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谈科学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对策本文摘要:本文从科学学科的特点阐述学困生的成因,并从科学的学科特点及相关方面采取相应的对策。关 键 词:科学 学困生 成因 转化 科学学困生的存在是一种普遍的现象。 科学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也相应地被提到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来。根据在科学学困生的学情,结合科学学科的特点,对科学学困生的内外成因和转化策略进行阐述。一、学困生的成因:科学学困生的形成的原因是复杂的,但总体上说有外部原因与内部原因。事实上,在形成学业不良的过程中某些因素可以单独起作用,也可交互作用。大多数学生的学业不佳是由于各种不良因素交织在一起而形成的。在这些因素中,由于学生个人的内部因素造成的成分也比较
2、复杂,先结合科学学科的特点,谈谈科学学因生的内部成因:(一)内部成因1、 “害怕”:根据对科学学困生分析寻找不良形成的原因时发现,许多学困生是在刚入初二时对科学畏难的情绪造成的。从科学学科安排顺序来看,虽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科学书是按新课标设计的,但从教材的安排顺序来看,初一学生所学习的主要是天文地理和生物知识。这些内容大都是记忆性的知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般都强以结合自然界中的实物进行学习,进入初二后,学生要学习的是具体较高抽象思维的物理学抽象概念的内容,如密度、熔点、沸点、压强等。一向习惯于利用形象思维方式的初中学生,突然要求其具有抽象思维,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对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
3、过程。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学生对这一转变过程的情绪。由于学习内容的改变,必然造成学习方法、策略的改变。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很顺利地得以转变,做不到这一点的学生,就容易成为学困生。2、不良学习习惯对于科学的学困生来说,由于长期的得不到在学习上的成功的体验,学困生久而久之形成了一些不良的学习习惯:(1)缺乏思索在思考科学的问题时,思考对解决这一问题有着非常关键的影响,遇到一些稍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认真仔细地去思考的问题时,学困生往往显得很不耐烦。这样,很多学困生在面对一些稍难的题目或作业时,不是选择怎样解决难题,而是选择了放弃,甚到有些学生为了应付作业检查而去抄袭他人的作业
4、。(2)学习态度差由于学生在学习时遇到一些问题,必然会引起一系列的形成学习不良习惯:面对一些问题觉得无所谓、解题时马虎、书写潦草等毛病。(3)不良学习方法学习需要一定的方法。 科学学困生在长期的学习中,对自己的学习习惯认识不足,采用了不适合于自身的学习方法,导致其科学成绩无提高。(二) 、外部成因科学学困生产生的外部因素很多,笔者无法一一例举,下面阐述比较主要的方面。1、 科学学科地位科学以前称为自然科学 ,曾有一段时间内是处于副科的地位,是小学课程中常识在初中的延伸,一直处于被忽略的边缘,最近几年内才得以重视。学生的父母以及部分主课教师(如语文等)对科学该课程认识不足,在学生的思想中散播科学
5、是副科的种子,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对科学认识,也同时因为学生在小学的学习中已经习惯习重点学习语文、数学等科目,到初中后可能一时转变不过来,无法适应新的主课。2、家庭和社会影响有些家庭对自己孩子过于溺爱,造成学生不想读书也听之任之,久而久之,造成了学生的学习的无所谓态度,遇到学习的困难之处,不会迎难而上,逐渐产生了厌学情绪,从而成为学困生。另外,由于初一学生所学习的科学的学习内容是地理和生物的相关内容,一般的科学学困生的学习由于没有很好的学习方法作指导,学习过程中只重视对一些概念、名称的“死记硬背” ,并成为了以后的学习习惯。对初一学生来说一个个概念与名称仅是文字上的抽象概念,没有实际意义,从而
6、记忆无法长久。二、 科学学困生的转化对策针对上述科学学困生的成因的分析,得出以下转化对策:(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初中学生的发展特点分析,初中学生思维方式在不断的发生变化,在转化科学的学困生时,要加强记忆性内容的练习,并在训练当中穿插入与实际相结合的知识,让他们对科学知识的认识更加形象化,让他们能很快的理解。比如学生在学习“水的电解”时,新课程内插入了原子、分子和原素等词汇,学生们不能很快的接受。我们可以用打比喻的方法,让学生来接受,把元素比作学生,而把一个学生比作原子,询问学生:“能不能用一个学生来代替所有的学生呢?” 。这时学生才会明白元素与原子的区别。对于各种各样的问题,单单从文字来理
7、解是有困难的,学生不容易记忆。但当我们从形象的具体例子出发,从类比的方法出发,这一问题就可得以解决。(二) “双面行动”有些科学学困生是因为学生扑自身不努力所造成的,而有些是缺乏有效的学习方法而成为学困生。学好科学这门课,勤奋与方法是缺一不可的。对于勤奋,不管是从一些伟人的事迹中还是从学生身边的例子中都能说明问题,这里勿需多言。但是一般的学困生都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的指导,下面简述之:1 加强学习的计划性。有计划的学习活动可以促使学习目标的实现,可以磨练学习意志,有利于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也可以提高时间利用率。3指导学生制定一个科学的学习计划是非常必要的。2 加强预习、复习活动。3 培养学生对学
8、习过程的元认知能力。不管是对整个学习过程还是解决某一个简单问题的,都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元认知能力。简而言之,元认知即是对认知的认知和监控。也就是说,人可以跳出一个系统来观察这个系统并且控制这一系统,通过元认知了解、检验、评估和调整自己的认知活动。4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学生若懂得怎样去反思、总结前一段时间的学习过程中的经验,为下一阶段的学习做好打算或吸取教训,学生在下一阶段的学习效率和水平将会有所提高。同样,解决了一道自然科学的一个问题后,学生若懂得怎样去反思、回顾这个问题的解法、思路及自己解题时存在的优势与不足,这样,学生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将不断提高。4 加强学困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一般说来,
9、解决自然科学的问题有如下的步骤与方法:(1)全面理清问题,通过较快速地浏览整个问题的整体框架大致了解问题的状况,但一定要明确提出了什么问题,这个问题提出的目的性是什么。(2)以问题为思维的中心,以问题中已知各数量关系为主线,理清已知问题中的各数量关系与问题存在的关系是什么。(3)从整体上把握问题的类型,大致以什么方式回答。(4) 自然科学的问题一般很注重思维过程。面对一个问题,我们首先通过明确问题的目的性,通过逆向推理的方法进行解题。如下题的解题思路:题目:一金属块挂在弹簧秤的下端, 弹簧秤的读数是 0.89 牛;若把金属块全部浸入水中,弹簧秤读数是 0.79 牛,求金属 块的密度。解题思路:
10、解决什么 问题 :求金属块的密度 金 ;逆向思 维:求金属 块的密度,只要求金属块的质量与体积 ;求金属块的质量,只要知道金属块受到的重力(已知在空气中金属块的重量);求金属块的体积,则只要求金属块浸没于水中排开水的体积;求金属块排开水的体积,则只要求金属 块浸没于水中受到的浮力(浮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秤的两次示数差表示)。(5)克服思维定势。从总体上说, 自然科学中哪一部分问题应用哪一知识去解答,在学生的思维中已经有一定的思维定势,思维定势对于一般的解题是有好处的,它可以减少学生思维的时间;但是思维定势也往往把学生的思维带入了解题的“死胡同” ,故在解决一些问题时,有时要充分地利用思维定势的优
11、势,有时则要克服。如上题中,求体积时并不能利用密度与质量的关系进行求解,则需要打破思维定势,利用浮力的知识。(6)选择多种方法进行解题。每一个题目的解题都有一定的方法,且思路不同,这可以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形成这样的一种习惯:当以自己的方法完成解题时,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另外的解题方法。(7)解决一定问题之后,培养学生总结问题,反思问题的能力。(三)化整为零,化零为整 学习自然科学的过程就是“化整为零,化零为整”的过程。当学困生面对自然科学内容时,要把整体上的知识体系各各击破,从细处学习知识内容。但是,毕竟自然科学是一门有系统性的学科,这一学科中各知识点间存在必然的联系,通过理顺
12、这一关系,学生对知识形成网络化。如在学习电学的基本概念与规律时,我们可能将知识系统化为如下结构:电荷电量电流电压 关系欧姆定律决定电阻因素 电阻电功、电功率、焦耳定律(四)重视解疑,更重激疑对于自然科学的学困生,学生的很多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帮助学生解决一些问题是进行学困生转化的一项重要的工作。在平时的学困生转化过程中,我们发现学困生的一个共同特点是:一般的学困生很难提出问题。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确实,对于自然科学的学困生,平时的他(她)们很少把时间投入到思考一些自然科学的学习问题上来,即使有些学生平时有思考学科上的一些问题,但由于其在思考的过程中,他(她)们所获得的
13、失败的消极体验机会比积极体验机会多得多,所以这给他(她)们下一次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形成一定的障碍,教师在转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工作是如何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问题。有问题的学生往往是对某一个方面经过认真思考的。通过点拨后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并在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新的问题,使学生产生兴趣。(五)倾情投入,师生共感: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是一个教育系统工程,转化过程是一长期的过程。这过程需要教师投入大量的精力。转化一名学困生,笔者认为教师在情感的投入方面必须做到如下几点:1 取得学困生的信任与支持。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并不仅仅是学业上的指导工作,更是对学生心理上支持、理解、信任工作。我们不得不承认:由
14、于受到社会、学校、家长等的升学压力的影响,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总是对学业优秀生比较重视,而对学困生则忽视了。长期受到这一意识的影响,学困生与教师之间形成了一条不可逾越的心理鸿沟。学困生的心理相对教师来说是封闭的。这时要转化这名学困生,首先教师的一切行为必须取得学困生的信任与支持。2 相信学困生具有可发展的潜力。笔者认为, “真诚地相信学困生是可以转化的”这一点是转化自然科学学困生的工作的基础。从人的发展与学困生的形成原因等角度分析,这一点是不难理解的。3 与学困生建立类似于“互惠互利”的“平等关系” 。转化学困生时,教师不要以高姿态对待学困生,不要以为对学困生学业上的帮扶工作是对学困生的“施舍
15、” 。教师要以平等的身份加入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中来,使学困生感觉到教师与学困生的关系是一种“互惠互利”的“平等关系”:教师可以从学困生身上学到很多知识,同理,学困生也达到了被转化的目的。4 是学困生学业上的指导者,又是精神上的支持者。任何一个学困生,其总是回避着自己在学业上的后进,总是以自我封闭的形态出现在教师的面前。其实学困生在班集体中的心理压力是无形的,也是非常大的。教师在这里的角色并不仅仅是对学困生进行学业上的指导工作,更重要的是给学困生以精神上的支持,使学困生走出“自卑、自闭”的心理。总之, 自然科学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是一艰巨而富有挑战意义的工作,它需要更多的教师以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这项工作来。笔者相信,一名好教师不但能使优秀生更加优秀,同样能使后进生不再后进了。1班主任之友 2005 年第 249 期 班主任之友杂志社2刘晓明 傅贵芳编著 中学生学业不良的评价与干预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年 10 月 3科学课 2005 年第 10 期 湖北教育报刊社 北京教育学院心理系编著 教师实用心理学 开明出版社 1999 年 7 月 4常秀成主编 中学生学习方法培养与指导会 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7 年 10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