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贷款的会计处理.doc

上传人:tkhy51908 文档编号:6258616 上传时间:2019-04-0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贷款的会计处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贷款的会计处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贷款的会计处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贷款的会计处理很难理解,请详细解释一下。贷款的处理是金融机构的特殊处理,需要特别记忆一下。总体来看,除了分录处理比较特殊以外,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这里需要特别注意的处理有三点:一是虽然是实际利率摊余成本计量法,基本理念和持有至到期投资一致,但是在计算资产减值损失的时候,如果有未收到的应收利息的,这个应收利息是构成减值前的摊余成本的,也就是在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理念中,如果债务人发生财务危机的,别指望应收未收的利息能够实际收回,所以把这部分应收利息也确认为减值了。这点处理和持有至到期投资不一致。另外是对于发生减值的贷款,要把贷款本金全部转入“贷款已减值”科目,这点处理有利于金融机构对于减值的贷款

2、进行专项的管理和追踪。第三点就是贷款减值的结转问题,如果实际从债务人手中收回贷款的,贷款减值准备的结转是按照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确定的利息收入来结转的,这点处理也是和持有至到期投资乃至一般的减值处理存在差异的地方。关于资产减值损失的确认问题,对于贷款来说在确认减值的时候应收未收的利息是要记入到减值前的摊余成本中的,这个处理区别于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摊余成本的处理,因为持有至到期投资不管利息是否收到,摊余成本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率计算的投资收益应收利息,考虑的是现金流量能够流入企业。而贷款则是认为这个未来的现金流量风险很大,金融企业出于谨慎考虑全部确认为减值一部分,计算的减值前的摊余成本期初摊余成本实际

3、利率计算的利息收入,应收利息没有实际收到的全部确认为减值前摊余成本组成部分,这点处理和持有至到期投资是不一样的。商业银行贷款业务会计处理商业银行关于贷款业务应当设置的会计科目主要有“贷款”、“贷款损失预备”、“资产减值损失”和“利息收入”等。“贷款”科目属于资产类科目,核算商业银行按规定发放的各种客户贷款,包括质押贷款、抵押贷款、保证贷款、信用贷款等,可按贷款类别、客户,分别设置“本金”、“利息调整”、“已减值”等进行明细核算,期末借方余额反映银行按规定发放尚未收回贷款的摊余成本。“贷款损失预备”科目是“贷款”科目的备抵科目,核算商业银行贷款的减值预备,可按计提贷款损失预备的资产类别进行明细核

4、算。本科目期末贷方余额,反映银行已计提但尚未转销的贷款损失预备。“资产减值损失”科目属于损益类科目,核算商业银行计提的贷款减值所形成的损失。期末,应将本科目余额转人“本年利润”科目,结转后无余额。“利息收入”科目属于损益类科目,核算商业银行确认的利息收入,可按业务类别进行明细核算。期末应将本科目余额转入“本年利润”科目,结转后无余额。 一、贷款的确认与计量 (一)贷款的初始确认和计量商业银行按当前市场条件发放的贷款,应按发放贷款的本金和相关交易费用之和作为初始确认金额。发放贷款时,应按贷款的合同本金,借记“贷款本金”科目,按实际支付的金额,贷记“吸收存款”等科目,存在差额时,按其差额借记或贷记

5、“贷款利息调整”科目。“贷款”一级科目的金额反映的就是贷款的初始确认金额,该金额也是贷款存续期间第一期的期初摊余成本。 (二)贷款的后续计量商业银行应当采用实际利率法,按摊余成本对贷款进行后续计量。贷款的后续计量主要涉及三个问题,一是贷款摊余成本的确定,二是贷款利息收入的确认,三是贷款发生减值时,贷款损失预备的计算及其会计处理。 2(1)摊余成本的确定。摊余成本是指该贷款的初始确认金额经下列调整后的结果:扣除已偿还的本金;加上或减去采用实际利率法将该初始确认金额与到期日金额之间的差额进行摊销形成的累计摊销额;扣除已发生的减值损失。计算公式为: 摊余成本=初始确认金额一已偿还的本金采用实际利率法

6、将初始确认金额与到期日金额之间的差额进行摊销形成的累计摊销额-贷款已发生的减值损失 在确定实际利率时,应当在考虑贷款合同条款(包括提前还款权等)的基础上预计未来现金流量,但不应考虑未来信用损失。贷款合同各方之间支付或收取的、属于实际利率组成部分的各项收费、交易费用等,应当在确定实际利率时予以考虑。贷款的未来现金流量或存续期间无法可靠预计时,应当采用贷款在整个合同期内的合同现金流量。 (2)利息收入的确认。贷款持有期间所确认的利息收入应当根据实际利率计算。实际利率应在取得贷款时确定,并在贷款预期存续期间或适用的更短期间内保持不变。实际利率与合同利率差别较小的,也可按合同利率计算利息收入。计算公式

7、如下: 每期期末的应收利息=贷款合同本金合同利率 某期应确认的利息收入=该期贷款的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率 某期利息调整的摊销额=该期确认的利息收入-同期应收利息 资产负债表日应按确定的应收未收利息,借记“应收利息”科目,按计算确定的利息收入,贷记“利息收入”科目,按其差额(利息调整的摊销额),借或贷记“贷款利息调整”科目。收到利息时,借记“吸收存款”等科目,贷记“应收利息”科目。 (3)贷款损失预备的会计处理。商业银行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对贷款的账面价值进行检查,有客观证据表明该贷款发生减值的,应当将该贷款的账面价值(摊余成本)减记至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减记的金额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计提贷款损失

8、预备。 资产负债表日,确定贷款发生减值的,按应减记的金额,借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贷记“贷款损失预备”科目。同时。要将“贷款本金、利息调整”科目的余额转入“贷款已减值”科目,借记“贷款已减值”科目。贷记“贷款本金”科目,借记或贷记“贷款利息调整”科目。贷款发生减值后,资产负债表日应按贷款的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计算确定的利息收入,借记“贷款损失预备”科目,贷记“利息收入”科目,同时将按合同本金和合同利率计算确定的应收来收利息金额进行表外登记。对贷款确认减值损失后,如有客观证据表明该贷款价值已恢复,且客观上与确认该损失后发生的事项有关,原确认的减值损失应当予以转同,计入当期损益。但是,该转回后的账

9、面价值不应当超过假定不计提减值预备情况下该贷款在转回日的摊余成本。 3(三)贷款的收回收回贷款时,应按客户归还的金额,借记“吸收存款”等科目,按收回的应收利息金额,贷记“应收利息”科目,按归还的贷款本金,贷记“贷款本金”科目,按其差额,贷记“利息收入”科目,存在利息调整余额的,还应同时结转。收回减值贷款时,应按实际收到的金额,借记“吸收存款”等科目,按相关贷款损失预备余额,借记“贷款损失预备”科目,按相关贷款余额,贷记“贷款已减值”科目,按其差额,借记或贷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对于确实无法收回的贷款,接治理权限报经批准后作为呆账予以转销,借记“贷款损失预备”科目,贷记“贷款已减值”科目。按治

10、理权限报经批准后转销表外应收未收利息,减少表外“应收未收利息”科目金额。已确认并转销的贷款以后又收回的,按原转销的已减值贷款余额,借记“贷款已减值”科目,贷记“贷款损失预备”科目。按实际收到的金额,借记“吸收存款”等科目,按原转销的已减值贷款余额,贷记“贷款已减值”科目,按其差额,贷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 二、贷款业务在财务报表中的列示 (一)在资产负债表中的列示资产负债表日,贷款的账面价值应当在资产负债表“发放贷款和垫款”项目中反映。该项目反映银行发放的贷款和贴现资产扣减贷款损失预备期末余额后的金额,应根据“贷款”、“贴现资产”等科目的期末余额合计,减去“贷款损失预备”科目所属明细科目期末

11、余额后的金额分析计算填列。以例 2 为例,20x3 年 12 月 31日,甲银行确认贷款减值损失后,“贷款损失预备”科目的年末余额为 2455.30 万元,同时,“贷款”科目的年末余额为 4954 万元,因此,“发放贷款和垫款”项目的期末金额为2498.70 万元(4954-2455.30)。在资产负债表附注中,银行还应当分别按个人和企业分布情况、行业分布情况、地区分布情况、担保方式分布情况等对各项贷款业务予以披露,对贷款损失预备按不同项目披露其期初、期末余额。 (二)在利润表中的列示贷款业务确认的利息收入应当在利润表“利息收入”项目中反映。该项目反映银行经营贷款业务等确认的利息收入,应根据“

12、利息收入”科目的发生额分析填列。以例 2 为例,20x3 年该项贷款业务确认的利息收入为 520 万元,因此甲银行编制的本年度利润表中,“利息收入”项目的本期金额为 520 万元、上期金额为 518 万元。在利润表附注中,银行应当分别不同项目对利息收入的本期发生额和上期发生额进行披露。 (三)在现金流量表中的列示贷款业务在现金流量表中的列示主要涉及“收取利息、手续费及佣金的现金”、“客户贷款及垫款净增加额”等项目。“收取利息、手续费及佣金的现金”项目反映商业银行本期收到的利息、手续费及佣金,减去支付的利息、手续费及佣金的净额,可根据“利息收入”、“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应收利息”等科目的记录分析填列。“客户贷款及垫款净增加额”项目反映商业银行本期发放的各种客户贷款,以及办理商业票据贴现、转贴现融出等业务的款项的净增加额,可根据“贷款”、“贴现资产”、“贴现负债”等科目的记录分析填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