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道经的分类罗伟国道教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吸收新的东西,提出新的理论,从而便有了源源不断的新经书。此外,还有一些道经,托名于吕祖、文昌等降笔,有的则是扶鸾所得。对于道教经籍的分类,各家有不同的标准。这不仅因为学者的视角相异,更因为归入道书的内容太杂。比如,在宋代郑樵所撰通志艺文略中,收有道类图书 1323 部,3706 卷,分为老子、庄子、诸子、阴符经、黄庭经、参同契、目录、传、记、论、书、经、科仪、符、吐纳、胎息、内视、道引、辟谷、内丹、外丹、金石药、服饵、房中、修养等 25 类。其中老子90 部,290 卷;庄子49 部,516 卷;诸子 46 部,294 卷;阴符经39 部,54 卷;黄庭
2、经30 部,57 卷;参同契19 部,31 卷;目录 11 部,144 卷;传 103 部,404 卷;记 32 部,93 卷;论 58 部,151 卷;书 44 部,452 卷;经 85 部,186 卷;科仪 54 部,78 卷;符 103 部,159 卷;吐纳 74 部,94 卷;胎息 30 部,39 卷;内视 23 部,25卷;道引 22 部,22 卷;辟谷 8 部,8 卷;内丹 40 部,44 卷;外丹 203 部,310 卷;金石药 31部,35 卷;服饵 48 部,86 卷;房中 9 部,18 卷;修养 74 部,118 卷。在明代胡应麟所撰少室山房笔丛中,亦曾谈到唐、宋道藏的分类
3、情况-唐开元中道藏共三千七百四十四卷,其后残缺。宋王钦若等刊补洞真部六百二十卷,洞玄部一千一十三卷,洞神部一百七十二卷,太真部一千四百七卷,太平部一百九十二卷,太清部五百七十六卷,正一部三百七十卷,凡四千三百五十九卷。明代在编纂道藏时,其目分为“洞真“ 、“洞玄“、“ 洞神“、“太玄“ 、“太平“、“ 太清“、“正一“七部,详见于明末北京白云观道士白云霁所撰道藏目录详注。四库全书提要对此有一段论述-白云霁,字明之,号在虚子,上元人。是书成于天启丙寅,以道藏之文,分门编次。大纲分“ 三洞 “、“四辅“、“ 十二类 “,每条各有解题,如崇文总目、郡斋读书志之例。所列诸书,多捃拾以足卷帙。如刘牧易数
4、钩隐图、遗论九事,张理易象图说内外篇,雷思齐易外别传、易筮通变、易图通变,旧皆入易类。穆天子传,旧入起居注类。山海经,旧入地理类。扬雄太玄经,邵子皇极经世,鲍云龙天原发微,旧皆入儒家类。墨子,旧入墨家类。素问、灵枢经、八十一难经,孙思邈千金方,葛洪肘后备急方、急救仙方、外科秘方,寇宗$本草衍义,旧皆入医家类。公孙龙子、尹文子,旧入名家类。韩非子,旧入法家类。孙子,旧入兵家类。鬼谷子,旧入纵横家类。鬻子、(NFDA2)冠子、淮南子、子华子、刘子,马总意林,旧皆入杂家类。录异记、江淮异人录,旧皆入小说家类。黄帝宅经、龙首经、金匮玉衡经、玄女经、通占大象历、星经、灵棋经,旧皆入术数家类。陶弘景华阳隐
5、居集,邵子击壤集,吴筠宗玄集,旧皆入别集类。虽配隶或有未安,门目或有改易,然总无以为道家言者,今一概收载,殊为牵强。盖二氏之书,往往假借附会,以自尊其教,不足深诘也。如上所述,道教经籍按其渊源及传授系统的不同,可用“三洞“ 、“四辅“、“ 十二类“来分类。一、三洞所谓“ 三洞 “,是承袭陆修静三洞经书目录这一名称,指的是 “洞真“、“ 洞玄“、“洞神“ 三部,属于道教经籍中最重要的三部分。曾有道教学者指出-三洞经符,道之纲纪,太虚之玄宗,上圣之首经。由此可见“三洞 “在道经中地位之重要。因为道教经籍来源不一,开始的时候各有自己的传授系统。道教三洞宗元和三洞并序都认为:“洞真部“ 是天宝君所说道
6、经,列为“大乘“;“ 洞玄部“是灵宝君所说道经,列为“中乘“ ;“洞神部“是神宝君所说道经,列为 “小乘“。天宝君、灵宝君和神宝君各为教主,他们的分工是:天宝君当洞真教主,弘扬洞真教法;灵宝君当洞玄教主,弘扬洞玄教法;神宝君当洞神教主,弘扬洞神教法。道藏经目录卷首对“三洞“ 作了详尽的解释-洞真部,则无上法王元始天尊所出,号“洞真经“ ,而为大乘上法,乃九圣之道。其部分为十二类:一曰“本文 “,即三元八会之书,长行缘起之说,为经教之本之例;二曰“神符“,即龙章凤篆之文,灵迹符书之字之例;三曰:“玉诀“ ,如河上公注释 道德,解金书之例;四曰“灵图“,如含景五帝之象,图局三一之形之例;五曰“ 谱
7、录 “,如生神章所述三君之本行,所陈五帝之示形之例;六曰“戒律 “,如防止六情十恶之例;七曰 “威仪“,如斋法典式、请经轨仪之例;八曰“ 方法 “,如存三守一、制魄拘魂、策役鬼神、祈祷雨$、济幽度显之例;九曰“众术“,如变丹炼石、化形隐景、阴阳术数、药饵导养之例;十曰“记传“ ,如道君本业、皇人往行之例;十一曰“ 赞颂 “,如九天旧章之例;十二曰“表奏“,如六斋启愿、三会请谒之例。凡系元始天尊流演者,各系于其类。其辅则有太玄部。洞玄部,则三界医王太上道君所出,号“洞玄经“ ,而为中乘中法,乃九真之道。其部亦有十二类,与前洞真所部并同。凡系太上道君流演者,各系于其类,其辅则有太平部。洞神部,则十
8、方道师太上老君所造出,号“洞神经“ ,而为小乘初法,乃九仙之道。其部亦有十二类,与前洞真部并同。凡系太上老君流演者,各系于其类。其辅则有太清部。此外,又有正一部。“正一 “者,则通贯已上洞辅之部,归会于此。凡七部,故曰 “三洞“、“ 四辅“。后世所造经书,往往托名于“天尊“ 、“道君“、“ 老君“等所授,并编排出详细的传承系统。“三洞“的传承系统不同,其教主的地位亦有差异:玉清元始天尊位列第一。隋书经籍志认为-道经者,云有元始天尊,生于太元之先,禀自然之气,冲虚凝远,莫知其极,所以说天地沦坏,劫数终尽,略与佛经同。以为天尊之体,常存不灭。每至天地初开,或在玉京之上,或在穷桑之野,授以秘道,谓之
9、开劫度人。然其开劫,非一度矣,故有“延康“ 、“赤明“、“ 龙汉“、“开皇“,是其所号。其间相去经四十一亿万载,所度皆诸天仙上品,有太上老君、太上丈人、天真皇人、五方天帝及诸仙官,转共承受,世人莫之豫也。上清灵宝天尊(在唐宋时期及唐宋之前称为“太上大道君 “、“太上道君“)位列第二。云笈七签引洞玄本行经的说法-太上道君者,于西那天郁察山浮罗之岳,坐七宝骞木之下。广度天人,慈心于万劫,博济于众生,功德之大,勋名缮于亿劫之中,致今报为诸天所宗焉。太清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位列第三。抱朴子杂应篇描述-但谛念老君真形,老君真形见,则起再拜也。老君之形,思之,姓李,名聃,字伯阳。身长九尺,黄色鸟喙,隆鼻
10、,秀眉长五寸,耳成七寸,额三理,上下澈,足有八卦。民神龟为戕,金楼玉堂,白银为阶,五色云为衣,重叠之冠,锋铤之剑。从黄童百二十人,左有十二青龙,右有二十六白虎,前有二十四朱雀,后有七十二玄武。前道十二穷奇,后从三十六辟邪。雷电在上,晃晃昱昱。此事仙经中也。上述太上老君的真形,道经中虽有描述,道观中却不立。二、四辅所谓“ 四辅 “,指的是梁代孟法师增益的“太清“、“ 太平“、“太玄“ 、“正一“四部,是对“ 三洞“体系的解说和补充,属于道教经籍中的辅助部分。按照道教义枢和云笈七签的说法,“太玄部“ 挂靠“洞真经“,是对“ 洞真经“的阐述与发展;“太平部“ 挂靠 “洞玄经“,是对 “洞玄经“的阐述
11、与发展;“太清部“ 挂靠“洞神经“,是对“ 洞神经“的阐述与发展;“正一部“ 与 “洞真“、“ 洞玄“、“洞神“ 及 “太清“、“ 太平“、“太玄“ 都有联系,通贯三乘,遍陈六部,对各传授系统的道经都有解说和补充。上述“ 三洞 “、 “四辅“的分类方法,在明代编 正统道藏 时虽然还在采用,但操作中分部经常混淆。例如,“洞真部“ 中,误入了 “度人经“诸家注本,这些当归入 “洞玄部“;还误入了道家诸子注疏,这些当归入“太玄部 “。又如,“正一部“中,误入了 “上清经“,这些当归入“洞真部“ 。三、十二类所谓“ 十二类“ ,是对“三洞“内容的区别和划分。“ 洞真“、“洞玄“ 、“洞神“之下,各分十
12、二类,加起来就是三十六类经,也称作“三十六部“ 。按照道教义枢和云笈七签的说法,“十二类“ 的名称及内容如下:1、本文类。为道教各大经系经典的原本真文。2、神符类。为龙章凤篆之文,灵迹符书之字。3、玉诀类。为各家道经注解和阐述。4、灵图类。为道经原文的图解或以图像为主的经书。5、谱录类。为记录高真上圣的应化事迹和功德名位的典籍。6、戒律类。为功过格及戒规、科律一类的经书。7、威仪类。为斋法、醮仪及道教科仪制度之类的经书。8、方法类。为论述修真养性和设坛祭炼等各种方法的著作。9、众术类。为介绍外丹炉火、五行变化以及术数之类的方术书。10、记传类。为众仙传记、碑铭以及山渎道观等有关的志书。11、赞颂类。为赞颂灵章、诸真宝诰、步虚词等歌颂赞倡之类的著作。12、章表类。为建斋设醮时上呈天帝的章奏、青词等。以“ 三洞 “、“四辅“、“ 十二类 “的分类法来划分、整理道教经籍,既反映了其传授系统,又反映了其实际内容。所以可以说,这是一种双重标准的分类体系。它的发明和应用,在一定的历史阶段,有其合理性。但由于后世道经越来越多,传授系统纵横交错,渐渐地混乱起来。首先,“三洞“ 之名已失去了原来的含义,难以确切地反映出本部经书的真实内容;其次,“ 四辅“之下没有二级、三级分类,过于庞杂,检索起来显得不便;第三,“三洞“ 各分“十二类“,既有牵强之嫌,亦有重复之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