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鸡兔同笼问题的数学问题分析.doc

上传人:buyk185 文档编号:6255312 上传时间:2019-04-0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鸡兔同笼问题的数学问题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鸡兔同笼问题的数学问题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鸡兔同笼问题的数学问题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鸡兔同笼问题的数学问题分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鸡兔同笼问题的数学问题分析“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古代的一道数学名题,在上海教材中被安排在四年级下学期,但在二年级学“列表枚举法”时学生已初步接触过这个问题,有的三年级学生在外面补课时已经会套用“假设法”的解题模式,有的则从家长那里学会了用方程解答.有趣的是,数据较小时,一年级学生用“画图法”也能解决这种问题.这就是四年级学生关于“鸡兔同笼问题”的“数学现实”一锅不折不扣的“夹生饭”.笔者尝试以“课程实施三放三收”的策略引导学生走进他们“生活中的数学” ,一起来烧烧这锅“夹生饭”.一、一放一收:呈现“原生态”1.重心下移:呈现“原生态”上课伊始,老师出示了一只陶瓷储蓄罐,轻轻一摇,里面的硬币哗

2、哗作响.师:储蓄罐里有 2 分硬币和 5 分硬币共 8 枚,每种硬币各几枚?(PPT 呈现)生:这道题有好几种可能,好象缺少条件.师:要补上什么条件?生:要知道储蓄罐里一共有多少钱.师:好的,现在补上“一共有 3 角 4 分钱” ,能做吗?(学生有的沉思,有的动笔写写算算,有的则一脸茫然.)师:这类问题,早在 1500 年前,我们的老祖宗在一本叫孙子算经的书中就有专门的记载.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古代数学名题:鸡兔同笼问题.PPT 出示:今有鸡兔同笼,上有 8 头,下有 22 足.鸡有几只?兔有几只?(学生似乎被点醒,有的若有所思,有的若有所悟,有的则依然沉默.)【设计意图:储蓄罐里的“硬币问

3、题”学生也许陌生,但这只是一个悬念,一个引子;而似曾相识的古代名题对部分学生则是某种点拨与唤醒,能初步激活部分学生的学习经验,找到思考问题的起点.】2.重心下移:让“差异”成为资源师:脚为什么比头多呀?生:因为一只鸡有 2 只脚,一只兔有 4 只脚.师:鸡和兔的只数都是未知的.想一想,怎么办?有困难的也可以同桌商量商量,再动笔试试看.巡视发现,有以下几种具有代表性的解法.(1)有的学生通过列表枚举,找到了答案.(2)也有学生列出了算式:(22-82)(4-2)=3(只) ,8-3=5(只)师:你是怎样想的?生:假设 8 只全部是鸡,应该是 16 条腿,比题目里告诉我们的少了 6 条,每少 2

4、条腿,说明有一只兔被当成了鸡(能说得清道理的只是数学上的少数尖子,不少学生还是半懂不懂的.)师:其实,这道题一年级的小朋友们也会做,他们用的是“画图的方法”.(PPT 动态演示画图的过程.)谁能说说一年级同学是怎么想的?(原本半懂不懂的学生从直观的画图过程中明白了算理)生:一年级同学也是先假设 8 只全部是鸡,画上 16 条腿,再把多出来的 6 条腿添给三只鸡,就变成了三只兔.师:比较一下,你有什么发现?生:方法不同,但结果都是 5 只鸡和 3 只兔.生:都用到了假设法.师:你更喜欢哪种方法?生:我喜欢“图画法” ,比算式好懂,列表比较麻烦.生:但“图画法”也有麻烦的时候,如果是 800 只脚

5、呢?还是假设法比较好.【设计意图:“声一无听,色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无讲.”国语郑语.如同植物的多样性能让杂花生树一样,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原生态地呈现的各种方法成为一种教育资源,这些方法相互验证,相互启迪,往往能进一步激活孩子们的思维.】3.重心下移:聚焦困惑,突破难点师:明明假设的是鸡,怎么求出来的却是兔呢?(学生一时难以回答,片刻沉静后,学生从 PPT 上的画图法中找到了解释)生:因为,假设全是鸡,少算的 6 条腿都是“兔腿”.生:把少算的 6 条兔腿换回去,就变成了兔子.所以,假设全是鸡,求出来的是兔子.生:反过来,如果假设全是兔,求出来的是鸡.【设计意图:为什么明明假设的是鸡,求出

6、来的却是兔子?这历来是不少学生在理解上的一大困惑.所以,贴近学生理解上的这个难点,聚焦并放大这个环节,让学生不仅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从而切实突破难点.】二、二放二收:激活“创生态”1.关口前移:激活“创生态”师:上面提到的几种方法都是我们现代人的解法,我们的老祖宗又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呢?PPT 出示古人的解法:脚数2-头数=兔数,头数- 兔数=鸡数.师:古人的方法对不对呢?大家不妨用古人的方法验证一下上面这道题.生(兴奋地):对的,对的,也是 5 只鸡,3 只兔.比我们的假设法方便多了.师:但古人是怎样想的呢?能不能发个短信或打个电话去问问?(生皆笑)生:老师,我在一本书上看到古人用的是“

7、抬足法”.就是让所有的鸡都抬起一条腿“金鸡独立” ,让所有的兔子都抬起前腿“玉兔拜月”.这样,腿的总数就除以 2.那么,每只鸡都是一条腿,每只兔都有两条腿,这时,脚数比头数多的,就是兔的只数.师:你的知识很渊博,解释得也很清楚,很精彩.(古人的解法,一石激起千层浪)生:老师,如果让鸡的两只翅膀着地,把鸡变成 4 条腿的“怪鸡” ,那么(84-22)(4-2)=5 是兔的只数,8-5=3 是鸡的只数.师:你为“假设全是兔”找到了一个生动形象的解释.生:老师,如果只让所有的兔子前腿抬起来,就可以把所有的兔子都变成 2 条腿的“怪兔”.那么(22-82) (4-2 )=3 是鸡的只数,8-3=5 是

8、兔的只数.师:这又是一个很妙的解释.【设计意图:古人的“抬足法”犹如催化剂,催生出两翅着地的“怪鸡”和前肢举着的“怪兔”.学生的思维一旦被充分激活,任何奇思妙想都不会是一种意外.】2.关口前移: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师:你们见过把鸡和兔关在同一个笼子里的吗?生:没有.(笑)师:即便是鸡和兔关在同一个笼子里,直接数一下各自的头不就行了嘛,谁还会趴下去数脚呢?(生皆笑着摇头)那为什么从古到今,人们一直在研究这个问题呢?换句话说,“鸡兔同笼问题”到底有什么魅力呢?(学生皆若有所思)师:不仅我们中国人研究“鸡兔同笼”问题,日本人也研究这个问题,在日本叫“龟鹤同游问题”.PPT 出示:龟鹤同游,数头 40,

9、数脚 112.龟鹤各几只?问:“龟鹤同游”与“鸡兔同笼”有关系吗?生:有关系.龟相当于 4 只脚的兔子,鹤相当于 2 只脚的鸡.师:也就是说“鸡兔同笼问题”不一定只指鸡和兔.那你们能不能给它重新取个名字?生:可以叫“鸭兔同笼问题”.生:可以叫“鹅羊同笼问题”.师:可以改成“兔狗同笼问题”问题吗?生:不可以,因为,兔狗都是 4 条腿.生:“鸡兔同笼问题”不一定是指鸡和兔,而是指这一类问题.师:哪一类问题呢?生:指分别有 2 条腿和 4 条腿的动物,知道共有几只头和几条脚,求两种动物各几只.师:你们能解一下日本的“鸡兔同笼问题”吗?一部分学生的列式为:(112-402)(4-2 )=16(只) (

10、兔) ,40-16=24 (只)(鸡) ;但多数学生用的是古人提出的方法:1122-40=16(只)(兔) ,40-16=24(只)(鸡).【设计意图:教者适时引入日本的“龟鹤同游”问题,并引导学生给“鸡兔同笼问题”重新取名字,进而追问,可否改成“兔狗同笼问题” ,从而让学生逐步触及“鸡兔同笼问题”的数学实质.】三、三放三收:建构一般性方法模型1.重心上移:学生在哪里师:现在,我们可以来解决前面“储蓄罐”里的硬币问题了储蓄罐中有 2 分和 5分的两种硬币共 8 枚,一共 3 角 4 分.两种硬币各几枚?部分学生用的是假设法,多数学生都直接套用古人的模式:342-8=9;但马上发现:5 分硬币竟

11、然比两种硬币的总数 8 枚还要多,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师:古人的方法怎么就不灵了呢?生:因为每只兔与鸡腿数是两倍关系,而 5 分与 2 分却不是两倍关系.师:看来,古人的解法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简单地套用,还是“假设法”更加管用.教师呈现学生所使用的假设法:假设全是 2 分硬币.(34-82)(5-2)=6(枚)5 分8-6=2(枚)2 分【设计意图:学生虽然基本掌握了假设法,但他们似乎更青睐古人的解法.通过“储蓄罐里硬币”问题的变式训练,让学生突破古人解法的局限性,体会到“假设法”才具有更大的普遍适用性,使学生的认识得以进一步提升和完善.】2.重心上移:建构一般性的“数学模型”师:现在我们再来

12、讨论一下, “鸡兔同笼问题”有什么独特的魅力?生:它代表的是一类数学问题.生:这类问题都是有两个未知量.师:从解题方法上来看,有什么相同点?生:它们都用了假设法.师:为什么都用了假设法呢?或者说,用假设法好在哪里?生:原来鸡和兔的只数都不知道,没法求,而假设全是某一种动物以后,问题就变得简单了.师:(作若有所思状)噢,通过假设,两个未知量转化成一个未知量了,化难为易,不错不错!板书:两个未知量一个未知量【设计意图:围绕“鸡兔同笼问题到底有什么魅力”屡屡发问,又屡屡只问不答,可谓是“一咏三叹”.不经意的点拨,适时的追问,让学生一次次跳出那只有形的“笼子” ,超越各种具体的解题方法,上升为一种更具

13、有普适性的思想方法与策略转化,从而建构起解决这类问题的更具有一般性的“数学模型”!因为,数学是一门关于“模式”的科学,探究的是解决某类问题的“通则通法”.】【综述】在当今这个资讯高度发达的时代,以往有些所谓的“知识”正在逐步演变为“信息” ,甚至是“常识” ;因此,老师们觉得现在越来越难以“搭准学生的脉”.这直接导致了当下课堂教学中的“夹生饭”现象,使得课堂上单向度的“师授生受”关系越来越难以为继,也让习惯于围绕教案上课,习惯于课程实施“线性思维”的老师们,感到自己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和话语权受到挑战.这不仅考验着老师们的实践智慧,甚至拷问着我们曾经得心应手的某些教学模式.首先,课堂教学中的“夹

14、生饭”现象是社会进步特别是科技发展的必然产物,这也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学生活中的数学”的题中之意,这种活生生的“大数学课程” ,需要我们具有相应的“大数学教学观”.这就要求我们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自己的“课程观,教学观”,虽然有时候是一种“被更新”.其次,我们要调适某些程式化的课堂教学模式.孩子们都是带着他们已有的、参差不齐的、甚至是片面的知识经验和生活阅历来学习的.对此,无法回避,更不应“提防”.尊重和正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起点,对于学生已经有所了解的东西,不应该“装聋作哑”或“视而不见” ,而是要悉心揣摩并“用活用足”这些资源.在课堂教学具体进程的不同阶段,学生的理解也动态地处于不同层次,因此,我们要适时提醒并追问自己:学生在哪里?在本案例中,教师通过“三放三收” ,即“重心下移” 、 “关口前移”和“重心上移” ,牢牢搭准学生的“脉” ,在不断的“放”与“收”的调适中让课堂教学的重心始终贴近学生的实际.再则,在教学决策上,要从“给予型”走向“生成型”教学,本不是一种单向度的“告诉”或“给予”.因此,在课堂上要少一些“套路” ,多一些“散打” ;师法自然,顺势而为,使知识的生成过程“生命化”.这样的数学教学,虽然是“夹生饭” ,同样能烧得有滋有味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