有。 ”1 九莉只能在生活的无比艰辛中不断挣扎。乱
26、世之于人们生存的这种生活上的艰难和精神上的不安定感激发了人们生存的恐慌和孤独。正如张爱玲在自己的文章中所言“人是生活于一个时代里的,可是这时代却在影子似地沉默下去,人觉得自己是被抛弃了。为要证实自己的存在,抓住一点真实的,最基本的东西,不能不求助于古老的记忆,人类在一切时代之中生活过的记忆,这比瞭望将来要更明晰,亲切。 ”2 人努力地想要抓住自己能够抓住的东西。但是,整个世界的天空都笼罩着一层浓厚的乌云之下,人们看不到乌云道上的那道银边,生命的渺小与卑微带给人们对待生命的一种深切的体味。在这种强大的外力之下,人们像浮萍一样四处流荡,隐忍与挣扎,恐慌与狂欢浸满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这是小团圆通过这些
27、人物的生存状态,直面鲜活地表达出了个人在乱世之中的世纪末情绪。这也是一种悲观的情绪,无望的情绪。二、古老家族衰败的命运当战争带席卷而来之时,西方文明不断的涌入和渗透,在中西方文化的相互碰撞之中,强大的西方文化力量日益强烈地冲击传统的家庭结构,不仅带来家庭外部境况的急剧萎缩,也加剧了传统内在亲情价值观的崩溃。这使得中国传统的古老家族的命运走向衰败。几千年积淀下来的传统伦理道德在此时显得很无力。尽管痛心,但是大势已去,个人无法扭转历史文化的转轮。(一)家庭外部境况的急剧坍塌大家族经济在外在势力的干涉下不断走向萎缩,原有的共同的物质走向分离和贫乏。当日本人进了租界,透过九莉的视角“她新发现了广东土布
28、,最刺目的玫瑰红地子上,绿叶粉红花朵,用密点渲染阴影,这种图案除了日本衣料有时候有三分像,中国别处似乎没有。她疑心是从前原有的,湮灭了。 ”3从此可见外国经济浸染的速度之快,在经济渗入的背后还隐藏着外来文化的日益蔓延而来。 “九莉像给针戳了一下,摊贩倒没作声。 ”4九莉之于对自己所在的这个国家和民族,心底有一种悲凉的伤感与无奈。这也是外来文化对传统文化冲击的表现。作者从这样一个细微的细节给我们展示出了外在的环境的迅速改变。家族外在的依傍和权势也溃散了。首先是在前清袭了爵也做过官近年来又出山当上了要人的表大爷出了事,巨空亏款,最终被人暗杀了。表大妈也一直生病不起。绪哥哥在上海无法立足,也预备到北
29、方去看祠堂,至少有一个落脚的地方。这一大家子原本是那么兴旺有名气和势力的家族,而今也坍塌无遗了。还有祖父的侄子,九莉在做总督的二大爷“南京城破的时候坐在篮子里从城墙上吊下来逃走的。 ”5虽然“本地的近亲只有这两家堂伯父,另一家阔,在佣人口中只称为新房子 ”“盛家这一支家族观念特别重” 6但是,都免不了家族分解的衰败命运。其次九莉自家本身也好不到那里去。楚娣和乃德都开始做金子股票投机生意。九莉的父亲乃德、九莉的姑姑楚娣为重新分家产跟九莉的大爷打官司。虽然乃德和楚娣是后母所生,但是后来都是大爷作为兄长把他们两个孤儿带大的。1 张爱玲:小团圆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2009 年 4 月第 1 版,第
30、241 页2 子通,亦清主编:张爱玲评说六十年 ,中国华侨出版社,2011 年 8 月第 1 版,第 73 页3张爱玲:小团圆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2009 年 4 月第 1 版,第 64 页4张爱玲:小团圆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2009 年 4 月第 1 版,第 64 页5张爱玲:小团圆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2009 年 4 月第 1 版,第 171 页6张爱玲:小团圆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2009 年 4 月第 1 版,第 171 页8这时亲人之间对簿公堂的时候,什么恩情都消失殆尽。楚娣还说“那时候我们急着要搬出来,所以分得不公平。其实钱都是奶奶的,奶奶陪嫁带过来的。 ”1“楚娣不肯私了,
31、大爷也不答应,拍着桌子骂:她几时死了,跟我来拿钱买棺材,不然是一个钱也没有!” 2这是家族内部主要成员之间的一种利益争夺。最后乃德倒戈,单独与大爷私了了。即便如此,乃德一家的家境也大不如从前了。娶了翠华帮忙打理家里,但是还是有出无进的日子。 “乃德笑向五爷道:我们盛家的人就认识钱。 又道:小姐们住在一块要吵架的。 ”3钱成了家族成员之间关心的焦点。战后,乃德开始替人料理丧事, “讲究照规矩应当怎样,引经据典的。 ”4后来,家境竟落魄到向绪哥哥家借钱的地步。抵押也到了期。更无暇顾及九林的婚事。如此大家族中的非常传统的读书人也沦落到这样的地步。可见,这些大家族的长辈却不像长辈,并没有做出什么好的榜
32、样。而晚辈也不像晚辈,风花雪夜里,到处干着偷鸡摸狗的勾当。正如蕊秋对楚娣说“嗳,他们家那些少爷们。说是都不敢到别的房间里乱走。随便哪间房只要没人,就会撞见有人再里头青天白日。 ”5这是谈到项八小姐嫁的龚家的少爷们,一个个简直是风流成性。楚娣也感叹“现在这些年青人正相反,家里的钱是要的,家里给娶的老婆可以不要。 ”6现在的晚辈也早已不是奋发向上的晚辈了,一个个都不学无术,肆意挥霍家族的钱财,像一个无底洞一样,不断地凿家族难以为继的根脉。战争袭来,生存的压力接踵而至,对于大家族而言,冲击和挑战都是史无前例的。家人之间更加看重共同仅有的利益,为了自保与求生,展开了家族内部的争夺与瓜分。家族结构在前所
33、未有的冲击中日渐分崩离析。(二)传统伦理道德价值观崩溃我们知道,传统中国的家族文化是维持家族发展与稳定的基础。家族文化有端正风气、团结互助、敬老养老等优秀品质。其中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随更是题中之义。对家族成员来说, “传统的中国人总是以给定的父与子、夫之妻的家族伦理身份作为重要的存在标识” 7。然而,在张爱玲的小团圆里,我们几乎感受不到人与人之间暖意的温情。我们更多的是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与无情。我们很难再找到家族成员之间如此的人之常情。当战争席卷而来的时候,如此庞大的大家族却也是如此地不堪一击,转而变成一盘散沙,让人手足无措。家族成员之间情感的疏离,也直接加剧了传统的家族文化的衰弱
34、和家庭结构崩塌。九莉的母亲蕊秋是一个热衷于自我追求,出国留学的现代新派女性。 “她母亲是个学校迷,她们那时代是有中年妇女上小学的。 ”8而九莉的父亲却是一个非常传统的读书人。正如文中描写到“九莉的父亲头戴英国人在热带惯戴的白色太阳盔,六角金丝眼镜,高个子,浅灰直罗长衫飘飘然,勾着头笑嘻嘻站在一边参观,站得太近了一点,有点不好意思。 ”9“乃德脾气非常好,成天在他房里踱来踱去转圈子,像笼中的走兽,一面不断的背书,滔滔泊泊一泻千里,1张爱玲:小团圆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2009 年 4 月第 1 版,第 93 页2张爱玲:小团圆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2009 年 4 月第 1 版,第 98 页3张
35、爱玲:小团圆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2009 年 4 月第 1 版,第 121 页4张爱玲:小团圆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2009 年 4 月第 1 版,第 192 页5张爱玲:小团圆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2009 年 4 月第 1 版,第 31 页6张爱玲:小团圆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2009 年 4 月第 1 版,第 135 页7李永东:颓败的家族家族小说的文化与叙事研究 ,上海三联出版社,2011 年 9 月第 1 版,第 4 页8张爱玲:小团圆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2009 年 4 月第 1 版,第 16 页9张爱玲:小团圆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2009 年 4 月第 1 版,第 23 页
36、9背到末了大声吟哦起来,末字拖长腔拖得奇长” 1 ,可见九莉的父亲是一个非常中规中矩的传统知识分子。这两个人的结合并不是中西结合的完满,而是很快走向破裂。在不同的追求和不同的价值观的冲突中最终离婚了。这也是对传统婚姻观的挑战。自古以来的“好女不侍二夫” “从一而终”等传统的伦理道德在这里走向崩溃。这不只是家庭婚姻的破裂,还有蕊秋对自我人生价值的追求与看重,在她身上再也看不到一位中国传统母亲对待家庭的责任与奉献精神。蕊秋去学校看九莉,只是一种顺便。蕊秋“我跟项八小姐她们一块来的” “也是在牌桌上讲起来,说一块去吧。南西他们也要走。项八小姐是来玩玩的。都说一块走好了!我说好吧!” “无可奈何地笑着
37、” 2 这是此次母亲来看九莉的初衷。虽然是如此坦诚相告的直言,但是,也像针一样刺进每一个读者的心灵。母亲之于九莉,似乎并没有什么在意和多余的情感。母女之间的关系,蕊秋如此随意的应答之中,可见骨子里对母女之情的一种冷漠。这也许是因为蕊秋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不太看重这种家庭情怀。 “九莉笑着上前低声叫了声二婶。 ”3这是在亲生母亲面前的九莉,却是如此小心翼翼的,客客气气的。母女之间心灵的距离感。“九莉没问到哪里去,香港当然是路过。 ”“但是在上海还没有成为孤岛之前,蕊秋已经在闹着困再这里一动也不能动 。九莉自己也是她泥足的原因之一,现在好容易走成了,欧战,叫她到哪里去呢?” “好了,我还要到别处去,
38、想着顺便来看看你们宿舍。 ”4这是一个只在意自己的母亲。没有中国传统伦理中的亲情感。 “顺便”一词,可见是一种其中九莉之于蕊秋的分量之轻。 “九莉没问哪天到的。 ”“九莉没问到那里去” “九莉也没问起三姑” 5“九莉还是没问她到哪里去。 ”6显然,九莉在母亲面前虽然心里多种滋味交织,但是选择了沉默,也选择了沉默不语。九莉在母亲面前是如此地卑微。母女一起散步时,彼此都感觉很异样,很不习惯。 “不知道为什么,一跟她母亲在一起,就白样无味起来。”7她们是最熟悉的陌生人。文中随处还可以找到很多很多这样的细节。 “蕊秋从人堆里探身向车窗外部耐烦的说:好了,你回去吧!像是说她根本不想来送。她微笑站在阶前,
39、等着车子开了,水花溅上身来。 ”8送别的场景,熟悉的话语,熟悉的微笑,没有说再见,也没有期待重逢。这里的微笑是饱含悲伤的。让人心里颤颤不安。她始终在母亲母亲面前是那么战战兢兢,那么客气有礼貌。而蕊秋的态度变化无常,也丝毫没有在意过九莉的感受。甚至更多的是把九莉看成是她的一种若有若无的责任,一种负担与拖累。从九莉与母亲蕊秋之间这种微妙的关系中,我们再难以找到温情脉脉的亲情暖意。这种淡漠的情感也使九莉心里涌出深切的悲哀之后便是一种释然。所以九莉后来会攒稿费来还蕊秋的钱,这也是女儿对于无情的母亲的一种拒绝。蕊秋后来要走的时候,儿子九林对她也十分淡漠,甚至还带着一种奇异讽刺的笑容。九莉的父亲虽然传统,
40、但也好不到那里去。抽大烟,娶二房,以前常和郎1 张爱玲:小团圆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2009 年 4 月第 1 版,第 82 页2张爱玲:小团圆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2009 年 4 月第 1 版,第 24 页3张爱玲:小团圆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2009 年 4 月第 1 版,第 22 页4张爱玲:小团圆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2009 年 4 月第 1 版,第 24 页5张爱玲:小团圆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2009 年 4 月第 1 版,第 24 页6张爱玲:小团圆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2009 年 4 月第 1 版,第 39 页7张爱玲:小团圆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2009 年 4 月第
41、1 版,第 36 页8张爱玲:小团圆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2009 年 4 月第 1 版,第 40 页10舅一块出去嫖,为了省钱不送九林进学校。对待自己的孩子也是没有尽到为人父亲的责任。九林的牙齿“像搓衣板一样粼粼的,成为锯齿形。 ”1 ,营养不良也没人在意。 “有一次九莉刚巧看见他在一张作废的支票上练习签字。翠华在烟铺上低声向乃德不知道说了句什么,大眼睛里带着一种顽皮的笑意。乃德跳起来就刷了他一个耳刮子。 ”“结果罚他在花园里跪砖 , 跪香 ,跪在两只砖头上,一枝香的时间。 ”2 作为父亲对待亲生儿子像是玩把戏一样,丝毫没有一种父亲爱惜儿子的一种父爱。后母也教唆使坏。九林真是一个可怜的孩子,
42、没有人疼,也没有人爱,仿佛来到这个世上要自生自灭一般。乃德在九莉的心目中也是让她觉得很恐怖。九莉心里也说“我从来没爱过他。 ”3 父女之间没有一种亲情感,而是疏离的,冷淡的。不仅如此,九林后来爱上了自己的后母翠华。而竺家也好不到哪里去。就九莉的维哥哥和维嫂嫂来说, “竺家自己到了丝字辈,钱也已经给上一代用得差不多了,尤其他们二房人多,更拮据,但是他婚后也不短出去玩。维嫂嫂要报复,其实绪哥哥是最合逻辑的人选,嫡堂小叔,接近的机会多,又貌不惊人,不会引人注意,而且相处的年数多了,知道他谨慎,守口如瓶绝对可靠。 ”4儿子爱上后母,嫂子和小叔暧昧不清,这些都完全有悖于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这也让我们看到
43、了在整个家庭的外部环境日益萧条,家庭内部中父亲不像父亲,母亲不像母亲,传统家庭中最值得推崇的亲情观崩溃无遗;而家族成员养成的寄生、依赖、懒惰等性格弱点特点也使得他们没有能力挽回家族落败的历史命运。在这里传统亲情价值观的崩溃,也意味着传统道德价值观的没落。古老的家族在外已经失去了可以依附的权势,同时内在也失去了大家族的精神支柱。这些也共同说明,古老家族的走向衰败的命运是无法扭转的。古老的家族势必像摇摇欲坠的山峰一样,注定会分崩离析走向破裂。三、人性的荒漠一部有文学价值的作品与其对人性刻画的深度和对人性所展示的丰富性是息息相关的。而张爱玲的小团圆在人性的深度和丰富性上的表现无疑是出色的,她不愧于是
44、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大才女。张爱玲曾在自己的文章里也谈到“我不喜欢壮烈。我是喜欢悲壮,更喜欢苍凉。壮烈只有力,没有美,似乎缺少人性。悲剧则如大红大绿的配角,是一种强烈的对照。但它的刺激性还是大于启发性。苍凉之所以更有深长的回味,就因为它像葱绿配桃红,是一种参差的对照。 ”5可见这是张爱玲偏爱“苍凉”的最好诠释。而在苍凉的背后是之所以有一种深长的回味,那是因为“苍凉”触碰到了“人性” 。 小团圆中亦是这样,我们透过苍凉的幕布,可以“直面人生之哀痛,揭示人性之愚妄与缺失” 6。张爱玲也曾谈到“我用这手法描写人类在一切时代之中生活下来的记忆。而以此给予周围的现实一个启示。” 7可见,这也是她创作的出
45、发点所在。她喜欢素朴,她试着“从描写现代人的机智与装饰中去衬出人生素朴的底子” 8,1张爱玲:小团圆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2009 年 4 月第 1 版,第 108 页2 张爱玲:小团圆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2009 年 4 月第 1 版,第 99 页3张爱玲:小团圆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2009 年 4 月第 1 版,第 121 页4张爱玲:小团圆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2009 年 4 月第 1 版,第 140 页5子通,亦清主编:张爱玲评说六十年 ,中国华侨出版社,2011 年 8 月第 1 版,第 72 页6王素:“小团圆二题兼与袁良骏先生商榷”, 名作欣赏2011 年第 3 期 7子通
46、,亦清主编:张爱玲评说六十年 ,中国华侨出版社,2011 年 8 月第 1 版,第 73 页8子通,亦清主编:张爱玲评说六十年 ,中国华侨出版社,2011 年 8 月第 1 版,第 74 页11正如在小团圆里她也直接指向了人性的荒漠,具体表现在一方面是人对所在民族存亡的淡漠,另一方面是人与人之间情感的冷漠。(一)人对所在民族存亡的淡漠当战争的阴霾笼罩着蓝天的时候,在小团圆的故事里,我们难以找到在民族存亡、危在旦夕的时刻,作为子民的奋勇抗争与誓死保家卫国的英勇与担当。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古训早已忘到九霄云外去了。我们更多感受到的是人物游离与战争之外,却又生活在战乱之中的一种生命的状态。九莉
47、同学比比面对战争的一种淡定和冷漠, “比比也说身边的事比世界大事要紧。 ”1当沪战开始的时候,还兴致勃勃地讨论“要亡国还是亡给英国人,日本鬼子最坏了, ”云志说。云志又道:“印度鬼子可怜咧!”蕊秋道:“你们这些人都是不到外国去,到了外国就知道了,给人请看不起,都气死人了!” 2在民族存亡的时刻,还有云志这样愚昧无知自以为是的子民,这是民族的无奈与悲哀。而蕊秋虽然感受到了这种毫无民族尊严感的无知态度,但是她自身处于这样的时代也是无法左右的。她甚至连自己都把握不住,作为一个现代新派的女性,她也只能把这种感受化作一声感叹。她也深陷在风情万种的泥泞之中不能自拔。我们能指望依托这样的女性来救亡图存吗?一
48、切都是枉然的。当二战快要结束的时候,九莉对之雍说“希望它永远打下去。 ”之雍沉下脸来道:“死这么许多人,要它永远打下去?”九莉依旧轻声笑道:“我不过因为要跟你在一起。 ”3在这里,民族大义和个人的儿女私情碰撞在一起的时候,小人物顾及不了那么多的时代大事,也没有这种历史的厚重感。这里写出了人性的在不同的境况下不同的侧面和棱角。对此,也有学者专门撰文说张爱玲的小团圆是“残酷冷漠背后的历史感匮乏” 4。诚然如此。因为对于这些小人物而言,他们的生命里不需要什么大义去证明他们个人存在的价值,他们渴求的只是人生安稳的一面,还有他们能够抓得住的东西。这也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息息相关。中国是一个以家族为中心的社会,国家的概念和民族的意识自古都被家族的中心地位所掩盖和模糊,这也导致了自古以来中国人对自身所生存发展的国家和民族意识的欠缺。加之西方强大外来势力的侵入,直接从物质上和精神上击溃了古老家族的存在根基,古老家族走向衰败的命运也自然使得其家庭成员的落荒而逃。这些小人物已经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