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前门地区传统商业街巷特点探析庚子纪事一书中曾这样描写前门“凡天下各国,中华各省,金银珠宝、古玩玉器、绸缎估衣、钟表玩物、饭庄饭馆、烟馆戏园、无不毕集其中。京师之精华,尽在于此热闹繁华,莫过于此。 ” 本文研究对象是前门传统商业街区,范围北起前门月亮湾南侧建筑物,南至珠市口东大街北侧建筑。西至珠宝市街,粮食店街东侧建筑物,东至前门东侧路,占地 25.85ha,在这一区域内有传统的商业街市的组成、商业空间,商居混合形态。街市与胡同街巷相融合的肌理,以及浓郁的市井文化等都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前门传统商业街市的构成特色 1 商居结合为主 该地区临靠前门大街的多条街巷都是以商业经营为主,而传统商业基本
2、都是以家庭式的小型零售和作坊商业构成的,所以商居混合式的“前店后宅” 、 “下店上宅”的建筑形式比较普遍,前门传统商业街区的商业建筑大体可分为院落式、天井式、独立式三种。 院落式:大部分院落式布局的商业建筑,临街面是对外的店铺,内院作坊自产自销,或是居住用途,这是前门地区最常见的商业建筑形式,渊于明朝注重发展手工业和商业。也是中国传统商业建筑普遍采用的形式。地区内的院落式商铺的建筑面积都在 200m2 以上(图 1)。 天井式:天井式商业建筑在该地区的数量较少,它是由传统院落式建筑演变而来。一般为二至三层,呈“回” 字或“日”字形平面,房间沿天井四周围合。楼上通过跑马廊联系起来,屋顶用罩棚将天
3、井覆盖,就像现代建筑中的中庭空间。这些天井式商业建筑的面积较大,通常都在 1000 m2 左右,建筑的功能布局也较复杂,多是档次较高的饭庄,旅馆。主要是为了争取更大的营业面积(图2)。 独立式:独立式商业建筑在前门地区分布的很广,尤其是鲜鱼口街以独立式商业建筑为主。建筑一般为两层没有院落,就像现代商业的铺面房。呈小开间,大进深的平面格局。整个建筑的功能都沿建筑垂直方向展开,是在繁华地段为争取更大营业空间的一种商业布局方式。建筑的底层为店铺,上面的一层作为居住用途,即“ 下店上宅 ”。首层对外开放,二层作栏杆。这类商业建筑的装饰重点集中在挂檐板、栏杆、门窗和招幌的式样上(图 31)。 2 多彩的
4、建筑风貌 前门地区传统商业建筑的立面形式丰富多样,总体上可以归为两类:一是中国传统式,二是随着西方文化传入中国,受西方建筑风潮影响的立面形式。 中国传统式商业建筑的底层一般比较通透,整个柱间面积都可以做成门扇和窗扇,门窗的花纹种类繁多,色彩艳丽突出了商业气氛。同时,大部分的商业建筑大都有挑檐或者深深的出檐,而且门窗都是可拆卸的,使得中国传统商业建筑与道路之间,具有一种不确定的空间关系。建筑底层和街道空间的活动联系得非常密切。二,三层较为封闭,通常会做木质或铁艺的平作栏杆、木雕封檐板以及各式的招幌和挂幌的构件等在建筑的墀头、封檐板作砖雕,刻有花卉图案或是简单的线脚(图 4)。 如将前门传统商业店
5、铺细分的话。可分为冲天牌楼式、拍子式、暗楼式。 (1)冲天牌楼式 (图 5) 这类商业建筑的立面特点是在门脸前建有冲天牌楼。面阔以单开间和三开间两种为主。牌楼的柱头有雕饰,正中悬挂店铺的匾额,牌坊上多有出挑的龙头悬挂招幌。牌楼实际上起到了一个宣传店铺自身形象的作用,强化了行人对店铺的视觉效果,有广告的功能。因此,牌楼一般都是雕刻细致、彩绘华丽、有重、单檐之分、多为经济实力雄厚的商家所有。 (2)拍子式 (图 6) 拍子原本是店铺前用木板做的支棚“排子” ,到清代初期, “排子”逐渐演化成加在店铺主体坡顶建筑外檐的抹灰平顶廊子。后又进一步演化为外檐的永久性平顶房,逐渐成为具有北京特色的传统商业建
6、筑的店面形式。这类建筑采用木结构体系,面阔一般为三开间,平顶拍子屋顶上设冲天栏杆,外檐装修根据经营的商品种类略有不同。装饰重点在挂檐板的雕刻彩画和朝天栏杆的花饰上。 (3)暗楼式 (图 7) 暗楼式是前门大街独特的商业建筑。清政府规定店铺的楼房只能修建暗楼,不能建明楼,使二楼的前檐要比一层的前檐后退一米多。是为了保证冬至时,皇帝通过前门大街前去天坛祭天的安全。但此种类的商业建筑,由于前门大街的几次商业改造而不复存在了。 具有西方建筑特点的“洋式店铺” 是在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随着西方文化的逐渐侵入,在崇洋心理的影响下,一些店铺在立面上采用了一些西方的柱式,发券等装饰来吸引顾客。190
7、0 年前门地区火灾后许多店铺重建,使洋式店铺在这一地区的比重迅速增加,包括许多著名的老字号店铺也将店面改为洋式。前门地区“洋式店铺 ”的立面多模仿欧美古典风格的建筑形式,以壁柱、发券门窗及欧式装饰为主,以二层为多,立面上加强了垂直的划分,与中国传统的旧式店铺的三段式立面构图有较大区别。但大多数“洋式店铺” 的结构,材料与中国传统店铺一致,只是在细部做法表现西洋建筑的元素,例如门窗顶部用砖砌成拱券的形式或是在门窗上部砌筑凸出墙面的山花图案;建筑的腰线和檐口线用砖雕刻、砌筑成线角等等(图 8)。 3 精致的建筑细郎与招幌中国传统式商业建筑为招揽顾客,常采用与民居不同的装饰手法,细部处理极其精致、寓
8、有特色、通常还在建筑的墀头、封檐板等做砖雕、木雕的地方,其雕刻内容也以传统的万字、盘长、牡丹、海棠等中国传统元素为主(图 9)。 由于传统商业建筑的程式化程度很高,没有橱窗陈列,各个商铺虽然所卖的物品不同,但建筑的外部形象上非常相似,为了区别就在建筑的明显位置放置招幌。直接点明其经营内容,同时也具有装饰功能。无论是药店、帽店、当铺,茶叶铺都有不同的幌子,形成了不同的形式、不同规格,为人们所公认。 4 戏院、庙宇融于街区 前门传统街区从明清至今共出现过大大小小的宗教建筑 12 处,其中较著名的有铁山寺、崇祯观等,现存的宗教建筑仅有 6 处,分别为灵应三官庙、关帝庙、乾泰寺、福德禅林、观音阁和柳祖
9、祠。但年久失修,变成了居住的大杂院。这些宗教建筑都是小型的寺庙和宗祠,避开热闹的街市,穿插在居住区的胡同当中,属于地区居民们建造的民间宗教建筑,这些庙宇和住区居民的日常生活都联系在了一起。 在商业街市中还修建了一些戏院,一方面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一方面成为前门地区推动商业蓬勃发展的动力,同时也是北京戏剧文化的传播地,京味曲艺的发源地 京韵浓郁的传统市井文化 1 多目的、随意性结合的街市行为 前门传统商业街区是个以商业,居住为主的功能混合地区。地区的特点来自于丰富的功能混合,不仅拥有商业、休闲、文化娱乐、还拥有居住、交通等功能。在狭窄的,空间多变幻的传统商业街市中映射出来的是慢节奏的、稳定的和
10、谐人文情趣和氛围。沿街遍布茶坊,酒肆、肉铺、商店中有缠罗绸缎,珠宝香料、香火纸马等的专门经营,此外尚有医药门诊、大车修理、看相算命、修面整容。大埔面门前还扎着“彩楼欢门” 。悬挂市招旗帜。街市行人摩肩接踵,有做生意的商贾,有看街景的士绅,有骑马的官吏,有叫卖的小贩。有乘坐轿子的大家眷属,有听说书的街巷小儿、男女老幼、无所不全。人们在这里购物、散步、聊天、逛街、遇到熟人点点头、驻驻足、或是去茶室、书场小坐。吃、喝、玩、购于一体,调动了各种消费形式,聚合了人气,人们在相互观望和购物中得到满足。这也是中国独特的商业街市文化。 同时,商业文化与市井文化相融和,商业空间为市井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基础,
11、也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发展。 2 “京腔 ”、 “京韵”的市声文化 “市声”是一种特殊的广告艺术,以声音做商业广告包括叫卖声和借助器物的声音。北京传统商业的市声种类繁多,而且特征凸现,句子简短 重点突出,抑扬顿挫,京腔京味,富有节奏感和音乐性,或高亢低沉,或抑扬顿挫。同时。传统的京味市声突出了北方语言体系的特点,儿化字的大量运用 连音连字一气呵成,吆喝出来字正腔圆、曲调优美、幽默、诙谐、好懂耐听。商贩在叫卖时底气足,口齿清楚。唱的时候合理运用花腔、滑腔、甩腔,最后一句加韵尾。如夏天卖西瓜的,叫卖起来是这样, “吃来呗,沙瓤的,闹块咧!”( 图 10) 传统的吆喝叫卖不但要字正腔圆,余韵绕粱 婉转之中带有穿透力,而且最重要的是要有响器伴奏的配合。如杂货时打的货郎鼓,看病郎中用的药铃,串街收购金银细软用的小皮鼓。理发匠用的唤头。卖豆腐和油盐酱醋用的木梆子等,旧时街巷里各种各样的吆喝声,渐渐地成为了一种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