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组胚课件上课后重点(有不全的地方自己补充 )第一章绪论1.组织学(histology)是研究正常人体微细结构及其相关功能的科学。研究内容:细胞、组织、器官与系统研究水平:组织、细胞、亚细胞和分子水平2.细胞(cell)是人体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由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构成。成人约有 1014-15 个,200 余种。3.组织(tissue)是由细胞和细胞外基质构成细胞外基质由细胞分泌形成。4.四种基本组织: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和神经组织。5.嗜碱性(basophilia):苏木精为碱性染料,可使细胞核内的染色质和胞质内的核糖体等结构染成紫蓝色, 易被碱性染料着色的性质称为嗜碱性。6
2、.嗜酸性(acidophilia):伊红为酸性染料,使细胞质和细胞外基质中的成分染成粉红色,易被酸性染料着色的性质称为嗜酸性。7 光镜(light microscope)技术光学显微镜分辨率:0.2m1)普通光学显微镜切片标本的制备方法标本制作:切片法石蜡切片,冷冻切片非切片法涂片、铺片、磨片石蜡切片术( paraffin section ):基本程序:取材、固定,脱水、包埋,切片(5-10 m 厚),染色,封片和结果观察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 染色法)嗜碱性(basophilia):苏木精为碱性染料,可使细胞核内的染色质和胞质内的核糖
3、体等结构染成紫蓝色, 易被碱性染料着色的性质称为嗜碱性。嗜酸性(acidophilia):伊红为酸性染料,使细胞质和细胞外基质中的成分染成粉红色,易被酸性染料着色的性质称为嗜酸性。中性。特殊染色:嗜银染色、异染性(醛复红与偶氮焰红染色,肥大细胞和弹性纤维)8. 电镜技术:用于观察组织细胞的超微结构分辨率:0.2nm透射电镜术:(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TEM) 以电子束穿透样品,经聚合放大后显像荧光屏上进行观察和摄片。根据电子束在不同结构上被散射程度的差异表现为电子密度高(黑或深灰色)和电子密度低(浅灰或灰白色).2) 扫描电镜术(scanning e
4、lectron microscopy, SEM)用于观察组织细胞表面立体结构,具有真实的立体感。第二章上皮组织1.被覆上皮的分类和分布,内皮,间皮(见书 29 页表 3-1)?(1)单层扁平上皮, 又称单层鳞状上皮(simple squamous epithelium)内皮(endothelium):分布在心血管、淋巴管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功能:游离面光滑,有利于液体流动及物质通过.间皮(mesothelium):心包膜、胸膜及腹膜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功能:游离面湿润光滑,减少器官相互运动时的磨擦。(2)单层立方上皮(simple cuboidal epithelium)特点:细胞呈立方形(侧
5、面观)或多角形(表面观)核圆居中分布:甲状腺滤泡、肾小管(3)单层柱状上皮(simple columnar epithelium)特点:细胞呈柱状(侧面观)或多角形(表面观),核长圆形位于基底部.分布:胃、肠、胆囊、子宫等.(4)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pseudostratified columnar epithelium)特点:细胞排列貌似多层,但基底部均附着于基膜,实为单层;由柱状细胞、梭形 细胞锥形细胞和杯状细胞构成,核位置参差不齐;柱状细胞表面有大量纤毛;基膜厚分布:呼吸道(5)复层扁平上皮,又称复层鳞状上皮(stratified squamous epithelium)特点:表层细胞呈
6、扁平状;中层细胞呈梭形或多边形;基底细胞矮柱状,有增殖能力;基底面凹凸不平.分布:皮肤表皮-角化复层扁平上皮口腔、食管和肛门-未角化(6)复层柱状上皮(stratified columnar epi.)特点:浅层细胞呈柱状,深层细胞多边形。分布: 眼睑结膜、男性尿道(7)变移上皮(transitional epithelium)特点: 细胞为多层.细胞形状和层数因器官功能状态不同而异.盖细胞排空的膀胱上皮厚, 细胞层数增多,细胞呈大的立方形.充盈的膀胱上皮薄,细胞层数减少,细胞呈扁梭形分布:肾盏、肾盂、输尿管、膀胱2.浆液性腺泡与粘液性腺泡的光电镜结构?(1)浆液性腺泡LM 由锥形细胞组成,核
7、形圆,位于细胞中央。胞质染色较深,顶部胞质含折光性强的嗜酸性(红色)分泌颗粒,即酶原颗粒;基部胞质嗜碱性较强;腺泡腔小EM 可见基部有较多的粗面内质网和核糖体(2)粘液性腺泡LM 由大锥形细胞组成。胞质染色较浅,细胞核扁圆形,居于细胞底部。EM 可见顶部胞质内有粗大的分泌颗粒,即黏原颗粒3.上皮细胞的特殊结构?(一)上皮细胞的游离面1.微绒毛(microvillus): 上皮细胞游离面的胞膜和胞质伸出的微细指状突起,直径约 0.1m组成: 细胞膜、胞质、纵行微丝;微丝下端可附着于终末网.形成光镜下可见的纹状缘(小肠)或刷状缘(肾小管)功能:增加细胞表面积,有利于吸收2.纤毛(cilium)定义
8、: 上皮细胞游离面的胞膜和胞质伸出的能摆动的细长突起.结构:-LM:较长突起,长 510m,直径约 0.2m.-EM:中央 2 条单微管,周围有 9 组二联微管(9 + 2);动力蛋白臂分解 ATP 后附着相邻微管, 产生位移或滑动.功能:节律性定向摆动,排出吸入的灰尘和细菌.(二)上皮细胞的侧面细胞相邻面间隙狭窄,有钙粘蛋白相结合,并可形成特化的细胞连接(cell junction).1.紧密连接(tight junction)位置:细胞侧面顶端EM:相邻细胞膜间断融合,非融合处有极窄的间隙. 融合区邻近两细胞的跨膜蛋白紧密相贴形成封闭索.功能:机械连接作用;屏障作用2.中间连接(inter
9、mediate junction)位置:紧密连接下方.结构:细胞间隙内有中等电子密度丝状物;胞质侧有薄层致密物和微丝附着,微丝交织组成终末网.功能:粘着作用,保持细胞形状,传递细胞收缩力.3.桥粒(desmosome)位置:位于中间连接的深部.结构:呈斑状;细胞间隙有丝状物,中央有致密中间线, 胞质面有较厚的致密物质构成附着板,胞质中有许多直径10nm 的角蛋白丝(张力丝)附着,并折成袢状返回胞质.功能:牢固的细胞连接作用,在易受机械牵拉的组织中较丰富(皮肤、食管).4.缝隙连接(gap junction),又称通讯连接(communication junction)位置:位于柱状上皮深部结构
10、:23nm 细胞间隙,内有许多间隔相等的连接点.连接点处相邻细胞的胞膜中有许多分布规律的柱状颗粒,称连接小体由 6 个连接蛋白围成,中央有直径 2nm 的管腔.相邻细胞膜中的连接小体对接,管腔通连.功能:交换小分子物质和离子,传递化学信息 。电阻低有利于细胞间电冲动传递;连接作用连接复合体: 4 种连接中 2 个或 2 个以上毗邻存在4.上皮组织的结构特点?(1)细胞多,排列紧密有规则,细胞间质少(2)一般无血管,有丰富的游离神经末梢.(3)明显的极性(游离面、基底面和侧面).第三章结缔组织1.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浆细胞,肥大细胞的结构特点和主要功能?(1)成纤维细胞(fibroblast)
11、结构 LM:扁平状,胞体较大,多突起;胞质丰富,弱嗜碱性;核大,着色浅,核仁明显.EM:RER 丰富游离核糖体 GC 发达.功能:合成分泌细胞外基质(胶原蛋白弹性蛋白蛋白多糖等,构成纤维和基质).纤维细胞(fibrocyte): 静止状态的成纤维细胞.2.巨噬细胞(macrophage)结构-LM:形状不规则,可有伪足; 胞质嗜酸性,可含吞噬物; 核小,深染.EM:有皱褶或微绒毛;含大量溶酶体、吞噬体、吞饮泡和残余体.功能-趋化因子病变组织及细菌产生的一些化学物质能刺激巨噬细胞产生活跃的变形运动,聚集于病变部位。趋化性: 细胞向趋化因子定向移动的特性.吞噬作用: 特异性吞噬通过识别因子.非特异
12、性吞噬直接粘附被吞噬物.抗原提呈: 巨噬细胞吞噬了抗原后,在溶酶体中保留抗原决定基,形成抗原肽MHC 分子复合物,输送到细胞表面,提呈给 T 淋巴细胞.分泌作用:生物活性物质溶菌酶、补体, 多种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 1).3.浆细胞(plasma cell)来源:B 细胞结构:LM: 卵圆形, 胞质丰富嗜碱性; 核圆, 偏于一侧,核仁明显, 异染色质呈团块状紧靠核膜内侧,辐射状排列, 形似车轮.EM: 大量平行排列的 RER, Ri 及发达 Gol.功能: 参与免疫应答(合成分泌免疫球蛋白即抗体).4.肥大细胞(mast cell)分布: 常沿小血管和小淋巴管分布,易于接触外界抗原的部位,如
13、皮肤、消化管、呼吸道较多.结构: 体积大,卵圆形;胞质充满粗大异染性颗粒(分泌颗粒),颗粒内含肝素、组胺、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等,胞质含白三烯;核小而圆,着色深,居中.功能:参与过敏反应肝素:抗凝血.组胺(作用快)、白三烯(作用慢):皮肤小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强,导致组织水肿荨麻疹;支气管平滑肌痉挛哮喘;全身小动脉扩张,血压急剧下降休克;统称过敏反应.引发过敏反应的抗原称过敏原,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吸引嗜酸性粒细胞,对抗过敏反应.2.分子筛,组织液的形成和作用?(1)分子筛: 在疏松结缔组织基质, 蛋白多糖以透明质酸为中心,其他糖胺多糖与核心蛋白结合,构成蛋白多糖亚单位,通过连接蛋白与透明质酸
14、结合在一起,形成带有许多微孔的立体分子筛.作用:允许小于微孔的物质通过,对大于微孔的物质具有屏障作用, 故限制细菌和癌细胞扩散.溶血性链球菌和癌细胞分泌透明质酸酶破坏屏障.(2)组织液(tissue fluid)形成: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出的水和一些小分子物质(氨基酸、葡萄糖和电解质等), 在组织中与细胞进行物质交换后, 部分在毛细血管静脉端回流入血, 部分进入毛细淋巴管成为淋巴.功能:是细胞摄取营养物质和排出代谢产物的中介, 构成细胞赖以生存的微环境;产生或回流障碍, 导致组织脱水或水肿.3.比较上皮组织和结缔组织的结构特点,分布和功能?(1)上皮组织特点: 细胞多,排列紧密有规则,细胞间质少
15、一般无血管,有丰富的游离神经末梢. 明显的极性(游离面、基底面和侧面).分布:被覆上皮分布于身体或器官的表面,衬贴在体腔和有腔器官的内表面.功能:保护、吸收、分泌、排泄等(2)结缔组织结构特点:细胞成分少,cell 散在分布、无极性;细胞间质多; 血管和神经丰富分布:位于器官之间、组织之间和细胞之间功能:连接、支持、营养、保护、防御和修复第四章软骨和骨1.骨组织的构成(骨基质,骨祖细胞,成骨细胞,骨细胞,破骨细胞)?骨基质(bone matrix)即钙化的细胞间质,包括有机质和无机质。有机质由大量胶原纤维和少量无定形有机物组成,这种未钙化的细胞间质又称类骨质无机质又称骨盐,主要为羟磷灰石结晶。
16、骨祖细胞(osteoprogenitor cell)位于骨组织表面, 为骨组织中的干细胞, 骨组织生长重建或骨折愈合时,可增殖分化为成骨细胞.形态:梭形,较小成骨细胞 (osteoblast)分布于成骨活跃的骨组织表面, 常排成一层.LM: 胞体较大, 立方或矮柱状, 有突起, 胞核大而圆, 胞质嗜碱性.EM: RER 和 GC 丰富骨细胞(osteocyte)形态: 小、扁椭圆形,多突起分散于骨板内或骨板间; 胞体所在腔隙称骨陷窝, 突起伸入骨小管, 突起间有缝隙连接, 骨小管彼此相通. 骨陷窝和骨小管内含组织液, 营养骨细胞并输送代谢产物.功能: 参与调节和维持钙、磷平衡.破骨细胞(ost
17、eoclast)结构: 数量少, 常位于骨组织表面被吸收形成的小凹陷内. 为多个单核细胞融合形成.-LM: 体积大, 550 个核; 胞质嗜酸性;-EM: 贴骨基质侧有皱褶缘(功能活跃,微绒毛).溶酶体和线粒体发达; 皱褶缘侧多突起,皱褶缘深面有许多吞饮小泡.功能: 释放多种水解酶和有机酸, 溶解和吸收骨质2.定义:骨单位,同源细胞群,软骨囊,类骨质骨单位(osteon)又称哈弗斯系统定义:指内、外环骨板之间的大量圆筒状结构,由 420 层同心圆排列的骨单位骨板围绕中央管构成.是骨密质的主要结构单位。-中央管(哈弗斯管):与穿通管相通,内有小血管、神经及少量结缔组织.-骨单位骨板同源细胞群(i
18、sogenous group)在软骨中央, 28 个成熟软骨细胞聚集成群位于一个软骨陷窝, 它们由一个软骨细胞分裂而来。功能:合成和分泌软骨基质和纤维软骨囊(cartilage capsule)软骨细胞周围的基质深染,含较多的硫酸软骨素,呈强嗜碱性。类骨质(osteoid)最初形成时并无骨盐沉积的骨基质。骨基质中的有机质由大量胶原纤维和少量无定形有机物组成,这种未钙化的细胞间质又称类骨质3.长骨的一般组织学结构?长骨的结构长骨的构成: 骨密质、骨松质、内为骨髓腔,骨髓充填其中。外覆软骨膜1.骨密质:分布于骨干和骨骺的外侧面,骨板排列规律,按骨板的排列方式分环骨板、骨单位、间骨板.(1).环骨板
19、(circumferential lamella)指环绕骨干内、外表面排列的骨板,分别称为内环骨板和外环骨板.-外环骨板:厚,由数层或十多层骨板组成,较整齐地环绕骨干排列.-内环骨板:薄,仅由数层骨板组成,不如外环骨板平整.穿通管: 横向穿越内外环骨板的管道,与骨干长轴垂直,内含血管、神经和结缔组织.(2).骨单位(osteon)又称哈弗斯系统定义:指内、外环骨板之间的大量圆筒状结构,由 420 层同心圆排列的骨单位骨板围绕中央管构成.是骨密质的主要结构单位。-中央管(哈弗斯管):与穿通管相通,内有小血管、神经及少量结缔组织.-骨单位骨板(3). 间骨板是原有的骨单位被吸收后残留的部分,填充于
20、骨单位间或骨单位与环骨板间。间骨板呈扇形或不规则形,无血管通道2.骨松质分布于长骨两端的骨骺和骨干的内侧面,由大量针状或片状骨小梁相互连接而成的多孔隙网架结构. 骨松质内的小腔隙和骨干中央的腔相连通,共同构成骨髓腔.功能:保护和营养骨组织;为骨生长和创伤修复提供骨祖细胞第五章肌组织1.骨骼肌纤维的光镜与电镜结构?(1)光镜结构胞体长圆柱状,直径 10100m, 长 1-40mm.胞核椭圆形,数十至数百个,位于周边.胞质充满肌原纤维,与肌纤维长轴平行排列,有相间排列的明带和暗带,形成周期性横纹.暗带(A 带): 中央有浅色窄带-H 带H 带中央有深色 M 线.明带(I 带): 中央为深色 Z 线
21、.肌节(sarcomere):相邻 2 条 Z 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由 1/2 I 带+A 带+1/2 I 带构成,长 1.53.5m,是骨骼肌纤维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2)超微结构1) 肌原纤维由粗肌丝和细肌丝构成; 肌原纤维间有肌浆网,大量线粒体、糖原、肌红蛋白.粗肌丝(thick filament)分布: 肌节中央,长贯暗带,中央固定于 M 线,两端游离,长约 1.5m,直径 15nm.分子结构:由肌球蛋白组成,肌球蛋白为豆芽状,分头杆两部分,头部为 EM 下横桥,有 ATP 酶活性. 细肌丝(thin filament)分布:肌节两侧,一端固定于 Z 线,另一端伸入粗肌丝间,止于
22、H 带外侧,长约1m,直径 5-8nm.分子结构:肌动蛋白(有与肌球蛋白头部结合的位点)、原肌球蛋白、肌钙蛋白(可与 Ca2+ 结合): TnT、TnI、TnC2) 横小管(transverse tubule),又称 T 小管概念:肌膜向肌浆内凹陷形成的微细小管,与肌纤维长轴垂直,同一平面的横小管分支吻合,环绕肌原纤维.分布:位于明、暗带交界处.功能:将肌膜的兴奋迅速传导至肌纤维内部.(开口于肌细胞表面)3) 肌质网(sarcoplasmic reticulum)概念:肌纤维中特化的滑面内质网,位于横小管之间.结构:肌质网纵行包绕肌原纤维的部分称纵小管;两端在靠近横小管处扩大呈扁囊状称终池.三
23、联体(triad): 每条横小管与两侧的终池组成三联体.功能:肌质网膜有钙泵和钙通道,贮存和释放 Ca2+.2.心肌纤维的光镜与电镜结构?1.LM 结构: 不规则的短圆柱状,有分支,互连成网;核 12 个,卵圆形,居中;有周期性横纹;细胞以闰盘连接.2.超微结构:粗肌丝,细肌丝, 肌节,横小管,肌质网肌原纤维横小管肌质网二联体闰盘心房肌纤维3.肌节,心肌闰盘的概念?肌节(sarcomere):相邻 2 条 Z 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由 1/2 I 带+A 带+1/2 I 带构成,长 1.53.5m,是骨骼肌纤维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闰盘(intercalated disk)心肌纤维连接处,染色较其他部位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